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山东省菏泽市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A卷)(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山东省菏泽市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A卷)(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3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2-13 11:45: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山东省菏泽市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A卷)
注意:本试卷包含Ⅰ、Ⅱ两卷。第Ⅰ卷为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中相应的位置。第Ⅱ卷为非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填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答案写在试卷上均无效,不予记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45.0分)
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了200多处良渚遗址,在以余杭莫角山为中心的遗址群片区内,相继发现良渚文化的高等级贵族墓地、良渚古城的夯土城墙、祭坛以及手工业生产中心。这说明(  )
A. 中华文明起源多元化 B. 国家观念已经形成
C. 中国古代手工业发达 D. 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论语 里仁》中提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关于这一思想的评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利于培养高尚的节操 B. 反映了儒家的道德观念
C. 符合君主专制的政治需要 D. 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图1、图2为中国古代两个时期的形势图。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了(  )
A. 周朝传统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 B. 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日渐削弱
C. 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渐趋形成 D. 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大量涌现
(汉)文帝为勤俭爱民之主,在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费值百金,帝以百金为中户十家之产,遂不肯筑。这(  )
A. 巩固了西汉政权的统治 B. 推动了节俭之风的盛行
C. 有利于西汉经济的发展 D. 保障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如图为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张骞的行动(  )
A. 为开辟丝绸之路奠定了坚实基础 B. 加强了对西南地区的治理
C. 推动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D. 奠定了对匈奴胜利的基础
魏主(孝文帝)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为物之元也,皆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皆改之。”这一措施的主要作用是(  )
A. 加强了中央集权 B. 说明了北魏政权正统性
C. 促进了民族交融 D. 削弱了鲜卑贵族的势力
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戮之,而民已敝矣。”这表明(  )
A. 科举导致百姓贫困 B. 科举有利于选拔人才
C. 唐太宗反对科举制 D. 人才选拔要德才兼备
宋初,三司(户部、盐铁、度支)独立掌握全国财政,王安石变法时期将三司重新组织起来并统一到一个新的机构里。这一措施的主要意图是(  )
A. .消除宋初加强皇权的弊端 B. 提高处理经济事务的效率
C. .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制度 D. .增加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
女真人自然崇孝,金政权建立后逐步确立了为祖先上尊谥、上庙号以及建太庙崇祀祖先制度,并大力倡导孝道,视“忠臣犹孝子”,忠孝合一。这表明金(  )
A. 奉行以孝立国 B. 倡导家国一体 C. 认同中华文化 D. 推行移风易俗
宋代是文艺世俗的时代,同时也是文艺迅速普及的时期。如图为宋代文学艺术领域变化的部分情况。这些变化主要源自(  )
文学:诗文选本蔚成风气,白话小说大量出现
书法:帖学兴起,碑帖印本广泛流通
绘画:版画和年画成为新画种,民众喜闻乐见
A. 市民阶层的兴起 B. 城市经济的繁荣
C. 崇文抑武的推行 D. 印刷技术的发展
南宋时期,出现了“圩田”、“沙田”、“涂田”等多种土地利用形式;稻麦两熟制得以推广,也有在水稻收割后种植其他粮食、蔬菜油料作物或绿肥作物。这些现象(  )
A. 有利于缓解人口增长的压力 B. 表明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C. 说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D. 受到当时土地政策的影响
明太祖朱元璋曾铸了一块“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的铁牌,挂于宫门里,可后来明代却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司礼监甚至取得了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其根源在于(  )
A. 政治腐败 B. 宦官专权 C. 皇权至上 D. 朝纲混乱
永乐时期,政权巩固、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为维持南洋地区的和平和稳定,且力图向西洋发展,明成祖决定派遣郑和率舰队出使西洋诸国“昭示恩威,扩往圣之鴻规,著当代之盛典,舆图开拓,万善咸臻”,这反映了郑和下西洋(  )
