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实验活动5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同步练习-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word版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九单元实验活动5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同步练习-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word版 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02-15 12:16: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实验活动5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溶液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凡是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B.采用增加溶剂、减少溶质、改变温度等方法,可将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
C.在一定温度下,将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
D.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实验步骤是计算、称量(量取)、溶解、装瓶
2.下列有关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A.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化合物
B.一定温度时,将30%的KNO3溶液倒出一半,剩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也减少一半
C.用NaCl固体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NaCl溶液,需使用的仪器只有:天平、药匙、玻璃棒
D.Ca(OH) 2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3.下列配制溶液常见的操作中,正确的是
A.取用氯化钠 B.称量氯化钠 C.量取蒸馏水 D.溶解氯化钠
4.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下列有关教材中的实验说法完全正确的是
A.白磷燃烧而红磷未 燃烧,说明燃烧需要可 燃物、氧气且温度达到 着火点 B.点燃红磷后塞紧 瓶塞速度过慢导致进水量小于五分之一 C.b 烧杯中溶液为无色, 说明 a 中酚酞分子没有运 动 D.用氯化钠固体配制溶液,取用水时俯视量筒,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大
A.A B.B C.C D.D
5.某同学需要配制50g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步骤如图所示,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配制过程中出现了三处操作错误
B.配制时应称量氯化钠固体质量为3g
C.实验操作步骤为:计算、称量、量取、溶解
D.若所有操作都正确,完全溶解后有液滴溅出,溶质的质量分数仍为6%
6.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下列操作会导致配制溶液偏浓的是(  )
①称量的氯化钠固体中含有不溶性杂质;
②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
③将配制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时有少量溅出;
④往烧杯中加水时有水洒出。
A.②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7.体积分数为75%的医用酒精能够破坏新型冠状病毒的脂质包膜分子并使其蛋白质变性,从而杀灭病毒。把100mL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没有消毒作用),加水稀释为75%的医用酒精,下列仪器不需要的是(  )
A.烧杯 B.玻璃棒 C.药匙 D.量筒
8.我国获批上市的新冠疫苗中有3款属于灭活疫苗。生产灭活疫苗常用甲醛(CH2O)溶液处理破坏其感染性。某甲醛的水溶液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9.5%,则该溶液中甲醛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
A.14.5% B.36.25% C.40% D.76%
9.给量筒内液体读数,开始时仰视读数为,倒出一部分液体后,再次仰视读数为,则实际倒出液体的体积为( )
A.等于 mL B.大于 mL C.小于 mL D.无法计算
10.配制150g溶质质量分数为15%的氢氧化钠溶液,下列操作会导致所配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大的是( )
A.称量时药品和砝码放反了 B.溶解时烧杯内壁有水珠
C.量取水时俯视读数 D.把配制好的溶液倒入试剂瓶时有部分溅出
11.实验室配制50g质量分数为2%的NaCl溶液时,下列操作会导致结果偏小的是:①称量的氯化钠固体中含有不溶性杂质;②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③往内壁有水的烧杯中加入49mL水:④将配制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时有少量溅出。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12.“配置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实验常出现以下错误操作,其中不影响所配溶液浓度的是(  )
A.称量时氯化钠放在右盘
B.称量好的氯化钠向烧杯加入中时洒出
C.量取时仰视量筒读数
D.配好的溶液装瓶时洒出
13.已知在20℃和60℃时,CaCl2的溶解度分别为74.5g和137g。现配制5% CaCl2溶液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②中溶液和③中溶液分别为20℃和60℃时的饱和溶液
B.②到③的过程中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C.③稀释至④的过程需加水1420g
D.③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大于④中溶液的溶质质量
14.现有下列仪器①漏斗②玻璃棒③托盘天平④试管⑤烧杯⑥量筒⑦胶头滴管⑧药匙,用98%的浓硫酸配制成20%的稀硫酸,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是(  )
A.①②④⑤⑥⑦ B.②③④⑤⑥⑦ C.②③⑤⑥⑦⑧ D.②⑤⑥⑦
二、填空题
15.把500 g 30%的浓盐酸稀释成10%的稀盐酸,需加水___________.
