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海南省三亚市崖州区崖城中学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
注意:本试卷包含Ⅰ、Ⅱ两卷。第Ⅰ卷为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中相应的位置。第Ⅱ卷为非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填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答案写在试卷上均无效,不予记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分)
我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距今约1万年前,我国进入新石器时代。我国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存有1万多处,包括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和北方草原文化区。这些文化遗存反映了远古先民丰富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组织生活。由此可知,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特点是( )
A. 时间早 B. 一元化 C. 独特性 D. 多元化
西周时期,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作“井田”。周王把土地层层分封给诸侯,诸侯将受封的土地分赐给卿大夫,卿大夫把土地再分赐给其子弟和臣属。据此可知,西周时期的井田制( )
A. 是宗法制度的基础 B. 构建了森严的等级秩序
C. 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D. 属于奴隶主土地国有
春秋时,燕国势力进入辽河流域,东北地区的东胡族与华夏族的交往愈趋密切;齐国成为东方大国,汇东夷等族于其中;战国时,韩、赵、魏三国则与今山西、河北、河南地域范围内的白狄赤狄等民族相交融。这可以用来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
A. 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统治加强 B. 民族交融的趋势得到加强
C. 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逐渐形成 D. 周天子对诸侯的控制减弱
秦汉时期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东方文明,科技发展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下列属于秦汉时期科技成就的有( )
①《九章算术》
②《齐民要术》
③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
④全身麻醉手术法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鲁迅曾称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B. 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C. 记载了从春秋战国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D. 作者是东汉的班固
汉武帝时期,改革地方监察制度,实行刺史出巡制,将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工作方式由常驻式改为流动式,刺史要严格遵循“六条问事”,其中第一条针对豪强恶霸,其余五条都是针对两千石太守。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 增强官员责任意识 B. 强化对地方有效控制
C. 削弱诸侯王的实力 D. 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
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
A. 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 “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 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 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下列关于三国史实组合正确的是( )
①魏国--220年--曹操--洛阳
②魏国--220年--曹丕--洛阳
③蜀国--221年--刘备--成都
④蜀国--221年--诸葛亮--成都
⑤吴国--222年--孙策--南京
⑥吴国--222年--孙权--建业
A. ①③⑤ B. ②③ C. ②③⑥ D. ②④⑤