A. 给明朝政府带来巨大的财政收入 B. 是明朝朝贡体制的延展
C. 消除了海禁政策造成的不利影响 D. 密切与亚非拉友好关系
明代松江地区农家收支情况如表所示,对表中的现象解读最合理的是(  )
明前期 明中后期
东部 西部 东部 西部
收入 7.5两 62.5两 35两 80两
支出 21.88两 68.65两 31.25两 74.6两
收支相抵 -14.38两 -6.5两 +3.75两 +5.4两
A. 松江地区实现了均衡发展 B. 引进作物新品种提高了粮食产量
C. 传统经济结构发生了质变 D. 市镇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
明清之际思想家们批判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提倡经世致用,这股进步新思潮(  )
A. 倡导建立资本主义社会 B. 植根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C. 旨在推翻腐朽封建社会 D. 摆脱了传统儒学的束缚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0分)
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春秋战国对于旧的传统来说,无疑是一次彻底而无情的革命。在这个过程中,当时的士人做出了不同的选择,根据他们的主要倾向,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不同类型的人,即逆时之士、隐逸之士与顺时之士。
逆时之士 这是一群不合时宜的人,圈守着自己的理想,不肯与世浮沉,但他们所坚守的道最终只能在历史的洪流中湮灭。
隐逸之士 隐逸之士是超然的,他们既不像孔子那样卫道,也不像屈原那样哀叹,更不像进取之士那样为功名利禄而绞尽脑汁。他们对于现实是不满的,但能够坦然处之,保持自己的本性不失,与山水风云为伍,与天地相往来。隐士有两种,一种躬耕于田园,一种神游于天地。
顺时之士 春秋战国的真正主角是一批顺应历史潮流的人物,他们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愈加重要,直到最后左右君主决策,决定国家存亡。
从春秋战国时期的三种士中任选其一,举一人物并加以说明。
图1、图2、图3分别是秦朝、西汉、唐朝疆域分布图,体现了中国古代疆域的变迁。读图,回答问题。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的相关史实,以“从历史地图中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南北朝时太原王氏的王元规,因幼年丧父,家境贫困。兄弟三人随母亲到临海郡的舅舅家避难。当地一个庶族地主刘玉真想用巨万之资作为陪嫁,把女儿嫁给王元规,为的是攀交士族。王元规的母亲本来想答应,王元规却哭着说:“烟不失亲,古人所重,岂得苟安异壤,辄婚非类。”
——《陈书 王元规传》材料二:本朝贵人家选婿。于科场年,择过省(省试)士人,不问阴阳吉凶及其家世,谓之“榜下捉婿”……近岁。富商庸俗与厚藏者嫁女,亦于“榜下捉婿”,厚捉钱以饵士人,使之俯就,一婿至千余缗。
——【宋】朱戲《萍洲可淡》指出材料一、材料二反映的婚姻观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婚姻观进行评析。
如表是明清叶期加强边疆管理的部分措施,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方位 明朝 清朝
台湾 派兵收复台湾,设置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
东北 设奴尔干都司,对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反击沙俄入侵;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分了东部边疆
蒙古 重修长城;隆庆和议;册封鞑靼首领,恢复贸易 平定噶尔丹叛乱;设立盟、旗两级单位管辖;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
新疆 平定准噶尔部噶尔丹和维吾尔贵族大小和卓的叛乱、1762年设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
西藏 册封当地僧俗首领;设立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管理军民事务,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 确立对达赖和班禅的册封制度和金瓶掣签制度;设立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辖权
西南 设立宣慰司、土知府等各级政府机关;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土司长官实行土司制度;永乐后并开始实行改土归流,朝廷派遣流官直接统治 平定“三藩之乱”,大规模地改土归流,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明清边疆治理”进行解读。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由材料“在以余杭莫角山为中心的遗址群片区内,相继发现良渚文化的高等级贵族墓地、良渚古城的夯土城墙、祭坛以及手工业生产中心”可以看出,墓地规模有所差别,已有高等级墓地,这表明阶级分化日益明显,D正确;
材料只是体现良渚遗址,不能说明中华文明起源多元化,A不选;
材料不能反映国家观念已经形成,也没有一定的国家机器,B不选;
材料没有描述手工业发达的状况,C不选。
故选:D。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历史文化,考查学生对材料“在以余杭莫角山为中心的遗址群片区内,相继发现良渚文化的高等级贵族墓地、良渚古城的夯土城墙、祭坛以及手工业生产中心”的正确解读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的正确解读分析能力和对选项的辨识能力。
2.【答案】C
【解析】“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强调要注重道义,有利于培养高尚的节操;重义轻利,注重个人修养,反映了儒家理念;轻视私利的重要性,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A、B、D说法都是正确的,不符合题意;
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秦朝才建立君主专制体制,因此此主张无法体现出符合君主专制的需要,故C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考查孔子的思想,解题的关键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本题为中档题,考查孔子的思想,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答案】B
