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山东省泰安十九中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山东省泰安十九中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2-13 11:46: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山东省泰安十九中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
注意:本试卷包含Ⅰ、Ⅱ两卷。第Ⅰ卷为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中相应的位置。第Ⅱ卷为非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填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答案写在试卷上均无效,不予记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45.0分)
《世界遗产名录》通过良渚考古发掘,学者们普遍认为当时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出现了权贵阶层。以下能作为直接证据的考古发现是(  )
A. 城中发现20多万公斤的炭化稻堆积
B. 少数墓葬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随葬
C. 古城遗址布局与山形水势充分契合
D. 碳14测定年代为公元前3000年左右
从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但奇怪的是他们不是直接向他们心目中的最高神--“帝”请求,而是托祖先转达。据此我们可以判定商代(  )
A. 祖先的地位高于神 B. 国家大事完全通过占卜来决定
C. 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D. 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
在春秋以前,“子”原为天子所属的卿的尊称。到春秋、战国之际,由于士的社会地位提高,著书立说和聚徒讲学之风兴起,“子”便成为著名学者和老师的尊称。以下关于诸“子”的叙述符合史实的是(  )
A.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节葬”、“节用”
B. 孔子主张“仁”与“礼”,“仁政”是其思想的核心
C. 墨子是战国初期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和平
D. 韩非是战国末期法家思想集大成者,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B. 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C. 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 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汉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汉武帝则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这种变化实际上反映了(  )
A. 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消彼长的残酷性
B. 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
C. 道家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
D. 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
由如表材料,可以得出的确切结论是(  )
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史记 李斯列传》
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汉书 主父偃传》
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柳宗元《封建论》
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李贽《藏书》
A. 秦朝高度重视法制建设 B. 郡县制度利于中央集权
C. 强盛的秦朝存在严重的政治危机 D. 历代高度评价秦始皇统一和秦制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这里“现代化”的内涵是(  )
A. 从贵族政治到平民政治 B. 国家管理制度化、有序化
C. 从君主专制到君民共主 D. 从礼仪规范到中央集权
司马迁纳“四夷传”于“七十列传”之中,将蛮夷民族史作为内传,视作通史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主要反映了司马迁(  )
A. 团结平等的民族追求 B. 多元一体的民族意识
C. 古今贯通的史学视野 D. 强化集权的政治理念
汉初,丞相陈平、太尉周勃与宗室大臣平定“诸吕之乱”后,商议新帝人选,经再三讨论,认为代王刘恒在高祖刘邦在世诸子中,“最长,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决定迎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这一做法(  )
A. 反映嫡长子继承制得到执行 B. 旨在预防外戚干政的重演
C. 推动仁孝成为选帝主要标准 D. 表明相权对皇权构成威胁
东汉末年社会上流行这样一首童谣:“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说明此时的选官制度(  )
A. 注重门第不利于寒门子弟入仕 B. 在事实上不能选拔出有用之才
C. 重才轻德的选拔依据弊端渐显 D. 在执行过程中标准背离了初衷
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有利于(  )
A. 促进农产品商品化 B. 放松人身依附关系
C. 保证农民生产时间 D. 催生新的经济因素
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辽、宋、夏、金、元时期最显著的阶段特征是(  )