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改革完成了北魏社会的封建化,推动了民族融合;有人则认为,孝文帝的汉化是迂腐的儒化和消极的汉化,最终导致国家的衰亡;也有人在肯定他汉化改革的同时,又对其不加区别的吸收汉文化表示批评。这些认识说明( )
A. 研究者叙述历史的主观性 B. 历史事实随史料变化而变化
C. 历史评价缺乏一定的标准 D. 从不同评价中就能发现真相
《晋书 王敦传》记载:“帝(司马睿)初镇江东,威名未著,敦(指王敦)与从弟导(指王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共天下’”。上述材料反映了( )
A. 东晋偏安江南,政体混乱 B. 王敦、王导有谋反之心
C. 东晋政权得到士族的支持 D. 司马睿善于用人,深得民心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因具有使人们排遣苦闷、消弭死亡恐惧的作用而繁荣,但佛教徒主张佛法的“六度”与儒学的“五常”名异实同。梁代僧人顺更讲,“释氏(释迦牟尼)之训,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妻和柔。”这反映了( )
A. 传统的价值观逐渐变异 B. 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C. 佛教主动适应社会需要 D. 三教合流的趋势已出现
隋文帝后期,仆射(尚书省长官)专掌朝政。文帝末年出敕曰:“仆射,国之宰辅,不可躬亲细务,但三五日一度向省,评论大事。”这反映出当时( )
A. 中央政务负担减轻 B. 仆射职权缩小
C. 相权受到一定打击 D. 君臣关系和谐
隋唐两代,洛阳与长安同为东西二京,但是洛阳日益成为水上粮食运输的中转地和国内外商品集散地,是保障唐朝都城物资供应的重要城市,成为全国漕运的中枢。洛阳的商业地位超过长安是因为( )
A. 京杭大运河的开凿 B. 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
C. 长安地区经济的衰落 D. 地处丝绸之路的起点
唐太宗“以天下为家”,“惟贤是与”。既用“西北骁武之士”,又用“东南儒生”;既用秦王府旧人,也用东宫旧仇;既用高祖遗臣,也提拔寒微士人、任用少数民族精英。材料表明,贞观之治得益于( )
A. 宗法制的深远影响 B. 统治者的革新魄力
C. 统治集团的开放性 D. 科举制的发展完善
《步辇图》描绘了吐蕃王松赞干布派大相禄东赞为使臣,向唐太宗请求通婚的情景,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 唐对吐蕃赞普册封制度的确立
B. 先进文明对周边民族的向心力
C. 唐蕃互派使者维持两个政权的友好关系
D. 通过和亲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
在人口众多的古代中国,如果没有一种合理的向上流动的途径,就会出现很多闲人整日无所事事,日久必然滋生事端的现象,而科举考试促使人们为了改变自己的地位忙于读书、参加考试。这表明科举制( )
A. 摧毁了门阀政治 B. 扩大了统治阶级的政权基础
C. 促进了社会公平 D. 一定程度上稳定了社会秩序
有人认为,杜甫之所以成为诗圣,关键是他有宽广、伟大的“诗圣的襟怀”。这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南国旱无雨,今朝江出云”等诗句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据此分析,“诗圣的襟怀”的含义是( )
A. 对社会动乱的感伤 B. 爱国忧民的情怀
C. 对农业生产的关心 D. 热爱和平的态度
唐初赋税制度实行“租庸调制”,唐德宗以后改为“两税法”,两者最大的不同之处是( )
A. 前者以粮纳税,后者以钱纳税
B. 前者四季都征,后者夏秋两收
C. 前者以地为准,后者以人为准
D. 前者与授田相配合,后者仅征税不授田
隋唐时期,皇帝布施土地现象普遍存在,成百上千顷土地被授予或布施给寺院,一些寺院甚至“田连阡陌”。这种状况的发展( )
A. 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B. 缓解了土地兼并问题
C. 影响儒学的正统地位 D. 造成国家的积贫积弱
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多出于“老农”之类生产者之手,医学科技多出于“老中医”之手或祖传秘方,火药发明是炼丹家在炼制丹药中偶然发现并经多次同类实践得出的。这说明我国古代传统科技( )
A. 讲究天人合一,尊重自然 B. 强调理论概括和抽象科学
C. 重视总结实践经验 D. 与农业息息相关
北宋初年的三省、六部、九寺、五监,除少数机构外,大多只管理部分事物,甚至成为散闲机构,名存实亡。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国家尚未统一稳定 B. 官员队伍的冗杂
C. 中央集权的强化 D. 君主专制的加强
宋朝的余靖在《武溪集》中记载“胡人之官,领番中职事者皆胡服,谓之契丹官,枢密、宰臣则曰北枢密、北宰相。领燕中职事者,虽胡人亦汉服,谓之汉官,执政者则曰南宰相、南枢密。”材料反映了哪一制度( )
A. 北宋的二府三司制 B. 辽朝的南、北面官制
C. 金的猛安谋克制 D. 元朝的中书省
在下列四幅两宋与辽、西夏、金并立示意图中,其错误的一项是( )