【解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图1是西周分封示意图,图2为春秋列国形势图。相对于西周时期,春秋时期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丧失,说明对地方的控制削弱,B项正确;
春秋时期,国家名义上仍然处于“周天子统治之下,传统的政治秩序并没有被完全破坏,A项错误;
秦朝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C项错误;
战国时期,各地涌现出了一批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D项与题意不符,排除。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西周分封制,考生可结合材料图片内容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西周分封制,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素养。
4.【答案】B
【解析】材料“(汉)文帝为勤俭爱民之主,在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费值百金,帝以百金为中户十家之产,遂不肯筑”体现的是皇帝带头节俭,这有利于推动节俭之风的盛行,故B正确;
ACD均和材料没有必然关系,排除。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秦亡汉立,考生可根据材料“(汉)文帝为勤俭爱民之主,在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费值百金,帝以百金为中户十家之产,遂不肯筑”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秦亡汉立,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5.【答案】A
【解析】A.张骞通西域的影响是打破了汉朝与西域的隔绝状态,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所以A项正确;
B.西域只要指我国西北地区,排除B项;
C.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文明的桥梁和通道,属于对外交往,不是巩固多民族国家。排除C项;
D.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但是大月氏已经安居乐业,不愿再复仇,所以张骞的目的没有达到,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张骞通西域的知识。根据图片左下角图例,题干考查的是张骞第一次通西域的史实,结合所学知识作答即可。
本题考查张骞通西域知识的识记情况及读图识图能力。
6.【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故为拓跋氏”、“皆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皆改之”可以看出材料反映的是孝文帝改革中改汉姓的措施,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措施有利于促进北魏的封建化和民族融合,故C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孝文帝改汉姓的措施,与“加强中央集权”无关,故A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孝文帝改汉姓的措施,并不能证明“北魏政权正统性”,故B项错误;
D项中的“削弱了”说法绝对化,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故为拓跋氏”、“皆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皆改之”的主旨,结合孝文帝汉化政策的内容和影响分析。
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7.【答案】D
【解析】材料“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戮之,而民已敝矣”的大意是今天的(科举制)专以才学(刀笔)取士,而不注重官员的品行,失职后虽受刑罚,但已危害民生,由此可知,唐太宗意在强调选官要德才兼备,故D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科举以才学选拔人才,而不注重品行,容易使得官员失职,进而危害百姓,不是强调“科举导致百姓贫困”,故A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科举制的弊端,不是强调“科举有利于选拔人才”,故B项错误;
从材料看唐太宗并不是反对科举制,而且针对科举制的弊端提出要求,故C项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科举制,解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戮之,而民已敝矣”的意思,结合科举制的选官标准和局限性分析。
本题考查科举制的局限性,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
8.【答案】B
【解析】“王安石变法时期将三司重新组织起来并统一到一个新的机构里”表明这一措施的主要意图是提高处理经济事务的效率,故B正确;
A太过绝对,排除;
加强中央集权、增加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材料未体现,故CD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的内容,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充实了政府财政,提高了国防力量,对封建地主阶级和大商人非法渔利也进行了打击和限制。
9.【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女真人自然崇孝”、“祖先上尊谥、上庙号以及建太庙崇祀祖先制度,并大力倡导孝道”可知,金朝建立后实行祖先祭祀制度,视忠臣犹孝子,这说明金朝作为少数民族政权,借鉴中原文化以加强统治,即金朝认同中华文化,故C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金朝重视孝道,但不能得出奉行以孝立国的结论,故A项错误;
