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赤子之心,望灿烂星空——《邓稼先》教学设计
01
教材分析
(一)从单元导语知单元学习要求
历史的星空,因有众多杰出人物而光辉灿烂。他们中有叱咤风云的政治家,有决胜千里的军事家,有博学睿智的科学家,还有为人类奉献宝贵精神食粮的文学艺术家……①阅读本单元的课文,能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的非凡气质,唤起我们对理想的憧憬与追求。
本单元学习②精读,要在通览全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③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还要④注意结合人物生平及其所处时代,透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二)课文分析
《邓稼先》是统编本七(下)第一单元的第一篇写人的教读文章,人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强大的个人魅力。文章通过《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两弹”元勋》、《邓稼先与奥本海默》、《民族感情?友情?》、《“我不能走”》、《永恒的骄傲》六个方面突显民族英雄邓稼先的历史功绩和个人魅力,抒发作者对人物的热情赞美和崇高敬意。
02
教学目标
1. 理清文章的思路,整体把握文章。
2. 学习精读的方法,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语句、段落,通过品读、赏析,品味其含义和表达妙处。
3. 学习邓稼先热爱祖国、献身科学的伟大精神。
03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精读的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选取典型事例(细节)、叙议结合、对比、衬托等手法写出人物精神。
03
教学过程
情境创设
兰花中学在近期将举办一期关于“走进科学家之邓稼先”的活动,邀请我们七(2)班的同学积极参与。
课前热身:“邓稼先”知多少
课堂活动
活动一:邓稼先之初印象
【明确】从10自然段: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可以看出,邓稼先是个心系祖国,报效祖国的人。
从11自然段:这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这一句可以看出,邓稼先是个坚持不懈,不怕吃苦的人。
从16自然段:他身患重病仍坚持工作可以看出,邓稼先是个工作积极负责,一心以工作为重的人。
从23自然段以及上文对奥本海默这一人物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邓稼先是个真诚坦白、谦虚纯正的人。
......
活动二:作者眼中的“邓稼先”
【找一找,理一理】这篇文章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文章在形式上有何不同之处?
提示:关注文中的小标题。
【找一找,品一品】在文中圈画出作者对邓稼先的评论性语言并做好批注,体会其作用。
语段示例:
【语段一】这是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是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出来的伟大胜利。在20世纪人类历史上,这可能是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
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语段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
【语段三】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我想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是他所以能成功地领导各阶层许许多多工作者,为中华民族作了历史性贡献的原因: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
朱自清先生说:“只注重思想而忽略训练,所获得的思想必是浮光掠影。因为思想也就存在于语汇、字句、篇章、声调里。”
因此,在这一环节,可结合课后知识卡片“副词”,关注语段中反复出现的副词“最”,体会作者的“情感世界”。
可先给学生一个批注示例,帮助学生更好地落实圈点批注阅读,对具体语段进行品读。
明确:看起来这六个“最”字各不联系,实则发挥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是作者对邓稼先人品与精神的高度概括,饱含一片赤忱。
(设计意图:通过串联这六个“最”字能更好地立足于文学语言,引导学生本文的品味语言,扎实研究语言形式,深入文本内部扩展到思维和审美鉴赏的层次,从而摆脱无源之泉、无本之木式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而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传承英雄伟大精神,实现“建构和运用语言”与“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结合。)
活动三:于细微处悟稼先之崇高
聚焦课文第二部分,找出其中的数字并反复朗读,思考其作用。
明确:这一部分主要是以平实的语言介绍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透过这些数字,我们感悟到的是一个卓越的、非凡的邓稼先:
1924—1945,21岁大学毕业,受聘北大物理系,邓稼先年轻有为的形象赫然眼前;
1948—1950,不足2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邓稼先的聪明勤奋不言而喻;
1950年8月,邓稼先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10月到中国科学院工作。邓稼先心系祖国,毅然抛弃优越的条件,选择回国投身科学研究,这是一个多么坚定的选择。
1958 年8月,带领几十个大学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
△链接背景
就在这一连串貌似枯燥数字的背后,还原出的却是一个血肉丰满的英勇形象。
此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已经不再是标签式的概括,而是真实具体可感的。
小结:
面对优厚的物质条件,他选择拒绝,以立即回国书写对祖国的热爱;面对祖国落后的国防,他选择迎难而上,以戈壁滩28年隐姓埋名的坚守,书写他对使命与责任的担当;面对疾病与危险,他选择舍弃小我,以无私奉献的精神,书写对祖国的赤子丹心!(齐读小诗《致邓稼先》)
活动尾声:寻找我们身边的“邓稼先”
运用本课所学,联系生活实际完成一篇以“寻找我们身边的‘邓稼先’”的人物传记或小标题式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