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广西钦州四中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
注意:本试卷包含Ⅰ、Ⅱ两卷。第Ⅰ卷为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中相应的位置。第Ⅱ卷为非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填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答案写在试卷上均无效,不予记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分)
春秋时期中原各国自称为“华夏”,各国间存在纷争,但无论各国关系多么敌对,它们并不称呼对方为“戎”“夷”。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 )
A. 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 B. 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剧烈
C. 民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 D. 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
将表中所缺内容补充完整( )
学派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儒家 孔子 ①
道家 ②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墨家 墨子 ③
法家 韩非子 ④
A. ①“仁”;②老子③“兼爱”“非攻”;④“以法治国”
B. ①“仁政”;②庄子;③“相生相胜”④“礼法并用”
C. ①“仁”;②庄子;③“兼爱”“非攻”;④“礼法并用”
D. ①“仁政”②老子;③“相生相胜”;④“依法治国”
战国七雄分别是( )
A. 齐、楚、秦、晋、赵、魏、韩 B. 齐、楚、秦、晋、越、魏、韩
C. 齐、楚、秦、燕、越、魏、韩 D. 齐、楚、秦、燕、赵、魏、韩
秦朝的统一,对后世所产生的最深远的影响是( )
A. 结束了诸侯割据称雄的政治局面
B. 使全国有了统一的法律制度
C. 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基础
D. 拓展了疆域,使秦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
下列官职,其职责为“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的是( )
A. 太尉 B. 丞相 C. 御史大夫 D. 参知政事
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 )
A. 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B. 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C. 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D. 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监察制度始终贯穿中国古代的政治建设。西汉武帝时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 )
A. 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 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 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D. 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中国象棋中“楚河汉界”的来历与历史上的“楚汉之争”(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相关。这场战争发生于( )
A. 公元前2世纪早期 B. 公元前2世纪晚期
C. 公元前3世纪早期 D. 公元前3世纪晚期
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
A. 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 “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 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 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晋室南迁,衣冠南渡,为了仰仗随司马氏东迁的中原士族,司马皇族极力拉拢世家大族如王姓大族,“王与马共天下”,上层土族通过九品官人法不断掌控朝政,占据高位,寒门庶族只能居于下位,成为门阀政治的代表时期。这反映出当时( )
A. 豪强大族对政治的影响 B. 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进步
C. 考试选官制度已经确立 D. 选官重视家族经济基础
示意图能够直观地反映历史现象。对如图所示“推恩令”的作用解释准确的是( )
汉武帝时,规定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候,列候归郡统辖。
A. 加速了国家分裂 B. 加强了中央集权
C. 增强了诸侯势力 D. 扩大了王国疆域
如图是西汉政府授予边疆民族首领的铜质官印的印文,该印出土于新疆沙雅什格提遗址。这印证了当时这一地区( )
A. 与西汉王朝结盟
B. 为西汉王朝的附属国
C. 正式归属西汉王朝
D. 是西汉王朝的封国
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曲中唱到: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反映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历史纷争。结束这种局面的事件是( )
A. 司马昭灭蜀 B. 司马炎代魏 C. 孙权称帝 D. 西晋灭吴
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的官爵和门第。隋唐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
A. 九品中正制的完善 B. 察举制的完善
C. 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 科举制的推行
北魏孝文帝曾被称为“民族融合的推手”,主要是因为他( )
A. 支持胡汉通婚 B. 具备儒学修养 C. 全面汉化政策 D. 迁都中原洛阳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提到某种制度:“本想替当时用人定出一客观标准,还是不失此项制度所应有的传统精神的。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材料中体现的这一制度盛行于( )
A. 汉朝 B. 魏晋南北朝 C. 唐朝 D. 宋朝
隋朝开凿的大运河,其主要历史作用是( )
A. 方便隋炀帝商巡 B. 巩固隋朝的统一
C. 加强北部边防 D. 促进南北经济交流
从唐太宗到唐肃宗,皇帝私人秘书机构的职能逐渐从“文学侍从”发展到“专掌内命”的内相,架空中书省,成为事实上的宰相。这反映了( )
A. 文官政治色彩日益浓厚 B. 相权对皇权的制约弱化
C. 中央集权制度日趋完善 D. 宰相议政职能逐渐消失
唐朝府兵制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是兵农合一的制度,府兵农忙时生产,农闲时操练。府兵卫士二十一岁入军,六十岁免役。他们参战的武器、马匹、粮食均需自备,全国都有负责府兵选拔训练的折冲府。这一制度( )
A. 加重了人民的经济负担 B. 练就了专业的军事队伍
C. 不利于商业的繁荣发展 D. 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