A.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B.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C.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D.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1007年,宋朝应党项首领李德明的要求与其进行榷场贸易,西夏建立后双方就此还签订了合约。1057年西夏扰边,宋朝警告说:“要以违约则罢和市。”后来因其待宋不恭敬,宋朝停止榷场互市。英宗治平初年,西夏“求复榷场”,宋方不许。后其上章谢罪,宋才恢复榷场。这反映了宋朝(  )
A. 在处理民族关系上的软弱性 B. 对外贸易政策的灵活多变
C. 利用经济手段处理民族关系 D. 政治统一促进了边界贸易
15世纪前期,明成祖派遣郑和远航海外,访问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大大领先于之后的欧洲航海,但却未能持续,其中断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A. 对外贸易受官府的控制 B. 陆上丝绸之路更为便捷
C. 朝贡贸易带来财政压力 D. 国内自给自足经济抵制
“自1063年起,开封取消宵禁,晚上居民可在城中自由走动,商场和娱乐场彻夜开业……店铺、工场设于全城,坊里已去掉原先的围墙……乡村的‘草市’被允许存 在。”材料表明当时(  )
A. 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B. 小农经济丧失主导地位
C. 政府放弃抑商政策 D. 商业发展打破时空限制
南宋在江南建国,水上交通发达。以临安和建康为枢纽,西向沿长江经鄂州联结四川。南面直通泉州、广州,联结琼州。高宗时,市舶收入达二百万贯。这表明(  )
A. 宋朝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 南宋财政收入主要依靠海外贸易
C. 偏安江南有利于商业发展 D. 优越的地理位置促进商业发展
锁院制度是宋代贡举考试过程中实行的一项重要措施。宋人赵异曰“凡言锁院者,机密之谓也。故试士、撰麻皆如此。”同时宋神宗也规定“应发解、省试,于锁院一月前不许官员乞假出外,差官毕仍旧”。这反映出,当时(  )
A. 实现了考试的公平公正 B. 杜绝了考官的徇私舞弊
C. 科举制的日益严密化 D. 理学作为考试主要标准
有学者指出:“朱子学体系具有鲜明的古希腊哲学中的自然学性质。”朱熹从高山上残留的螺蚌壳论证此处原先是海洋,由于地质变迁隆起变为陆地。三百年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达 芬奇才提出了与此相同的看法。由此可知(  )
A. 东西方文化同宗同源 B. 朱子理学具有思辨性
C. 宋代科技领先于世界 D. 朱熹侧重于自然探究
《宣府镇志》记载,辽圣宗统和十八年下诏:“(幽云十六州)宜从后唐旧制:大小麦、豌豆,六月十日起征,至九月纳足;正税匹帛钱、鞋、地、榷曲钱等,六月二十日起征,十月纳足。”这说明辽朝(  )
A. 对幽云十六州进行残酷的剥削 B. 已经采取封建统治制度
C. 处于唐朝的有效统治之下 D. 由北面官统治幽云十六州
促使宋词、话本和元杂剧兴起的主要原因是(  )
A. 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B. 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C. 各民族文化的交融 D. 阶级矛盾的尖锐化
针对元代行省划界,清人储大文认为:“元代分省建置,惟务侈阔,尽废《禹贡》分州、唐宋分道之旧。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故元、明二季流贼之起也,来无所堵,去无所侦,破一县,一府震;破一省,各直省皆震。”作者旨在 表 达(  )
A. 天险尽去导致地方治安难以维持
B. 分省建置有别于传统行政区划设置
C. 行省难以成为完整的形胜之区
D. 设置行省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马可 波罗行记》记载:“所有通至各省之要道上,每隔二十五迈耳,或三十迈耳,必有一驿。无人居之地,全无道路可通,此类驿站,亦必设立。”明代在全国均建有驿站,每隔十里置铺,铺有铺长;六十里设驿,驿有驿丞。沿线每60一80里设一个驿站。这主要表明,元明两朝(  )
A. 注重地方治理 B. 邮政行业发达 C. 军队调动频繁 D. 贩运贸易发达
如表是某同学整理的大事年表,它说明了这一时期(  )
1653年顺治帝册封“达赖喇嘛”
1690年康熙帝亲征击溃噶尔丹叛军
1727年雍正帝设立驻藏大臣
1762年乾隆帝设立伊犁将军
1792年乾隆帝设立“金瓶掣签”制度
A. 清朝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B. 康乾时期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C. 抗击外国侵略战绩卓著 D. 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
有学者认为,仅就中枢机构而言,明朝经历了一个废丞相、置四辅、设内阁的历史阶段,而清朝则走了置议政大臣、设四大臣、立军机处的历史轨迹。两朝最后都形成了兼职丞相制的体制。“兼职丞相制”的形成从本质上反映出明清时期(  )
A. 官僚政治体系扭曲混乱 B. 君主专制统治效能空前提高
C. 贵族政治淡出历史舞台 D. 前朝宰相制度得以变相恢复
如图所示,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此措施的朝代是(  )
A. 北宋 B. 元朝 C. 明朝 D. 清朝
军机处是一个顾问应对的智囊机构,起草谕旨,管理机密档案的秘书班子。它最显著的特点是“承旨”,其使命是承认和服从这种权力。这说明军机处的设立(  )
A. 避免了皇帝任意妄为 B. 强化了中央集权统治
C. 未影响中央机构职权 D. 完善了皇帝独裁机制
在清代,由于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政府往往严格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如清政府曾经规定机户的织机不能超过一百张,并对民间开矿,常常予以封禁。除了限制以外,民间工商业者不但要缴纳一般商税,而且还会受到层层关卡的盘剥。这(  )
A. 说明商业活动的范围较小 B.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C. 强调加强商业的规范管理 D. 推动了土地买卖更加地频繁
顾炎武认为,唯有合理地配置天子与公卿大夫、百里之宰之间的各种权力,充分发挥朝臣和各级政权的作用,才会有利于富国裕民,才能真正地把天下大权归于天子,从而使天子的地位更加尊崇。该思想(  )
A. 动摇了儒学在文化上的统治地位
B. 强调了尊重君权前提下的“分治”
C. 体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D. 发展了传统“民贵君轻”思想
