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辽宁省朝阳市育英高中补习学校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
注意:本试卷包含Ⅰ、Ⅱ两卷。第Ⅰ卷为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中相应的位置。第Ⅱ卷为非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填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答案写在试卷上均无效,不予记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0分)
距今约1万年前,我国进入新石器时代。与旧石器时代相比,新石器时代的进步性表现在( )
A. 使用打制石器 B. 用火烹饪食物 C. 从事原始农业 D. 从事渔猎采集
如图“畿服图”是商朝的内外服制。有的学者称之为“方国联盟”。内服为王畿之地,系商朝直接控制的国家中心地区,外服是指商王畿以外的土地,外服职官有侯、甸、男等。这些侯的担任者多为商周各方国的首领。他们一方面臣服于商接受商王赐予的封号另一方面是土著国家的首领。但是,各诸侯国、方国的官吏,不是由商王任免的。诸侯国要担负纳贡、服役、戍边或随王出征等义务。商王对周边地区的统治是相当松散的,周边诸侯对商王时叛时服。这表明( )
A. 实现了对方国的直接控制
B. 解决统治者内部的权力分配问题
C. 形成了家国一体的局面
D. 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集权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写道:“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勤会同,离为守臣扦(捍)城。”材料反映出西周实行分封制旨在( )
A. 奖赏开国功臣 B. 拱卫王室统治 C. 防止外族入侵 D. 团结同姓诸侯
西周时期,臣谏簋铭文中记载臣谏因为自己儿子已亡,就把同母弟引庸的长子倐(shū)上报邢侯和周王,令倐继承自己的职位。此现象说明( )
A. 宗法制继承原则被破坏 B. 宗法制度实际中更灵活
C. 礼乐秩序开始出现松动 D.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
嬴政自称始皇帝,对国家事务掌至高无上的决定权,下设三公:丞相掌行政.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夫为副丞相,主管监察。这种政治制度的本质特征是( )
A. 国家一统 B. 君主专制 C. 三权分立 D. 中央集权
公元前213年的一天,秦朝某官的马匹受惊踩死了农家孩子,出事后扬长而去。孩子的父母想告这位官吏。按照秦朝中央官吏的职责,他们应该找( )
A. 太尉 B. 御史大夫 C. 丞相 D. 郡守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中记载:“周以后的秦朝尽管存在时间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朝的制度……所有这些使中国得到了世界上最稳定、最持久的统治。”秦朝在地方上取代了周制的“帝国结构”是指( )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郡国并行制 D. 行省制
公元前122年,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反,“国除为郡”。此外济东、济北等4个王国因罪而废绝,另有3个王国因无后而国除。至汉武帝末年,王国总数降至17国,所剩的诸侯王也只是“惟得衣食租税,不与政事”。这表明( )
A. 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矛盾消除
B. 威胁中央集权的王国问题基本解决
C. 郡国并行制度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D. 内外朝导致中央和地方关系日趋紧张
“由汉高祖刘邦奠基而发展起来的汉朝文化,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史上,乃至世界文化发展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无论对中国、对世界都曾产生过并将继续产生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汉朝文化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即代表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它所形成的影响则渗透到中华民族发展的方方面面”。对汉文化成就表述正确的是( )
A. 《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B. 西汉时已经发明了纸,但蔡伦改进造纸术之后才逐渐成为主要书写材料
C. 《汉书》首创纪传体通史体裁,是一部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的不朽名著
D. 书法在东汉末成为一种艺术,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等书体均已完备
我国东北地区是中国古代史上众多民族的发源地。以下史事与东北有关的是( )
A. 设立北庭都护府 B. 唐与吐蕃会盟
C. 设立安西都护府 D. 册封渤海郡王
如图是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才的流程图。据此可知该制度( )
A. 选拔程序公平 B. 加强了中央集权
C. 选拔标准僵化 D. 扩大了选官范围
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由此可知,科举制( )
A. 解决了朋党之争 B. 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C. 体现了公平原则 D. 扩大了官吏的来源
唐代中期,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官僚、贵族、地主、商人都疯狂兼并土地。在人口大量流散、田亩转换、贫富分化很大的情况下,唐王朝既失去了征收赋税的土地,又失去了交纳赋税的人丁,必须以一种新的赋税制度来代替。这种新的赋税制度( )
A. 以财产为主要的征税标准 B. 以均田制的实施作为前提条件
C. 导致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 D. 加强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隋朝大儒王通,在处理儒、释、道三者的关系时,提出了“三教合一”的主张,也就是“儒、释、道三教合归儒”。其本质是( )
A. 弘扬儒学 B. 否定儒学正统 C. 传播佛教 D. 倡导思想多元
“澶渊之盟”签订后,北宋每年要向辽送一笔钱物,称为( )
A. 岁赐 B. 岁币 C. 岁贡 D. 岁钱
孝文帝亲白制定各种礼仪制度,废置鲜卑族的祭祀礼仪,改用汉族的祭祀礼仪,要求臣民按礼仪规范自己的行为方式。孝文帝此举( )
A. 旨在推进民族融合 B. 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