A. B. C. D.
景德镇发展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是在( )
A. 唐 B. 宋 C. 元 D. 明
据记载:“至太祖即位之二年,既以二千五百破耶律谢十,始命以三百为谋克,谋克十为猛安。”根据材料判断其所描述的是哪个少数民族的政治制度( )
A. 女真族 B. 契丹族 C. 党项族 D. 蒙古族
元世祖时期,大都城内居民所吃的粮食由粟麦改为以稻米为主,结果每年上百万石的稻米海运至京师。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南北经济交流的日益频繁 B. 跨地区长途贸易发达
C. 农作物水稻种植区域扩大 D. 国家经济重心的变迁
中国古代统治者逐步加大对边疆的管理力度,在元朝时设宣政院,管辖的地区是( )
A. 澎湖和琉球 B. 河北、山东 C. 西藏 D. 岭北
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廷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便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材料反映的本质是( )
A. 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机构 B. 内阁大臣等同于宰相
C. 皇帝成为政府的真正领袖 D. 内阁强化了君主专制
万历皇帝为了立郑贵妃的儿子为太子,与大臣们前后斗争了十几年,终因大臣们的一致反对而作罢,类似这样的事情在明朝时常发生。这反映了明朝( )
A. 官僚政治运行机制成熟 B. 皇权专制不再强化
C. 传统宗法观念日益淡化 D. 早期启蒙开始兴起
从宰相制度的演化与变迁,可以看出封建专制制度因时而动的特性。中国古代设丞相与废宰相的两个皇帝分别是( )
A. 秦始皇、明太祖 B. 秦始皇、唐玄宗
C. 秦始皇、隋文帝 D. 隋文帝、唐太宗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0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00多年前,亚欧大陆上勤劳勇敢的人民,探索出多条连接亚欧非几大文明的贸易和人文交流通路,后人将其统称为“丝绸之路”……是促进沿线各国繁荣发展的重要纽带,是东西方交流合作的象征。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材料二这一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想,承接古今、连接中外,赋予古老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因为,它既传承以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为核心的古丝绸之路精神,又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 21世纪时代潮流,将“中国梦”与“世界梦”进行有机的衔接,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和全球性影响力。
--陈凤英《习近平“一带一路”构想战略意义深远》
(1) “丝绸之路”最早开通于哪个朝代?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丝绸之路”的主要历史作用。
(2) 根据材料二,说明在共建“一带一路”的进程中,我们应如何弘扬丝绸之路精神?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科举制大事年表
时间 事件
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 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是诞生
唐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 始置武举
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 殿试封弥(糊名)
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 殿试誊录
明宣宗宣德二年(1427年) 南北分卷
明宪宗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 八股文定型
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 推行商民分卷制度,商籍生员设立“卤”子号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 推行废八股,改试策论,开经济特科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 废除科举
--摘编自《中国历史大事年表》
材料二:国家取士之制,比于前世,最号至公。盖累圣留心,讲求曲尽,以谓王者无外,天下一家。……故议者谓国家科场之制,虽未复古法,而便于今世。其无情如造化,至公如权衡,祖宗以来不可易之制也。
--欧阳修《论逐路取人札子》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演变的基本特征。
(2)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科举制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005年,北宋和辽订立和议,辽朝撤军,宋给辽“岁币”,此后很长时间双方保持着和平局面;1044年北宋和西夏订立“宋夏和议”,西夏元昊向北宋称臣,宋给西夏“岁赐”,宋夏边境贸易兴旺;1141年南宋和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贡”,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材料二 (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有不及焉。
——《元史 地理志》材料三 明朝人方孝孺曾言:“在宋之时,见胡服、闻胡语者尤以为怪……至于元,百年之间,四海之内,起居、饮食、声音、器用,皆化而同之。”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宋与辽、西夏订立和约,南宋与金“绍兴和议”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有何积极作用。
(2) 根据材料二,元朝为实现对广大疆域的管辖实行了怎样的行政区划与管理制度?又设置了什么机构专门管理西藏和台湾地区?