清代俞森《荒政丛书》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材料表明古代中国(  )
A. 重农抑商政策已有改变 B. 农业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C. 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D. 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相交织
明初朱元璋定城隍之制,城隍庙成为官方祭祀的礼制场所,严禁民众逾越。晚明以降,江南城隍庙日益成为民众娱乐化的公共空间,官府企图加强对城隍庙的控制,却收效甚微。关于明清城隍庙的变化解读正确的是(  )
A. 江南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的反映 B. 民间城隍神信仰渐趋动摇
C. 中央政府对江南的控制力减弱 D. 明清时期礼崩乐坏的结果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30.0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据史载,冯继升因进献火药法而被赐衣物束帛,唐福因献火器、项绾献海战船式而被各赐缗钱,石归宋因制作弩箭而增月俸,高宣因制造八车船而受到赞扬,焦偓进献盘铁槊而迁本军使。教育家胡瑗长于音律,通晓古乐,与镇东节度推官阮逸合作研究钟律,制作了钟磬等古代乐器,受到朝廷的嘉奖,拜官秘书省校书郎。早在宋太祖乾德二年(公元 964年),便设制科以选拔政府所急需的各类人才。当时私学很重视对儿童进行农业及自然科学知识的教育。
--摘编自赵国权《从科技创新看宋代的科技教育改革》材料二邓广铭把宋代称为“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认为“两宋时期内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漆侠认为,唐宋之际的社会变革是一个比较繁杂的问题,指出:“虽然这个时期的变革是中国封建经济制度内部的推移衍化,但值得客观注意的是,它是唐代农奴制向宋代封建租佃制转化的全局性的重大问题。”
--摘编自李华瑞《“唐宋变革”论的由来与发展(上)》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宋时期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方面取得的成就。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宋时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繁荣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认为 18世纪中叶以后,1840年以前的中国范围是我们几千年来历史发展所自然形成的中国,也就是我们历史上的中国。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中叶,即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清朝实现全国统一的重要时期。从整个中国古代史来说,是中国作为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的最后阶段。清朝的统一,实际上是先统一了满族地区,即广义的满洲;再统一汉族的地区,即明王朝的故土;再统一蒙古族地区和蒙古族所统治的维藏等族地区。主要是满、蒙、汉三区的统一。--摘编自谭其骧《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国历史疆域》
材料二清朝前期大事年表(部分)
1653年 册封五世达赖为“达赖喇嘛”尊号
1683年 清军渡海远征,收复台湾。
1684年 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
1685-1686年 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1689年 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1713年 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
1757年 彻底击败准噶尔部
1727年 清朝设置驻藏大臣
1759年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1762年 设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
材料三清朝政府在继承中国历代疆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对边疆地区的统一,对边疆地区行使主权,进行有效的管辖,将一个清晰完整的中国边疆展现在世界面前,在近代以前奠定了中国疆域的版图。--摘编自成崇德《清代前期边疆通论(上)》
请回答:
(1) 阅读材料一,概括谭其骧的主要观点。
(2) 据材料二概括清朝为维护国家统一采取的方式,并指出与唐朝相比的新变化。
(3) 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清朝版图奠定的历史意义。
三、开放性试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5.0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明朝在农业和商贸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进步。城市生活得到了拓展,城市中的商业资产 阶级在经济上(但不是政治上)的重要性也日渐突出。到17世纪,在中国商业活动已经很普遍了,甚至比任何一个17世纪的其他国家都普遍。清朝初期,大城市之间和许多贸易城镇之间的商贸活动保持了明代以来的良好发展势头。历史学家总是喜欢问:为什么中国拥有庞大的、在金融方面成熟的商业阶级,在许多理念 和技术方面也有着领先的地位,但却没能突破成为一个典型的工业国家呢?换句话说,为什么中国没能从明朝后期的“商业革命”跃进到西方在一个世纪后才出现的那种“工业革命”呢?
--摘编自[美]菲利普 J.阿德勒《世界文明史》结合16-17世纪中外相关史实,围绕“商业革命”和“工业革命”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A.城中发现20多万公斤的炭化稻堆积只能证明早期农业的出现,与题意不符,排除;
B.“少数墓葬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随葬”说明大多数墓葬中没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随葬,由此可证明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明显,故B正确;
