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单元检测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吴寄萍在《改良私塾》中说:“历代大儒,没有一个不是私塾出身,同时没有一个不曾当过塾师。我敢说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繁衍,私塾要算是中国文化的播种者。”这段话肯定了( )
A.私塾在中华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B.私塾在科举考试中的重要作用
C.私塾在传播中华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D.私塾在中华文化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2.《白鹿洞学规》指出:“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圣贤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经,有志之士,固当熟读深思而问辨之,苟知其理之当然,而责其身以必然。”由此可知,白鹿洞书院的创设精神是( )
A.协助士子应举 B.建立道德典范
C.支持经学研究 D.赞助社会事业
3.1872—1875年间,清政府先后派出4批共120名幼童赴美国留学。进行到第十年时,深受西方民主、自由文化影响的留美幼童被政府分三批全部强行召回。回国的留美学生被送往上海电报局、福州船政局、江南制造局等处。二三十年后,詹天佑扬名京张铁路、唐绍仪担任中华民国内阁总理、蔡绍基就任北洋大学校长……从以上材料中我们得出的认识有( )
①保守落后思想阻碍近代人才的培养 ②清政府反对学习西方技术 ③清政府培养新式人才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近代化 ④清政府派遣留学生的主观目的是服务于洋务运动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④
4.20世纪20年代以来,赴法勤工俭学运动形成了全国性高潮,毛泽东等人早年曾发动新民学会会员赴法勤工俭学。所学内容由科技实业学科发展到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等学科。此外,他们还学习和研究世界革命的经验,以实现彻底改造中国社会的任务。这表明( )
A.民主和科学逐渐成为时代潮流
B.实业救国运动已经被人们抛弃
C.五四浪潮激发了民族救亡意识
D.中共为旅法求学运动提供支持
5.《后汉书》记载:“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由材料可见( )
A.蔡侯纸是世界上最早的书写用纸
B.东汉元兴元年后,纸成了唯一的书写材料
C.造纸原料易得是蔡侯纸广泛使用的重要原因之一
D.蔡伦造纸使用的主要原料是树皮、麻头、棉布、鱼网
6.《宋会要辑稿》记载:“不经国子监看详及破碎编类有误传习者,并日下毁版。”同时政府规定,国子监审批印刻者向官府发出申请后,可为其颁发准许印刻的“公据”。这说明宋代( )
A.文化专制逐步强化
B.注重图书出版的监管
C.印刷技术明显提升
D.文人地位进一步提高
7.18世纪的欧洲,随着识字人群的扩大和人们读书热情的高涨,私人和公共的借阅图书馆遍布各主要城市。各种书刊的需求量也大幅增加,出现了一些资本雄厚的大出版商,小印刷所则更为普遍。这些状况( )
A.标志着人文精神的滥觞
B.推动了文艺复兴的转型
C.有助于启蒙运动的深入
D.促进了近代科学的兴起
8.14世纪以后,无论是佛罗伦萨、威尼斯,还是米兰、罗马,城市中教堂及其他宗教性建筑退居次要地位,大型的世俗建筑成批出现,如大型城市广场、图书馆、博物馆等。西欧城市建设的变化从本质上( )
A.体现了人文精神的萌发
B.反映了宗教改革的要求
C.推动了民主政治的构建
D.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9.颐和园曾实施大规模维修。为了不损伤颐和园的借景风貌,北京市政府增加数亿元人民币投资,将颐和园附近地上架设高压线的方案改为地下铺设电缆。这体现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是( )
A.真实性 B.完整性
C.科学性 D.慎重性
10.“世界文化遗产项目是对代表着人类文明普世价值的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管理的一整套机制和行为……当今,对世界文化遗产的治理需要越来越多的国际治理其他领域资源的参与;世界文化遗产本身也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国际治理的其他领域,如气候问题、环境保护、旅游开发等”。材料意在强调( )
A.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形势不容乐观
B.世界文化遗产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
C.各国负有保护本国文化遗产的责任
D.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应有全球化思维
11.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在听到铁匠打铁的声音既规律又动听后,便用数学语言将其表达出来,这就是黄金分割。这一比例被广泛应用于当时的建筑、雕塑、绘画、设计等艺术领域,如帕特农神庙的宽高比(图一)、女神维纳斯雕像的身材比例(图二)等。据此可知,文化遗址与遗存( )
图一 图二
A.推动了欧洲近代科学的产生
