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湖北省部分高中联考协作体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
注意:本试卷包含Ⅰ、Ⅱ两卷。第Ⅰ卷为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中相应的位置。第Ⅱ卷为非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填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答案写在试卷上均无效,不予记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0分)
考古学家苏秉琦说:“……中国文明之所以独具特色、丰富多彩、连绵不断,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形成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并在数千年来始终屹立在世界的东方,都与中国文化的传统、中国文明的多源性有密切关系。”以下选项中最能印证中国文明多源性的是( )
A. 元谋人已经学会用火
B. 在半坡遗址、牛河梁遗址、河姆渡遗址均发现了人工栽培粮食作物的遗存
C. 《吕氏春秋》中列举了禾(稷)、黍、稻、麻、菽、麦以及大麦等粮食作物
D. 三星堆遗址考古新发现6座祭祀坑,出土文物500余件
西周大盂鼎(如图)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大盂鼎内有铭文291字,内容包括周康王向盂讲述文王、武王建国的经验,告诫盂要忠心辅佐王室,还记载了赐予盂的器物与人口等信息。据此可知,它可以成为下列哪一政治制度研究的重要史料( )
A. 禅让制
B. 内外服制
C. 分封制
D. 中外朝制
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各国为富国强兵,纷纷开展变革,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为显著。商鞅变法的根本原因是( )
A. 变法改革浪潮的推动 B. 秦孝公的支持
C. 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削弱 D.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
2021年8月24日,第十一届“出土文献与法律史研究”学术研讨会线上召开,此次会议在推动中国古代法制研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考证秦律时,以下几种资料可信度最高的是( )
A. 电视剧《大秦帝国》 B. 民间的传说
C. 秦简的记述 D. 《汉书》的记载
东汉安世高所译的《佛说尸迦罗越六方礼经》把原文中夫妻、主仆平等的关系译为丈夫高于妻子、奴婢侍奉主人。三国时期康僧会在他编译的《六度集经》中大讲“恻隐心”、“仁义心”,而且还极力主张“治国以仁”,认为“为天牧民,当以仁道”。这说明( )
A. 佛教继承和发展了先秦道家思想 B. 佛教融合儒道思想形成完备体系
C. 儒家因自身缺陷受到佛教的冲击 D. 佛教借鉴儒家伦理纲常自我变革
“推行均田制和户调制,变革官制和律令,迁都洛阳,分明姓族,改易汉俗。”材料中的措施促进了( )
A. 民族交融 B. 江南地区的开发
C. 北魏政权的建立 D. 政权并立局面的形成
选官制度是巩固统治的重要举措,中国古代官吏选拔标准由家世、财产逐渐发展到才学,形式日益严密,选拔标准逐步趋向公平、客观。其演进过程正确的是( )
A. 察举制——世官制——科举制——九品中正制
B. 世官制——科举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
C. 九品中正制——察举制——世官制——科举制
D. 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这一变化表明( )
A. 两税法简化了税收名目
B. 赋税制度随土地制度的变化而变化
C. 抑制兼并是政府增收的主要途径
D. 征税主要标准变为人丁
新冠肺炎疫情自暴发以来,牵动全国人民的心。光明网书画频道联合北京金正德书画院发起“众志成城抗击疫情主题书画展”作品征集活动,号召全国书画家及书画爱好者用画笔讴歌战“疫”英雄礼赞战“疫”事迹,用艺术的笔触,凝聚起人民群众抗击疫情的强大精神力量。该书法作品中的字体始于( )
A. 商
B. 汉末
C. 南北朝
D. 隋唐
司马光评价王安石变法时说:……尽变更祖宗旧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毁之,弃者取之,砣砣焉穷日力,继之以夜,而不得息……”由此可以看出王安石变法( )
A. 头绪过多,操之过急 B. 遭到天下人普遍反对
C. 取得了富强的效果 D. 增加人民负担
从两宋时期的大事年表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960年 北宋建立 1125年 金灭辽
1005年 宋辽澶渊之盟 1127年 金灭北宋
1038年 西夏建立 1140年 南宋郾城大捷
1047年 宋夏达成和议 1141年 南宋与金签订和约
A. 各民族政权一直处于战争状态 B. 金的社会制度比北宋进步
C. 农耕民族无法战胜游牧民族 D. 各民族政权并立与力量消长
唐朝奴婢属于贱户,不具备法律人格,法律地位等同于主家的私有财产。非经放良,她们世世代代都是主人的奴隶。宋朝奴婢属于自由民,具有人身权,其与主家的关系不再是人身依附关系,而是经济意义上的雇佣关系。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A. 国家法律体系日益完善 B. 儒家仁政思想得到提升