唐太宗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他又说:“汉武帝穷兵三十余年,疲敝中国,所就无几,岂有今日绥之以德,使穷发之地尽为编户乎。”材料所体现的唐太宗在民族关系上的治国思想是( )
A. 治理好国家以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B. 具有笼统排外倾向
C. 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D. 以德治国与以法治国相结合
《朱子语类》云:“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存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
A. 体现三省分权原则 B. 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C. 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 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所示。
表“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
藩镇类型 数量(个) 官员任免 赋税供纳 兵额与功能
河朔型 7 藩镇自擅 不上供 拥重兵以自立
中原型 8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防骄藩
边疆型 17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守边疆
东南型 9 朝廷任命 上供 驻兵少防盗贼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
A. 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 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 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 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北宋建立后,中枢体制上改变了唐朝三省制下分层决策与分层行政的权力运行模式,而是以中书、枢密分掌民政与军政的二府制下按照“依事系任”的原则进行事权分割。此变化说明( )
A. 中枢机构的职能更加明确 B. 中央官僚机构进一步膨胀
C. 皇权独大的局面开始形成 D. 中枢制衡体制遭到了破坏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一典故源自宋代政府的告示。当时的“州官”( )
A. 负责向中央转运钱粮赋税 B. 主要职责是监察地方
C. 拥有封地,官位可世袭 D. 由文官担任,受通判节制
宋真宗时因“京师衢巷狭隘”,加以开广。由于店铺开设越来越多,有的店铺连通衢大道也要侵占一番,因而到宋徽宗时候,不得不征收“侵街房廊钱”。这反映出当时( )
A. 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B. 政府摒弃传统抑商政策
C. 城市中坊市界限被打破 D. 官府不再监管市的交易
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
A. 坊市制度瓦解 B. 土地集中加剧 C. 农业技术进步 D. 海外贸易拓展
“街市两旁店铺鳞次栉比,其中有不少被称为秦楼楚馆、瓦舍勾栏的娱乐场所,词的演唱作为佐欢侑(佐助)酒的娱乐手段,便适应城市的娱乐需要而发展起来。材料表明( )
A. 词由娱乐场所从业人员发明
B. 词的格调不高,为士大夫不耻
C. 词的繁荣与商业的发展有关
D. 词的出现标志中国浪漫主义文学兴起
隋朝开通了京杭大运河,把北方政治同南方的经济连接起来,经历五代十国的分裂以后,北宋恢复了这条南北枢纽,京师开封已日益依赖通过运河运来的南方米粮,漕运成为北宋朝廷的生命线。材料观点实际上说明了( )
A. 发展京师经济的重要性 B. 国家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向南方
C. 建设都城防御的急迫性 D. 京杭运河是北宋水路交通枢纽
元初,中书省“省规”:三日一奏事,军国急务不拘于此限;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这表明中书省( )
A. 专为处理军国急事而设 B. 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
C. 通过分割权力强化相权 D. 任何决策之事实时禀报皇帝
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 )
A. 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B. 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C. 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 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0分)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周时,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掌握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权力,还能在自己的封地内修建城池,征集军队,成为相对独立的政权。
——摘编自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材料二: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议定皇帝尊号,初建封建朝廷之后不久,秦始皇和公卿大臣们便提出了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地方行政机构的问题。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材料三:行省是元代开始设置的一级行政区划。它的确立是我国行政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故行省,官员的权力相当大。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
——《中学历史教学史料汇编》
(1) 指出材料一反映的政治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制度的影响。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解决“问题”的措施及目的。
(3) 根据材料三,归纳行省的主要职能,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设置行省的积极影响。
(4) 除上述地方行政度之外,我国历代政府还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请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历代政府对新疆地区的治理措施。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春秋中后期鲁国开始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井田)和私田,一律按实际亩数征税。秦汉按编户征收田租(土地税)、算赋和口赋(人头税)、徭役、兵役。隋唐实行租庸调制,租是田租(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纳定量的谷物),调是人头税(交纳定量的绢或布),庸是纳赋代役。唐中后期实行两税法,分夏秋两季征收赋税,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杂税、杂役。
