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陕西省咸阳市旬邑中学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
注意:本试卷包含Ⅰ、Ⅱ两卷。第Ⅰ卷为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中相应的位置。第Ⅱ卷为非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填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答案写在试卷上均无效,不予记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0分)
帝乙的长子启,因其母亲非正妻,启虽为长子却不能承袭帝位。帝乙的小儿子辛(即纣王),因其母是正宫,故继承帝位。材料说明( )
A. 宗法制源于原始社会父权家长制 B. 殷商时期已经实行嫡长继承制
C. 分封制加强商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D. 宗法观念规范了社会生活习俗
西周通过逐级分封,编织起由中央向四方扩散的控制网络,打破了夏商时期众邦林立的状态。这表明当时( )
A. 出现了天下一统的趋势 B. 为统一制造舆论准备
C. 经济文化交流比较频繁 D. 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
秦汉时期,朝廷因俗而治,在边疆地区实行一种与内地郡县基本一致而又有所区别的行政区划制度,建立“属国……道”等行政机构,确保疆域完整。由此可见,这一举措( )
A. 使贵族政治退出历史舞台 B. 完善了郡国并行制度
C. 标志着君主专制开始确立 D.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公元前4世纪中叶开始,秦国每攻克一城,攻占一地,便就地设县,任命长官。特别在秦国后期频繁地与六国发生战争,其取得的土地都是以一郡一县来计算的。由此可见( )
A. 郡县制源自对六国中央集权模式的移植
B. 国家统一是官僚政治实施的前提与基础
C. 实施郡县制是秦能够统一六国的根本原因
D. 秦的统一伴随着中央集权官僚体系的扩张
孙中山在《与刘成禹对话》中写道:“自世卿贵族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结合所学,关于科举制说法正确的是( )
A. 从唐朝创立科举制开始,科举制成为历朝主要的选官制度
B. 科举制以官举士,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
C. 明清八股取士禁锢人们的思想,造成“文字狱”
D. 科举制有利于扩大官吏来源,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北宋名臣蔡襄曾说:“枢密院要兵则添,财用有无不知也;管军将帅少兵则请增,不计较今日籍倍多,何故用不知也;三司但知支办衣粮日日增添,不敢论列,谓兵非职事也。”“各为之谋,以至于此。”这反映了北宋( )
A. 兵士激增国家负担重 B. 专制集权得到了强化
C. 中央官僚政治的弊端 D. 军队战斗力大大下降
“在中枢系统中,内阁有票拟权,司礼监有批朱权,是内外相维的双轨制。双方权力的大小,又是以皇帝的向背为转移而互成反比,因此,他们之间不可能有真正的相维相济,而只能有对权力的激烈争夺。皇帝宠信司礼监时,司礼监尽夺内阁权力;否则就会出现权相。”材料旨在说明( )
A. 内阁和司礼监的设置调整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B. 明朝内阁制度是中国专制时代晚期政治形式的新变化
C. 明朝内阁与司礼监太监相互牵制,争权夺利现象严重
D. 宦官参政妨碍阁权是导致明朝政治黑暗的重要原因
军机处始于雍正朝,在乾隆年间获得极大发展并建制化。军机大臣一般由皇帝选内阁大学士充任,但只要是皇帝的亲信,可以不问出身,一切以皇帝的意志为转移。这表明军机处( )
A. 挑选学识渊博人员入值 B. 拥有全国政务的决策权
C. 提高了中央行政的效率 D. 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
1850年,上海英商林塞洋行的走私规模不如别家大,该行老板上书英国领事说:“(我行)要和任何人一样大肆走私了。”英国领事答复道:“他们(清朝官员)对海外强国,不敢有任何公开冲突。”这说明中国( )
A. 海关职权逐渐丧失 B. 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C. 自然经济快速解体 D. 清政府成为列强傀儡
《辛丑条约》明确规定:“会同酌定数处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处。”其影响是( )
A. 严重侵犯了中国的领海主权 B. 清政府处于外国军队控制之下
C. 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 D. 中国通商口岸数量增加
《马关条约》签订后,外国铁路设施大大破坏了传统的运输体系。两条老的南北干线--大运河和从汉口到北京的陆路--在与铁路的竞争中失败,成千上万的船夫、车夫、客栈店主和商人失业。随着南来的贡米运输在1900年变成现金支付,大运河差不多就成为了明日黄花。这种现象( )
A. 体现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工具
B. 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C. 揭示了义和团盲目排外的深层原因
D. 表明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为主要矛盾
1937年淞沪会战中,蒋介石亲任第三战区军事指挥官,以极大的决心和力量组织、指挥这场大规模战役,“以扫荡上海敌军根据地之目的,实行攻势作战,保护经济命脉,巩固首都,同时激励国人斗志,以新国际观感”。据此可知,淞沪会战( )