B.有利于培养民众的美学素养
C.证明了希腊民主政治制度影响深远
D.证明了希腊科学成就领先于世界
12.“罗马的建筑师想让罗马市民欣赏他们创造的宏伟,同时还想让市民感觉到他们分享到了这种宏伟……当人同整个建筑相比时,人是多么的小,但当他只要同圆柱和框缘构成的单个矩形拱门相比时,他就显得大多了。通过这种办法,罗马公民能感到他自身是高大建筑物和建筑物所代表的巨大帝国的一个有意义的部分。”据此可知,罗马斗兽场这一设计的主要意图是( )
A.表彰罗马图拉真皇帝的丰功伟绩
B.提高罗马公民的归宿感和积极性
C.将建筑的力度与美感融合为一体
D.揭露角斗表演的残忍与缺乏人性
13.故宫的御花园有效地利用“借景”的手法邻借了院外的大树等景物,实现了“虚”与“实”、“动”与“静”之间的相互结合。此处蕴含的文化内涵主要属于( )
A.道家审美思想 B.皇权至上观念
C.儒家礼制思想 D.儒家仁政理念
14.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地下最伟大的建筑”和埃及古代“地上最伟大的建筑”是古代建筑史上的奇迹,这两个建筑( )
A.都是庞大的帝王宫殿 B.都是帝王的陵墓
C.都是公共活动场所 D.都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15.有学者在谈及当前昆曲创作存在的问题时说:“片面追求所谓‘突破传统的框架’‘大胆创新’,势必使昆曲异化,就像‘转基因新物种’。”该学者认为昆曲保护应该( )
A.注重剧本的思想深度
B.尊重其基本艺术程式
C.发挥文人参与的特色
D.以恢复传统剧目为主
二、非选择题(第16题14分,第17题15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2分,共55分)
16.(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宋以后,士大夫们胸怀重振儒学的文化使命,抵制佛、道两家的思想,倡导复兴儒学、创立理学,这一文化思潮的发展需要借助私学教育机构。而书院的形成正适应了这种文化思想发展的需要。书院保持了传统私学自由讲学的特色,满足了新兴学术思潮发展的需要。官学限制了其文化创新的功能,新儒家学者于官学之外另建书院。标榜新的教育宗旨,以补充官学教育的不足。——摘编自朱汉民《书院历史变迁与士大夫价值取向》
材料二 清末书院变革概况
阶段 性质 时期 历程 学院与学堂的关系
存在关系 名实关系 新旧关系
第一阶段 书院改革 洋务运动时期 改革传统书院、新设书院学堂 通用并立 名异实同 无新旧关系
第二阶段 书院改制 维新运动时期 维新派书院改制的实施与失败 立场对立 名实争辩 有新旧之别
清末新政时期 统治者书院改制的重启与完成 学堂取代书院 名实各异 完成新 旧更替
——摘编自郭强《近代中国书院变革的二维关系及发展变迁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宋时期书院迅速发展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书院变革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6分)
17.(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叶,西方的博物馆开始被介绍到中国,并陆续在中国创办了一些博物馆,但这些并不是中国近代博物馆事业的真正发端。1903年,著名实业家张謇赴日本考察教育和实业,萌生了创办博物馆的念头,呼吁清政府兴办博物馆,未果。直到1905年张謇凭借个人财力兴办了南通博物苑,其藏品包括天然、历史、美术三部分,是一所合自然、历史与艺术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博物苑最初仅向张謇创办的通州师范学校开放。1912年7月,新成立的民国政府便让教育部规划建立“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在教育部的推动下,1924年,国立历史博物馆对外开始展览,这是中国最早筹备建立的公立博物馆……改革开放以来,新中国博物馆行业经历了较快的发展。如今,我国的博物馆已经成为一个行业,根据社会需求,逐步呈现出综合类、历史类、艺术类、科学类、人物类、行业类等丰富的博物馆资源类型,按运营出资方划分,可分为公办、民办、民办公助三种。据不完全统计,我国2012年约有3 400多座博物馆。——王鹏《文化自觉下的中国近代博物馆起步与发展》
材料二 建成于1683年的英国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是博物馆学界公认的世界上最早的公共博物馆。这座博物馆开办时,主要收藏的是约翰崔生父子收藏的植物、动物、岩石标本。阿什莫林继承以后,将其捐给牛津大学,建成了这所博物馆。此后,牛津大学对阿什莫林博物馆进行了扩建,陆续建设了自然博物馆、人类学博物馆,并注重对世界各国物质文化的收藏和展示。法国大革命成功后,原为皇宫的卢浮宫开放为公共博物馆。拿破仑在征服欧洲的过程中,把所占领地区的艺术品运到卢浮宫,以展示法国的胜利和力量,博物馆不再只是知识的代表,而且也成了国家强盛的象征。经过17世纪后期到18世纪的发展,公共博物馆在工作模式上逐渐成熟,理念也渐渐形成。——宋向光《公共博物馆与社会文明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张謇创办南通博物苑的历史背景,并概括近代以来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发展方向的角度比较近代中西方博物馆业的不同之处,并简述博物馆业发展的意义。(7分)
