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单元检测试卷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单元检测试卷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0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2-13 07:58: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公元前2千年前后,爱奥尼亚人诸部落占据了希腊许多地区,他们自称希腊人。他们有大致相同的语言、宗教和风俗习惯。当时希腊地区克里特岛的文明发展的速度远远超过了大陆上的诸文明,爱奥尼亚人虽然是征服者,但相当完整地采纳了克里特的文明。据此可知(  )
A.印欧人的迁徙推动了区域文明的演进
B.古希腊文明是东西方文明融合的产物
C.亚欧游牧民族的迁徙统一了希腊世界
D.古希腊文化是欧洲古典文化的发源地
2.魏晋时期,北方游牧民族逐渐涌入中原,农牧经济格局受到冲击,牧业开始向南推进;随着西晋的灭亡,游牧民族如潮水般涌入内地,畜牧带大幅度向南推移。由此推断魏晋时期(  )
A.经济重心已转移至南方
B.北方生态环境相对恢复
C.少数民族接受农耕文明
D.南北经济的互补性增强
3.日耳曼人攻入罗马后,对罗马的城市、工商业、文化等采取“一概排斥”“付之一炬”的态度。与此同时,日耳曼人的入侵推翻了罗马的奴隶制,在西欧逐步确立了封建制。这反映出日耳曼人的迁徙(  )
A.造成了先进文明中心的暂时倒退
B.建立了地跨欧、亚、非的强大帝国
C.导致古典文化在西欧的全面消失
D.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劳动技术
4.有一本历史著作的推介语包括以下两句:
◆匈奴推动了欧洲民族大迁徙的雪崩效应,是“四大帝国文明带之解体与古代世界之终结的殡葬师” ◆首度将欧亚大陆上四个古代帝国——秦汉、贵霜、安息、罗马——贯串成一条文明带,作为古代世界的最终也是最高格局
据此判断,这本历史著作的基本指导史观应该是(  )
A.全球史观 B.文明史观
C.近代化史观 D.社会史观
5.17世纪,荷兰、英格兰、威尔士人口继续增长,意大利和法国人口处于停滞状态,西班牙属尼德兰、西班牙、葡萄牙、德国的人口下降。对此较为合理的解释是(  )
A.荷兰、英格兰等国人口继续增长是因为奴隶贸易
B.意大利、法国人口停滞是因为丧失海上贸易航线
C.西班牙、葡萄牙等国人口下降是因为黑死病肆虐
D.地理位置、殖民方式等影响国家人口增长的形势
6.如图是1825年西属美洲和葡萄牙殖民地巴西的人口构成。这种人口分布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美洲开发吸引了移民涌入
B.西葡两国最早开辟新航路
C.欧洲殖民者的探险与掠夺
D.西葡率先开展了黑奴贸易
7.全球人口的流动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下列关于不同时期的人口流动现象,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全球移民的供应地也从欧洲转移到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 ②“66%移居美国的移民来自英国,大规模的向外移民源于经济的发展” ③“在这一时期,国际人口迁移人数最多的是非洲黑奴” ④“法国、英国从中国征集了近50万劳工作为其军事后援”
A.①②③④ B.③②④①
C.②③④① D.②③①④
8.有学者指出,在16-20世纪间,6 000多万欧洲移民在美洲、澳大利亚等地建立了殖民地。1820-1980年间,3 700万欧洲移民后裔在美国建立了家园。16-19世纪间,奴隶贸易将1 200万非洲人运到了美洲。材料说明的主要问题是(  )
A.世界各大洲彼此之间形成了人口大规模的迁移
B.世界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是从不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
C.国际移民改变了人口迁入地的人种组成
D.国际移民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9.19世纪60年代以前,清廷认为迁居海外无异于“弃绝王化”,不仅禁止移民,而且对回国者严加制裁。1877年,清廷任命当地华侨领袖为新加坡首任领事,并于1893年正式解除了“华侨海禁”。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清廷(  )
A.对地方控制能力不断下降
B.受制于列强政治裹挟
C.对华侨经济实力有所考量
D.不堪巨额赔款之重负
10.下表为通过香港输出至加利福尼亚的中国劳工数据(单位:人)。
年份 1849 1850 1852 1854
输出人数 323 447 18 434 25 063
据此推知(  )
A.导致香港人口数量急剧下降
B.解决了加利福尼亚劳动力匮乏的问题
C.美国西部大开发的进程加快
D.通商口岸开放直接导致劳工输出激增
