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基本”粒子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5.5“基本”粒子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02-12 13:44: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5.5“基本”粒子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介绍粒子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基本知识,如人类发现的四类粒子和夸克模型,要求学生了解就好。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运用表格的形式集中展现粒子的种类。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物理观念∶从宏观到微观认识粒子的结构,形成的关于粒子、粒子与相互作用、夸克模型等的基本认识。
科学思维∶能够分清粒子大小的数量级以及相互组成的关系,知道当前还有许多新粒子被不断发现。
科学探究:通过研究宇宙射线和强子对撞机,是发现新粒子的两种方法。
科学态度与责任∶研究微观粒子认识自然的方式之一,粒子是不断发展的,具有相对持久性和普适性。我们要把粒子思想应用与实际生活中。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发现新粒子,粒子的分类。
教学难点:发现新粒子,粒子的分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图中显示的是质子对质子碰撞后粒子的轨迹。20世纪,人们通过对粒子碰撞和宇宙线的观测,发现了很多新粒子。这些新发现的粒子分为哪几类 彼此间有什么关系
二、新课教学
1.基本粒子
直到19世纪末,人们都认为原子是组成物质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后来发现了电子、质子和中子,并且知道了原子核和电子组成了原子,质子和中子组成了原子核。于是许多人认为光子、电子、质子和中子是组成物质的不可再分的最基本的粒子,并把它们叫作"基本粒子"。
2.粒子
所以,从20世纪后半期起,就将"基本"二字去掉,统称为粒子。
(一)发现新粒子
发现新粒子的方法:
①研究宇宙线
②利用加速器
下表呈现的是自20世纪30年代至今物理学家通过实验发现的一部分新粒子。
年份 发现的粒子 年份 发现的粒子
1931——1940 正电子、u子 1971——1980 τ子、胶子、J/Ψ介子
1941——1950 K介子、π介子 1981——1990 W 和Z玻色子
1951——1960 反质子、电子中微子 1991——2000 τ子中微子
1961——1970 u子中微子 2000年至今 希格斯玻色子
超子:质量比质子的质量大很多的粒子。
反粒子:它们的质量、寿命、自旋等物理性质与过去已经发现的粒子相同,而电荷等其他性质相反。
例如,电子的反粒子是正电子,它的电荷量与电子相同,但带的是正电荷。质子的反粒子是反质子,它的电荷量与质子相同,但带的是负电荷。
(二)粒子的分类
现在已经发现的粒子达400多种。它们大体可被分为强子、轻子、规范玻色子和希格斯玻色子几种类别。
特点 粒子
强子 参与强相互作用的粒子 质子和中子
轻子 不参与强相互作用 电子、电子中微子、u子、u子中微子、τ子、τ子中微子
规范玻色子 传递各种相互作用的粒子 光子、中间玻色子、胶子
希格玻色子 希格斯场的量子激发
拓展学习:夸克与粒子物理标注模型
夸克模型的提出是物理学发展中的一个重大突破,它指出电子电荷不再是电荷的最小单元,即存在分数电荷。科学家们直到今天还从未捕提到自由的夸克。夸克不能以自由的状态单个出现,这种性质称为夸克的"禁闭"。
课堂练习
例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原子是组成物质的不可再分的最小粒子
原子是最大的粒子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质子和中子构成了原子核
质子、中子本身也是复合粒子,它们也有着自己复杂的结构
解析: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由更小的原子组成;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与不带电在中子组成;原子由位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与核外电子组成;质子与中子由夸克组成,质子与中子可以再分。
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由更小的原子组成,原子由处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与核外高速旋转的电子组成,故AB不符合题意,C正确;质子与中子由夸克组成,质子与中子可以再分,故D符合题意。故选CD。
例2:关于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半衰期是原子核全部衰变所需时间的一半
半衰期是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所需的时间
半衰期是原子量减少一半所需的时间
半衰期是元素质量减少一半所需的时间
解析:原子核的衰变有一定的速率,每隔一定的时间(即半衰期),原子核就衰变掉总数的一半,这个时间即为半衰期,不是指原子量或元素质量减少—半的时间。半衰期的大小由原子核内部因素决定,与所处的物理环境与化学状态无关。故选B。
例3:下列应用中,属于将放射性同位素作为示踪原子的是( )
γ射线探伤仪
利用含有放射性碘131的油检测地下输油管道的漏油情况
利用钴6治疗肿瘤等疾病
把含有放射性元素的肥料施给农作物,用以检测确定农作物吸收养分的规律
解析:A.γ射线探伤仪是利用γ射线的穿透性,故A错误。B.利用含有放射性碘131的油,检测地下输油管的漏油情况是将放射性碘131的油作为示踪原子使用,故B正确。C.利用钴60治疗肿瘤等疾病是利用它的射线,故C错误。D.把含有放射性元素的肥料施给农作物,用检测放射性的办法确定放射性元素在农作物内转移和分布情况,找出合理施肥的规律是示踪原子使用,故D正确。故选BD。
例4:氦原子核由两个质子与两个中子组成,两个质子之间存在着万有引力、库仓力和核力,则这三种力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 )
核力、万有引力、库仑力
万有引力、库仑力、核力
库仑力、核力、万有引力
核力、库仑力、万有引力
解析:氢原子核里有两个质子与两个中子组成,由于存在质量所以它们间存在万有引力、质子带正电,因此质子间存在库仑斥力和质子与中子统称核子,所以它们间存在核力,但这些力有大小之分。核力是强力,它能将核子束缚在原子核内.万有引力最弱,研究核子间相互作用时万有引力可以忽略。故选D。
例5:重核的裂变和轻核的聚变是人类利用原子能的两种主要方法,以下关于它们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裂变、聚变过程都有质量亏损
裂变过程有质量亏损,聚变过程质量有所增加
裂变过程质量有所增加,聚变过程质量有所亏损
裂变、聚变过程质量都有所增加
解析:重核的裂变和轻核的聚变都会放出核能,根据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E = mc ,一定有质量亏损,故A正确,BCD错误。
〖板书设计〗
5.5“基本”粒子
发现新粒子
研究宇宙线发现新的粒子
利用加速器发现新的粒子
反粒子:电荷等其他性质相反是粒子
二、粒子的分类
它们大体可被分为强子、轻子、规范玻色子和希格斯玻色子几种类别。
〖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有很多知识相对抽象,课堂教学以讲授为主,并加以适当的补充介绍,使内容更象形象。物质是由分子构成,而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原子核由中子和质子构成,而电子、中子、质子都还是有结构的。通过这一过程让学生了解到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是不断深入的,了解到认识无止境。培养热爱探索的精神。
(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