材料二:唐前期,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在此基础上,实行租庸调制,“有田就有租(田租),有家就有调(纳绢布等),有身则有庸”。庸和调在整个国家财政中占据重要地位,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有幼求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谬!”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被称为“客户”。
材料三: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谓“量出以制入”,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害为差”分夏秋两季征收,“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结果“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共虚实,贪吏不诚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每户负担并未增加,但国家财政总收入增加,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天下便之”。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的主要收税方式和赋税演变的趋势。
(2) 根据材料二,归纳唐中期以后实行两税法的原因。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税法的影响。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无论中原各国之间关系多么敌对,他们未称呼对方为‘戎’‘夷’”说明华夷之辨的意识已经形成,以华夏和蛮夷之间的区别来强化华夏族的种族和文化认同感,故C正确。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排除A。
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材料没有体现血缘纽带作用,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华民族演变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但无论各国关系多么敌对,它们并不称呼对方为“戎”“夷”。
2.【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孔子主张“仁”、“礼”,“为政以德”,故①是“仁”;老子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故②是老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因此③是“兼爱”“非攻”;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因此④是“依法治国”,故A项正确;
“仁政”是孟子的主张;庄子追求逍遥的人生态度,提出“齐物论”;阴阳家主张“相生相胜”;荀子主张“礼法并用”,故BCD三项均项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解答本题需要识记孔子、老子、墨子以及韩非子的思想主张。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的内容,侧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3.【答案】D
【解析】据所学可知,战国七雄它们分别是齐、楚、秦、燕、赵、魏、韩,D正确,排除ABC。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秦朝的统一,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已学知识的识记情况。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秦朝的统一,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运用能力。
4.【答案】C
【解析】通过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主要是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故C正确;
结束之后割据称雄的政治局面,拓展了疆域,制定统一的法律制度都属于秦统一的直接影响,排除ABD。
故选:C。
本题考查秦的统一。主要考查秦统一的影响。
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通过所学知识分析秦统一的历史影响。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能力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
5.【答案】B
【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尉掌全国军事,与题干所给材料不符。
B.材料中“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是指辅助皇帝,管理百官,料理各种国家大事。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丞相为百官之长,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的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宫,代表皇帝接受百官奏事,代朝廷起草诏命文书等,与题干所给材料不符。
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参知政事是副宰相,设于宋代,分割宰相的行政权,与题干所给材料不符。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题干所给材料中“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的主旨,并正确掌握三公九卿制。
本题主要考查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较小。
6.【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以及材料,A项说法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不够恰当。
民贵君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而董仲舒的“屈民以伸君”显然是注重君主,违背了原始儒家的民本思想,故B项正确。
C、D两项中信息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而且与史实不符,应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考查董仲舒的思想,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①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②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点。③针对土地兼并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④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即三纲五常。
7.【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可知,汉武帝将势力和财产强大的豪强迁到政权附近,是为了压制豪强,抑制土地兼并,巩固统治,故D项正确。
A项材料没有体现,应排除。