11.美国亨廷顿教授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指出:“1965年希望减少美国的移民的人只占美国人口的33%,1977年占42%,1986年占49%,在1990年和1993年占61%。90年代的民意测验持续表明60%或以上的美国民众赞同减少移民人数。”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在这一时期美国人口增长过快,财政负担加重
B.移民增多导致美国社会两极分化并严重对立
C.大量移民与美国公众在文化和生活上的冲突扩大
D.美国政府推行的歧视性移民政策的影响
12.1933-1944年,美国接纳了为数众多的知识难民,大约在22 842到25 535人之间,其中,在美国继续从事原来工作的大约有15 000至17 000人。但美国本土却约有5 000名博士处于失业状态。这一现象最能说明(  )
A.纳粹独裁统治导致欧洲知识难民涌入
B.经济大危机波及美国的知识界
C.罗斯福政府实行宽容的知识移民政策
D.大学和科研机构对人才需求有限
13.叙利亚3岁难民Aylan Kurdi溺毙趴在沙滩的照片传遍了全球,成为难民危机爆发以来的“最揪心画面”,也触动了各国的艺术家,大家纷纷拿起画笔,画下了心碎瞬间。材料表明(  )
A.叙利亚是二战后难民主要产生国
B.叙利亚危机难民属于战争难民
C.难民在收留国一般没有基本人权
D.难民困境激发了国际社会关注
14.2002年10月联合国公布的移民报告中指出:发展中国家在发达国家的移民每年汇往本国的资金达到500亿美元,这一数字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的官方援助的数额相当。因此,发展中国家采取各种措施鼓励本国劳动力以包括移民、劳务输出在内的各种形式的跨国流动。这表明(  )
A.发展中国家发展的主要动力来自向外移民
B.发展中国家已缩小了同发达国家间的差距
C.发达国家对于跨国劳动力有着巨大的需求
D.移民成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15.19世纪是波兰移民美国的第一次浪潮,这些移民主要来自波兰的西里西亚谷仓。后续移民往往集聚于先期移民周边,发展成美国的“波兰村”。美国“波兰村”的发展(  )
A.促进了波兰、美国文化融合
B.增加了与当地居民接触机会
C.加快了美国人口老龄化进程
D.维系并加强了自己的民族性
二、非选择题(第16题15分,第17题12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6分,共55分)
16.(15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从公元前2000年初期,一直到公元1500年前后,游牧民族一共对农耕世界发起了3次大冲击,进行了3次交融。第一次是由操持原始雅利安语的游牧民族发起的,从公元前2000年一直持续到公元前600年左右。在这次浪潮中,人类最初的5个亲代文明,有3个受到操持原始雅利安语的游牧民族入侵的影响,这就是克里特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和印度哈拉巴文明;中国夏商周文明则受到操持汉藏语言的游牧民族入侵的影响,这4个亲代文明都在与游牧入侵者的文化杂交过程中,发生了文明形态的嬗变。但是古代埃及文明却由于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在第一次大冲击浪潮中幸免于难。这件事在当时看来好像是埃及的幸运,其实却是埃及的巨大不幸。古代埃及文明的悲剧就在于它的纯洁性,正是这种纯洁性使得古代埃及文明丧失了发展的内在动力,成为了一具文明的木乃伊和保留历史记载的金字塔。
在经历了游牧民族对农耕世界的第一次大入侵和交融之后,从5个亲代文明中经过形态嬗变而演化出了4个子代文明,这就是希腊罗马文明、波斯帝国、古代印度文明,以及中国的秦汉帝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印欧人的迁徙如何影响了“人类最初的3个亲代文明”?(6分)
(2)为什么说古代埃及没有受到游牧民族入侵“其实却是埃及的巨大不幸”,谈谈你的理解。(4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亲代文明和子代文明的不同点。(5分)
17.(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与拉丁美洲地区一样,1850年前,美国同样推行这种契约华工制度。……1849年9月,加利福尼亚召开制宪会议,制定了一种禁止蓄奴制的州宪法。1850年,美国国会各代表经过激烈争论,终于达成了《1850年妥协案》,加利福尼亚作为自由州被接纳加入合众国。……英国国会于1855年通过一项《乘客法案》,规定香港为由中国赴美国的唯一港口,而香港早在1841年已被宣布为自由港。……基于以上原因,赴美国的移民又出现了一种新形式——“赊单工”。“赊单”系广东话,意为“赊欠船票制”。……从香港到旧金山的船费最低每人约40美元,而归还时须偿还大约100美元。这笔钱规定每月在工资中加以扣除。华工必须偿清债务才能回国,否则,轮船公司就不准售给他回国的船票。由于华工在国内一般都有妻室老小,都想工作一段时间后返回故里,所以一般都尽快还清这笔债务。
——摘编自陆国俊《美洲华侨史话》
(1)19世纪中叶以后,美国移民形式发生了什么变化?据材料概述其原因。(6分)
