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外……
……
○……
……
装……
……
○……
……
订……
……
○……
……
线……
……
○……
……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
……
○……
……
内……
……
○……
……
装……
……
○……
……
订……
……
○……
……
线……
……
○……
……
)
科学练习
2022年七年级科学2.1-2.3练习
(物理学声)
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 号次:__________
一、单选题(共30题;共60分)
1.如图所示是一种新型锁——声纹锁,只要主人说出事先设定的暗语就能把锁打开,别人即使说出暗语也打不开。这种声纹锁辨别声音的主要依据是( )
A. 音调 B. 响度 C. 音色 D. 声速
2.近段时间一首名叫《惊雷》的喊麦歌曲刷屏各大短视频平台,“惊雷这通天修为天塌地陷紫金锤…”:歌词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同学们争相模仿,其中小乐同学的模仿受到大家的称赞,堪比原唱。“堪比原唱”称赞的是他的( )
A. 音调 B. 音色 C. 响度 D. 波长
3.如图是一款新型折叠导盲杖。该导盲杖工作时,会利用超声波检测障碍物,根据障碍物的距离,产生不同程度的振动并发出不同频率的“嘀嘀”声。盲人使用该导盲杖时,主要用到的感觉器官有( )
A. 眼、耳 B. 鼻、皮肤 C. 皮肤、耳 D. 鼻、耳
4.耳的结构中,能接受声波并转化为振动是( )
A. 耳廓 B. 鼓膜 C. 听小骨 D. 耳蜗
5.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中,对菜肴讲究“色、香、味”俱佳。人在享用美味佳肴的过程中,辨别“色、香、味”分别用到( )
A. 热觉、味觉、痛觉 B. 听觉、嗅觉、冷觉 C. 视觉、嗅觉、味觉 D. 触觉、听觉、味觉
6.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图a实验将声波与水波作类比,说明声音在空气中传播形式也是波
B. 图b实验中乒乓球被弹开,说明声叉发出声音是由声叉振动产生的
C. 图C是高速路的隔音墙,能减弱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D. 图d中的倒车雷达利用了超声波易被反射的原理,人听到倒车时的蜂鸣声就是超声波的声音
7.如图所示为耳的结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所示的结构7是人的听觉感受器
B. 11耳廓属于外耳,负责收集声波
C. 鼓膜可以将声波转化为振动
D. 听到巨大声响时迅速张口,可确保内外气压平等
8.如图表示声音在25℃时不同的传播速度,分析可知声速与( )
A. 温度有关 B. 介质有关 C. 体积有关 D. 质量有关
9.如图所示。“曾侯乙编钟”是2400多年前战国早期的文物,编钟的钟体呈合瓦形,敲击钟的正面和侧面可以发出两种不同的声音,称为“一钟双音”,其主要原因是敲击正面时振动的频率不同。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听到编钟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B. 编钟发出优美的声音是由钟体振动产生的
C. 敲击体积不同的编钟,响度一定不同 D. 敲击编钟的正面和侧面可以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
10.学校每周一的室外晨会上,常用的扩音设备是用来( )
A. 加大声音的速度 B. 提高声音的音调 C. 改变声音的音色 D. 增大声音的响度
11.小张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用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音叉发声是由于小球的振动产生的
B. 音叉的振动频率与敲击的力度有关
C. 小张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D. 实验中把音叉的微小振动转换成小球的跳动,是为了增大声音的响度
12.下列各组中,能表示听觉形成的正常途径是( )
①声波;②听神经;③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④鼓膜;⑤听小骨;⑥大脑皮层听觉中枢.