18.(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白先勇策划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从2004年首演开始,99场演出场场爆满,反响非常好。让年轻人一生之中至少看到一次昆曲,改变他们对传统艺术的想法,这是白先勇将青春版《牡丹亭》引进高校的原因。“《牡丹亭》连接传统与现代,让大众欣赏传统戏剧,这是正统、正派、正宗的演出。”白先勇说,“我们不是迎合大众,而是做出美的东西来教育大众。”
材料二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指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各种措施,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护、宣传、弘扬、传承(特别是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1)根据材料一、二,阐述白先勇的做法属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由。(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对昆曲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故宫这类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有何差异。(6分)
19.(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故宫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又称紫禁城。故宫主要建筑自南而北端正地排列在一条贯通紫禁城的中轴线上,配属建筑分别向东西两侧依次排列,全部建筑群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雍正帝时期,养心殿开始成为皇帝居住和清朝朝政的主要处理地点,此后军机处设立之后办公地点也在养心殿附近。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故宫被抢劫的无价之宝多达数千件。1912年以后,依据《清室优待条件》部分条款,加之袁世凯感念旧主,帝制虽然被废除,但皇帝溥仪仍居故宫中。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溥仪逐出故宫。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对外开放。1933年山海关失陷后,故宫博物院决定将故宫的文物分批运往上海,1936年又被运往南京,七七事变后,又运往大后方。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对故宫建筑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1987年故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辟为“故宫博物院”。
——摘编自胡先妮《最伟大的文明奇迹》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故宫与中国历史文化”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释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与解析
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单元检测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吴寄萍在《改良私塾》中说:“历代大儒,没有一个不是私塾出身,同时没有一个不曾当过塾师。我敢说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繁衍,私塾要算是中国文化的播种者。”这段话肯定了( )
A.私塾在中华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B.私塾在科举考试中的重要作用
C.私塾在传播中华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D.私塾在中华文化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答案 A
解析 依据材料可知,私塾对“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繁衍”至关重要,所以私塾在中华文化传承中具有重要作用,故选A。
2.《白鹿洞学规》指出:“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圣贤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经,有志之士,固当熟读深思而问辨之,苟知其理之当然,而责其身以必然。”由此可知,白鹿洞书院的创设精神是( )
A.协助士子应举 B.建立道德典范
C.支持经学研究 D.赞助社会事业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和“苟知其理之当然,而责其身以必然”可知,白鹿洞书院对经学的研究是为了提升自身道德,建立道德典范,故选B项。
3.1872—1875年间,清政府先后派出4批共120名幼童赴美国留学。进行到第十年时,深受西方民主、自由文化影响的留美幼童被政府分三批全部强行召回。回国的留美学生被送往上海电报局、福州船政局、江南制造局等处。二三十年后,詹天佑扬名京张铁路、唐绍仪担任中华民国内阁总理、蔡绍基就任北洋大学校长……从以上材料中我们得出的认识有( )