(2)材料所涉及的前后两种移民形式有何根本区别?有人认为,从华工的角度看后者显然优于前者,试分析这种观点的主要原因。(6分)
18.(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768年,为扩大英帝国的版图,政府派海军军官库克寻找传说中的南方大陆。1769-1770年,库克到达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并宣布澳大利亚为英国所有。同行的植物学家在澳大利亚发现331种新植物。库克在航海中绘制了大量海图,给世界地图增加了8 000多公里的海岸线。后来,库克到达了夏威夷等岛屿,在与土著人的冲突中被杀死。
1788年英国在澳大利亚建立殖民地。大量的英国移民涌向澳大利亚,英国从澳大利亚获取大量黄金、羊毛等财富。英国移民为库克建立纪念碑和雕像。西方史学家将库克描绘成伟大的航海家和科学家。但在澳大利亚一些土著社区里,库克被当成道德沦丧者的典型;在土著人的艺术品中,库克船长的形象丑陋不堪,是一个带枪的大袋鼠和大海盗。
——摘编自郭方《看得见的英国史》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早期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19.(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表
时间 1500—1850年 1850—1945年 1945—2000年
主要移出地 欧洲、非洲 欧洲、亚洲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主要移入地 美洲 美洲 西欧、北美洲、大洋洲
人口迁移数量 至1850年,黑奴约为1 500万,为白人移民的4— 5倍 1846—1924年欧洲移出1 800万,1834 —1941年亚洲移出 1 200万—3 700万 1960年迁移人口为325万,1974年为947.5万,1985 —1990年年增长率为2.59%
——据邬沧萍《世界人口》等编制
材料二 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大致从1567—1840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移民数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国海外移民人数约为32万人,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 500万人左右,其中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 510家,投资总额约63 271万元,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到2008年,移民人数达到1 000万以上,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
——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基本趋势。(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说明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10分)
答案与解析
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公元前2千年前后,爱奥尼亚人诸部落占据了希腊许多地区,他们自称希腊人。他们有大致相同的语言、宗教和风俗习惯。当时希腊地区克里特岛的文明发展的速度远远超过了大陆上的诸文明,爱奥尼亚人虽然是征服者,但相当完整地采纳了克里特的文明。据此可知(  )
A.印欧人的迁徙推动了区域文明的演进
B.古希腊文明是东西方文明融合的产物
C.亚欧游牧民族的迁徙统一了希腊世界
D.古希腊文化是欧洲古典文化的发源地
答案 A
解析 希腊人是印欧人的一支,根据材料“爱奥尼亚人虽然是征服者,但相当完整地采纳了克里特的文明”可知,印欧人的迁徙推动了区域文明的演进,故选A项。B项材料没有说明,故排除;这是印欧人的迁徙,并非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也没有促成希腊统一,故排除C项;从材料看不出“发源地”,故排除D项。
2.魏晋时期,北方游牧民族逐渐涌入中原,农牧经济格局受到冲击,牧业开始向南推进;随着西晋的灭亡,游牧民族如潮水般涌入内地,畜牧带大幅度向南推移。由此推断魏晋时期(  )
A.经济重心已转移至南方
B.北方生态环境相对恢复
C.少数民族接受农耕文明
D.南北经济的互补性增强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魏晋时期,北方游牧民族逐渐涌入中原……游牧民族如潮水般涌入内地,畜牧带大幅度向南推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畜牧带大幅度向南推移使北方生态环境相对恢复,故B项正确。南宋时期经济重心转移至南方,不是魏晋时期,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少数民族接受农耕文明,故C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南北经济的互补性增强,故D项错误。