A. ①→④→⑤→③_→②→⑥
B. ①→②→④→⑤→③→⑥
C. ①→⑥→⑤→②→③→④
D. ①→③→④→⑤→②→⑥
13.下列对各图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手捂耳朵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B. 人不能听到蝴蝶飞翔的声音,是因为蝴蝶飞翔时的频率太低
C. 超声波是指频率不超过20000赫的声波
D. “土电话”可以听到对方的声音,是因为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14.生物体的一些生命活动是按照一定方向进行的。下列表示不合理的是( )
A. 果实和种子的形成:种子萌发→植物生长→开花→传粉→受精→结果
B. 味觉形成:化学物质→味觉细胞→神经→大脑
C. 家蚕的完全变态发育:受精卵→蛹→幼虫→成虫
D. 胚胎获得氧气和营养物质:母体→胎盘→脐带→胚胎
15.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听长笛和箫吹奏同一首乐曲,能够区分是两种不同乐器,这是靠辨别声音的音色
B. “听诊器”能使人的心脏振动幅度增大,让医生听得更清楚
C.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都相同
D. 考试期间,要求考场周围禁用高噪音设备是为了阻断噪声的传播
16.古筝、古琴都是中国独特的、重要的民族乐器,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在古装影视剧中也常常出现它们的身影。然而,在剧中却常常出现演员弹奏古琴,配的古筝声音的穿帮镜头。我们发现穿帮是因为( )
A. 古筝和古琴的音色不同 B. 古筝和古琴的音调不同
C. 古筝和古琴的响度不同 D. 古筝和古琴长得不同
17.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B. 在真空中也可以传播声音
C. 音叉停止振动仍有声音发出 D. 声音在冷水中传播比热水中慢
18.每年中考、高考期间,为减小噪声对考生的影响采取了下列措施,其中属于从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是( )
A. 将教室的窗户关好 B. 停止校园周边工地的施工
C. 在教室内安装噪声监测仪 D. 学校周边道路禁止鸣笛
19.如图是学习声学知识时,同学们所做的一个探究实验示意图,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该探究通过“实验+推理”的方式证明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B. 当玻璃罩内空气逐渐抽出,铃声减弱
C. 抽气时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小是由于音调变低的缘故
D. 在几乎听不到铃声时,把空气逐渐放入玻璃罩内,铃声又逐渐加强
20.如图是公园中的“传声筒”,当一人在话筒管路一侧发声时,另一侧的人能够听到传输的声音。关于此现象,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发声的物体一定在振动 B. 听到的声音是靠金属管传来的
C. 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出去的 D. 医用听诊器和传声筒的原理相同
21.如图所示为耳的结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所示的结构7是人的听觉感受器
B. 11耳廓属于外耳,负责收集声波
C. 鼓膜可以将声波转化为振动
D. 听到巨大声响时迅速张口,可确保2内外气压平衡
22.近段时间,一首名叫《惊雷》的喊麦歌曲刷屏各大短视频平台,“惊雷这通天修为天塌地陷紫金锤……”歌词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同学们争相模仿,其中小乐同学的模仿受到大家的称赞,堪比“原唱”。“堪比原唱”称赞的是他的( )
A. 音调 B. 音色 C. 响度 D. 波长
23.如图所示,关于声现象的各种实验情景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实验:利用钢尺来探究影响声音音调的因素
B. 乙实验:不断抽气时,听到的钟声逐渐变小,声源振幅不断变小
C. 丙实验:可探究声音的响度与鼓面的振动频率的关系
D. 丁实验:“土电话”通话说明气体传声效果比固体好
24.如图所示,同学们将正在响的闹钟置于玻璃罩内,并把罩内的空气用抽气机抽走, 抽气的过程中,下列现象会出现的是( )
A. 闹钟铃声变弱,能看到闹钟上的时间 B. 闹钟铃声变弱,不能看到闹钟上的时间
C. 闹钟铃声变响,能看到闹钟上的时间 D. 闹钟铃声变响,不能看到闹钟上的时间
25.魔术师表演“会跳舞的火焰”节目时,先在平台上点燃一支蜡烛,然后手持一面小鼓置于蜡烛附近,鼓面面对烛火。当他敲响小鼓,烛火就随着鼓声舞动。这一现象说明( )
A. 人的一种错觉 B. 烛火肯定被风吹动
C. 魔术师有一种神奇的力量 D. 鼓面振动发声,带动空气振动
26.盛夏时节,常听见“蛙声一片”、“声声蝉鸣”,有时觉得悦耳,有时觉得吵闹,为了减轻蛙声和蝉鸣的影响,我们常常紧闭门窗或者戴上耳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青蛙的发育过程属于变态发育 B. 我们能分辨蛙声和蝉鸣,是因为它们的音调不同