C. 经济文化发展促进社会进步 D. 封建等级秩序趋向瓦解
元人评价行省制时说:“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行省所掌重要政务,“事从公议”。由此可见行省制( )
A. 容易导致地方势力膨胀 B. 行省长官集军政大权于一身
C. 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 D. 是元朝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一带一路”是各国发展与合作、物质与精神相结合的道路。丝绸之路经济带不是单纯的经济合作之路,同时更是政治沟通、文化交流之路,必将对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共同繁荣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新气象。下列事件与“一带一路”产生的作用相同的有( )
①张骞通西域
②戚继光抗倭
③郑和下西洋
④雅克萨之战
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③
“前世不曾修,出世在徽州。年到十三四,便多往外流。雨伞挑冷饭,背着甩溜鳅。过山又过岭,脚到杭州。寻着有生意,双脚就停留。生意寻不着,调头下苏州。”“火焰虫,低低飞,写封信,到徽州……一日三餐锅焦饭,一餐两个腌菜头。面孔烟抹黑,两手乌溜溜。今朝吃得苦中苦,好的日子在后头……”这两首民谣反映出当地风俗( )
A. 吃苦耐劳,创业艰辛 B. 贾而好儒,崇文重教
C. 以农为本,勤劳致富 D. 诚信勤俭,相互帮扶
中国古代文化是中华民族对于人类的伟大贡献: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艺,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共同构成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内容。下列史实表述正确的是( )
A. 成书于战国至西汉的《神农本草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B. 魏晋至隋唐时期,因道教广泛传播修建的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闻名世界
C. 北宋沈括所著《梦溪笔谈》记载和总结了当时的许多科技成果
D. 清朝京剧的形成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0分)
行政中枢是王朝行政的核心,是中央集权加强的关键所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汉书 百官公卿表》材料二:日本学者和田清认为中国官制的一个特色是“波纹式的循环发生”,即天子个人左右的微臣逐渐获得权力,压倒了政府的大臣,终于取而代之。但取代之后,其中又别有私臣变成实权者,再来取代现有的政府大臣。如此后浪推前浪式的往复不已。
材料三:
(1) 根据材料一说明秦朝丞相的职责。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中枢政权的最大特征。
(2) 指出材料二中天子个人左右的微臣逐渐获得权力,压倒了政府的大臣在汉朝、清朝中枢权力机构的体现。
(3) 请把材料三中的A、B处补充完整。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中所示两种制度的共同点。
经济活动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国语》“一农之事,必有一耜、一铫、一镰、一缛、一椎、一铚,然后成为农。”
——《管子》材料二:“至于元嘉末……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盖东西之极盛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rěn),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鄂、杜之间,不能比也。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材料三:北宋货币以铜钱为主、铁钱为辅,金银作为货币的流通量不大。当时每年铸造的铜钱已是唐朝的一二十倍,大约有1.5万多吨,仍旧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商品流通的需求,出现了“钱荒”。何况铜钱、铁钱体积大、分量重,对于长途贩运贸易或巨额批发交易,十分不便。
——樊树志《国史概要》材料四:我吴市民,罔藉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百数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饔飧(吃饭)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饿肚子),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明朝蒋以化《西台漫纪》卷4
(1) 材料一体现出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领域的什么现象?