3.日耳曼人攻入罗马后,对罗马的城市、工商业、文化等采取“一概排斥”“付之一炬”的态度。与此同时,日耳曼人的入侵推翻了罗马的奴隶制,在西欧逐步确立了封建制。这反映出日耳曼人的迁徙(  )
A.造成了先进文明中心的暂时倒退
B.建立了地跨欧、亚、非的强大帝国
C.导致古典文化在西欧的全面消失
D.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劳动技术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一概排斥”“付之一炬”“封建制”“奴隶制”等可知,日耳曼人的入侵直接导致罗马文明成果的破坏,另外从长期来看这也孕育了新的文明形态,故可以得出造成了先进文明中心的暂时倒退,故选A项。日耳曼人并未建立地跨欧、亚、非的强大帝国,故排除B项;古典文化在西欧并未全面消失,故排除C项;日耳曼人相比于罗马,当时生产力是落后的,故排除D项。
4.有一本历史著作的推介语包括以下两句:
◆匈奴推动了欧洲民族大迁徙的雪崩效应,是“四大帝国文明带之解体与古代世界之终结的殡葬师” ◆首度将欧亚大陆上四个古代帝国——秦汉、贵霜、安息、罗马——贯串成一条文明带,作为古代世界的最终也是最高格局
据此判断,这本历史著作的基本指导史观应该是(  )
A.全球史观 B.文明史观
C.近代化史观 D.社会史观
答案 A
解析 材料信息“匈奴推动了欧洲民族大迁徙的雪崩效应”“首度将欧亚大陆上四个古代帝国”“作为古代世界的最终也是最高格局”主要体现的是全球史观,故A正确。
5.17世纪,荷兰、英格兰、威尔士人口继续增长,意大利和法国人口处于停滞状态,西班牙属尼德兰、西班牙、葡萄牙、德国的人口下降。对此较为合理的解释是(  )
A.荷兰、英格兰等国人口继续增长是因为奴隶贸易
B.意大利、法国人口停滞是因为丧失海上贸易航线
C.西班牙、葡萄牙等国人口下降是因为黑死病肆虐
D.地理位置、殖民方式等影响国家人口增长的形势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荷兰和英国等利用其优越的地理环境进行海外贸易和殖民掠夺,17世纪荷兰海上贸易繁荣,英国实力逐渐增强,开始夺取贸易优势和抢占殖民地,故地理位置、殖民方式等影响国家人口增长的形势,D项符合题意。
6.如图是1825年西属美洲和葡萄牙殖民地巴西的人口构成。这种人口分布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美洲开发吸引了移民涌入
B.西葡两国最早开辟新航路
C.欧洲殖民者的探险与掠夺
D.西葡率先开展了黑奴贸易
答案 C
解析 据图示可以看到无论是西属美洲,还是葡萄牙殖民地巴西的人口构成中都有“非洲奴隶”,再结合时间“1825年”可以判断是欧洲殖民者的探险与掠夺导致,C正确。
7.全球人口的流动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下列关于不同时期的人口流动现象,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全球移民的供应地也从欧洲转移到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 ②“66%移居美国的移民来自英国,大规模的向外移民源于经济的发展” ③“在这一时期,国际人口迁移人数最多的是非洲黑奴” ④“法国、英国从中国征集了近50万劳工作为其军事后援”
A.①②③④ B.③②④①
C.②③④① D.②③①④
答案 B
解析 ①指的是当今时代的移民。②指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的移民。③指的是新航路开辟后的黑奴贸易。④指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移民。按时间先后顺序为③②④①,故B正确。
8.有学者指出,在16-20世纪间,6 000多万欧洲移民在美洲、澳大利亚等地建立了殖民地。1820-1980年间,3 700万欧洲移民后裔在美国建立了家园。16-19世纪间,奴隶贸易将1 200万非洲人运到了美洲。材料说明的主要问题是(  )
A.世界各大洲彼此之间形成了人口大规模的迁移
B.世界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是从不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
C.国际移民改变了人口迁入地的人种组成
D.国际移民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近代以来欧洲大量人口移民到美洲、澳大利亚等地,大量非洲人到达美洲,故国际移民改变了人口迁入地的人种组成,C项正确。材料体现欧洲大量人口移民到美洲、澳大利亚等地,大量非洲人到达美洲,没有体现世界各大洲彼此之间人口迁移,排除A项;不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存在双向迁移情况,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国际移民促进了世界经济发展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