C. 戴上耳塞是通过阻断声音的传播来控制噪声 D. 紧闭门窗是通过防止声音的产生来控制躁声
27.“眼睛把人带进了世界,耳朵把世界带给了人”,这句诗中描述到的两种感觉分别是( )
A. 视觉和触觉 B. 视觉和嗅觉 C. 触觉和嗅觉 D. 视觉和听觉
28.我国“海警3901”号所携带的非杀伤性定向声波武器引起媒体高度关注,定向声波武器是一种远距离声波设备,它可以发出高达150分贝的高能声波。使用时将该设备对准目标,集中施放高分贝警告音,令目标感到极度不适、头痛甚至休克,从而失去对抗能力。对此描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定向声波武器施放的是超声波 B. 分贝是声音频率的单位
C. 该例子说明声波具有能量 D. 距离远近不影响武器效果
29.我们只通过声音就能辨识出熟悉的人,这主要是依据声音的( )
A. 音调 B. 响度 C. 音色 D. 传播速度
30.某中学有一个150m×70m大小的操场,广播室在操场两端架起两个音箱S1和S2(如图),老师绕场一周试听了一番,在甲、乙、丙、丁四处(它们分别是各边的中点),觉得有两处声音含混不清,则这两处是( )
A. 乙和丁 B. 甲和乙 C. 丙和丁 D. 甲和丙
二、填空题(共5题;共12分)
31.“掩耳盗铃”是大家熟悉的成语故事。从科学角度来分析,盗贼所犯的错误是:既没有阻止声音的________,又没有阻止声音的________。
32.如图所示,用手拨动钢尺,发出声音。声音是由钢尺________产生的。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声音的________(选填“音色”、“音调”或“响度”)必定发生改变。
33.如图是耳的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接受声波信息的听觉感受器位于图中②________内;
(2)听神经将信息传到人的________形成听觉;
(3)人耳能分辨出钢琴声和小提琴声的主要依据是 (填字母)。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34.在“瞎子摸象”这个成语故事里,瞎子是用________来感知大象的形状,此种感觉形成部位在________。
35.把电铃放在玻璃罩内,我们能听到声音,此时声音是通过________传播的。用抽气设备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的声音会逐渐变小,甚至最后听不到声音。这个实验说明了________。
三、实验探究题(共15题;共59分)
36.小明在吉他演奏中发现,琴弦发出的音调与弦线的长度、粗细和绷紧程度等有关。于是他做了以下探究:
(1)如图1所示,其中a、b、C、d四根弦线的绷紧程度相同。若他要研究音调与弦线粗细的关系,则应选择________两弦线做实验。
(2)小明研究后得出结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弦线越长,发出的音调越低;弦线越粗,发出的音调越低。请你据图2判断,在绷紧程度相同的情况下,分别按住A点、B点、C点后拨动琴弦,发出的音调最低的是按住________点。
37.某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图中甲、乙为直径为10cm的去底塑料筒,在每个筒的一侧用橡皮筋扎一橡皮膜,再在乙筒的橡皮膜外吊一乒乓球,装置固定在两张桌面上。
(1)调节两个塑料筒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并使筒的开口对齐且相距5cm,用手往外拉开甲的橡皮膜,突然放手,听到声音并观察到图乙处的乒乓球被弹开。此实验说明了 。
A.声音具有能量
B.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C.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D.声音由振动产生
(2)为了进一步探究响度和距离的关系。小组成员将甲、乙两筒的距离s分别调节到10cm、15cm、20cm,重复上述实验,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逐渐减小,说明了________。
(3)以上两次实验均用到乒乓球,请任意选择一次说明乒乓球在实验中的作用________。
38.某创新实验小组的同学发现:一只手捏住一根表面光滑的实心铝棒的中间部位,另一只手的拇指和食指粘少许松香粉,在铝棒表面由手捏部位向外端摩擦,可以听见铝棒发出声音,而且在不同情况下铝棒发声的频率是不同的,同学们讨论后设计出探究铝棒发声频率的影响因素的实验。
【猜想与假设】
猜想一:铝棒发声的频率可能和铝棒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二:铝棒发声的频率可能和铝棒的长度有关。
【设计实验与进行实验】
同学们找到不同规格的铝棒、虚拟示波器等器材进行探究。
同学们选择5根铝棒,每次均捏住铝棒的中间部位,由手捏部位向外端摩擦,实验所得的数据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
实心铝棒 铝棒长度(L/cm) 铝棒横截面积(S/mm2) 频率(f/Hz)
1 71 29 3500
2 78 29 3146
3 71 52 3530
4 71 75 3572
5 105 29 2693
【交流分析】
(1)分析表格中实心铝棒1、3、4的数据,可知铝棒的长度相同时,铝棒的横截面积越大,发声频率越________ (选填“高”或“低”)。