(2) 根据材料二,说说当时南方经济发展的成就。
(3) 材料三中的现象使北宋货币发生了什么变革?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宋朝货币变革的原因。
(4) 材料四体现出明朝手工业出现了哪种新的经营方式?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阻碍明清社会进步和转型的因素。
“2021全球云祭孔”活动于9月17日举行,用手中的镜头记录中华礼仪,唤起华夏儿女以和为贵、以礼相待的文化认同。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同时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材料一:孔子在论述他的教育对象时说:“自行束脩(干肉)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孟子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材料二:汉武帝在位时期,随着统治方针从无为转向有为,黄老思想也失去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儒家学说取而代之,获得“独尊”。宋朝是新儒学完全建立并蓬勃发展的时期,亦名“宋学”。各家各派论学虽有差异,但都侧重抽象思维,探讨宇宙社会生成之源,力图建立一套包括宇宙观、认识论、人生观在内的理论体系。
——张帆《中国古代史》材料三:李贽所处的时代,已开始发生社会结构的强烈变化。因此,他的这种反对等级限定、要求平等和发展个性的思想具有强烈的批判特征,这是当时社会急剧变化的现实的反映,具有进步意义。
——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
(1) 概括材料一中孔子、孟子的主张。
(2)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儒学获得“独尊”的影响,并概述宋学“宇宙观”“人生观”的内涵。
(3)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试从经济、思想两个方面分析“李贽所处的时代”儒家思想受到冲击的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边疆政策由“固边”向“富边”再向“兴边”发展,“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使我国边疆治理格局发生了变化,边疆变成了改革开放的前沿。所以,当前边疆发展的机遇前所未有,但边疆的治理也面临重重困难。
材料一:武德二年(619年)闰二月,高祖李渊颁布诏书:“画野分疆,山川限其内外;遐荒绝域刑政殊于函夏。是以昔王御世,怀柔远人,义在羁縻。”
——《册府元龟》卷170贞观三年(629),靺蜗遣使入贡,上曰:“靺蜗远来,盖突厥已服之故也。昔人谓御戎无上策,朕今治安中国,而四夷自服,岂非上策乎!”
——《资治通鉴》卷193材料二:中国历史上无论哪一朝哪一代,都面临着边疆问题。边疆政策是实施边疆经略的指导方针与具体措施,而治边思想则是制定边疆政策的重要前提之一。边疆政策的正确与否边疆经略的成败得失,治边思想能否符合时代潮流,不仅直接影响一个朝代的兴衰存亡,而且对于作为整体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也产生重大影响。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根据材料概括唐朝边疆治理的主要方略,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代边疆治理的认识。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西辽河流域、北方草原文化区都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呈现出多源性,B项正确;
ACD均不能印证中国文明多源性,排除AC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考生可根据材料“中国文明之所以独具特色、丰富多彩、连绵不断,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形成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并在数千年来始终屹立在世界的东方,都与中国文化的传统、中国文明的多源性有密切关系”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答案】C
【解析】A、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末期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与题干不符合;
B、内外服制是商朝主要的政治制度,与材料不符;
C、根据关键信息“西周大盂鼎”并结合知识可知,它可以成为分封制度研究的重要史料,故C正确;
D、中外朝制是西汉时期的政治制度。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史料的重要价值。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西周大盂鼎”,再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即可。
分封制,是中国古代国王或皇帝分封诸侯的制度。商代已开始分封诸侯,称号有侯和伯。西周灭商后,因其国都远在西北,不利于控制幅员辽阔的疆土和统治商代后裔,便大规模地以封地连同居民分赏王室子弟和功臣,诸侯在其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也有服从天子命令、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维护周室安全的责任。春秋战国时,适应中央集权的郡县制逐渐取代分封制。秦始皇统一全国,普遍推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建立了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王朝。此后历代王朝也还有分封的事例,但性质不完全相同。
3.【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战国时期社会发生重大变革,井田制、分封制不能维系,生产力进步,私田增多,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壮大,社会性质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改革的根源在于原有的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D项正确;
“变法改革浪潮的推动”、“秦孝公的支持”、“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削弱”均是次要因素,排除AB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商鞅变法,要求学生结合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4.【答案】C
【解析】A.电视剧从史料类型上看,是二手史料,不符合题意;
B.民间传说也是二手史料,不符合题意;
C.秦简是关于秦朝历史的实物史料,是第一手史料,史料价值最高,符合题意;
D.《汉书》对于秦朝历史来说,属于二手史料,不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史料的分类及不同作用。
本题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侧重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5.【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可得出东汉、三国时期的佛经在翻译时,加入了備家伦理观念、道德要求、治国思想等内容,这是佛教本土化的体现,D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佛教和儒家之间的关系,未涉及道家内涵,AB错误,排除AB项;