①保守落后思想阻碍近代人才的培养 ②清政府反对学习西方技术 ③清政府培养新式人才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近代化 ④清政府派遣留学生的主观目的是服务于洋务运动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④
答案 D
解析 材料“留美幼童被政府分三批全部强行召回”说明保守落后思想阻碍近代人才的培养,故①正确;材料“詹天佑扬名京张铁路、唐绍仪担任中华民国内阁总理、蔡绍基就任北洋大学校长”说明清政府培养新式人才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近代化,故③正确;材料反映了清政府派遣留学生的主观目的是服务于洋务运动,故④正确。故①③④组合正确,D项正确。清政府并不反对学习西方技术,故②错误,排除A、B、C三项。
4.20世纪20年代以来,赴法勤工俭学运动形成了全国性高潮,毛泽东等人早年曾发动新民学会会员赴法勤工俭学。所学内容由科技实业学科发展到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等学科。此外,他们还学习和研究世界革命的经验,以实现彻底改造中国社会的任务。这表明( )
A.民主和科学逐渐成为时代潮流
B.实业救国运动已经被人们抛弃
C.五四浪潮激发了民族救亡意识
D.中共为旅法求学运动提供支持
答案 C
解析 “20世纪20年代以来”正是五四运动之后,“赴法勤工俭学运动形成了全国性高潮……实现彻底改造中国社会的任务”说明五四运动激发了民族救亡意识,故C项正确。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宣传的思想,排除A项;“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的研究增加并不是说实业救国运动被彻底抛弃,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说明派出国外的人员得到中国共产党支持,排除D项。
5.《后汉书》记载:“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由材料可见( )
A.蔡侯纸是世界上最早的书写用纸
B.东汉元兴元年后,纸成了唯一的书写材料
C.造纸原料易得是蔡侯纸广泛使用的重要原因之一
D.蔡伦造纸使用的主要原料是树皮、麻头、棉布、鱼网
答案 C
解析 因为蔡伦造纸使用的主要是树皮、麻头、棉布、鱼网这些廉价易得的材料,所以蔡侯纸被广泛使用,故C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西汉前期中国就已经有了书写用纸,因此“蔡侯纸是世界上最早的书写用纸”表述有误,故排除A项;根据所学可知,书写材料还包括竹简、丝帛材料,故排除B项;D项只是强调蔡伦造纸的原料,未反映出材料中的“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这一信息,故排除。
6.《宋会要辑稿》记载:“不经国子监看详及破碎编类有误传习者,并日下毁版。”同时政府规定,国子监审批印刻者向官府发出申请后,可为其颁发准许印刻的“公据”。这说明宋代( )
A.文化专制逐步强化
B.注重图书出版的监管
C.印刷技术明显提升
D.文人地位进一步提高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国子监除对图书要“看详”外,刻印者也须向其报批,只有国子监通过后出示“公据”方可出版,说明宋代重视对图书出版的监管,故B项正确。仅仅是监管图书出版体现不出文化专制的逐步强化,故A项错误;政府监管图书出版与印刷技术无明显关联,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文人地位问题,故D项错误。
7.18世纪的欧洲,随着识字人群的扩大和人们读书热情的高涨,私人和公共的借阅图书馆遍布各主要城市。各种书刊的需求量也大幅增加,出现了一些资本雄厚的大出版商,小印刷所则更为普遍。这些状况( )
A.标志着人文精神的滥觞
B.推动了文艺复兴的转型
C.有助于启蒙运动的深入
D.促进了近代科学的兴起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干中提及的时间“18世纪”,可知此时处于启蒙运动时期,再结合题干中出现的一系列新现象可知,随着印刷品的增多,人们读书的热情会促使启蒙运动深入发展,故C项正确。
8.14世纪以后,无论是佛罗伦萨、威尼斯,还是米兰、罗马,城市中教堂及其他宗教性建筑退居次要地位,大型的世俗建筑成批出现,如大型城市广场、图书馆、博物馆等。西欧城市建设的变化从本质上( )
A.体现了人文精神的萌发
B.反映了宗教改革的要求
C.推动了民主政治的构建
D.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 D
解析 14世纪以后,意大利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发展,商品经济活跃,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人文主义精神发展,人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人们从宗教神学中走出来,更加关注人本身,故大量世俗建筑如图书馆、博物馆兴起,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故西欧城市建设从本质上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A项并非本质,排除;宗教改革兴起于16世纪,B项错误;启蒙运动推动了民族政治的构建,C项错误。