C.古城遗址布局与山形水势充分契合只能证明当时的城市建造技术,与题意不符,排除;
D.碳14测定年代为公元前3000年左右只能证明历史的悠久,与题意不符,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解题的关键信息是“通过良渚考古发掘,学者们普遍认为当时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出现了权贵阶层”。
2.【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不是向最高神--“帝”请求,而是“托祖先转达”,说明祖先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重要,反映了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因此D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帝”是商王心中的最高神,祖先地位并未高于神;
B、C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血缘宗法观念,不是占卜决策国家大事,也不是王权的神秘色彩。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
3.【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墨家的墨子主张“节葬”、“节用”,故A项错误;
“仁政”是孟子的思想核心,故B项错误;
墨子是战国初期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主张和平,故C项正确;
道家主张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解答本题需要掌握儒家、墨家、道家以及法家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本题考查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侧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4.【答案】A
【解析】A.“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是指分封制,“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是指郡县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分封制下形成贵族政治,近线之下形成官僚政治,选项是正确的表述;
B.分封制和郡县制都是地方管理制度,但是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而分封制容易导致国家分裂;
C.分封制具有血缘特点,郡县制没有以血缘为纽带;
D.分封制在秦朝没有适应时代潮流,最终被郡县制取代。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的政治制度,要求学生结合分封制和郡县制的特征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分封制和郡县制各自的特点,学生要有较强的对比分析的能力。
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经历了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后的汉初百废待兴,为休养生息,统治者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经历70年发展,到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解决了王国问题,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汉武帝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进行文化专制,用思想的统一来巩固政治的统一,进而强化皇权,故B项正确;
AC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AC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汉代儒学,解答本题需要掌握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目的、实质等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汉代儒学,考查学生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答案】D
【解析】根据表格“明法度”、“海内为一”、“其为制,公之大者也。”等信息可知其高度评价秦朝的统一及郡县制度、皇帝制度、法律制度,故选D项;
仅《史记 李斯列传》涉及秦朝制定法律,未全面表述材料,排除A项;
《封建论》“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肯定秦建立的郡县制度,与材料中“明法度”、“海内为一”等关键词无关,排除B项;
成立强调的是秦的统一与秦制的历史地位,不是秦朝的暴政,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秦朝统一,结合题干信息“明法度”、“海内为一”、“其为制,公之大者也。”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秦朝统一,本题结合秦朝统一的意义进行分析解答。
7.【答案】B
【解析】A.秦朝我国从贵族政治演变成官僚政治,排除A。
B.“礼仪政治”注重的是血缘等级,“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体现了制度化,法律化,正确。
C.秦朝确立了皇权专制,不是君民共主,排除。
D.秦朝是从分封制瓦解,“礼乐崩溃”的基础上确立的中央集权,不是礼仪规范基础,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高考一般从以下角度考查:①历代政治制度的变革;②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③古今中外政治制度比较。