(2)为了验证猜想二,同学们应该分析表格中实心铝棒________的三组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39.下表是声音在不同介质,不同温度下的传播速度。读表回答下列问题:
序号 介质 温度(℃) 速度(m/s)
A 空气 0 331
B 空气 15 340
C 空气 20 344
D 水 0 1450
E 铁 0 4900
(1)通过比较________(填“序号”),可得出在相同温度下,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2)通过比较A、B、C,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3)小明和小刚利用一根足够长的充满水的自来水管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小明将一只耳朵紧贴在水管一端,小刚在另一端敲一下,则小明会听到________声敲打声。
40.教室的窗玻璃是双层的。课间,同学在窗外敲玻璃时,小明感觉双层玻璃与单层玻璃的振动情况不一样。于是他想探究“受敲击时,双层玻璃和单层玻璃的振动强弱情况”。为此,小明进行了以下实验:
①将单层玻璃板固定在有一定倾角的斜面上,把玻璃球靠在玻璃板的右侧,把橡胶球悬挂在支架上靠在玻璃板的左侧(如图)。
② , 放手后让其敲击玻璃板,玻璃球被弹开,记下玻璃球被弹出的距离。共做10次。
③换成双层玻璃板重复上述实验。
实验完成后,小明获得了如下数据:
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
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cm 单层 79 78 82 80 73 84 84 82 81 80 80
双层 20 23 24 24 24 25 22 22 21 25 23
(1)步骤②中小明为了使橡胶球每次撞击玻璃板的力度是一样的,请问他是如何操作的?
(2)请完善表格中的“▲”处内容:________
(3)受到橡胶球的敲击时,玻璃板振动的强弱是通过________来反映的;
(4)小明根据上表中的实验数据分析得出了相应的实验结论,由此小明想为了更好的控制噪声污染,我们卧室的玻璃应选用________玻璃(单层/双层)。
41.为研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小明同学进行系列的实验研究。
(1)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兵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乒乓球会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________;乒乓球在试验中起到什么作用?________。
(2)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会把乒乓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________。
(3)若在月球上做上述两个实验,________(选填“甲”或“乙”)实验乒乓球会弹起。
(4)石头落入水中,产生的水波向四周传播;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激起水波向四周传播。通过水波来研究声波,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为 (选填字母)法。
A.推理
B.类比
C.控制变量
D.转换
42.某同学为了探究物体发声时振动的频率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他选择了四根钢丝进行实验,如图所示,具体数据如下页表。
编号 材料 长度 粗细 松紧
甲 钢丝 10cm 0.2mm2 紧
乙 钢丝 10cm 0.1mm2 紧
丙 钢丝 5cm 0.1mm2 紧
丁 钢丝 5cm 0.1mm2 松
(1)用同样的力拨动钢丝甲和乙,发现拨动________钢丝时的音调高,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弦的松紧程度、长度相同时,振动的频率高低与弦的________有关。
(2)探究发声体振动频率高低与弦的长度的关系,他应用同样大小的力先后拨动________钢丝。
(3)先后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钢丝丙和丁,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43.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甲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________,它说明了声音是振动产生的。此探究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________。
(2)小明、小华等同学在探究完上述问题之后,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声音是怎样从发声物体传播到远处的?针对这一问题,他们经过认真地思考,提出了两种猜想:
①声音要传播出去,需要物质作媒介 ②声音要传播出去,不需要物质作媒介。