16.实验室配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NaCl溶液,经检验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请从实验操作上分析造成误差的两点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学会溶液的准确配制和分离提纯在实际应用中有重要意义。
(1)用氯化钠固体配制50g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需要氯化钠_____g,水_____g。
(2)若用己配好的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配制50g质量分数为3%的氯化钠溶液,则需要6%的氯化钠溶液_____g;水_____g。
(3)海水晒盐可得到粗盐,粗盐中含有较多杂质,可通过_____方法除去泥沙。
18.溶液在生产、生活和实验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时,可能涉及以下操作:a.称量 b.计算c.溶解 d.装瓶贴标签 e.量取。某同学欲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
①若用氯化钠固体和蒸馏水配制,其操作顺序是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②若用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氯化钠溶液和蒸馏水配制,则需20%的氯化钠溶液质量为_______ g。
③配制上述溶液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量筒、玻璃棒和________,其中玻璃棒在该实验中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 。
(2)向装有等量水的A、B、C烧杯中分别加入10g、25g、25gNaNO3固体,充分溶解后,现象如图一所示。
①图一烧杯中的溶液一定属于饱和溶液的是_______(填序号);要使NaNO3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可以采取的方法是___________。
②图二能表示NaNO3溶解度曲线的是_________(填“甲”或“乙”);甲、乙两物质溶解度曲线的交点的含义是______。
19.下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a与c的溶解度曲线相交于P点。据图回答:
(1)P点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
(2)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______________
(3)欲将t2℃时C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
(4) t2℃时将30g 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溶解,所得溶液是____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质质量分数是_____________。
(5)将t1℃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升温到t2℃,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__。
A.b>a=c B.a=b>c C.a>b>c D.b>a>c
(6)t2℃时,将a、b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各100g,分别降温到t1℃,所得a物质溶液的质量__________b物质溶液的质量(选填“>”或“=”或 “<”)
(7)t1℃时,a物质进行以下实验:
加1.5ga 再加1.5ga 升温至t2℃
10ml水溶液X溶液Y溶液Z
则所得溶液x、y、z中,为饱和溶液的是_____________ 。
(8)除去a固体中混有的少量固体b,提纯的步骤是:加水溶解、_______ 、______ ,然后过滤、洗涤、干燥。
20.实验小组帮助老师配置25℃(KNO3的溶解度为40g)时KNO3的饱和溶液,以备全班实验使用。老师提供的药品是含有少量NaCl的KNO3固体。
(1)查阅了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40℃时溶解度大的是_____,将此温度下两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10℃,此时溶质质量分数大的是_____。KNO3中混有少量NaCl的提纯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此法获得了足量的KNO3固体。
(2)配置100gKNO3饱和溶液的过程如下
①.计算。
②.称量:准确称量KNO3固体_______g(保留至0.1g); 称取过程中,发现指针已偏向右侧,接下来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量取:用量筒量取蒸馏水。
④.溶解:将KNO3固体和水分别加入大烧杯中, 搅拌使固体完全溶解。
(3)若小组同学最后配得的KNO3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偏小,可能的原因是(___)
①.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 ②.配制溶液时烧杯用少量蒸馏水润洗 ③.在托盘天平的左盘放砝码,右盘放KNO3称量 ④.天平称量时,指针偏向左盘药品 ⑤.将固体倒入烧杯时有部分洒出