秦朝确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国家统一,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专制王朝所沿用,成为中国专制社会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8.【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将蛮夷民族史作为内传,视作通史的一个组成部分”可知,反映了司马迁将各民族历史都记录下来,体现了司马迁著书时多元一体的民族意识,故B项正确;
材料不能体现“团结平等的民族追求”,故A项错误;
材料与“古今贯通的史学视野”无关,故C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强化集权的政治理念”,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民族意识,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将蛮夷民族史作为内传,视作通史的一个组成部分”的主旨得出答案。
本题考查司马迁的民族意识,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9.【答案】B
【解析】A.结合所学可知,汉文帝并非嫡长子,故选项错误;
B.材料表明在平定“诸吕之乱”后,西汉统治集团选择了立代王刘恒为帝,因为“太后家薄氏谨良”,说明西汉统治集团旨在防止外戚干政,故选B;
C.选项不合史实,仁孝并非主要标准,宗法原则影响更大,排除C;
D.材料中丞相与太尉、宗室等商讨皇帝人员,并无相权威胁皇权的相关信息,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汉朝君主专制的加强,解题的关键信息是“丞相陈平、太尉周勃与宗室大臣”、“决定迎立刘恒为帝”。
本题考查汉朝君主专制加强的背景,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
10.【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汉时期选官实行察举制,题干描述的是东汉察举制的弊端。察举制原本通过重视品德来选拔人才,但是从题干描述的现象来看,显然背离了初衷,故D正确。
察举制并不重视门第,A项说的是九品中正制,故排除A。
察举制在初期选拔出了有用之才,故排除B。
察举制重德轻才,故排除C。
故选:D。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东汉末年”“举孝廉,父别居”。
本题是中档题,主要通过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11.【答案】B
【解析】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就不再将人作为征收赋税的标准,从而放松了人身依附关系,故选B;
赋税制度标准的变化并不能促进农产品商品化的发展,更和保证农民生产时间无关,排除 AC;
赋税制度征税标准的变化与催生新的经济因素无关,排除D。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古代税收制度变化的表现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中国古代税收制度发展变化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12.【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要求理解掌握重要史实。
【解答】
B.结合所学可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宋时期,是辽、宋、夏、金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并实现了大一统。元朝的大一统使元朝时民族融合得到大发展。西汉时期经济重心还在北方,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南迁,将先进技术也带到了江南。全国经济重心出现南移的趋势,南宋以后,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所以,宋元时期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故B正确。
A.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是魏晋南北朝的特征,故A错误。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是明清时期的特征,故C错误。
D.是隋唐的特征,故排除D。
故选B。
13.【答案】C
【解析】根据“要求与其进行榷场贸易,西夏建立后双方就此还签订了合约”,以及宋代榷场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宋代通过经济手段处理民族间的关系,利用榷场贸易联合或者打压其他民族,处理民族间的问题,C项正确;
材料不能体现软弱,排除A;
材料强调的不是灵活多变,而是一种手段段,排除B;
当时没有统一,排除D。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宋朝时期的政治统治,要求学生结合宋朝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以及当时政治环境的特征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宋朝时期的政治统治和民族关系,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1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在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大大领先于之后的欧洲航海”可知,郑和远航会耗费巨大的财力。结合所学可知,郑和远航是明朝朝贡贸易体制的表现,其目的是以炫耀国威和加强友好往来,“厚往薄来、倍偿其价”,支出大于回报,随着明朝国力的衰退,朝贡贸易带来的财政压力越来越大,因此郑和远航未能持续,故C项正确;
“对外贸易受官府的控制”与材料主旨不符,故A项错误;
材料与“陆上丝绸之路更为便捷”无关,故B项错误;
郑和远航并未冲击自然经济,不会遭到国内自给自足经济抵制,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外交,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在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大大领先于之后的欧洲航海”的主旨,结合郑和远航和朝贡贸易体制的目的和消极影响分析。
本题以郑和远航为切入点考查明朝朝贡贸易的消极影响,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5.【答案】D