材料内容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倡导家国一体的结论,但其不是材料的本质问题,故B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移风易俗的问题,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金朝的政治制度改革,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女真人自然崇孝”、“祖先上尊谥、上庙号以及建太庙崇祀祖先制度,并大力倡导孝道”的主旨,结合汉文化对金朝的影响分析。
本题考查金朝的祖先祭祀制度改革及其影响,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0.【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白话小说大量出现”“版画和年画成为新画种,民众喜闻乐见”等信息可知,宋代文学艺术领域变化的部分情况折射出适应了市民阶层的文化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兴起并发展壮大,因此推动了宋代文学艺术领域的这些变化,B项正确;
宋代,市民阶层壮大,而不是“兴起”,排除A项;
印刷技术发展、科举制度完善有利于宋代文学艺术的发展,但是对题干上所述的变化并不起直接作用,排除CD两项。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文化成就,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白话小说大量出现”“版画和年画成为新画种,民众喜闻乐见”。
本题主要通过中国古代文化成就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11.【答案】A
【解析】A.从材料可以看出,南宋时期南方稻麦两熟制得以推广,而且出现大量的经济作物,这些都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有利于养活更多的人口,缓解南宋时期人口增长的压力。
B.材料体现不出经济重心已经向南转移完成。
C.材料看不出,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比较高。
D.材料体现不出农业的发展和土地政策有关系。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南宋时期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特点,特别是南宋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特征和影响。
12.【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可以看出明代宦官的权力不断扩大,甚至掌握了皇帝的批红权,结合所学可知,宦官权力来自于皇权,因此材料中的现象出现的根源是明朝君主专制强化的 结果,故C项正确;
材料现象是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的原因之一,不是材料现象的根源,故A项错误;
B项是材料反映的现象,不是根源,故B项错误;
明朝官僚体制十分成熟,不会出现“朝纲混乱”的现象,而且也不是材料现象的根源,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结合明朝君主专制加强的消极影响分析。
本题考查明朝君主专制加强的影响,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3.【答案】B
【解析】材料“昭示恩威,扩往圣之鴻规,著当代之盛典,舆图开拓,万善咸臻”体现了明朝仍然是朝贡体制,宣扬国威,故B正确;
A不符合史实,排除;
C说法绝对,排除;
D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考生可根据材料“昭示恩威,扩往圣之鴻规,著当代之盛典,舆图开拓,万善咸臻”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4.【答案】D
【解析】根据表格可知,松江府地区的农民由明朝前期的入不敷出变为明朝中后期的有盈余,可知农民的收入不断增加,且其增长速度高于支出,该地区百姓相对富裕。结合所学知识,明朝中后期,松江地区商品经济发展迅速,农产品出现商品化,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镇经济的发展为农产品的售卖提供市场,故市镇崛起扩大了农民的收入,D项正确;
材料仅涉及农家的收入,未涉及松江整个地区与全部行业,不能体现均衡发展,排除A项:
材料无法体现粮食产量的提高,排除B项;
松江府地区仍以自然经济为主导,排除D项。
故选:D。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结合明代松江地区农家收支情况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结合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特点进行分析解答。
15.【答案】B
【解析】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出现了明清之际思想家们批判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提倡经世致用的思想,故B正确;
ACD都不符合史实,排除。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考生可根据材料“明清之际思想家们批判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提倡经世致用”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6.【答案】根据“这是一群不合时宜的人,圈守着自己的理想,不肯与世浮沉,但他们所坚守的道最终只能在历史的洪流中湮灭”及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面对诸侯争霸、礼崩乐坏的现实,孔子提出了仁、礼、为政以德的主张,为了实现这一理想,他一生周游列国,极力抨击现实,但不被统治者采纳。孔子是一个伟大却又可悲的卫道者。
故答案为:
示例:
逆时之士。说明: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面对诸侯争霸、礼崩乐坏的现实,孔子提出了仁、礼、为政以德的主张,为了实现这一理想,他一生周游列国,极力抨击现实,但不被统治者采纳。孔子是一个伟大却又可悲的卫道者。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史综合,需结合“这是一群不合时宜的人,圈守着自己的理想,不肯与世浮沉,但他们所坚守的道最终只能在历史的洪流中湮灭”来解答。