C. 强化了封建等级秩序 D. 巩固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0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国的商鞅变法基本上解决了由奴隶制所引起的种种社会矛盾,并为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同时也强化了封建国家机器,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经过商鞅变法,使偏僻落后的秦国变得“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乡邑大治”;且使过去那种诸侯卑秦的状况变成“诸侯畏惧”的局面。
——摘编自张金龙《论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材料二:北魏孝文帝继位后,全盘推行汉化。他模仿汉族王朝的礼仪,建太庙、祭祀孔子、养国老;仿照汉人官制,大定官品,考核州郡官吏;设立太乐宫,议定雅乐,除去郑、卫之音,依据儒家六经,参照各国音乐志,制定声律。通过吸取汉族的先进文化,学习封建的统治思想及理论,北魏建立了有效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制度。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的影响。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
(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
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演变。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林存光《孔子新论》材料二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 董仲舒传》材料三宋时期,新儒学思潮的振兴,促使“治学”与“从政”的沟通蔚为风气。以“天下”为胸怀的士大夫们,以“天道”“公议”为旗帜,参与治理国家政事。他们将个人修养与天下国家之兴亡联系起来,将自我道德名节的完善视为最终目标。
--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第三卷)请回答:
(1) 据材料一指出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的政治主张。
(2) 据材料二归纳出董仲舒的主要思想主张,董仲舒提出这一思想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3) 材料三中的“新儒学”是指哪一思想体系?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儒学”的基本主张。
(4)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长盛不衰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三省六部制是唐代职官设置的整体,三省是对重要最高权力的划分,将以前属于宰相的政府决策和执行权分开,由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承担。中书、门下两省是以皇帝的名义草拟和颁发诏令,且门下审复的第一个手续就是向皇帝复奏画敕,最后一个手续是用皇帝的宝玺进行“印逢”,就是说其工作运转受到了皇帝的严密控制,其权力完全是皇帝所赋予。在以皇帝和三省为核心的最高领导机构之下,政令的具体执行由六部与尚书省具体负责。唐代的六部设置于尚书省之下,分别为吏部、礼部、户部、兵部、刑部和工部,在每个部下面又设置了四个司,这样中央的领导机构为皇帝和三省,重要的执行机构就是六部和二十四司,这些机构统领着全国的行政事务。
--摘编自赵冬云《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设置及其发展》等材料二以中书、门下较汉代之宰相,以尚书六部较汉代之九卿,在政制上,不可谓非一种绝大之进步。……尚书置左、右仆射,分判六部,各治三官,可免上述之弊。而尚书惟在政务之推行,至于出命覆夺,尚有中书、门下。故曰三省之于宰相,六部之于九卿,不得不说是政制上之一进步。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材料三从理论上讲,皇帝拥有天下所有权力,尚书省是贯彻皇权的具体办事机构,尚书省的首脑即为丞相。历史沿革中,尚书省的一枝独大,势必造成相权过重,为了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简明来说为了抑制相权,中书省和门下省应运而生。“三省六部制”是秉承儒家思想,汲取历代治权的有益部分完善而成的,到了唐代堪称为相对成熟的政治制度。
--摘编自《唐代政治制度设计》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三省六部制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2) 有学者认为“三省六部制具有民主色彩”,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理解。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三省六部制“堪称为相对成熟的政治制度”的表现。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汉帝国的版图空前扩大,拥有84个郡和18个诸侯国……皇帝无与伦比的地位在很多制度和规范中得以体现……汉朝延续了秦的很多做法。然而,汉朝之所以能够国祚长久,得益于它善于通过摸索或者以渐进的方式变通秦的举措,而且经常颇不情愿地采用一些新的控制手段。
——摘自(美)陆威仪《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材料二:至秦患之,乃燔灭文章,以愚黔首。汉兴,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于是建藏书之策。
——《汉书 艺文志》材料三: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至东汉末,全国百余郡,实施统一制度、法令。通过察举制度的实施,构建起研习儒经、崇尚教化、执行统一政策的士大夫官僚队伍。汉朝盛时“编户齐民”有5900多万人,儒家倡导的忠义孝悌等伦理,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汉朝境内的百姓,不复以“燕人”“齐人”“秦人”相区别,而是“某郡某县”人,他们虽方言有异,却使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字。经历两汉四个多世纪的统治,统一的观念深入人心,“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在先秦以来华夏融合的基础上,汉朝境内的人们逐渐被称为“汉人”。
——据《汉书》《后汉书》等
(1) 指出材料一中汉朝延续秦朝的两项政治制度。
(2) 根据材料二,指出儒学在秦朝的境遇,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前期为复兴儒学采取的措施,用一句话概括其影响。
