10《阿长》与山海经 课堂实录

文档属性

名称 10《阿长》与山海经 课堂实录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1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12 23:3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关于本课
《阿长与<山海经>》是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单元导语是: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关于“小人物”的故事,他们平凡且有弱点,但他们身上常常闪现优秀品格的光辉,引导人们向善、务实、求美。其实,普通人也一样可以活得精彩,抵达某种人生的境界。
本单元的学习注重熟读精思,要注意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重点。还要从开头、结尾、文中的反复及特别之处发现关键语句,感受文章的意蕴。
《阿长与<山海经>》课堂实录 ●○
1
画图预学 整体把握
(任务单要求:请你用折线图来画出文中“我”对阿长情感变化的过程)
生:一开始我认为“我的保姆”睡姿不好,他总认为阿长会在背地里议论别人,会用手指指着别人说话。长妈妈还很迷信。导致“我”一开始对阿长厌恶与不屑。后来长妈妈给我讲长毛的故事引起了我的佩服。当“我”知道长妈妈害死了银鼠之后我的感情从佩服变成厌恶。给“我”买山海经之后“我”态度从厌恶变成十分喜爱。
请同学选一个印象最深的片段来读一读。
展示第三单元单元导语:
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关于“小人物”的故事,他们平凡且有弱点,但他们身上常常闪现优秀品格的光辉,引导人们向善、务实、求美。其实,普通人也一样可以活得精彩,抵达某种人生的境界。
本单元的学习注重熟读精思,要注意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重点。还要从开头、结尾、文中的反复及特别之处发现关键语句,感受文章的意蕴。
师:所以我发现同学们刚才在读时特别关注文章中写得最详细的两段话。两位同学在写任务单的时候除了关注文章的详细之处,还关注了文章的反复之处:两处敬意。
师:两处敬意作者背后的情感一样吗?
生:讲长毛的故事是反着说的,反语。他其实心里是很反对这样迷信的。买《山海经》别人都买不到,长妈妈却做到了,是鲁迅对她的敬佩。
师:第一处是对阿长迷信的调侃,是反语。后面是真的由衷的敬意。我们要注意区分文章中的反复之处。
2
回归文本 熟读精思
师:为什么其实阿长给我不过买了一本《山海经》,鲁迅却用很夸张的词说,认为她有伟大的神力?鲁迅为什么对阿长买《山海经》这件事都这样的评价?
熟读精思:读19-29段,从特别之处发现关键语句。
活动:小组交流各自的发现和批注,挑选最有价值的关键语句写在黑板上。
板书:震悚 高兴 别人 最为心爱 三哼经 凑合……
凑合:纸张很黄,图像也很坏,几乎全用直线凑合。
生:山海经很粗拙。质量不太好,很凑和。虽然很破旧,但是我很喜欢。
师:虽然书很凑合,但是是我最心爱的宝书。印象深刻,这本书对我很重要。
三哼经
生:“三哼经”说明阿长并不会认字。尽管不认字,还是给鲁迅买来了,说明阿长十分关心鲁迅,这本书来之不易。也写出阿长对鲁迅的关爱和鲁迅对阿长的感激。
师:阿长不识字,连名字也说错,去买书会碰到什么困难?
生:会找不到书,一本一本去翻,看看是不是和鲁迅讲的对上。
生:阿长很懒的话,就直接问店员了。说明她很执着。
师:执着的背后是,她太想为鲁迅做点事情了。这里写得很特别,用一个“错词”,“错词”后蕴含阿长碰到的困难,来表现阿长的执着。再次读一读。
师:同学读出了高兴。
别人
生:别人包括很多人,比如说鲁迅的爸爸。《五猖会》中爸爸是一个古板的人,在鲁迅心中也是一个有威严的人。这样一个人都没买到,但是保姆长妈妈却买到了,可见对长妈妈的关心、感激。
生:他不敢告诉他爸爸他想要这本书。《五猖会》中,爸爸太严肃了。
生:《五猖会》爸爸是封建教育,只允许他读教科书。爸爸肯定不会给他买。
生:爸爸不会把鲁迅的话放在心上,小孩子说的话不算数。说明阿长很关心他。
师:不仅关心他身体的成长更关心他心灵的成长。
师:大家都关注到了,鲁迅的童年生活,不仅有阿长,还有父亲。我们来看看这这个片段,齐读。父亲没有走到孩子的心里去,保姆阿长却关注到了,说明确有“伟大的神力”。
师:读一本书,关键词语可以使我们连读到其他文章。从这一个“别人”中连读到一本书:《朝花夕拾》。这些词语都是文章中写的特别的地方,我们要对这些特别的词语很敏感。这些文字背后有文章真正的意蕴,能够读出文字背后的千山万水。
3
矛盾碰撞 体味“诗化”
师:老师发现文章还有特别的地方:谋害隐鼠事件。按照文章顺序,是先谋害隐鼠,我憎恶阿长,再买《山海经》,我敬佩她。但周作人指出,阿长买《山海经》的事情其实发生在谋害隐鼠之前。他把鲁迅这种改动称为“无意或有意的诗化”,你对鲁迅先生的这一改动有什么看法。
活动:教师展示七下作业本中的题目,任务单补充资料。读《朝花夕拾》小引 ,写下小组讨论结果。
生:小引最后一段:与实际容或有些不同。上面说是在流离失所中所作,地点是医院和木匠房,说明当时生活很辛苦,也是被人逼迫所作。材料一还说到,鲁迅支持学生运动被政府通缉。在流离失所时,在故乡的回忆性散文集中寻求心理的安慰,所以他要做这样的变动。
师:他们小组联系了情节,并且用《小引》联系了作者的写作目的。
生:他心灵的慰藉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如果害死隐鼠在后面,他对长妈妈印象会不好,他想要自己对长妈妈的印象好一点。
师:这样其实是为了表达对长妈妈情感的需要。
生:这篇文章结尾是:“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大体是体现出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怀之情。总体要写长妈妈的好事,这样才能与结尾衔接,是先抑后扬。侧重体现长妈妈对他的关心,有益于美化文章结构。
老师总结同学观点:
1、使文章一波三折
2、主要为了表达情感,是要怀念长妈妈。
3、当时鲁迅生活得好吗?
流离失所,四处躲避,被挤出了文人集团。当时生活很落魄,他要在回忆里寻求心理安慰。所以做了这样的调整,这是回忆性散文中的虚和实。我们学习到八年级上册《藤野先生》会重点探讨这个问题。
师:鲁迅自己是怎么说的?和大家理解的是否差不多?
配乐,学生朗读。
(前方长图预警,请做好准备!!)
师:请同学课后再读一读《朝花夕拾》。
在乐曲《沉思》中本堂课结束了,学生带着对文字的新的思考,心中留下无尽的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