9.颐和园曾实施大规模维修。为了不损伤颐和园的借景风貌,北京市政府增加数亿元人民币投资,将颐和园附近地上架设高压线的方案改为地下铺设电缆。这体现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是( )
A.真实性 B.完整性
C.科学性 D.慎重性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为了不损伤颐和园的借景风貌”“将颐和园附近地上架设高压线的方案改为地下铺设电缆”可知,北京市政府将高压线改为地下铺设电缆是为了保护文化遗产的完整性不被破坏,故选B项。
10.“世界文化遗产项目是对代表着人类文明普世价值的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管理的一整套机制和行为……当今,对世界文化遗产的治理需要越来越多的国际治理其他领域资源的参与;世界文化遗产本身也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国际治理的其他领域,如气候问题、环境保护、旅游开发等”。材料意在强调( )
A.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形势不容乐观
B.世界文化遗产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
C.各国负有保护本国文化遗产的责任
D.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应有全球化思维
答案 D
解析 材料反映了世界文化遗产项目所保护的遗产具有普世性,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运用全球其他领域的资源,这体现出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从理念到操作都应有全球化思维,故D项正确。需要国际合作不等于保护形势不容乐观,故排除A项;材料主要谈论的是保护,而不是其价值,故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全球性,而不是民族性,故排除C项。
11.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在听到铁匠打铁的声音既规律又动听后,便用数学语言将其表达出来,这就是黄金分割。这一比例被广泛应用于当时的建筑、雕塑、绘画、设计等艺术领域,如帕特农神庙的宽高比(图一)、女神维纳斯雕像的身材比例(图二)等。据此可知,文化遗址与遗存( )
图一 图二
A.推动了欧洲近代科学的产生
B.有利于培养民众的美学素养
C.证明了希腊民主政治制度影响深远
D.证明了希腊科学成就领先于世界
答案 B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古希腊产生了黄金分割的理论,并把这一理论应用到建筑等艺术领域,黄金分割最重要的特点是按这一比例划分最具有美感,可知在雅典非常注重美感,表明古代雅典卫城与维纳斯的雕塑作品有利于培养民众美学素养,故选B项。
12.“罗马的建筑师想让罗马市民欣赏他们创造的宏伟,同时还想让市民感觉到他们分享到了这种宏伟……当人同整个建筑相比时,人是多么的小,但当他只要同圆柱和框缘构成的单个矩形拱门相比时,他就显得大多了。通过这种办法,罗马公民能感到他自身是高大建筑物和建筑物所代表的巨大帝国的一个有意义的部分。”据此可知,罗马斗兽场这一设计的主要意图是( )
A.表彰罗马图拉真皇帝的丰功伟绩
B.提高罗马公民的归宿感和积极性
C.将建筑的力度与美感融合为一体
D.揭露角斗表演的残忍与缺乏人性
答案 B
解析 材料没有提及罗马图拉真皇帝,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罗马公民能感到他自身是高大建筑物和建筑物所代表的巨大帝国的一个有意义的部分”可知,罗马斗兽场提高了罗马公民的归宿感和积极性,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罗马斗兽场的力度与美感,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角斗表演的特点,故D项错误。
13.故宫的御花园有效地利用“借景”的手法邻借了院外的大树等景物,实现了“虚”与“实”、“动”与“静”之间的相互结合。此处蕴含的文化内涵主要属于( )
A.道家审美思想 B.皇权至上观念
C.儒家礼制思想 D.儒家仁政理念
答案 A
解析 材料“邻借了院外的大树等景物”符合道家顺应自然的要求,材料“实现了‘虚’与‘实’、‘动’与‘静’之间的相互结合”符合道家的朴素辩证法内容,故选A项。
14.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地下最伟大的建筑”和埃及古代“地上最伟大的建筑”是古代建筑史上的奇迹,这两个建筑( )
A.都是庞大的帝王宫殿 B.都是帝王的陵墓
C.都是公共活动场所 D.都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答案 B
解析 中国古代“地下最伟大的建筑”是秦始皇陵,埃及古代“地上最伟大的建筑”是胡夫金字塔陵墓,故B项正确,A、C两项错误;两个建筑都属于物质文化遗产,故排除D项。
15.有学者在谈及当前昆曲创作存在的问题时说:“片面追求所谓‘突破传统的框架’‘大胆创新’,势必使昆曲异化,就像‘转基因新物种’。”该学者认为昆曲保护应该( )
A.注重剧本的思想深度
B.尊重其基本艺术程式
C.发挥文人参与的特色
D.以恢复传统剧目为主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片面追求所谓‘突破传统的框架’‘大胆创新’”,可得出昆曲创作不能片面强调突破传统的框架,是要尊重基本艺术程式的,否则就会变异,就像“转基因新物种”,故选B项。材料并没有讨论思想深度,故排除A项;文人特点非常强烈反而成为昆曲的弱点,故排除C项;材料没有说以哪一种剧目为主,故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第16题14分,第17题15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2分,共55分)