A.①④ B.②④⑤ C.②③⑤ D.②⑤
三、简答题
21.结合配制245g质量分数为20%的稀 H2SO4溶液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计算:需要质量分数为 98%的浓H2SO4溶液_______g;
(2)量取:量取所需的水时俯视读数,其他操作均正确,则配制出的稀溶液的质量分数_______20%(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3)混匀:将准确量取的水和浓 H2SO4 依次倒入_______(填写一种仪器名称)中,用玻璃棒搅拌,使产生的热量随时散发掉并使溶液混合均匀;
(4)装入试剂瓶中,贴好标签,密封保存。
22.依据下列实验回答问题:
(1)图A实验中能得到铁生锈的条件之一是_____。
(2)图B所示实验中热水的作用是_____。
(3)在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时,量取水的操作如图C所示,所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会_____(填“偏大”或“偏小”)。
(4)将图D实验所得液体静置,说明乙醇能溶于水的现象是_____。
【参考答案】
1.A 2.A 3.D 4.B 5.A 6.D 7.C 8.A 9.D 10.A 11.C 12.A 13.B 14.D
15.1000克
16.药品受潮 称量时,药品与砝码放调(游码有度数)(或量取时,仰视度数;烧杯不干燥)
17.3 47 25 25 过滤
【详解】
(1)需要氯化钠的质量=50g6%=3g,需要水的质量=50g-3g=47g;
(2)设需要6%的氯化钠溶液的质量为x,则有50g×3%=x×6%,解得x=25g,需要6%的氯化钠溶液25g,则还需要水的质量是50g-25g=25g;
(3)泥沙等不溶性杂质可通过过滤的方法除去。
18.baecd 25 烧杯、胶头滴管 搅拌,加速食盐溶解 B 增加溶质(或降低温度或蒸发溶剂) 甲 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
【详解】
(1)①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的基本步骤:计算、称量、量取、溶解、装瓶贴标签, 用氯化钠固体和蒸馏水配制,其操作顺序是baecd,故填:baecd;
②设需20%的氯化钠溶液质量为x,则x×20%=100g×5%,解得x=25g,故填:25;
③配制上述溶液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量筒、玻璃棒和烧杯、胶头滴管,其中玻璃棒在该实验中所起的作用是搅拌,加速食盐溶解,故填:搅拌,加速食盐溶解;
(2)①由图一可知,20℃时,向A烧杯中加入10gNaNO3固体完全溶解,则可能是饱和溶液,也可能不是;而向B烧杯中加入25gNaNO3固体,有剩余固体未溶解,则一定是饱和溶液;升温至30℃时,25gNaNO3固体全部溶解,则可能是饱和溶液,也可能不是;
由图一可知,NaNO3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要使NaNO3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可以采取的方法是增加溶质,降低温度或蒸发溶剂,故填:B;增加溶质(或降低温度或蒸发溶剂)
②由图一可知,NaNO3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图二能表示NaNO3溶解度曲线的是甲;甲、乙两物质溶解度曲线的交点的含义是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故填:甲;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
19.t1℃时a、c物质的溶解度相同 a > b >c 加水 降温 饱和 33.3% D < 溶液Y 蒸发浓缩 降温结晶
【详解】
(1)P点的含义是t1℃时a、c物质的溶解度相同;(2)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可根据该温度下溶解度曲线的高低确定,故为a > b >c;(3)欲将t2℃时C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根据饱和溶液转换为不饱和溶液的方式及氢氧化钙溶解曲线受温度影响的关系可知,可采用的方法是加水、降温;(4) t2℃时将30g 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溶解,所得溶液是饱和溶液,因为50g水中只能溶解25g;溶质质量分数=25g/75g×100%=33.3%;(5)将t1℃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升温到t2℃,在起始温度下,B的溶解度最高,ac的溶解度相等,升高温度,c物质的溶液中有晶体析出,故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b>a>c;(6)t2℃时,将a、b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各100g,分别降温到t1℃,所得a物质溶液的质量小于b物质溶液的质量;因为降温时a物质的结晶此处多;(7)经操作所得溶液x、y、z中,为饱和溶液的是溶液Y;(8)除去a固体中混有的少量固体b,提纯的步骤是加水溶解,蒸发浓缩 、 降温结晶然后过滤、洗涤、干燥。
20.31.2 B 66.7 烧杯
20.KNO3 NaCl 降温结晶或冷却热饱和溶液
28.6 向左盘添加KNO3至天平平衡 C
21.50 大于 烧杯
22.与氧气接触 提供热量 偏大 红色均匀,不分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