【解析】“1063年”中国处于北宋时期,都城开封“商场和娱乐场彻夜开业”,商业活动打破了时间的限制;“店铺、工场设于全城,坊里已去掉原先的围墙…乡村的‘草市’被允许存在。”市坊的界限也被打破,农村地区的草市合法化,故D正确;
ABC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宋朝的商业发展,对外贸易发达;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打破市坊界限,店铺随处可设,农村中出现草市;打破日中为市限制,出现晓市、夜市。
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①商业起源很早,并且在不断地发展。
②商业市场形式多样,如城市的市,乡村中的草市,夜市和晓市等
③以丝绸之路和陶瓷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发达,构成了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促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兴盛,明后期逐渐衰落。
④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的社会地位较低;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未能占据中国古代经济的主导地位。
16.【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以临安和建康为枢纽,西向沿长江经鄂州联结四川”“南面直通泉州、广州,联结琼州”可知题干体现的是地理位置对商业发展的影响,D项正确;
材料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排除A项;
材料无法得出财政收入主要依靠海外贸易的结论,排除B项;
C说法与材料无关,故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宋朝的商业发展,结合题干“南宋在江南建国,水上交通发达。以临安和建康为枢纽,西向沿长江经鄂州联结四川。南面直通泉州、广州,联结琼州。高宗时,市舶收入达二百万贯”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宋朝的商业发展,结合宋朝商业发展的原因及特点进行分析解答。
17.【答案】C
【解析】根据“凡言锁院者,机密之谓也。故试士、撰麻皆如此。”“应发解、省试,于锁院一月前不许官员乞假出外,差官毕仍旧”可得出其强调科举考试的保密性,反映出其管理日益严密,C正确;
实现的说法错误,排除A;
B项太绝对,排除B;
材料没有体现理学,排除D。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要求学生结合科举制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科举制的特征和影响,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18.【答案】A
【解析】题干所给材料中“朱子学体系具有鲜明的古希腊哲学中的自然学性质”“三百年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达 芬奇才提出了与此相同的看法”体现的是东西方文化同宗同源的特征,故A项正确;
题干所给材料信息强调的是东西方文化同宗同源,“朱子理学具有思辨性”与材料主旨不符,故B项错误;
“宋代科技”在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中没有涉及,故C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朱熹侧重对纲常伦理的研究,故D项错误。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材料中“朱子学体系具有鲜明的古希腊哲学中的自然学性质”“三百年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达 芬奇才提出了与此相同的看法”的主旨,并正确掌握宋明理学的特征。
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19.【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出,辽朝在幽云十六州模仿唐朝的两税法,这是一种封建剥削方式,属于南面官的统治范畴,B项正确。
A项与材料内容主旨不符,C、D两项跟材料内容和史实不符,均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多民族政权的并立。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后唐旧制”“正税”。
本题主要通过多民族政权的并立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20.【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词、话本和元杂剧兴起是市民阶层价值观的反映,是商业和城市的繁荣的产物,B项正确;
理学属于士大夫的学问,而宋词、话本和元杂剧属于市民文化,故排除A;
CD两项不是主要原因,均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主要原因”。
本题主要通过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素养。
21.【答案】B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元朝的行省,打破了山川地理的天然界限,导致各行省失去了自然天险的屏障,与以前的地方行政区划有明显的区别。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行省制度,要求学生结合行省制度特征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原创形式设置的特点,要有较强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22.【答案】A
【解析】材料“所有通至各省之要道上,每隔二十五迈耳,或三十迈耳,必有一驿”“明代在全国均建有驿站,每隔十里置铺,铺有铺长”体现的是元明两朝通过在地方要道设置驿站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A正确;