16.(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宋以后,士大夫们胸怀重振儒学的文化使命,抵制佛、道两家的思想,倡导复兴儒学、创立理学,这一文化思潮的发展需要借助私学教育机构。而书院的形成正适应了这种文化思想发展的需要。书院保持了传统私学自由讲学的特色,满足了新兴学术思潮发展的需要。官学限制了其文化创新的功能,新儒家学者于官学之外另建书院。标榜新的教育宗旨,以补充官学教育的不足。——摘编自朱汉民《书院历史变迁与士大夫价值取向》
材料二 清末书院变革概况
阶段 性质 时期 历程 学院与学堂的关系
存在关系 名实关系 新旧关系
第一阶段 书院改革 洋务运动时期 改革传统书院、新设书院学堂 通用并立 名异实同 无新旧关系
第二阶段 书院改制 维新运动时期 维新派书院改制的实施与失败 立场对立 名实争辩 有新旧之别
清末新政时期 统治者书院改制的重启与完成 学堂取代书院 名实各异 完成新 旧更替
——摘编自郭强《近代中国书院变革的二维关系及发展变迁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宋时期书院迅速发展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书院变革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6分)
答案 (1)士大夫们胸怀重振儒学的文化使命;抵制佛、道两家的思想;复兴儒学、创立理学;书院保持了传统私学自由讲学的特色,满足了新兴学术思潮发展的需要;官学限制了其文化创新的功能;补充官学教育的不足。
(2)特点:从书院到学堂的变迁,同时也完成新旧关系的更替。影响:推动了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的转型;有利于培养新式人才和传播新思想。
17.(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叶,西方的博物馆开始被介绍到中国,并陆续在中国创办了一些博物馆,但这些并不是中国近代博物馆事业的真正发端。1903年,著名实业家张謇赴日本考察教育和实业,萌生了创办博物馆的念头,呼吁清政府兴办博物馆,未果。直到1905年张謇凭借个人财力兴办了南通博物苑,其藏品包括天然、历史、美术三部分,是一所合自然、历史与艺术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博物苑最初仅向张謇创办的通州师范学校开放。1912年7月,新成立的民国政府便让教育部规划建立“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在教育部的推动下,1924年,国立历史博物馆对外开始展览,这是中国最早筹备建立的公立博物馆……改革开放以来,新中国博物馆行业经历了较快的发展。如今,我国的博物馆已经成为一个行业,根据社会需求,逐步呈现出综合类、历史类、艺术类、科学类、人物类、行业类等丰富的博物馆资源类型,按运营出资方划分,可分为公办、民办、民办公助三种。据不完全统计,我国2012年约有3 400多座博物馆。——王鹏《文化自觉下的中国近代博物馆起步与发展》
材料二 建成于1683年的英国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是博物馆学界公认的世界上最早的公共博物馆。这座博物馆开办时,主要收藏的是约翰崔生父子收藏的植物、动物、岩石标本。阿什莫林继承以后,将其捐给牛津大学,建成了这所博物馆。此后,牛津大学对阿什莫林博物馆进行了扩建,陆续建设了自然博物馆、人类学博物馆,并注重对世界各国物质文化的收藏和展示。法国大革命成功后,原为皇宫的卢浮宫开放为公共博物馆。拿破仑在征服欧洲的过程中,把所占领地区的艺术品运到卢浮宫,以展示法国的胜利和力量,博物馆不再只是知识的代表,而且也成了国家强盛的象征。经过17世纪后期到18世纪的发展,公共博物馆在工作模式上逐渐成熟,理念也渐渐形成。——宋向光《公共博物馆与社会文明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张謇创办南通博物苑的历史背景,并概括近代以来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发展方向的角度比较近代中西方博物馆业的不同之处,并简述博物馆业发展的意义。(7分)
答案 (1)背景:政治上:西方列强的侵略,国门被打开;经济上: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思想上:近代教育的发展,中外交往频繁,进步中国人主张“向西方学习”;近代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民主思想的传播。特点:国家重视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博物馆事业发展日益壮大;博物馆数量、类型增多;运营出资方向多元发展。
(2)不同:近代西方博物馆发展较早;近代西方博物馆类型较丰富、规模更大;近代西方博物馆受众范围广;近代西方博物馆展品参展类型更广。意义:有利于促进文物的收藏和保护;有利于推动知识的传播、科学普及;有利于推动开展社会科学研究;有利于推动思想解放,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18.(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白先勇策划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从2004年首演开始,99场演出场场爆满,反响非常好。让年轻人一生之中至少看到一次昆曲,改变他们对传统艺术的想法,这是白先勇将青春版《牡丹亭》引进高校的原因。“《牡丹亭》连接传统与现代,让大众欣赏传统戏剧,这是正统、正派、正宗的演出。”白先勇说,“我们不是迎合大众,而是做出美的东西来教育大众。”