究竟哪一种猜想是正确的呢?小明他们进行了如下的实验:
如乙图所示,随着向外不断抽气,结果发现手机铃声越来越________(选填“大”或“小”),由此现象可以推理:猜想①是正确的。
44.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不少场所的装修会考虑声学吸音效果。小明同学想比较几种常见装修材料的吸音性能,他找来厚度相同的四种小块材料(聚酯棉、软木、泡沫和海绵),进行了图示实验:桌面上放一个玻璃杯,在玻璃杯下分别放上待测试的小块材料,将悬挂在细线下的小球拉到同一高度释放去敲击玻璃杯,仔细比较玻璃杯发出的声音大小。
(1)为控制实验过程中敲击玻璃杯的力大小相同,小明的做法是________;
(2)小明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材料种类 聚酯棉 软木 泡沫 海绵
玻璃杯发声大小 最小 最大 较大 较小
吸音性能 最强 最弱 较弱 较强
小明实验中的四种材料,仅从吸音性能的角度考虑,最适合隔音墙装修的是________;
45.一位同学按如图所示将四个相同的玻璃瓶里装水,水面高度不同。用嘴贴着瓶口吹气,如果能分辨出“do(1)、re(2)、mi(3)、fa(4)”四个音阶,就能探究出“音调与空气柱的关系”。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这位同学对瓶吹气时会引起________振动。
(2)这位同学分辨出四个音阶,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3)如果改用筷子敲打瓶子,那么音调的排序是否一样________?请说明理由。________。
小明同学利用声音传感器将实验过程中三次敲打瓶子产生的波形图拍了下来,如右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A.三次实验小明是用不同大小的力度敲击了同一个瓶子
B.三次实验小明是用相同的力度敲击了不同的瓶子
C.甲、乙两图对应的实验中,小明敲击瓶子的快慢相同
D.丙图对应实验中,小明的敲击的瓶子发出的声音最尖锐
46.某同学为了探究物体发声时振动的频率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他选择了四根钢丝进行实验,如图所示,具体数据如下表:
编号 材料 长度 粗细 松紧
甲 钢丝 10cm 0.2mm2 紧
乙 钢丝 10cm 0.1mm2 紧
丙 钢丝 5cm 0.1mm2 紧
丁 钢丝 5cm 0.1mm2 松
(1)用同样的力拨动钢丝甲和乙,发现拨动________钢丝时的音调高,由此可以得出的结 论是:在弦的松紧程度、长度相同时,振动的频率高低与弦的________有关。
(2)为了探究发声体振动频率高低与弦的长度的关系时,他应用同样大小的力先后拨动________钢丝。
(3)先后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钢丝丙和丁,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47.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小明和小丽一起做了几个实验:小明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小丽把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可以激起水花。
(1)通过对上面的种种实验现象的分析,你能得出的结论:________。
(2)小华同学,用手敲鼓,鼓面发出响声,但是他看到鼓面几乎没有什么异样。为了使看到的实验现象更明显,你的改进方法是________。
(3)小明、小丽等同学在探究上述问题之后,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声音是怎样从发声物体传播到远处的?针对这一问题,他们经过认真地思考,提出了两种猜想:
①声音要传播出去,需要别的物质做媒介;
②声音要传播出去,不需要什么物质做媒介
究竟哪一种猜想是正确的呢?小明他们进行了如下的实验:如图所示,接通瓶中的手机,随着向外不断抽气,发现手机铃声越来越小。由此现象可以推得猜想________是正确的。
48.教室的窗玻璃是双层的。课间,同学在窗外敲玻璃时,小明感觉双层玻璃与单层玻璃的振动情况不一样。于是他想探究“受敲击时,双层玻璃和单层玻璃的振动强弱情况”。为此,小明进行了以下实验:
①将单层玻璃板固定在有一定倾角的斜面上,把玻璃球靠在玻璃板的右侧,把橡胶球悬挂在支架上靠在玻璃板的左侧(如右图)。
②随意拉开橡胶球,放手后让其敲击玻璃板,玻璃球被弹开,记下玻璃球被弹出的距离。共做10次。
③换成双层玻璃板重复上述实验。
(1)实验后,发现玻璃球被弹开距离的数据比较杂乱,这与实验中的哪一操作不当有关 ________ 。小明改进后,重做了实验,获得了如下数据:
(2)受到橡胶球的敲击时,玻璃板振动的强弱是通过________来反映的。
(3)根据上表中的实验数据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49.某同学为了探究物体发声时振动的频率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他选择了四根钢丝进行实验,如图所示,具体数据如下表:
编号 材料 长度 粗细 松紧
甲 钢丝 10cm 0.2mm2 紧
乙 钢丝 10cm 0.1mm2 紧
丙 钢丝 5cm 0.1mm2 紧
丁 钢丝 5cm 0.1mm2 松