(3) 材料三反映了元朝时期的什么历史现象?你认为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我国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存有1万多处,包括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和北方草原文化区”,可以得出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化特点。故D正确。
A、B、C均不符合,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我国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存有1万多处,包括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和北方草原文化区”。
本题是基础题,主要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
2.【答案】D
【解析】周天子把土地分给诸侯,然后诸侯层层分封,从土地所有来看,土地属于国家,但是实际掌握者是奴隶主贵族,因此西周时期的土地属于奴隶主土地国有制,D项正确;
材料没有强调宗法制和井田制的关系,而且宗法制的基础是血缘关系,排除A项;
通过井田制无法体现等级秩序,排除B项;
井田制下的土地不能买卖,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考生可根据材料“周王把土地层层分封给诸侯,诸侯将受封的土地分赐给卿大夫,卿大夫把土地再分赐给其子弟和臣属”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3.【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东北地区的东胡族与华夏族的交往愈趋密切”、“汇东夷等族于其中”、“与今山西、河北、河南地域范围内的白狄赤狄等民族相交融”等信息可以看出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民族交融的趋势得到加强,周边少数族逐渐华夏化,故B项正确;
战国时期尚未实现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统治加强,故A项错误;
秦朝是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故C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周天子对诸侯的控制减弱,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民族融合,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东北地区的东胡族与华夏族的交往愈趋密切”、“汇东夷等族于其中”、“与今山西、河北、河南地域范围内的白狄赤狄等民族相交融”的主旨,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融合的表现分析。
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融合,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4.【答案】C
【解析】秦汉时期的科技成就主要有:西汉出现、东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成书于东汉时期的数学著作《九章算术》和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汉代医学家华佗发明的全身麻醉手术法、《五禽戏》;东汉名医张仲景编写的《伤寒杂病论》。所以,①③④均正确,故选C项;
《齐民要术》为南北朝时的农书,所以②不符合,故排除ABD。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秦汉时期”。
本题主要通过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
5.【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史记》为二十四史之一,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排除C项,A项正确;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汉书》,作者是班固,排除B、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历史的体例,考生可根据材料“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历史的体例,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6.【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设立的刺史制度,流动性的管理方式有助于避免刺史与地方官员勾结,而“六条问事”主要针对地方大员,意在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
刺史制度并不能增强官员的责任意识,故A项错误;
材料中刺史主要针对地方官员,而非诸侯,故C项错误;
提高行政效率与刺史制度无关,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汉武帝时期的刺史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分析。
本题考查汉代刺史制度的作用,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7.【答案】C
【解析】题中“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说明君主主要依靠外戚执政,况且外戚也可能掌握相权,与“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
“家天下”观念强调的父系血缘关系,与皇帝的母戚或妻族等外戚干政无关,故B项错误;
外戚属于母族或妻族亲属关系,汉代外戚干政反映出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故C项正确;
刘氏同姓诸侯王反映的是父系血缘关系,与外戚干政无关,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了解由于君主专制制度,君主权力太过集中,才导致外戚干政。
注意认识由于致君主年幼或昏庸,大权被身边的人掌握,就出现宦官、外戚或权臣干政现象,实质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下的必然结果。
8.【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三国时期的魏国是公元220年,由曹丕在洛阳建立的,蜀国是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的,吴国是公元222年,由孙权在建业,也就是南京建立的。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朝代的沿革,要求学生结合三国时期政权建设的特征来分析。
解答本题,只要搞清楚,三国政权建立的基础知识,就可以准确选择。
9.【答案】A
【解析】从材料可知,人们都是从自己的主观角度出发的,所以,评价各异,故A正确;
B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孝文帝改革的评价。
本题为基础题,考查孝文帝改革,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答案】C
【解析】A.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出整体混乱;
B.材料“敦(指王敦)与从弟导(指王导)等同心翼戴”可以看出王敦、王导没有谋反之心;
C.从材料可以看出东晋刚刚建立的时候,王家的势力非常强大,反映出东晋政权得到了世家大族的支持;
D.司马睿善于用人,深得民心,从材料中看不出来。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特点,要求学生结合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环境的特征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东晋时期政治环境的特点,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11.【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佛教作为一种外来的文化,主动地吸收儒家思想来适应社会需要,故C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佛教的变异,而不是儒学的变异,故排除A。
B说法既不符合材料,也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材料没有体现道教思想的动态,故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文化。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佛教徒主张佛法的‘六度’与儒学的‘五常’名异实同”“释氏(释迦牟尼)之训,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妻和柔”。
本题是中档题,主要通过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思想文化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1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皇帝要求作为“宰辅”的仆射减少对朝政的过问,看似是对其的优崇,实际上是对其进行限制和打击,C项正确;
材料并未涉及国家政务的多少,排除A项;
仆射职权范围并未发生变化,排除B项;
材料实质上反映了君臣之间的斗争,而不是关系和谐,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三省六部制,考生可根据材料“仆射,国之宰辅,不可躬亲细务,但三五日一度向省,评论大事”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三省六部制,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3.【答案】A
【解析】洛阳地处隋朝开凿的京杭大运河的中心,成为南北漕运的中心,商业地位日趋重要,A为正确选项.