A. 体现了国共合作抗日的精神
B. 标志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C. 是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的积极抗战
D. 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企图
1938年10月,武汉失陷后,滞留在宜昌的大批企业、人员及物资,在民生公司总经理卢作字的指挥下,冒着日军的炮火和飞机轰炸,耗时数天,转移物资和人员到四川,完成入川任务。此举被誉为“中国实业史的敦刻尔克大撤退”。此事件的意义是( )
A. 民族工业形成了平衡的工业布局 B. 使日军速战速亡中国的计划破产
C. 为到来的持久抗战提供物质基础 D. 不利于沿海工业的整体协调发展
有学者认为:“《天朝田亩制度》只是个无名氏的纸上作业……太平军后来所实行的,还是最简单的老办法--‘照旧完粮纳税’。”这说明《天朝田亩制度》( )
A. 未反映农民阶级现实愿望 B. 是根本无法实现的空想
C. 顺应了近代化的发展要求 D. 揭示近代民主革命任务
《资政新篇》中,洪仁玕提出多条建议,如“兴车马之刹”、“兴舟楫之利”“准富者请人雇工”,在外交、法制、社会习俗等方面也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措施。这些建议( )
A. 是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 B. 体现了落后性和空想性
C. 符合当时世界近代化的潮流 D. 调动了农民革命积极性
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中出现了三大妥协,即汉满民族妥协、南北政治妥协和孙袁权力妥协。这三大妥协( )
A. 表明中国革命派背离了革命目标 B. 反映了资产阶级民族意识的缺失
C. 说明中国社会的革命条件不成熟 D. 有利于较为平稳地实现社会转型
民国漫画家钱病鹤在《民国日报》上发表一则新闻漫画《自作孽,不可活》(如图),漫画中的石碑上刻有“萬歲”二字,碑座上书“民国六年七月一日立此镇压”。该漫画内容( )
A. 揭示了清政府必然走向灭亡
B. 是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不满
C. 说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 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一大”规定了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废除私有制;中国共产党“二大”将党现阶段的奋斗目标修改为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军阀,建立民主共和国。影响这一发展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 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B. 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的帮助
C. 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 D. 中国共产党对国情认识的深化
1947年的最后一天,蒋中正在日记中写道:“本月忧患最深……各方告急与失败之报,几如雪片飞来,蓐食宵衣,兢兢业业,未敢或懈,自省俯仰无愧,信道益笃,成败利钝,一惟听天命而已。”造成蒋介石“忧患最深”的主要原因是( )
A. 人民解放军的反攻作战取得节节胜利
B. 毛泽东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C. 人民解放军发动辽沈战役
D. 政治协商会议通过有利于人民的决议
自1953年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对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均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这说明( )
A. 城乡人口分布不均衡 B. 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
C. 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 D. 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政治需求
1954年6月至9月,中国有组织地开展了宪法草案讨论和宣传。据统计,许多地区的参与者超过当地成年人口的70%,有些地方甚至超过90%,共收到118万多条意见、建议和问题。这一活动( )
A. 保证了宪法的社会主义性质 B. 增强了人们的民主参与意识
C. 标志着社会主义时代的到来 D. 反映了过渡时期的根本任务
1980年8月,邓小平在会见外国记者时指出,“我们过去的一些制度,实际上受了封建主义的影响,包括个人迷信、家长制或家长作风,甚至包括干部职务终身制。我们现在正在研究避免重复这种现象,准备从改革体制着手。”这一认识源于( )
A. “文革”对民主法制的破坏 B. 拨乱反正工作的顺利进行
C. 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 D.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
1998年,青岛四方区瑞昌路街道的第二、六居委会启动社区直选。2000年,民政部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动社区建设。2002 年,社区直选普及。这些措施表明我国( )