材料二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指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各种措施,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护、宣传、弘扬、传承(特别是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1)根据材料一、二,阐述白先勇的做法属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由。(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对昆曲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故宫这类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有何差异。(6分)
答案 (1)白先勇强调按正统、正派、正宗的原则进行演出,以“青春版”的包装吸引现代广大群众,通过非正规教育及改革创新来传承,这种做法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保护的精神和要求,是拯救和保护昆曲的一种有益尝试。
(2)对昆曲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确认、立档、研究、保存的同时,还要宣传、弘扬、传承和振兴;对故宫这类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反对对遗产本身及其周围的环境做任何的改动,甚至反对必要的“修复”。
19.(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故宫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又称紫禁城。故宫主要建筑自南而北端正地排列在一条贯通紫禁城的中轴线上,配属建筑分别向东西两侧依次排列,全部建筑群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雍正帝时期,养心殿开始成为皇帝居住和清朝朝政的主要处理地点,此后军机处设立之后办公地点也在养心殿附近。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故宫被抢劫的无价之宝多达数千件。1912年以后,依据《清室优待条件》部分条款,加之袁世凯感念旧主,帝制虽然被废除,但皇帝溥仪仍居故宫中。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溥仪逐出故宫。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对外开放。1933年山海关失陷后,故宫博物院决定将故宫的文物分批运往上海,1936年又被运往南京,七七事变后,又运往大后方。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对故宫建筑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1987年故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辟为“故宫博物院”。
——摘编自胡先妮《最伟大的文明奇迹》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故宫与中国历史文化”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释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 示例一
论题:故宫打上了中国礼制文化的印记。
论证:故宫建筑遵循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礼制而建,有贯通南北的中轴线,采取严格对称的院落式布局,按照使用功能分区,根据不同等级安排建筑的体量和空间,而将主要建筑集中在中轴线上,以体现皇权的至高无上。
综上所述,传统礼制文化通过故宫外显,规范并塑造着皇宫中人们的行为和思想,强化了以皇权为中心的专制主义统治。
示例二
论题:故宫折射了中华民族复兴的过程。
论证:近代中国国门洞开,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故宫大量文物被掠夺,中华文明遗产流离失所,象征着近代中国被宰割的命运。20世纪30年代,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华,北平局势危机,故宫文物不断南迁,又一次颠沛流离,但这一次是中国主动大规模迁移文物,见证了中华民族民族意识的觉醒。新中国成立后,故宫得到保护,反映出新中国对民族文化的重视与保护,改革开放后,中国不断与世界接轨,故宫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力增强。
综上所述,故宫在近代的命运,始终与中华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见证了中华民族从屈辱走向复兴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