故选A.
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洛阳的商业地位超过长安”切入,结合隋唐商业的发展进行思考.
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适中.古代中国,一个城市商业地位的高低取决于城市的政治地位、政府政策、交通运输等因素.洛阳是中国历史上仅次于西安的第二大古都.京杭大运河的开凿推动了洛阳经济的繁荣.隋朝大运河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以洛阳为中心,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连接南北交通,成为中国南北水上交通的大动脉,客观上有利于中国大一统局面的巩固.
14.【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唐太宗在位时期,作用贤才,排除仇敌偏见与民族歧视,摒弃贵贱等级,体现了统治集团治国策略的开放性,故C项正确。
A项,题干与宗法制的影响无关,排除。
B项,题干未体现统治革新魄力,排除。
D项,题干与科举制的发展无关,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唐太宗的评价,根据题干“以天下为家”,“惟贤是与”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唐太宗的评价,本题结合唐太宗的治国方略及意义进行分析解答。
15.【答案】B
【解析】A、步辇图反映的是吐蕃来提亲的画面,不涉及册封,排除;
B、提亲的实质问题反映了大唐先进文明对吐蕃的吸引,正确;
C、D、该项属于和亲政策带来的效果,不属于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排除;
故选:B。
本题以步辇图为考查背景材料,考查对太宗历史功绩知识点的掌握,考查对材料的综合分析能力。
解答本题掌握:《步辇图》本质上反映的是大唐文化对周边少数民族的吸引。
16.【答案】D
【解析】通过材料“闲人整日无所事事,日久必然滋生事端的现象,而科举考试促使人们为了改变自己的地位忙于读书、参加考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社会秩序,故D正确;
ABC也是科举制的作用,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主要考查科举制及其影响。
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通过材料分析科举制的作用,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能力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
17.【答案】B
【解析】A、该项的理解不全面,排除;
B、杜甫的诗作主要体现了其爱国忧民的历史情怀,正确;
C、该项是对材料的片面理解,排除;
D、材料未涉及其热爱和平,主要情怀为爱国忧民,排除;
故选:B。
由课本知识可知: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因此杜甫的诗作体现的是爱国忧民的历史情怀。本题考查对唐诗中杜甫诗作特点知识点的掌握,考查对课本基础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能力。
18.【答案】D
【解析】“租庸调制”下不只是以粮纳税,“两税法”下也不只是以钱纳税,故A排除;赋税征收时间并不是两者最大的不同,故B排除;两种赋税制度下都不完全以土地或人为标准,不过是各有侧重而已,故C排除;“租庸调制”是以均田制为基础实行的,而“两税法”是在均田制被破坏的情况下实行的单纯的赋税制度,这是两者最大的不同,故D正确。故选:D。
此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解题关键是“不同之处”。
赋税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财政收入,沉重的赋税负担是影响古代农业发展的不利因素之一。
19.【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出隋唐时期寺院势力的发展,实际反映的是佛教力量的发展,这对儒学的正统地位形成挑战,故C项符合题意;
这一行为会加剧土地兼并现象,激化社会矛盾,故AB表述错误;
国家积贫积弱是北宋时期的社会状况,故D项表述错误。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题干材料的主旨。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隋唐时期儒家思想发展状况的了解,主要考查学生材料分析和理解的能力。
20.【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农业科技,多出于老农之类生产者之手,医学科技多出于老中医之手或祖传秘方,火药发明是炼丹家在炼制丹药中偶然发现并经多次同类实践得出的”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科技重视总结实践经验,故C项正确。
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应排除。
B项是西方科技的特点,中国古代科技缺乏理论概括和抽象科学,应排除。
D项不全面,应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农业科技,多出于老农之类生产者之手,医学科技多出于老中医之手或祖传秘方,火药发明是炼丹家在炼制丹药中偶然发现并经多次同类实践得出的”的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对古代科技特点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21.【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三省、六曹、二十四司…事之所寄,十亡二三”涉及的机构均是中央机构,由于宋朝君主专制的加强,导致这些机构松散,故D正确。
当时国家已经具部统一,故排除A。
官员队伍的冗杂,是君主专制强化的后果,故排除B。
中央集权与中央机构关系联系不紧密,故排除C。
故选:D。