9.19世纪60年代以前,清廷认为迁居海外无异于“弃绝王化”,不仅禁止移民,而且对回国者严加制裁。1877年,清廷任命当地华侨领袖为新加坡首任领事,并于1893年正式解除了“华侨海禁”。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清廷(  )
A.对地方控制能力不断下降
B.受制于列强政治裹挟
C.对华侨经济实力有所考量
D.不堪巨额赔款之重负
答案 C
解析 清廷由禁止移民海外到任命华侨领袖为领事,并解除“华侨海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清政府意识到了海外华侨的经济实力,故C项正确。对地方控制能力和材料没有因果关系,故A项错误;解除“华侨海禁”和列强政治裹挟无关,故B项错误;不堪巨额赔款之重负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10.下表为通过香港输出至加利福尼亚的中国劳工数据(单位:人)。
年份 1849 1850 1852 1854
输出人数 323 447 18 434 25 063
据此推知(  )
A.导致香港人口数量急剧下降
B.解决了加利福尼亚劳动力匮乏的问题
C.美国西部大开发的进程加快
D.通商口岸开放直接导致劳工输出激增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输往美国的中国劳工主要来自中国内地,并不主要来自香港,故排除A项;材料只是反映了大量的中国劳工输往美国的加利福尼亚,没有体现是否解决了加利福尼亚劳动力匮乏的问题,故排除B项;大量华工输入美国,促进美国的开发,这是毫无疑问的,故选C项;D项“直接导致”表述错误,故排除。
11.美国亨廷顿教授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指出:“1965年希望减少美国的移民的人只占美国人口的33%,1977年占42%,1986年占49%,在1990年和1993年占61%。90年代的民意测验持续表明60%或以上的美国民众赞同减少移民人数。”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在这一时期美国人口增长过快,财政负担加重
B.移民增多导致美国社会两极分化并严重对立
C.大量移民与美国公众在文化和生活上的冲突扩大
D.美国政府推行的歧视性移民政策的影响
答案 C
解析 由材料可知,随着外来移民的不断涌入,与美国公众在文化和生活上的冲突扩大,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对移民持排斥态度,故选C项。A、B、D三项材料并未体现,均排除。
12.1933-1944年,美国接纳了为数众多的知识难民,大约在22 842到25 535人之间,其中,在美国继续从事原来工作的大约有15 000至17 000人。但美国本土却约有5 000名博士处于失业状态。这一现象最能说明(  )
A.纳粹独裁统治导致欧洲知识难民涌入
B.经济大危机波及美国的知识界
C.罗斯福政府实行宽容的知识移民政策
D.大学和科研机构对人才需求有限
答案 C
解析 由题干时间“1933-1944年”可知是罗斯福政府时期,这一时期美国接纳了众多的知识难民,与此同时国内约有5 000名博士失业,由此反映出罗斯福政府实行宽容的知识移民政策,故C正确。
13.叙利亚3岁难民Aylan Kurdi溺毙趴在沙滩的照片传遍了全球,成为难民危机爆发以来的“最揪心画面”,也触动了各国的艺术家,大家纷纷拿起画笔,画下了心碎瞬间。材料表明(  )
A.叙利亚是二战后难民主要产生国
B.叙利亚危机难民属于战争难民
C.难民在收留国一般没有基本人权
D.难民困境激发了国际社会关注
答案 D
解析 中东是二战后主要难民产生国,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关于叙利亚难民的性质介绍,故B项错误;材料所反映的悲惨遭遇的小难民并没有进入收留国,故C项错误;从“照片传遍了全球”“触动了各国的艺术家”,可以看出难民的困境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强烈关注,故选D项。
14.2002年10月联合国公布的移民报告中指出:发展中国家在发达国家的移民每年汇往本国的资金达到500亿美元,这一数字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的官方援助的数额相当。因此,发展中国家采取各种措施鼓励本国劳动力以包括移民、劳务输出在内的各种形式的跨国流动。这表明(  )
A.发展中国家发展的主要动力来自向外移民
B.发展中国家已缩小了同发达国家间的差距
C.发达国家对于跨国劳动力有着巨大的需求
D.移民成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答案 D