BCD与材料无关,未涉及相关信息,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元朝行省制度,考生可结合材料“所有通至各省之要道上,每隔二十五迈耳,或三十迈耳,必有一驿”“明代在全国均建有驿站,每隔十里置铺,铺有铺长”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元朝行省制度,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题的能力,考生需要具备扎实的历史基础才能深刻理解材料所体现的主旨。
23.【答案】D
【解析】A.材料中的措施都不是应付民族危机;
B.材料反映的是对边疆地区的管理,而不是强调君主专制的加强;
C.材料体现不出外国侵略者相关信息;
D.材料反映的是清朝前期维护对新疆、青海和西藏统治的措施,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清朝巩固国家统一,要求学生结合清朝对边疆地区统治的措施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清朝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和影响,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24.【答案】B
【解析】通过材料“两朝最后都形成了兼职丞相制的体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兼职丞相本质上说明丞相制度废除后,专制皇权的加强,故B正确;
A叙述错误排除;
C材料未涉及,排除;
兼职丞相不能说明丞相制度的恢复,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政治制度。主要考查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通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特点。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能力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
25.【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六部直接下辖于皇帝,宰相制度被废除,设置了内阁,由此可知朝代为明朝,故C项正确;
北宋和元朝并没有废除宰相,排除AB;
清朝中央设置军机处,材料中并没有此机构,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中关于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作答。
本题主要考查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属于考试重点内容,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
26.【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军机处是服务于、服从于君主专制的,D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对皇帝行为的制约,排除A项;
B项所述不符合材料主旨;
C项所述不符合史实。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清朝的军机处,考生可根据材料“军机处是一个顾问应对的智囊机构,起草谕旨,管理机密档案的秘书班子”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清朝的军机处,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7.【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在清代,由于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政府往往严格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可知,清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限制民间手工工场的发展,结合所学可知,这阻碍了当时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故B正确;
清代商业发展繁荣,商业活动范围较大,故A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清政府加强商业的规范管理的信息,故C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土地兼并,故D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重农抑商政策,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在清代,由于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政府往往严格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结合重农抑商政策的消极影响分析。
本题考查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8.【答案】B
【解析】A与史实不符,排除。
B题干中顾炎武思想强调“使天子的地位更加尊崇”,但前提是“合理地配置天子与公卿大夫、百里之宰之间的各种权力,充分发挥朝臣和各级政权的作用”,故B符合题意。
C题干中顾炎武思想强调“使天子的地位更加尊崇”,未体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排除。
D题干中顾炎武思想强调“使天子的地位更加尊崇”,与传统“民贵君轻”思想不符,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主要考点:①儒家思想的产生主要主张;②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过程;③儒家思想与封建统治的结合;④儒家思想的影响
朝后期,李贽揭露了道学家的虚伪。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提出新的思想主张,儒学再度活跃。三位进步思想家,批判君主专制,提倡经世致用,重视工商业发展,对传统儒学加以批判继承,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9.【答案】D
【解析】通过材料中妇女纺棉织布除可供家庭之用之外,还可以换钱易粟,说明传统的小农生产与商品经济开始结合,故D正确;
材料并不能反映出重农抑商政策被改变,排除A;
材料并不能反映出农业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排除B;