B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是通过行政手段,故C项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需要掌握汉代豪强大族“田宅逾制”的目的。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汉代豪强大族“田宅逾制”的目的对“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的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考查对汉代豪强大族“田宅逾制”的目的把握,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
8.【答案】D
【解析】公元纪年的第一位(三位数时)或第一二位(四位数时)加1即为世纪纪年的,如本题是2加1为公元前三世纪,本题还要注意,公元前的纪年数字是倒数的,即本题06-02年是晚期。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公元纪年与世纪纪年的换算,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正确的换算方法。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公元纪年和世纪纪年的换算公式的了解,掌握了计算公式,本题就非常简单。
9.【答案】C
【解析】题中“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说明君主主要依靠外戚执政,况且外戚也可能掌握相权,与“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
“家天下”观念强调的父系血缘关系,与皇帝的母戚或妻族等外戚干政无关,故B项错误;
外戚属于母族或妻族亲属关系,汉代外戚干政反映出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故C项正确;
刘氏同姓诸侯王反映的是父系血缘关系,与外戚干政无关,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了解由于君主专制制度,君主权力太过集中,才导致外戚干政。
注意认识由于致君主年幼或昏庸,大权被身边的人掌握,就出现宦官、外戚或权臣干政现象,实质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下的必然结果。
10.【答案】A
【解析】A.“王与马共天下”、“上层土族通过九品官人法不断掌控朝政”反映了衣冠南渡之后,司马家族与地方世家大族之间的关系,体现了豪强大族对国家政治的影响,正确;
B.材料并没有说明古代政治制度的不断进步,相反九品中正制是对曹操时期唯才是举的倒退,排除;
C.材料讲的不是考试选拔官吏,而是凭借家族势力来选拔官吏,排除;
D.在当时选官重视的是家族的影响力,而不一定就不限于经济基础方面的影响力,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九品中正制,依据材料并联系教材可以得出豪强大族对政治的影响。
本题以晋室南迁,衣冠南渡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九品中正制的掌握及综合运用能力。
11.【答案】B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在“推恩令”下,让“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候”削弱了地方诸侯王的实力,“列候归郡统辖”更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这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B正确,排除C项;
该措施有助于维护统一,故A错误;
该措施使各诸侯王的封地缩小,故D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候,列候归郡统辖”。
本题主要通过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12.【答案】C
【解析】“西汉政府授予边疆民族首领的铜质官印的印文”“汉归义羌长”表明当时这一地区正式归属西汉王朝,故C正确;
AB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解题的关键是“西汉政府授予边疆民族首领的铜质官印的印文”“汉归义羌长”。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史料即是与历史密切相关的材料,它是人类在以往长期的社会活动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各种痕迹。
13.【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280年,西晋灭吴,三国鼎立的局面结束,故D正确。
A、B、C均不符合,故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三国鼎立与西晋的短暂统一。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结束这种(三国鼎立)局面”。
本题是基础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
14.【答案】D
【解析】A项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
B项察举制是两汉时期的选官制度;
C项是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僚制度,与题干无关;
D项科举制的推行,使隋唐以前,官府设谱局,考定父、祖的官爵和门第等现象逐步消失。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主要考查隋唐科举制的确立。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过程的了解,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15.【答案】C
【解析】北魏孝文帝曾被称为“民族融合的推手”,主要是因为他实行全面汉化政策,加强了民族大融合,故C正确;
AD从属于C,故AD错误;
B与题意无关,故B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孝文帝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民族融合是指几个民族在共同经济基础和思想基础上相互影响,是多民族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活习惯上密切联系交往的结果。
16.【答案】B
【解析】A.汉朝时期,不是按照门第来选官。
B.从材料中的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可以看出是按照门第来选官,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C.隋唐时期实行的是科举制。
D.宋朝实行的也是科举制。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九品中正制,要求学生结合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制度的特征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九品中正制的特点,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17.【答案】D
【解析】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经济是基础,如果若干作用俱存,应当从经济方面寻找答案,此外,眼前与长远比较,应看长远。因为选项D“促进南北经济交流”,符合了上述二点标准,故为最佳答案;
大运河的开凿的确是方便了隋炀帝的南巡,是属于运河开凿的作用,但不是主要历史作用,故排除A;
巩固国家统一是隋朝开凿大运河的主要目的,但大运河开凿中繁重的徭役加重了人民的负担,迫使农民起义,成为了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所以并没有起到巩固隋朝统一的作用,故B项不合题意;
加强北部的边防与大运河的开凿无关,故排除C。
故选:D。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主要历史作用”。