A. 农村基层民主选举拉开序幕 B. 基层民主选举获得不断发展
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完善 D. 逐步建立了完善的法律体系
1978年11月14日,邓小平在同缅甸总统领导人的会谈中谈到台湾问题时说:“在解决台湾问题时,我们会尊重台湾的现实。比如,台湾的某些制度可以不动,那边的生活方式可以不动,但是要统一。”在此,邓小平( )
A. 首次提出“和平统一”方针
B. 积极推动海峡两岸全面实现“三通”
C. 初步提出了“一国两制”构想
D. 为国际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范例
2019年12月11日,中国驻葡萄才大使馆在里斯本澳门科学文化中心举行庆祝澳门冋归祖国 20周年招待会暨图片展开幕式。回顾澳门回归20年风雨历程,取得了瞩目的成就,这从根本上反映了( )
A. 爱国爱澳是澳门的核心价值 B. 依赖大陆是澳门唯一途径
C. “一国两制”的伟大生命力 D. 自力更生是澳门永恒主题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0分)
地方行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完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后世对秦始皇的这一做法,大多盛赞不已……虽然秦代……仅仅持续了二世……但秦代所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及其所确定的以郡县制为表现形式的行政区划,却……为后世历代所遵奉(西汉初年)刘邦采用的是……混合体。
--李晓杰《体国经野:历史行政区划》
材料二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益损,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后世对秦始皇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的哪一做法“盛赞不已”?概括这一做法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初刘邦采用的“混合体”是什么?
(2) 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和元朝在地方分别实行什么制度?根据材料二你如何理解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4年10月,日本发布由日本中国通宗方小太郎撰写的《开诚忠告十八省之豪杰》檄文,文中提到:“满清氏元(原)塞外之一蛮族,既非受命之德,又无功于中国,乘朱明之衰运,暴力劫夺,伪定一时,机变百出,巧操天下……虽然,我国之所惩伐在满清朝廷,不在贵国人民也;……夫贵国民族之与我日本民族同种、同文、同伦理,有偕荣之谊,不有与仇之情也。”
——据维基百科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日本出兵中国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场战争的主要结果及其影响。
材料二李鸿章在马关谈判会场,曾做长篇演说,其中明言:“此次战争,实获两个好的结果:其一,证明欧洲式之陆海军组织及作战方法,并非白种之民族所独擅,黄种之民亦可应用并取得成功;其二,贵国之长足进步,使我国从长夜迷梦中觉醒,得益匪浅。”
——《马关议和中日谈话录》
(2) 李鸿章认为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材料三抗日战争前夕中日国力、军力对比简表。
项目 国力 军力
工业总产值(亿美元) 生铁产量(万吨) 钢产量
(万吨) 石油产量(万吨) 现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 总兵力
(万人) 有训练的后备兵源(万人) 军舰
(艘) 军舰吨位
(万吨) 飞机
(架)
中国 13.6 95.9 55.6 0.02 10% 202.9 50 66 5.9 600(作
战305)
日本 60 239.7 635 39.3 80% 60余 409.7 200 77.1 2625
--据人民版历史教材必修一整理
(3) 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的劣势。并指出在此等劣势下,中国仍然取得了战争胜利的原因。
(4)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教材标题(即“伟大的抗日战争”)的理解。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经过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中国)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的丰封建的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因此,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毛泽东材料三:1947年,中国共产党制定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人教版高中教材历史必修一请回答:
(1) 材料一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在哪一年?有什么历史意义?
(2) 材料二中,“走相反的道路”指的是一条什么样的道路?根据材料回答,共产党选择这条道路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3) 材料三中,中国共产党依据《中国土地法大纲》开展的运动与解放战争的胜利有什么关系?