(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朝国家治理对中国历史的意义。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业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新石器时代的中国先民已经从事原始农业,故C正确。
A、B、D均在旧石器时代已经做到,故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华文明的起源。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新石器时代的进步性”。
本题是基础题,主要通过中华文明的起源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时空观念素养。
2.【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商王对周边地区的统治是相当松散的,周边诸侯对商王时叛时服”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朝时期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集权,故D正确;
郡县制实现了对方国的直接控制,故排除A;
B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
C题干不能体现,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夏朝政治制度,依据材料“商王对周边地区的统治是相当松散的,周边诸侯对商王时叛时服”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情况,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3.【答案】B
【解析】联系所学可知,ACD不是主要目的,排除;
依据材料信息“离为守臣扦(捍)城”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巩固西周奴隶主阶级的统治,B正确。
故选:B。
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解答的关键是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从选项入手,逐项分析即可。
本题考查了西周的分封制,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西周时期如果大宗宗子没有亲生子,可收养族人之子作为继承人,这是对嫡长子继承制下的特殊情况的补充规定,可见当时宗法制逐渐走向完善,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更加灵活,而不是宗法制遭到破坏,故B正确,A错误;
C项中“开始”不对,排除;
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宗法制的相关知识,依据材料“就把同母弟引庸的长子倐(shū)上报邢侯和周王,令倐继承自己的职位”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分析。
本题考查宗法制演变情况,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5.【答案】B
【解析】从材料反映的皇帝掌握至高无上的决定权、三公的设置以皇帝为核心为皇帝服务等信息可以看出,这种政治制度的本质特征是君主专制,故答案为B项;
材料反映的中央官制无法体现国家一统,排除A项;
决定权在皇帝手中,无法体现权分立,排除C项;
材料没有反映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不能体现中央集权,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
6.【答案】B
【解析】太尉掌管军事,排除A;
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御史大夫作为丞相的助手,掌管监察事务,负责监察百官,故B正确;
丞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排除C;
郡守是地方行政长官,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秦朝的政治制度。主要考查秦朝三公九卿制。
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通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公和郡守的主要职责。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7.【答案】B
【解析】通过材料“秦朝尽管存在时间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朝的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实行郡县制,故B正确;
分封制是西周主要政治制度,排除A;
郡国并行制是西汉时期政治制度,排除C;
行省制是元朝的政治制度。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主要考查郡县制的推行。
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通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地方行政制度。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能力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
8.【答案】B
【解析】根据“至汉武帝末年,王国总数降至17国,所剩的诸侯王也只是‘惟得衣食租税,不与政事’”可知汉武帝末年汉代的封国已经不能参与政治,不再对中央王权造成威胁,B项正确;
“矛盾消除”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
封国的势力被大大削弱并不是对郡国并行制度的完善,排除C项;
材料反映的不是内外朝制度,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考生可结合材料“至汉武帝末年,王国总数降至17国,所剩的诸侯王也只是‘惟得衣食租税,不与政事’”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素养。
9.【答案】B
【解析】A.奠定中医理论基础的是《黄帝内经》,A项错误;
B.最早的纸发现于西汉,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后,因为纸具有材料广泛,价格便宜,便于携带的优点,逐渐推广开来,B项正确;
C.首创纪传体通史体裁,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的不朽名著是《史记》,C项错误;
D.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等书体均已完备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汉代的文化成就,解答本题需要掌握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等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汉代的文化成就,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和提取信息能力和再认再现能力。