解析 由材料可知,在发达国家的移民每年汇往发展中国家的资金达到500亿美元,同时发展中国家政府鼓励跨国流动,这说明移民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是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D项正确。发展中国家发展的主要动力应是提高本国生产力,而非移民,A项错误;发展中国家仍和发达国家存在不小的差距,B项错误;C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15.19世纪是波兰移民美国的第一次浪潮,这些移民主要来自波兰的西里西亚谷仓。后续移民往往集聚于先期移民周边,发展成美国的“波兰村”。美国“波兰村”的发展(  )
A.促进了波兰、美国文化融合
B.增加了与当地居民接触机会
C.加快了美国人口老龄化进程
D.维系并加强了自己的民族性
答案 D
解析 “波兰村”是波兰移民和移民后裔聚集地,不利于文化融合和与当地居民的接触,故A、B两项错误;移民一般是年轻人为主,不会加快美国人口老龄化进程,故C项错误;由于“波兰村”是波兰移民和移民后裔聚集地,因此能维系并加强波兰移民自己的民族性,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第16题15分,第17题12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6分,共55分)
16.(15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从公元前2000年初期,一直到公元1500年前后,游牧民族一共对农耕世界发起了3次大冲击,进行了3次交融。第一次是由操持原始雅利安语的游牧民族发起的,从公元前2000年一直持续到公元前600年左右。在这次浪潮中,人类最初的5个亲代文明,有3个受到操持原始雅利安语的游牧民族入侵的影响,这就是克里特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和印度哈拉巴文明;中国夏商周文明则受到操持汉藏语言的游牧民族入侵的影响,这4个亲代文明都在与游牧入侵者的文化杂交过程中,发生了文明形态的嬗变。但是古代埃及文明却由于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在第一次大冲击浪潮中幸免于难。这件事在当时看来好像是埃及的幸运,其实却是埃及的巨大不幸。古代埃及文明的悲剧就在于它的纯洁性,正是这种纯洁性使得古代埃及文明丧失了发展的内在动力,成为了一具文明的木乃伊和保留历史记载的金字塔。
在经历了游牧民族对农耕世界的第一次大入侵和交融之后,从5个亲代文明中经过形态嬗变而演化出了4个子代文明,这就是希腊罗马文明、波斯帝国、古代印度文明,以及中国的秦汉帝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印欧人的迁徙如何影响了“人类最初的3个亲代文明”?(6分)
(2)为什么说古代埃及没有受到游牧民族入侵“其实却是埃及的巨大不幸”,谈谈你的理解。(4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亲代文明和子代文明的不同点。(5分)
答案 (1)赫梯人和波斯人进入小亚细亚和伊朗高原,建立了赫梯帝国和波斯帝国;雅利安人征服印度,印度进入雅利安文明时代(吠陀时代);进入巴尔干半岛的印欧人与当地居民融合,演变为后世的希腊人,创造了古希腊文明;克里特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和印度哈拉巴文明“3个亲代文明”都发生了文明形态的嬗变。
(2)古代埃及处于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这使其免受游牧民族入侵,但也失去了向游牧民族学习的机会。长期自我封闭的文明,必将走向衰落,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3)亲代文明由农耕民族创造,子代文明主要由外来的游牧民族创造;子代文明是在亲代文明的基础上,融入了游牧文化;子代文明是更辉煌灿烂的文明,开创了文明史上的“古典时代”。
17.(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与拉丁美洲地区一样,1850年前,美国同样推行这种契约华工制度。……1849年9月,加利福尼亚召开制宪会议,制定了一种禁止蓄奴制的州宪法。1850年,美国国会各代表经过激烈争论,终于达成了《1850年妥协案》,加利福尼亚作为自由州被接纳加入合众国。……英国国会于1855年通过一项《乘客法案》,规定香港为由中国赴美国的唯一港口,而香港早在1841年已被宣布为自由港。……基于以上原因,赴美国的移民又出现了一种新形式——“赊单工”。“赊单”系广东话,意为“赊欠船票制”。……从香港到旧金山的船费最低每人约40美元,而归还时须偿还大约100美元。这笔钱规定每月在工资中加以扣除。华工必须偿清债务才能回国,否则,轮船公司就不准售给他回国的船票。由于华工在国内一般都有妻室老小,都想工作一段时间后返回故里,所以一般都尽快还清这笔债务。
——摘编自陆国俊《美洲华侨史话》
(1)19世纪中叶以后,美国移民形式发生了什么变化?据材料概述其原因。(6分)
(2)材料所涉及的前后两种移民形式有何根本区别?有人认为,从华工的角度看后者显然优于前者,试分析这种观点的主要原因。(6分)
答案 (1)变化:由契约华工制到“赊单工”。
原因:美国国内形势的变化;加利福尼亚禁止蓄奴制的州宪法的通过;香港被宣布为自由港等。
(2)区别:“赊单工”与“契约华工”的根本区别在于将“劳务”契约改为“债务”契约。