(4)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的新制度,自然放弃了旧民主主义中的总统制、内阁制那一套陈腐的旧东西……根据我们的民主集中制,中国人民把政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民盟主席张澜在政协会议上的讲话材料二(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相互交叉的……汉族曾长期统治中原,向兄弟民族地区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治过中原。……形成各族杂居的现象,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
--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材料三第一条 为了保障农村村民实行自治,由村民群众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发展农村基层民主,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 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群众性的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2010年修订)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制度”是什么,并概括新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点。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实行民族政策的依据和目的。
(3) 依据材料三,说明我国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上的成就及其意义。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纣王虽然年龄小,但是因为其母身份转为正妻,因此继承帝位,体现的是嫡长子继承制,B选项符合题意;
商朝不属于原始社会,是奴隶制社会,A选项排除;
材料强调的是宗法血缘关系,与分封制无关,C选项排除;
材料与社会习俗习惯无关,D选项排除。
故选:B。
本题关键信息是“帝乙的小儿子辛(即纣王),因其母是正宫,故继承帝位”,结合宗法制进行分析即可。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宗法制,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2.【答案】A
【解析】通过材料“编织起由中央向四方扩散的控制网络,打破了夏商时期众邦林立的状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的出现有利于加强西周的统治,有利于国家统一管理,故A正确;
B舆论准备的说法错误,排除;
材料信息无法看出经济文化交流,排除C;
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于秦朝,排除D。
故选:A。
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主要考查分封制的主要作用。
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通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时期分封制的主要作用。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能力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
3.【答案】D
【解析】通过材料可以看出,秦汉时期在边疆地区实行特殊的行政管理机构来保持疆域完整,这主要是出于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故D正确;
贵族政治退出历史舞台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
秦汉时期的边疆特殊行政区划制度不代表郡国并行制,排除B;
君主专制统治的确立是以秦朝皇帝制度建立为标志,排除C。
故选:D。
本题考查秦汉的政治制度。主要考查秦汉时期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通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变革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能力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
4.【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每攻克一城,攻占一地,便就地设县,任命长官。特别在秦国后期频繁地与六国发生战争,其取得的土地都是以一郡一县来计算的”可知在统一过程中伴随着中央集权官僚体系的扩张,故D正确。
“源于六国”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A。
依据材料“秦国每攻克一城,攻占一地,便就地设县,任命长官”可知秦朝以前就已经有了官僚政治,故B正确。
依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小农经济的出现是统一的根源,故C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郡县制演变情况,关键信息有:秦国每攻克一城,攻占一地,便就地设县,任命长官。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加强中央集权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结合所学可知,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作为选拔依据,实行公开考试,择优录取,打破了世族门阀垄断仕途的局面,推动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故D项正确。
A项,元代并未实行科举排除。
B项,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为依据,并非以官举士,排除。
C项,是科举制在明清时期的不利影响,不符合材料对科举制的评价,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科举制,结合题干“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科举制,本题掌握科举制的积极作用进行分析解答。
6.【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的“财用有无不知也”“何故用不知也”“谓兵非职事也”等信息可以看出,各个职能部门只顾自身利益,不能相互配合协调,反映了北宋中央官僚政治的弊端,故答案为C项;
材料主旨不是反映兵士激增国家负担沉重,排除A项;
材料没有反映专制集权的强化,排除B项;
材料没有涉及军队战斗力,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宋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根据题干“财用有无不知也”“何故用不知也”“谓兵非职事也”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宋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及其局限性,本题掌握宋代二府三司制的内容及影响进行分析解答。
7.【答案】A
【解析】A.根据材料可知,虽然内阁有票拟权,司礼监有批红权,但是双方为了争取皇帝的支持,只能相互激烈斗争,而非内外相维,说明这两个机构都是加强皇权的产物,A正确;
B.题干主旨不仅仅是描述内阁,排除B;
C.只是材料现象而非本质,排除;
D.脱离材料主旨,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明朝的内阁制,解答本题根据材料“内阁有票拟权,司礼监有批朱权,是内外相维的双轨制。双方权力的大小,又是以皇帝的向背为转移而互相成比,“进行分析即可。
本题考查明朝的内阁制,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答案】D
【解析】AC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皇帝拥有决策权,排除B;