材料体现的是佛教借鉴儒家思想,没有反映儒家因自身缺陷受到佛教的冲击,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儒家思想发展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儒家思想发展的表现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6.【答案】A
【解析】材料中的措施是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促进了民族交融,所以A选项正确;
孝文帝是北魏的统治者,北魏统治范围位在北方,对江南地区开发的作用不明显,排除B项;
北魏政权建立是在孝文帝改革之前,所以C项错误;
D项与材料无关。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孝文帝的改革要求,学生结合孝文帝改革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7.【答案】D
【解析】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革经历了先秦时期的世官制、西汉的察举制、魏晋的九品中正制、隋唐至明清的科举制,D项正确,ABC项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解题关键是熟记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变化。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和灵活运用能力,考查了考生的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的素养。
8.【答案】B
【解析】从题目中“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的信息得知土地兼并严重导致均田制无法实施,因此与之相适应的租庸调制被两税法取代。由此可知赋税制度随土地制度的变化而变化,B项正确;
A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抑制兼并并非是政府增收的主要途径,排除C项;
两税法的征税标准是资产和田亩,非人丁,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古代赋税制度,考生可根据材料“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古代赋税制度,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9.【答案】B
【解析】依据图示信息可知,该书法字体字形方正,规矩严整,结合所学可知,该书法字体是楷书,楷书形成于汉末,故B项正确;
商朝时的文字是甲骨文,没有出现楷书,故A项错误;
南北朝和隋唐晚于汉末,与“始于”不符,故CD两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图中的字体,结合楷书的特征和出现的时间解答。
本题考查楷书出现的时间,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10.【答案】A
【解析】这则史料出自司马光写给王安石的书信,其中批评王安石变法力度过大,牵涉范围过广,引起了社会各阶层的骚动不安。体现出头绪过多,操之过急,A项正确;
B范围太过绝对,排除;
王安石变法并未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排除C项;
D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王安石变法,要求学生结合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11.【答案】D
【解析】通过表格可以看出,各政权之间既有战争又有和平,各个政权也出现了不同的变化,故答案选D项;
不同民族之间和平交往、交流和交融是主流,A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金国的社会制度比北宋落后,B项错误;
C项说法太绝对,故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多民族政权的并立,考生需要正确认识两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通过多民族政权的并立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
1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唐朝奴婢属于贱户,不具备法律人格,法律地位等同于主家的私有财产。非经放良,她们世世代代都是主人的奴隶。宋朝奴婢属于自由民,具有人身权,其与主家的关系不再是人身依附关系,而是经济意义上的雇佣关系”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可反映出宋朝的奴婢与唐朝相比社会地位提高,受到法律保护根据所学可知是宋朝商品经济的发展所导致,C项正确;
材料的主旨并不是论述国家法律的问题故,排除A项;
材料中奴婢地位变化主要是经济发展导致,不是儒家思想提升的结果,排除B项;
奴婢地位变化不能说明封建等级秩序的瓦解,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隋唐时期的商业发展,考生可根据材料“唐朝奴婢属于贱户,不具备法律人格,法律地位等同于主家的私有财产。非经放良,她们世世代代都是主人的奴隶。宋朝奴婢属于自由民,具有人身权,其与主家的关系不再是人身依附关系,而是经济意义上的雇佣关系”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隋唐时期的商业发展,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3.【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行省制实现了对地方的有效管理,抑制了地方势力的膨胀,排除A项;
材料反映的是行省制的作用,没有体现行省长官的权力,排除B项;
材料中“众建其官”“事从公议”可以体现出行省制下的长官众多,彼此之间的权力制衡,主要目的在于防止行省权力过大威胁中央集权,C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行省制的分权与制衡作用,没有反映行省的地位,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元朝的行省制,解答本题需要掌握行省制的相关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元朝的行省制,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4.【答案】D
【解析】材料强调“一带一路”使得各国协同合作带来的积极作用,①③属于对外交往的积极表现,D项符合题意;