原因:按规定华工到美国后不用服一定期限的劳务,而是要用自己的劳动所得来偿还船费及其利息。
18.(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768年,为扩大英帝国的版图,政府派海军军官库克寻找传说中的南方大陆。1769-1770年,库克到达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并宣布澳大利亚为英国所有。同行的植物学家在澳大利亚发现331种新植物。库克在航海中绘制了大量海图,给世界地图增加了8 000多公里的海岸线。后来,库克到达了夏威夷等岛屿,在与土著人的冲突中被杀死。
1788年英国在澳大利亚建立殖民地。大量的英国移民涌向澳大利亚,英国从澳大利亚获取大量黄金、羊毛等财富。英国移民为库克建立纪念碑和雕像。西方史学家将库克描绘成伟大的航海家和科学家。但在澳大利亚一些土著社区里,库克被当成道德沦丧者的典型;在土著人的艺术品中,库克船长的形象丑陋不堪,是一个带枪的大袋鼠和大海盗。
——摘编自郭方《看得见的英国史》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早期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答案 示例
情节:库克到达澳洲的航行使这些地区相继成为英国的殖民地,成为英国重要的原料产地和收入来源。
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出工业革命中的英国对外殖民侵略扩张。
概述和评价:工业革命开始后,英国需要开辟更加广阔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库克航抵澳大利亚等地,英国在澳大利亚建立殖民地,从澳大利亚获取大量黄金、羊毛等财富。大量的英国移民涌入澳大利亚等地,打破了澳洲与世隔绝的状态,客观上促进了澳大利亚等地的开发。但是,库克的航海活动给当地的土著居民带来巨大灾难,使他们经历了残酷的殖民统治。
19.(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表
时间 1500—1850年 1850—1945年 1945—2000年
主要移出地 欧洲、非洲 欧洲、亚洲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主要移入地 美洲 美洲 西欧、北美洲、大洋洲
人口迁移数量 至1850年,黑奴约为1 500万,为白人移民的4— 5倍 1846—1924年欧洲移出1 800万,1834 —1941年亚洲移出 1 200万—3 700万 1960年迁移人口为325万,1974年为947.5万,1985 —1990年年增长率为2.59%
——据邬沧萍《世界人口》等编制
材料二 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大致从1567—1840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移民数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国海外移民人数约为32万人,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 500万人左右,其中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 510家,投资总额约63 271万元,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到2008年,移民人数达到1 000万以上,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
——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基本趋势。(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说明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10分)
答案 (1)趋势: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自愿移民从主要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迁移,逐渐转变为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被强迫进行的移民基本停止。
(2)特点:中国大规模海外移民出现在鸦片战争之后,晚于全球国际移民;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内基本停止;70年代以后形成新的移民潮。
主要原因:卷入世界市场较晚;冷战期间西方的封锁;中国的改革开放。
贡献:引入技术和资金,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与发展;支持了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支援和投身于全民族的抗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