联系所学可知军机处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无属官,没有决策权,完全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对皇权不起制约中央,是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产物,材料中只要是皇帝的亲信,可以不问出身,一切以皇帝的意志为转移,体现了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D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的是清朝的军机处,解答的关键信息是“只要是皇帝的亲信,可以不问出身,一切以皇帝的意志为转移”。
本题考查了清朝的军机处,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军机大臣不等于宰相,原因是宰相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总领行政大权,参与决策,有属官,其任免要经皇帝及大臣商议,对皇权起制约作用;而军机大臣的权力来源于皇帝的信任,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无属官,没有决策权,完全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对皇权不起制约中央,是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产物。
9.【答案】B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鸦片战争以后,英国利用在华特权包庇和纵容走私活动,体现了中英外交上的不平等,体现了中国半殖民地程度的加深,故选B;
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国内洋行老板和英国,相勾结走私的活动,不能看出中国海关职权的存在与否,故排除A;
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列强对中国权利的侵犯,没有体现出中国自然经济快速解体的信息,故排除C;
清政府成为列强的傀儡是八国联军侵华以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D。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列强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本题主要考查列强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
10.【答案】B
【解析】材料中规定外国要在中国的首都周围保留军队,这是在八国联军侵华以后,列强要把清政府至于他的军队控制之下的要求。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八国联军侵华,要求学生结合八国联军侵华的结果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八国联军侵华的结果和影响,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11.【答案】C
【解析】通过材料叙述可以看出,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造成中国自然经济解体,原有的生产者失业,给中国人民生活带来了困难,这是后来义和团运动过程中盲目排外的原因之一,故C正确;
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是在《辛丑条约》签订之后,排除A;
材料叙述并没有说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排除B;
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是在华北事变之后,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主要考查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的原因。
解答本题学生要能够通过材料叙述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外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是引起中国人民反抗的根源。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12.【答案】C
【解析】材料“以扫荡上海敌军根据地之目的,实行攻势作战,保护经济命脉,巩固首都,同时激励国人斗志,以新国际观感”体现了国民党主动出击,目的明确,是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的积极抗战的表现,故 C正确。
当时国共合作还未正式实现,排除A。
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排除B。
D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实行攻势作战,保护经济命脉,巩固首都”
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的重大战役,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13.【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1938年10月,武汉失陷后”可知,当时处于抗日战争相持阶段。依据材料可知,反映了相持阶段民族工业的内迁,民族工业的内迁保存了民族工业的实力,为抗日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故C项正确。
民族工业的内迁只是在一定程度改变了民族工业的布局,并没有使得民族工业布局完全平衡,故A项错误。
使日军速战速亡中国的计划破产是1937年的淞沪会战,与题干时间和信息不符,故B项错误。
民族工业的内迁一定程度改变了民族工业的布局,有利于沿海和内地民族工业的发展,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信息“1938年10月,武汉失陷后”判断出处于相持阶段,正确分析材料的主旨分析得出反映了相持阶段民族工业的内迁,然后结合民族工业内迁的意义分析。
14.【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天朝田亩制度》主张产品平均分配,依据材料“照旧完粮纳税”说明该纲领没有真正实行,具有空想,故B项正确。
《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农民对土地的愿望,故A项错误。
《天朝田亩制度》追求的是小农经济,不适应近代化的潮流,故C项错误。
近代民主革命任务是反帝反封建,材料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需要掌握《天朝田亩制度》的局限性。解题的关键是结合《天朝田亩制度》的特点对材料的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对《天朝田亩制度》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的能力。
15.【答案】C
【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资政新篇》是农民阶级提出来的,不是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
B.《资政新篇》主张向西方学习是进步的,而不是落后的。
C.《资政新篇》主张向西方学习符合。当时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潮流,也符合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潮流。
D.《资政新篇》并没有真正付诸实践,也不符合农民革命实际的要求,不能调动农民革命的积极性。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太平天国的纲领。要求学生结合太平天国纲领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资政新篇》的特点和影响,还要搞清楚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特征和影响。
16.【答案】D
【解析】A.辛亥革命中的妥协,是为了减少阻力,没有背离了革命目标;