10.【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C是是在西北地区,B项是西南地区,D项是在东北地区。所以,D项正确,排除A、B、C。
故选:D。
本题考查唐代民族关系。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东北地区”。
本题主要通过唐代民族关系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时空观念素养。
11.【答案】B
【解析】A.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主要体现了九品中正制下选拔人才的流程,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求,不能得出选拔程序公平的结论。
B.题干所给材料中“调查品评”“审核造册”“复审--定品和授官--安排到各级政府中任官”体现了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下选拔人才通过调查品评到审核再到复审及定品和授官,最后安排各级政府任官的流程,这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选拔官员,适应了中央集权的需要。
C.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主要体现了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才的流程,没有强调选拔标准,因此无法得出选拔标准僵化的结论。
D.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主要体现了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才的流程,没有体现选官范围,因此无法得出扩大选官范围的结论。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九品中正制,解答本题需抓住题干所给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调查品评”“审核造册”“复审--定品和授官--安排到各级政府中任官”,并能够正确认识九品中正制的历史影响。
本题主要考查九品中正制,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12.【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材料认为科举取士之前的选拔方式权力在于荐举之人,而科举制度的推行靠才能,难以徇私舞弊,体现了一定的公平性,C正确;
朋党之争的本质是皇权强化的结果,无法通过选官制度解决,A排除;
BD与材料无关,未涉及相关信息,排除。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考生可根据材料“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属于一道典型试题。
13.【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均田制和租庸调制遭到破坏,国家控制的土地和人丁减少,唐代中期改革赋税制度,实行两税法,新的赋税制度以财产为主要的征税标准,A项正确;
唐王朝在“失去了征收赋税的土地”的情况下,不能再以均田制的实施作为实行新赋税制度的前提条件,B项错误;
两税法实施以前,藩镇割据的局面已经形成,C项错误;
唐朝中期实行的新税法减弱而非加强了国家对农民的入身束缚,D项错误。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税收制度,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古代税收制度变化的特征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中国古代税收制度变化的特点和影响,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14.【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儒家学者掀起儒学复兴运动,其中提出“三教合一”的主张本质是为了弘扬儒学,A正确,B排除;
CD属于三教合一的表象,均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儒、释、道三教合归儒”。
本题主要通过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唯物史观、历史解释等素养。
15.【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澶渊之盟”签订后,北宋每年要向辽送一笔钱物,称为“岁币”;而“岁赐”是北宋给西夏的,“岁贡”是南宋给金的,“岁钱”教材料没有涉及。所以,B项正确,排除A、C、D。
故选:B。
本题考查历史文化常识。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澶渊之盟”。
本题主要通过历史文化常识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
16.【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改用汉族的祭祀礼仪,要求臣民按礼仪规范自己的行为方式”可以看出孝文帝采用汉族祭祀礼仪,有利于促进北魏政权的封建化,故B项正确。
民族融合与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等级秩序和儒家思想,故C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改用汉族的祭祀礼仪,要求臣民按礼仪规范自己的行为方式”的主旨即可。
本题考查对孝文帝改革及其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17.【答案】【小题1】影响:推动了封建经济的发展;确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加强对社会的控制;秦国实现国富兵强;奠定秦统一六国的基础等。
【小题2】特点:仿照汉族创建新制;推行汉化政策;改革具有全面性。
【小题3】原因: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秦孝公、孝文帝(统治者)坚决变法;改革内容较为全面;措施执行比较彻底等。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商鞅变法以及孝文帝改革。第一小问要结合商鞅变法的影响来分析;第二小问要结合孝文帝改革的特征来分析;第三小问要结合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因素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商鞅变法的特征和影响,还要搞清楚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征和影响因素,学生要有一定的整合所学知识综合分析材料的能力。
18.【答案】【小题1】注重个人自我修养;具有经世济民情怀。仁、礼、为政以德。