本题考查宋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旨在考查想、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题在一定程度上考查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关键词是“大多只管理部分事物,甚至成为散闲机构,名存实亡。”。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D正确。本题有一定的难度。
22.【答案】B
【解析】通过材料“胡人之官,领番中职事者皆胡服,谓之契丹官,枢密、宰臣则曰北枢密、北宰相。领燕中职事者,虽胡人亦汉服,谓之汉官,执政者则曰南宰相、南枢密。”可以看出,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南北分治的政治特点,这符合辽朝时期的南北面官制,故B正确;
通过材料胡人之官这可排除北宋两府三司制,排除A;
猛安谋克制是金朝时期一种兵农合一的政治制度,不符合材料内容,排除C;
元朝时期中书省是元代中央行政机构,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主要考查辽朝时期的南北官制。
解答本题,关键学生要能够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辽朝时期的蕃汉分治的政治特点,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23.【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与北宋并立是辽、西夏,分别是在东北部和西北部;与南宋并立的是金和西夏,分别在南宋的东北部和西北部。金国兴起后,灭掉了北宋,没有跟北宋长期并立,故C为正确答案,ABD三项均不符合,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宋代多民族政权的并立。解答本题,考生要熟知与两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及其具体方位。
本题是基础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时空观念素养。
24.【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景德镇发展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其所生产的瓷器畅销国内外,B项正确;
唐朝时期,景德镇尚未发展为“瓷都”,排除A项;
早在元明之前,景德镇已经成为了“瓷都”,排除CD两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陶瓷业的成就,考生可根据材料“景德镇发展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陶瓷业的成就,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5.【答案】A
【解析】从材料内容明显可以看出是猛安谋克制度,这是女真人建立的金朝实施的政治制度,A符合题干要求;
BCD选项中的民族都没有建立猛安谋克制度,排除。
故选:A。
本题主要考察我国的政治制度,要求学生结合金朝政治制度特征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特点,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26.【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宋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南方的经济地位凸显;据此依据材料“大都城内居民所吃的粮食由粟麦改为以稻米为主,结果每年上百万石的稻米海运至京师”可知D正确。
A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跨地区长途贸易发达”出现在明清时期,排除B。
C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结果每年上百万石的稻米海运至京师。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27.【答案】C
【解析】宣政院是全国佛教僧徒和藏族军民政教事务的中央官署,主管院事的高级长官称国师。职官僧俗并用,军民通摄,以便于对藏族地区实行管理,所以宣政院管理的是西藏地区。
故选:C。
本题考查的是元朝的行省制度,侧重于考查的是宣政院的管辖范围。
宣政院,初名总制院,是元朝统治中国时期设立的一个直属中央政府管辖的国家机构,负责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并统辖吐蕃(今西藏)地区的军政事务。
28.【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皇帝在法理上,便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结合教材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本质是内阁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故D项符合题意;
ABC三项都与题意不符。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明朝的内阁,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题干材料的中心意思。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明朝内阁的了解,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29.【答案】A
【解析】材料中“万历皇帝为了立郑贵妃的儿子为太子……终因大臣们的一致反对而作罢,类似这样的事情在明朝时常发生”说明在明朝时期,作为官僚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君主立嫡的继承制度,即使君主想改变也非常困难,表明当时官僚政治运行机制成熟,故A正确;
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君主继承以立嫡为主而非立庶,正是宗法制的体现,故C错误;
D与材料信息无关,故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主要考查明朝政治制度的成熟。