B.辛亥革命期间资产阶级并没有缺失民族意识,排除B;
C.辛亥革命爆发具备较为充分的经济、思想、政治条件,C表述不恰当,排除;
D.辛亥革命中的三大妥协,有利于缓和汉满民族矛盾、南北政治矛盾和孙袁关系,有利于较为平稳地实现社会转型。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要求学生结合辛亥革命的过程和局限性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辛亥革命的过程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17.【答案】C
【解析】1912年清政府就已经灭亡,排除A;
袁世凯复辟时间是在1915年,民国四年,排除B;
根据材料时间“民国六年七月”可知,这是1917年,从漫画人物形象以及“万岁”,可以判断出漫画讽刺的是张勋复辟事件,而张勋复辟的失败说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正确;
国民革命运动开始时间是在1924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维护共和的斗争,解答本题需要结合所学辛亥革命的内容,准确解读漫画。
本题考查维护共和的斗争,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调动和运用所学的能力,历史解释的素养,时空观念和唯物史观素养,家国情怀素养。
18.【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中共一大要求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不符合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情,中共二大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目标,符合中国的国情,出现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中共对中国国情认识的深化,D是正确的;
AB选项都不是影响材料中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
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是在1924年,中共二大是在1922年召开的,排除C。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共产党成立,要求学生结合中共一大和中共二大的内容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中共领导民主革命斗争的表现,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19.【答案】A
【解析】A.1947年是中国共产党解放战争中反攻的重要时期,取得了反攻的重大胜利,为后来的决战创造了条件,所以1947年底,造成蒋介石忧心主要原因就是反攻的胜利。
B.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是46年提出来的。
C.辽沈战役是1948年。
D.政协会议,通过有利于人民的决议,应该是在1946年。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解放战争,要求学生结合解放战争的过程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解放战争的过程,特别是搞清楚反攻的阶段特征。
20.【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均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可知全国人大城乡的比例为4:1,突出了工人阶级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领导地位和国家工业化的发展方向,所以C正确,排除ABD。
故选:C。
本题考查了我国现代民主政治建设,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它结束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以“共同纲领”代替国家宪法的过渡状态: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
解答本题关键是依据史实对题干信息的准确理解,考查了学生获取信息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21.【答案】B
【解析】A.这一活动只能体现宪法的社会主义性质,不能“保证”宪法的社会主义性质,排除A;
B.根据题干信息“1954年6月至9月,中国有组织地开展了……这一活动”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有组织地开展了宪法草案讨论和宣传并且群众广泛参与,其结果增强了人们的民主参与意识,所以B正确;
C.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标志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故排除C;
D.54宪法反映了国家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基本要求,不是根本任务,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了第一届全国人大和54宪法,54宪法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巩固了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成果,反映了国家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基本要求,提高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解答本题关键要准确捕捉题干关键信息并准确解读,考查了学生获取信息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22.【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实际上受了封建主义的影响,包括个人迷信、家长制或家长作风,甚至包括干部职务终身制”可以看出反映的是受左倾思想的影响,结合题干时间和所学可知,文化大革命受左倾思想的影响,使得民主法制遭到了破坏。材料中邓小平这一认识正是源于文化大大革命的教训,故A项正确。
B项是材料现象中的解决措施,不是原因,排除。
C项是1997年提出,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材料涉及的是政治体制改革,没有涉及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故D项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文化大革命的教训。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实际上受了封建主义的影响,包括个人迷信、家长制或家长作风,甚至包括干部职务终身制”的主旨,紧扣题干时间,结合文化大革命的危害分析。
本题以邓小平的言论为背景材料考查对文化大革命教训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3.【答案】B
【解析】A.1987年就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所以到1998年农村基层民主选举早已经开始;
B.根据题干中“社区直选”可知体现了基层民主选举的发展;
C.社区直选和人民代表大会制的完善无关,故排除;
D.题干没有涉及法律体系问题,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社区直选”可知与基层民主有关。
本题以新时期社区直选为切入点,考查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题目相对简单。
24.【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材料中的“台湾的某些制度可以不动,那边的生活方式可以不动,但是要统一”已经蕴含了“一国两制”的应有之义,初步提出了“一国两制”构想,故C正确。
1979年的《告台湾同胞书》首次提出“和平统一”方针,并倡导两岸实现“三通”,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A、B。