本题主要通过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素养。
18.【答案】A
【解析】题干中皇帝私人秘书机构职能的变化,反映了皇权的加强,相权的削弱,故A正确;
B材料未体现,排除;
中央集权主要是针对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C错误;
D是在明朝,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隋唐三省六部制,解题的关键是“皇帝私人秘书机构的职能逐渐从‘文学侍从’发展到‘专掌内命’的内相,架空中书省,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本题为中档题,考查隋唐三省六部制,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9.【答案】A
【解析】A.根据“他们参战的武器、马匹、粮食均需自备,全国都有负责府兵选拔训练的折冲府”可以看出,这一制度加重了人民的经济负担,故正确;
B.结合府兵制的训练方式,可知这个队伍的专业性不强,故排除;
C.府兵制与商业的发展没有太大的关联,故排除;
D.根据“全国有负责府兵选拔训练的折冲府”,可以看出政府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故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的是古代赋税制度,侧重于考查的是府兵制。
本题考查的是府兵制,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0.【答案】A
【解析】唐太宗的意思是说:自古以来,中原民族都有很强的优越感,汉武帝穷兵黩武,劳师远征仍然没有使得边疆各民族与大中原修好。现在,他以德安抚边疆各族,使得边疆穷困之地尽数归于大唐疆域。这表明他注重治理好国家,以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故A项正确。
唐太宗没有盲目排外的思想,故排除B。
题干没有体现各民族一律平等和以法治国的思想,排除C、D。
故选:A。
本题考查唐太宗的历史功绩。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朕独爱之如一”“今日绥之以德,使穷发之地尽为编户”。
本题是中档题,主要通过唐太宗的历史功绩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2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存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唐朝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为中央机构,和监察机制无关,故D符合题意;
材料体现了三省之间的相互制衡和分权,排除A;
三省相互牵制加强了皇权,排除B;
三省之间相互合作和制约,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排除C。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三省六部制,考生可根据材料“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存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三省六部制,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2.【答案】D
【解析】A.表格仅反映了“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四种藩镇类型的赋税供纳状况,不涉及其与朝廷财政的对比,无法得出这一时期的藩镇控制了朝政财政收入的结论,排除;
B.不能仅根据中原型藩镇的兵额与功能中“驻重兵防骄藩”就片面推断出这一时期的藩镇彼此之间攻伐不已的结论,属于片面推断,排除;
C.藩镇容易造成割据政权,不利于维护中央权威,排除;
D.表格中四种藩镇功能各不相同,东南藩镇,从财政上支持朝廷;边疆藩镇,保证了唐朝不亡于外敌;中原藩镇,遏制了河北割据藩镇。他们构成了一个既密切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微妙关系,使唐朝的统治又较安稳地维持了一百多年,正确。
故选:D。
本题依据材料并联系教材可以得出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有利于延续唐朝的统治。
本题以唐朝藩镇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唐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掌握及综合运用能力。
23.【答案】D
【解析】A.墙材料是强调决策机构的决策模式的改变,而不是强调中枢机构职能的变化。
B.材料体现不出宋朝中央官僚机构的膨胀。
C.皇权独大的局面,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开始就是这样。
D.唐朝三省六部制度之下中枢机构之间相互制约,而材料中说,宋朝改变了三省体制的运行模式,而是以中书、枢密分掌民政与军政的二府制下按照“依事系任”的原则进行事权分割,这就说明中枢制衡体制遭到破坏。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宋朝君主专制的强化,要求学生结合宋朝中央官制的特征来进行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唐朝和宋朝中央官制的内容特征,学生要有较强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24.【答案】D
【解析】A.宋代负责转运钱粮有专门的转运使,故A项错误;
B.州郡长官是地方行政长官,故B项错误;
C.宋代依旧实行官僚政治,官员有薪俸,不得世袭。故C项错误;
D.根据所学,宋代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在州郡长官之下设置通判,可直接上报朝廷,故D项正确。
故选:D。
赶集主要考察北宋加强中央集权,要求学生接河北省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影响来分析。
宋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派文官担任地方官,并且受到通判的限制,这一措施虽然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是导致了地方权力的削弱,很难有效的管理地方,官员越来越多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造成了北宋的贫弱。
25.【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店铺开设越来越多,有的店铺连通衢大道也要侵占一番”可知,宋朝商业活动打破了地点的限制,坊市界限被打破,故C项正确。
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故A项错误。
历代王朝一直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B项错误。
依据材料“到宋徽宗时候,不得不征收侵街房廊钱”可以看出宋朝商业活动仍然受官府的监管,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宋朝商业发展。需要掌握宋朝商业发展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店铺开设越来越多,有的店铺连通衢大道也要侵占一番”的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对宋朝商业发展的特点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6.【答案】C
【解析】坊市制度瓦解只体现出商品交换场所的变化,而不能作为促进全国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