本题为难题,考查中国古代史综合,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7.【答案】本题属于开放性题,依据三幅图示信息可知,分别反映的是秦朝、西汉以及唐朝的疆域图,围绕主题“从历史地图中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可以得出观点是统一多民族国家是一个逐步发展的历程。然后结合秦朝、西汉以及唐朝的边疆政策、巩固统一和统治的措施民族政策及其影响分析。秦朝主要从巩固统一措施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分析;西汉主要从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思想统一角度分析;唐朝主要从开明的民族政策及其影响角度分析。
故答案为:
观点:统一多民族国家是一个逐步发展的历程。
秦朝统一六国,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将“西南夷”和岭南地区纳入中央管辖,促进了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开创了中央集权制、郡县制等政治制度,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巩固国家的统一;通过统一文字、统一货币和度量衡,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有利于国家统一和国内经济文化的交流。汉代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北击匈奴,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机构管理,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唐太宗采取了开明的民族团结政策,推动了民族团结与融合;对东突厥一部分允许内迁,大部分在原地设置羁縻府州进行管理,对西突厥采取战而后和的政策,攻下西突厥后,设置安西都护府进行管辖,对吐蕃王朝实行和亲。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选贤任能,虚怀纳谏,励精图治,使唐朝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出现了“贞观之治”,强大的国力增强了周边各族的向心力和认同感,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综上所述,随着历朝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治理措施的加强,大一统民族国家逐渐形成并日益巩固与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解题的关键是解读三幅图示信息,抓住主题得出观点是统一多民族国家是一个逐步发展的历程,然后结合秦朝、西汉以及唐朝的边疆政策、巩固统一和统治的措施民族政策及其影响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过程,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8.【答案】变化:根据“当地一个庶族地主刘玉真想用巨万之资作为陪嫁,把女儿嫁给王元规,为的是攀交士族”可知,南北朝时期,婚姻中重视出身门第;根据“榜下捉婿”、“不问阴阳吉凶及其家世”可知,北宋时期,婚姻更加重视才能、财富、婚姻不问阀阅。评析:结合所学知识,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掌握国家政权(门阀政治),门第观念盛行,等级严格。婚姻中重视出身门第,这种婚姻观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世家大族地位,但不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不利于选拔人才。北宋时期,统治者崇文抑武,科举制盛行,文官政治形成,门阀政治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商品经济发展,抑商观念淡化。这些情况反映到婚姻观中,门第观念淡化,更加重视财富。这种婚姻观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从南北朝到北宋,婚姻观念的变化折射了社会政治、经济的变迁。
故答案为:
变化:南北朝时期,婚姻中重视出身门第;北宋时期,婚姻更加重视才能、财富、婚姻不问阀阅。
评析: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掌握国家政权(门阀政治),门第观念盛行,等级严格。婚姻中重视出身门第,这种婚姻观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世家大族地位,但不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不利于选拔人才。北宋时期,统治者崇文抑武,科举制盛行,文官政治形成,门阀政治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商品经济发展,抑商观念淡化。这些情况反映到婚姻观中,门第观念淡化,更加重视财富。这种婚姻观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从南北朝到北宋,婚姻观念的变化折射了社会政治、经济的变迁。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史综合,需结合“当地一个庶族地主刘玉真想用巨万之资作为陪嫁,把女儿嫁给王元规,为的是攀交士族”、“榜下捉婿”、“不问阴阳吉凶及其家世”来解答。
本题偏难,考查中国古代史综合,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9.【答案】根据材料表格中“封授官号”“派兵收复台湾”“隆庆和议”“平定噶尔丹叛乱”“平定准噶尔部噶尔丹和维吾尔贵族大小和卓的叛乱”等信息并结合明清政府对台湾、东北、蒙古、新疆、西藏和西南地区的管理措施分析概括,明清两代边疆管理的共同特点包括有战有和;武力平叛;册封当地首领;设立管理机构;尊重各民族习俗和宗教信仰,优待各族上层人士等等。
故答案为:
解读:有战有和;武力平叛;册封当地首领;设立管理机构;尊重各民族习俗和宗教信仰,优待各族上层人士。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考生可根据材料“封授官号”“派兵收复台湾”“隆庆和议”“平定噶尔丹叛乱”“平定准噶尔部噶尔丹和维吾尔贵族大小和卓的叛乱”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4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