(1)用同样的力拨动钢丝甲和乙,发现拨动________钢丝时的音调高,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弦的松紧程度、长度相同时,振动的频率高低与弦的________有关。
(2)为了探究发声体振动频率高低与弦的长度的关系时,他应用同样大小的力先后拨动________钢丝。
(3)先后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钢丝丙和丁,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50.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几个实验:小明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小华把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可以激起水花。
(1)通过对上面的种种实验现象的分析,你能得出的结论:________。
(2)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发出很大的响声,但是他看到桌子几乎没有振动,为了使看到的实验现象更明显,你的改进方法是________;
(3)小明、小华等同学在探究出上述问题之后,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声音是怎样从发声物体传播到远处的?针对这一问题,他们经过认真地思考,提出了两种猜想:①声音要传播出去,需要物质做媒介;②声音要传播出去,不需要物质做媒介;究竟哪一种猜想是正确的呢?小明他们进行了如下的实验:如图所示,随着向外不断抽气,结果发现手机铃声越来越________ (选填“大”或“小”)。由此现象可以推理:猜想________是正确的。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 C
2.【答案】 B
3.【答案】 C
4.【答案】 B
5.【答案】 C
6.【答案】 D
7.【答案】 A
8.【答案】 B
9.【答案】 C
10.【答案】 D
11.【答案】 C
12.【答案】 A
13.【答案】 C
14.【答案】 C
15.【答案】 A
16.【答案】 A
17.【答案】 D
18.【答案】 A
19.【答案】 C
20.【答案】 B
21.【答案】 A
22.【答案】 B
23.【答案】 A
24.【答案】 A
25.【答案】 D
26.【答案】 A
27.【答案】 D
28.【答案】 C
29.【答案】 C
30.【答案】 D
二、填空题
31.【答案】 产生;传播
32.【答案】 振动;音调
33.【答案】 (1)耳蜗
(2)大脑
(3)C
34.【答案】 触觉;大脑
35.【答案】 固体和气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三、实验探究题
36.【答案】 (1)a和b
(2)B
37.【答案】 (1)A,B,D
(2)声音的响度与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且距离越远,响度越小
(3)实验1:放大实验现象 实验2:反映声音响度的大小
38.【答案】 (1)高
(2)1、2、5;铝棒的横截面积相同时,铝棒长度的越大,发声频率越低
39.【答案】 (1)ADE
(2)同一介质里,温度越高,声音的传播速度越快
(3)3
40.【答案】 (1)将橡胶球拉开到同一高度处,然后静止释放
(2)平均值
(3)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
(4)双层
41.【答案】 (1)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将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2)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声波可以传递能量)
(3)甲
(4)B
42.【答案】 (1)乙;粗细
(2)乙丙
(3)在弦的长度、粗细相同的情况下,振动的频率高低与松紧程度有关
43.【答案】 (1)乒乓球被弹起;将音叉的振动放大
(2)小
44.【答案】 (1)小球拉到同一高度释放
(2)聚酯棉
45.【答案】 (1)空气柱
(2)瓶内空气柱长度不同,振动的频率不同,空气柱越短,频率越大
(3)不一样;用筷子敲打振动的是瓶子和里面的水,里面的水柱越长,频率越小;BC
46.【答案】 (1)乙;粗细
(2)乙丙
(3)在弦的长度、粗细相同的情况下,弦发声音调的高低与松紧程度有关。
47.【答案】 (1)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
(2)在桌子上放一些小纸屑
(3)①
48.【答案】 (1)随意拉开橡胶球,放手后让其敲击玻璃板
(2)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
(3)受敲击时,单层玻璃比双层玻璃的振动强
49.【答案】 (1)乙;粗细
(2)乙和丙
(3)在弦的长度、粗细相同的情况下,振动频率高低与松紧程度有关
50.【答案】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在桌子上放米粒或纸屑,观察米粒或纸屑的跳动情况
(3)小;①
(
第
一
页
共
1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