土地集中导致自耕农数量减少,国内购买力下降,不利于农业和商业经济发展,不是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动力,故B项错误;
农业技术进步会推动农业发展,也会使更多的农产品投入市场,带来商品经济发展,是推动全国经济发展和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动力,故C项正确;
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多为官府控制的朝贡贸易,对国内经济发展影响不大,不是促进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动力,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带来的影响。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带来的影响的理解。
27.【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词的演唱作为佐欢侑(佐助)酒的娱乐手段,便适应城市的娱乐需要而发展起来”可知,词是适应城市的娱乐需要而发展起来,说明词的繁荣与商业的发展有关,故C选项正确;
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词的繁荣发展与商业活动的发展有直接关系,没有体现由谁来发明的问题,故A选项错误;
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词的发展与商业活动的发展有直接关系,没有强调词适合的群体,故B选项错误;
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词的繁荣与商业的发展的关系,没有强调词的出现标志中国浪漫主义文学兴起,并且不符合史实,故D选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作为佐欢侑(佐助)酒的娱乐手段,便适应城市的娱乐需要而发展起来”。
本题主要通过宋词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28.【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北宋恢复了这条南北枢纽,京师开封已日益依赖通过运河运来的南方米粮,漕运成为北宋朝廷的生命线”说明大运河在担任南粮北运中起了重要作用,反映了国家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向南方,故B项正确.
A项材料没有体现,应排除.
C项不是材料的主旨,应排除.
D项只是材料中的表面现象,应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需要掌握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的历程以及宋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解题的关键是对“北宋恢复了这条南北枢纽,京师开封已日益依赖通过运河运来的南方米粮,漕运成为北宋朝廷的生命线”进行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考查对宋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的把握,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29.【答案】B
【解析】材料中“军国急务不拘于此限”说明A项解读错误。
材料中“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说明强调集体议决,故B项正确。
C项在材料中没有充分体现。故C项错误。
材料中“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说明不是任何决策之事都实时禀报皇帝,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元代的政治制度-行省制度。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要求学生认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材料,得出答案。
30.【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行政区划,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该项中枢权力体系日益完备是指三省六部制运作,选官用人制度,监察谏议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体现了专制主义不断加强,故不选A。
B.从题干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从两级制到三级制再到四级制,地方行政制度设置上越来越细,地方权力不断被分割,从而使地方的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反映出中央对地方管理控制加强,故B正确。
CD.题干主要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经济联系不大,故不选CD。
故选B。
31.【答案】【小题1】制度:分封制。影响:前期巩固了西周统治,拓展了西周疆域,传播了周文化,开放了边疆地区;后期导致诸侯割据。
【小题2】措施:建立皇帝制度;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县制。目的: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小题3】职能:行省是元朝地方行政机构,行省官员具有处理政治、军事、经济等权力,聚集地方财富上交中央。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和元朝对边疆管辖,巩固了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是我国省制的开端。
【小题4】措施:设立不同的机构以加强行政管辖;派驻军队,完善边疆防御体系;实施宽松的文化传播政策;逐渐弱化华夷之别;制定笼络和安抚少数民族上层的各项政策。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第一问,依据材料一,结合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和双重影响分析;第二问,依据材料二,结合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和目的分析;第三问,依据材料三,结合元朝行省制度的内容和意义分析;第四问,结合古代中国历代王朝管理新疆的措施解答。
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元朝的行省制度以及历代王朝管理新疆的措施,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32.【答案】【小题1】税种:土地税、人丁(头)税、财产税、杂税。演变趋势:逐渐取消人头税;用实物纳税到货币纳税。
【小题2】人口增加,土地兼并现象严重,租庸调制破产。
【小题3】简化了税制,扩大纳税面;朝廷收入增加;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从以人丁为主到以财产为主,赋税负担相对公平。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古代赋税制度。第一问结合“初税亩”“秦汉按编户征收田租(土地税)、算赋和口赋(人头税)”“隋唐实行租庸调制,租是田租,调是人头税,庸是纳绢代役。”等信息分析;第二问结合“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等信息总结;第三问结合“量出以制入”“分夏秋两季征收”“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赋不加敛而增入”归纳。
本题主要考查了古代赋税制度,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