【小题2】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根本目的: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或维护专制统治。
【小题3】思想体系:理学。基本主张:“理”是万物的本原(“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
【小题4】原因:从儒家思想自身的特征来看,其不断吸收发展(或答具有包容性);从时代和政治层面看,儒家思想之所以长盛不衰,得益于其符合时代和统治者的需求。
【解析】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相关信息,结合孔子仁 的思想内涵分析。第二小问,结合孔子的政治主张解答;(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分析概括。第二小问,结合董仲舒思想的目的分析;(3)第一小问,结合理学解答。第二小问,结合理学的内容解答;(4)本小问,结合所学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分析。
本题考查孔子的思想、董仲舒的思想、理学的相关知识,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9.【答案】【小题1】(1)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中“宰相的政府决策和执行权分开”,得出政府决策与执行分离;根据材料一中“由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承担”,得出三省与六部分工明确;根据材料一中“就是说其工作运转受到了皇帝的严密控制,其权力完全是皇帝所赋予”,得出运转具有程序性,且突出皇权。第二小问作用,依据第一小问的归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行政规范、决策科学、行政效率、加强皇权等角度回答。
(2)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二中“尚书置左、右仆射,分判六部,各治三官,可免上述之弊。而尚书惟在政务之推行,至于出命覆夺,尚有中书、门下”并结合所学知识,一方面根据三省分工明确,又相互制约,可以防止大臣专权阐释其民主性,另一方面从根本目的是加强皇权说明其维护君主专制的实质。
(3)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三中“史沿革中,尚书省的一枝独大,势必造成相权过重,为了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简明来说为了抑制相权,中书省和门下省应运而生”“秉承儒家思想,汲取历代治权的有益部分完善而成的,到了唐代堪称为相对成熟的政治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主要从三省六部制对相权的削弱、对君权的制约、保障决策的科学性等角度予以阐释。
故答案为:
(1)特点:政府决策与执行分离;三省与六部分工明确;运转具有程序性,且突出皇权。
作用:使中央行政运行规范有序;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分散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2)理解:三省六部制下,三省分工明确,相互制约和监督,可以防止大臣专权;设政事堂由三省长官共议国事,形式上带有民主色彩,但其实质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
(3)三省六部制具有权力的制衡性。如三省的权力分立,门下省的封驳和谏官制度,是对君权的制约;而门下省和中书省的设立则是对尚书省权力的限制,即对相权的限制;唐代的丞相制是“集体领导制”,权力的互相制约相对保证了政策方针的制定及实施的大致正确。
【小题2】
【小题3】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隋唐三省六部制,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题干所给材料一中“宰相的政府决策和执行权分开”,得出政府决策与执行分离;根据材料一中“由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承担”,得出三省与六部分工明确;根据材料一中“就是说其工作运转受到了皇帝的严密控制,其权力完全是皇帝所赋予”的主旨,并正确掌握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历史影响。
(2)本题主要考查隋唐三省六部制,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题干所给材料二中“尚书置左、右仆射,分判六部,各治三官,可免上述之弊。而尚书惟在政务之推行,至于出命覆夺,尚有中书、门下。”的主旨,并正确掌握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及历史影响。
(3)本题主要考查隋唐三省六部制,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题干所给材料二中“史沿革中,尚书省的一枝独大,势必造成相权过重,为了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简明来说为了抑制相权,中书省和门下省应运而生”“秉承儒家思想,汲取历代治权的有益部分完善而成的,到了唐代堪称为相对成熟的政治制度”的主旨,并正确掌握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历史影响。
本题主要考查隋唐三省六部制,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
20.【答案】【小题1】制度:皇帝制度、郡县制。
【小题2】境遇: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学遭受沉重打击。
措施:政府鼓励民间献书,制定藏书政策;尊崇儒术;设立五经博士。
影响: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小题3】意义:确立了中国的基本疆域;强化了民族认同;形成了追求统一的价值观;创立了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基本模式。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秦亡汉立、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儒学思想的发展演变。第一问结合“汉帝国的版图空前扩大,拥有84个郡和18个诸侯国……皇帝无与伦比的地位在很多制度和规范中得以体现”等信息分析;第二问结合“至秦患之,乃燔灭文章,以愚黔首”等信息概括;第三问结合“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至东汉末,全国百余郡”等信息总结。
本题主要考查了秦亡汉立、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儒学思想的发展演变,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素养。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