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同步练习
1. “无言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旒冕。披旒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描述的古代帝王是(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宋太祖
2. 宋太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在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下列措施中属于经济方面的是( )
A.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并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B.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
C.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政收归中央
D.在宰相之下设置若干副宰相,与宰相共同议政
3. 下列和宋太祖有关的事件有( )
①发动“陈桥驿兵变”
②采取“崇文抑武”策略,提高了文人地位
③“杯酒释兵权”
④建立科举考试制度,完善了人才选拔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4. 北宋初年,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主要是吸取了哪一历史现象的教训( )
A.陈桥驿兵变
B.唐朝后期藩镇割据
C.唐末农民战争
D.五代政权的频繁更替
5. 史书记载,宋太祖谓”宰相须用读书人”;北宋宰相文彦博说,是皇帝“与士大夫治天下”;南宋高宗则谓,宋朝“设科取士,本欲得贤以共治天下”。为此宋代实行文治。下列属于其加强文治内容的是( )
①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②增加科举名额
③让文官担任要职 ④设立进士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6. 穿越到北宋,在它的军队中你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北宋统治者为了( )
A.加强禁军 B.防止武将专权
C.提高军队战斗力 D.提高文人地位
7. 公元964年,赵匡胤下令,将各地每年所收的民租和专卖收入,除地方支用外, 一律运往京师,地方不得占留。为了把地方税收权力转移到中央,宋代在地方设立的机构是( )
A.禁军 B.节度使
C.通判 D.转运使
8. 为解决唐末五代以来的地方割据问题,北宋采取的措施是( )
①分割相权 ②地方知州实行三年一换制 ③文臣掌地方行政
④控制地方财政 ⑤设通判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⑤
9. 人物评价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以下对宋太祖的评价准确的有( )
①发动“陈桥驿兵变”,建立了北宋王朝
②通过“杯酒释兵权”,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建立科举考试制度,完善了人才选拔
④采取“重文轻武”政策,提高了士人地位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0. 宋代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通判还有一个职责:“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剌举以闻。”由此可见,通判( )
A.单独掌握地方行政权
B.掌握地方军政财权
C.行使对地方的监察权
D.兼有监察和行政权
11.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与唐朝加强中央集权相比,最显著的特点是( )
A.削弱相权
B.发展科举制度
C.改革军制
D.消除割据隐患
12. 北宋中央设三大机构,其中掌管政务的机构是( )
A.政事堂 B.枢密院
C.三司 D.节度使
1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宋太祖)一日召见赵普问曰:“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 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故 ” 普曰:“陛下之言及此,天下人神之福也。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语未毕,上曰:“卿勿复言,吾已喻矣!”
(1)他们在讨论什么问题 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赵普提出了哪些解决的措施
(3)材料中的“其”指的是谁
(4)与历朝开国之初“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做法相比,宋太祖的举措高明在什么地方
考答案:
1.D 2.C 3.A 4.B 5.A 6.B 7.D 8.B 9.D 10.D 11.A 12.A
13. (1)讨论唐末以来的社会动荡和分裂割据问题。根本原因:藩镇太重,君弱臣强。
(2)措施:①收精兵: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②削实权:削弱相权,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并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③制钱谷: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3)节度使。
(4)宋太祖用怀柔的政策解除了朝中大将的兵权,既避免了历代开国君主用杀戮的手段对待军臣所造成的社会动荡和矛盾激化,又顺利地剥夺了朝中大将的兵权,加强了皇帝的权力,达到了不激化社会 矛盾而巩固政权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