D说的是香港、澳门问题的解决,而不是台湾问题,故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祖国统一大业。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1978年”“台湾的某些制度可以不动,那边的生活方式可以不动,但是要统一”。
本题是中档题,主要通过祖国统一大业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素养。
25.【答案】C
【解析】AD不是根本上体现的,排除;
B“唯一途径”说法绝对,排除;
联系所学可知,澳门回归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运用,回归后取得重大成就体现了“一国两制”伟大的生命力。C正确。
故选:C。
本题考查香港澳门的回归,解答的关键信息是“回顾澳门回归20年风雨历程,取得了瞩目的成就”。
本题考查了香港澳门的回归,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6.【答案】【小题1】做法:郡县制。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混合体”:郡国并行制。
【小题2】制度:唐朝设立节度使,元朝推行行省制。理解: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权力。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的是郡县制。解答本题需要掌握郡县制及其影响,还需掌握西汉初年的郡国并行制。
(2)本题考查的是唐朝和元朝的地方行政制度。解答本题需要掌握唐朝节度使的设立和的元朝行省制度。
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过程就是中央集权在不断加强的过程。中央集权,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巩固了国家统一,为封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也有利于民族融和,但到了封建社会后期,随着资本主义萌芽动摇封建统治根基,中央集权制度愈来愈加强,并逐渐趋于反动,严重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27.【答案】【小题1】日本宣称出兵中国的目的是帮助中国人民推翻清政府的统治。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定《马关条约》。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小题2】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小题3】国力、军力悬殊、敌强我弱。全民族抗战的实现和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小题4】它是一场全民族的战争,它也是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取得的第一次反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或者使中国成为世界四大国之一。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甲午战争和抗日战争。第一小问要结合甲午战争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第二小问要结合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来分析;第三小问要结合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来分析;第四小问要结合抗日战争胜利的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甲午中日战争以抗日战争的特征和影响,学生要有较强的整合所学知识综合理解材料的能力。
28.【答案】【小题1】时间:1921年;意义: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小题2】道路: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革命胜利的道路;依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小题3】关系:土地改革使广大农民群众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获得了土地,积极支援解放战争,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强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
【小题4】原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走符合国情的革命道路;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中共成立,要求学生结合中共成立的过程和意义来分析。
(2)本题主要考查中国革命的道路,要求学生结合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内容和背景来分析。
(3)本题主要考查中共的土地政策,要求学生结合中共在土地革命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内容来分析。
(4)本题主要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要求学生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来分析。
解答本题,首先要搞清楚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过程,其次要搞清楚中共成立的意义以及中国革命道路的内容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影响因素。
29.【答案】【小题1】第(1)问的第一小问直接根据课本知识回答即可;第二小问要根据材料一最后一句来分析;
第(2)问首先判断新中国实行的民族政策是什么,然后依据材料二,从我国民族的分布特征、发展历史等角度概括依据;从实行各民族平等的角度来分析目的;
第(3)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的内容并结合课本知识即可回答;第二小问要从人民当家作主、农村建设、社会和谐等角度谈影响。
故答案为:
(1)新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突出特点:实行广泛的人民民主。
(2)依据:在历史上,我国各民族互相杂居,互相同化,互相影响;近代以来,我国各民族都受到帝国主义的压迫,在革命战争中结成深厚友谊;所处地理环境各异。目的:通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3)成就:为扩大基层民主政治建设,1998年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创造性地发展了各种村民选举制度。意义:有利于充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有利于我国农村的政治和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小题2】
【小题3】
【解析】(1)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解答的关键信息是“根据我们的民主集中制,中国人民把政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2)本题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解答的关键信息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相互交叉的……汉族曾长期统治中原,向兄弟民族地区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治过中原。……形成各族杂居的现象”;
(3)本题考查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解答的关键信息是“为了保障农村村民实行自治”。
本题考查了我国现代民主政治建设,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