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能够通过材料叙述,正确分析明朝政治体制运转的主要特征,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30.【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创建三公九卿制,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因此A项正确,排除BC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考生可结合材料“从宰相制度的演化与变迁,可以看出封建专制制度因时而动的特性。中国古代设丞相与废宰相的两个皇帝分别是”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素养。
31.【答案】【小题1】朝代:西汉。历史作用:(历史上)“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今天)是促进沿线各国繁荣发展的重要纽带。
【小题2】与沿线各国平等互利、包容互信;加强团结合作,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各国经济繁荣和贸易发展;共筑“中国梦”与“世界梦”。
【解析】(1)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丝绸之路演变的相关知识。依据材料“2000多年前,亚欧大陆上勤劳勇敢的人民,探索出多条连接亚欧非几大文明的贸易和人文交流通路”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分析。
(2)本题考查当今共建“一带一路”的相关知识。开放性试题,结合所学知识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考查中国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难度偏高。
32.【答案】【小题1】(1)根据材料一中的“进士科”“武举”到“经济特科”可以得出分科设目和由单科到多科的变化;从“南北分卷”可以看出试卷由全国统一命题到南北分卷,兼顾地区平衡;从“推行商民分卷制度,商籍生员设立‘卤’子号”可以看出逐渐放宽对商人子弟入仕的限制;根据“八股文”并结合所学知可知考试形式和命题内容逐渐僵化,脱离实际;从“殿试封弥(糊名)”“殿试誊录”“废八股,改试策论”“废除科举”可以看出,随着时代发展不断进行调整直至被废除。
(2)根据材料二中的“比于前世,最号至公”“其无情如造化,至公如权衡”可以得出,宋代科举制的主要特点是程序公正,法规至上。根据材料二中的“王者无外,天下一家”“祖宗以来不可易之制也”并结合宋代社会变化,即可从正、反两个方面,从统治者、士人和社会发展等多个角度来分析其影响。
故答案]为:
(1)基本特征:由单科到多科;分科设目,试卷由全国统一命题到南北分卷,兼顾地区平衡;逐渐放宽对商人子弟入仕的限制;考试形式和命题内容逐渐僵化,脱离实际;随着时代发展不断进行调整直至被废除。
(2)主要特点:程序公正,法规至上。影响:昭示“公平”考选,竞争“择优”的理想机制;有利于统治者选拔人才,笼络士人;反映了士人维护自身权益的强烈要求,体现出社会走向“平民化”与“士大夫政治”的特点;过于严密、规范,可把握、易操作的制度程式化,最终发展成为束缚人才的桎梏。
【小题2】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科举制。第(1)题,科举制演变的基本特征,考生可根据材料一中的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概括;第(2)题,宋代科举制的主要特点,考生主要根据上述材料中的信息来指出,其影响则要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难度中等,主要通过科举制的相关内容,旨在考查考生阅读理解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其考查的核心素养主要是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
33.【答案】【小题1】 使中原与少数民族政权保持着和平稳定的局面;促进了边疆的贸易与开发,有利于经济的交流和发展,加强了各民族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
【小题2】行省制度。意义:①进一步巩固了空前辽阔的疆土,加强了内地和边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促进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②对后世影响深远,今天的省一级行政区划来源于元朝的行省制度。宣政院;澎湖巡检司。
【小题3】现象:民族融合。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文化;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各民族间的交流与沟通;坚决与国家分裂分子作斗争;加强中央对地方的领导权;保持政局稳定,增强国力等。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第(1)题,北宋与辽、西夏订立和约,南宋与金“绍兴和议”对于中华民族发展的积极作用,考生可根据材料一中的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说明。第(2)题,元朝为实现对广大疆域的管辖实行的行政区划与管理制度、设置专门管理西藏和台湾地区的机构,考生主要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第(3)题,材料三反映的历史现象,考生主要根据材料信息回答;今天我们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做法,考生可综合以上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总结。
本题主要通过中国古代民族关系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素养。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