②属于民族关系,④属于国家之间的战争,与题意不符排除,排除AB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丝绸之路、明清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考生可根据材料“各国发展与合作、物质与精神相结合的道路。丝绸之路经济带不是单纯的经济合作之路,同时更是政治沟通、文化交流之路,必将对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共同繁荣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新气象”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丝绸之路、明清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5.【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年到十三四,便多往外流。雨伞挑冷饭,背着甩溜鳅。过山又过岭,脚到杭州。寻着有生意,双脚就停留。生意寻不着,调头下苏州”、“一日三餐锅焦饭,一餐两个腌菜头。面孔烟抹黑,两手乌溜溜。今朝吃得苦中苦,好的日子在后头”可以看出两首民谣反映的是徽州的风俗,主要体现出徽州人在经商过程中的艰苦创业,吃苦耐劳,故A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出“贾而好儒,崇文重教”、“诚信勤俭,相互帮扶”,故BD两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徽州人在经商过程中的艰苦创业,吃苦耐劳,与农业无关,故C项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中两首民谣的内容,从中可以看出徽州人在经商过程中艰苦创业,吃苦耐劳的精神。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商帮体现的精神,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
16.【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梦溪笔谈》由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编写,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该书在国际亦受重视,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C项正确;
《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排除A项;
魏晋至隋唐时期,因佛教广泛传播修建的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闻名世界,排除B项;
元曲的形成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科技与文艺,考生可根据材料“中国古代文化是中华民族对于人类的伟大贡献: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艺,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共同构成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内容”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科技与文艺,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7.【答案】【小题1】职责: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特征:皇权至上。
【小题2】汉朝:中外朝制度,清朝:军机处的设立。
【小题3】A一一尚书省,B一一参知政事。共同点:分工明确,彼此制约,强化皇权。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第一问结合“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分析;第二问结合“天子个人左右的微臣逐渐获得权力”归纳;第三问结合材料三图片总结。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8.【答案】【小题1】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小题2】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有了巨大发展;物产丰盈、土地大量开星、粮食作物产量高;手工业发达等。
【小题3】出现纸币(交子)。
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需求增加,金属货币使用不便。
【小题4】开设工场,雇佣劳动进行大规模生产(资本主义萌芽)。因素: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占压倒优势;文化专制、自守。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历程。第一问结合“为畎亩之勤”、“农之事,必有一耜、一铫、一、一舞、一椎、一铚”等信息分析;第二问结合“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高,盖东西之极盛也”归纳;第三问结合“北宋货币以铜钱为主、铁钱为辅,金银作为货币的流通量不大。当时每年铸造的铜钱已是唐朝的一二十倍,大约有1.5万多吨,仍旧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商品流通的需求”归纳;第四问结合“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百数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飧(吃饭)计”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历程,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9.【答案】【小题1】孔子:有教无类;孟子:人性本善。
【小题2】影响: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宇宙观:理是万物的本源;人生观:存天理,灭人欲。
【小题3】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封建正统思想占据主导地位等。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第一小问要结合孔子和孟子的思想内容来分析;第二小问要结合理学的内容和影响来分析;第三小问要结合明清时期活跃的儒家思想特征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在不同时期发展的表现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20.【答案】方略:根据材料“画野分疆,山川限其内外;遐荒绝域刑政殊于函夏。是以昔王御世,怀柔远人,义在羁縻”并结合所学可概括出唐朝在边疆实行羁縻府州制度,任用少数民族地方首领为地方官吏,除在政治上隶属于中央王朝、经济上有朝贡的义务外,其余一切事务均由少数民族首领自己管理。认识:根据材料“中国历史上无论哪一朝哪一代,都面临着边疆问题”“边疆政策是实施边疆经略的指导方针与具体措施,而治边思想则是制定边疆政策的重要前提之一”“治边思想能否符合时代潮流,不仅直接影响一个朝代的兴我存亡”并结合所学可知,边疆政策的正确与否,不仅直接影响一个朝代的兴衰存亡,而且对于作为整体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也产生重大影响。开明友善的民族关系政策,对古代边疆的有效治理,可大大减少汉族和少数民族间的隔阂,增强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故答案为:
主要方略:实行羁縻府州制度,任用少数民族地方首领为地方官吏,除在政治上隶属于中央王朝、经济上有朝贡的义务外,其余一切事务均由少数民族首领自己管理。认识:边疆政策的正确与否,不仅直接影响一个朝代的兴衰存亡,而且对于作为整体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也产生重大影响。开明友善的民族关系政策,对古代边疆的有效治理,可大大减少汉族和少数民族间的隔阂,增强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边疆政策,考生可根据材料“画野分疆,山川限其内外;遐荒绝域刑政殊于函夏。是以昔王御世,怀柔远人,义在羁縻”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边疆政策,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