材料并没有体现出雇佣关系的出现也就不能体现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排除 C。
故选:D。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特点。主要考查小农经济与商品经济的结合的特点。
解答本题关键是理解材料中妇女织布反映了小农经济下的女织特点,销售则反映了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结合。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30.【答案】A
【解析】晚明以降,江南城隍庙日益成为民众娱乐化的公共空间,官府企图却难以控制。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城隍庙的变化是江南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的反映,故A正确;
材料体现不出民间城隍神信仰渐趋动摇,故B错误;
明清时期中央政府对江南拥有强大控制力,故C错误;
材料体现不出明清时期礼崩乐坏,故D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考生可结合材料“晚明以降,江南城隍庙日益成为民众娱乐化的公共空间,官府企图加强对城隍庙的控制,却收效甚微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题的能力,考生需要具备扎实的历史基础才能深刻理解材料所体现的主旨。
31.【答案】【小题1】成就:使用纸币;程朱理学兴起与发展;宋词;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毕异发明活字印刷术;火药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沈括著《梦溪笔谈》。
【小题2】原因:农业、手工业发展.商业和城市繁荣;宋朝对社会的控制较为宽松;政府实行崇文抑武的政策;国家鼓励科技发明与创造;政府提拔重用科技人才和重视科技教育。
【解析】(1)本题考查宋朝经济、思想、文学艺术与科技发展的相关知识。依据材料“史载,冯继升因进献火药法而被赐衣物束帛,唐福因献火器、项绾献海战船式而被各赐缗钱”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分析。
(2)本题考查宋朝经济、思想、文学艺术与科技发展的原因。依据材料“便设制科以选拔政府所急需的各类人才”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分析。
本题考查宋朝历史演变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总体难度偏高。
32.【答案】【小题1】清朝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最终形成的重要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国是历史发展的结果;清朝的统一经历了三个阶段。
【小题2】方式:武力统一、设置行政机构、册封少数民族领袖、平定地方分裂势力。新变化:反对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
【小题3】意义: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行政管辖;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发展;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解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的奠定。第(1)题,谭其骧的主要观点,考生主要通过阅读材料一中的相关信息进行概括。第(2)题,清朝为维护国家统一采取的方式及其与唐朝相比的新变化,考生主要根据材料二表格中的相关信息进行概括和指出。第(3)题,清朝版图奠定的历史意义,考生可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说明。
本题主要通过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的奠定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素养。
33.【答案】第一小问的论题,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以得出论题1是17 世纪时中国出现“商业革命”;论题2是中国没能从明朝后期的“商业革命”跃进到西方的“工业革命”;论题3是西方的“商业革命”为“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第二小问的阐述,论题1可从明清时期商业发展表现解答即可。论题2可从明清时期商业发展消极影响分析即可。论题3可从新航路开辟后商业革命的影响分析即可。
故答案为:
示例一:17 世纪时中国出现“商业革命”。大量农副产品进人市场成为商品;城市商业 贸易的繁荣;区城间长途贩运贸易快速发展;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出现;晋商兴办票号,经营存款、放贷、汇兑;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大量瓷器销往海外。
示例二:中国没能从明朝后期的“商业革命”跃进到西方的“工业革命”。君主专制进步强化;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实行专卖制度;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儒家思想(重义轻利)的影响;传统科技没有突破。
示例三:西方的“商业革命”为“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西方的“商业革命”加快了资 本原始积累的进程;推动了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世界市场的扩大;引起了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壮大了资产阶级的力量。
【解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和新航路开辟。需要掌握明清时期商业发展表现、影响以及新航路开辟后商业革命的影响。
本题考查对明清时期商业发展表现、影响以及新航路开辟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4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