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新疆阿克苏地区新和实验中学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新疆阿克苏地区新和实验中学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2-13 12:01: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新疆阿克苏地区新和实验中学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
注意:本试卷包含Ⅰ、Ⅱ两卷。第Ⅰ卷为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中相应的位置。第Ⅱ卷为非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填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答案写在试卷上均无效,不予记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0分)
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南稻北粟”的生产格局最早形成于(  )
A. 原始氏族社会 B. 夏朝 C. 商朝 D. 西周
我国先民的足迹遍布于祖国的东西南北,已经发现的遗址数以万计,但是地域文化却各具风采,其根本原因是(  )
A. 自然环境不同 B. 使用工具不同 C. 生活习惯不同 D. 思想意识不同
“我来自元谋,你来自周口,牵起你毛茸茸的手,爱让我们直立行走。”这首网络歌曲给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披上了一层文学浪漫的薄纱。元谋人或周口北京人的“浪漫”生活不包括(  )
A. 用打制方法制作石器 B. 结伴采集、捕鱼和狩猎
C. 与其他伙伴群居在一起 D. 集体种植粟和饲养家畜
甲骨文是商朝后期统治者因占卜记事而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这些甲骨上所记录的占卜文字即甲骨卜辞。卜辞记载内容丰富,包括祭祀征伐、田猎、农耕、畜牧社会生活、思想文化等。这说明,当时(  )
A. 原始汉字开始出现 B. 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C. 农业经济较为发达 D. 血缘宗法制度建立
战国时期的一位思想家,他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所以要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下列选项属于这位思想家主张的是(  )
A. “兼爱非攻,互助互爱” B. “民贵君轻,社稷次之”
C. “为政以德,爱惜民力” D. “以法治国,中央集权”
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的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
A. 统一度量衡 B. 开创皇帝制度
C. 在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度 D. 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
有学者指出,中华文化的认同需要三个条件:经济政治基础、天下一家的观念和代代相承的教育体系。据此理论,秦代推动中华文化认同的措施是(  )
A. 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B. 焚烧诗书、严刑酷法
C. “以吏为师”“以法为教” D. 建立完善的户籍制度
长城在我国历史上产生的积极作用有(  )
①作为防御性工程,长城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侵扰
②随着长城的修筑,发展了长城沿线经济生产和文化的发展
③长城是联结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纽带,促进了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
④体现了民族歧视政策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历史与文化,成就斐然。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这一时期文化成就的是(  )
A. 《史记》 B. 《九章算术》
C. 蔡伦改进造纸术 D. 敦煌莫高窟
西汉初年,统治者推行郡国并行制。但到后来,诸侯王势力逐渐强大,对朝廷构成严重威胁。汉武帝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而采取的措施是(  )
A. 设三公九卿 B. 平定“七国之乱”
C. 设置节度使 D. 推行“推恩令”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领土,标志着新疆地区正式隶属于中央政府管辖的是(  )
A. 西域都护府设立 B. 宣政院设立
C. 北庭都元帅府设立 D. 宣慰司设立
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就斐然。其中改变了书写材料,促进了文化传播和发展的是(  )
A. 《史记》 B. 《神农本草经》
C. 蔡伦改进造纸术 D. 《汉书》
有学者指出“汉武帝在文化上结束了战国”的局面,形成了多元整合的大一统文化。汉武帝“在文化上结束了战国”局面的措施是(  )
A. 书同文 B. 焚书坑儒
C. 推行“黄老之学” D. 独尊儒术
下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没能有效地防止封建割据的是(  )
A. 秦朝实行郡县制 B. 汉朝实行郡国并行制
C. 北宋设文臣知州 D. 明朝实行三司分权
公元494年末,孝文帝禁止穿鲜卑服,要求鲜卑人穿汉人衣服;后来又规定改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孝文帝的根本目的是(  )
A. 摆脱鲜卑贵族的束缚 B. 摒弃鲜卑族的陋习
C. 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 D. 借汉化巩固统治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获得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南方社会相当安定 B.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C. 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D. 南方生产技术先进
假如我校将组织高一学生参观澧县文庙的历代文物展。如果按照朝代顺序,他们依次进入的场馆应是(  )
①元明清馆
②隋唐五代馆
③辽宋夏金馆
④魏晋南北朝馆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④③ C. ③①④② D. ④②③①
以诗证史是历史研究的一种方法。“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该诗句所反映的工程建设是(  )
A. 都江堰 B. 秦始皇长城 C. 郑国渠 D. 隋朝大运河
中国古代把读书、考试、做官结合起来的选官制度是(  )
A. 世卿世禄制 B. 科举制 C. 三省六部制 D. 察举制
唐朝某制度的完善使“朝之众务,总归于台阁”的现象得到纠正,宰相集体决策方式得到巩固。该制度是(  )
A. 三公九卿制 B. 科举制 C. 察举制 D. 三省六部制
“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材料评述的是(  )
A. 两税法 B. 租调制 C. 均田制 D. 租庸调制
2018年4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印度总理莫迪在武汉举行非正式会晤。掀开了中印关系的新篇章,进一步促进了中印经济文化交流。我国早在唐朝就有一位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杰出贡献的使者,他是(  )
A. 张骞 B. 玄奘 C. 鉴真 D. 郑和
美国学者伊佩霞指出:“与20世纪以前中国历史上任何其他时代相比,初唐和中唐时的中国人自信心最强,最愿意接受不同的新鲜事物……这个时期的中国人非常愿意向世界敞开自己。”可印证该观点的史实包括(  )
①玄奘西游
②鉴真东渡
③修建唐招提寺
④伊斯兰教传入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④
唐朝诗人杜牧的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
A. 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
B. 佛教盛行
C. 道教有了新发展
D. 佛教取代儒学成为了传统文化的主流
“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当时(  )
A. 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 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 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 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0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材料二下图是康熙帝为北京孔庙所题“万世师表”匾额。
材料三韩国文化中有着传统儒家文化的因子,但这些传统因子已和韩国人的现代生活,以及他们从西方吸收来的现代思想观念糅和在一起,因而不仅这些传统因子被激活了,而且被赋予了新的生命。“汉流”要走向世界,也必须走融合东西方文化、融合现当代生活的路。 --孙逊《“韩流”与“汉流”的内涵解读》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概括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2) 材料二中康熙帝题写“万世师表”的目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被称为“万世师表”的主要原因。
(3) 据材料三,从当今“韩流”的强劲发展中,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
丝路纠纷
材料一:悬泉汉简详细记载了公元前39年的一次纠纷。4名粟特使节向敦煌的中国官员上诉,称他们卖的骆驼价钱太低,中国官员支付的是又瘦又黄的骆驼价,而他们的骆驼是又白又肥的骆驼。公元前39年,敦煌官员为这起纠纷下了定论:粟特人已经得到了合理的报偿。
--王素《悬泉汉简所见康居史料考释》
材料二:“如此不尽人情地对待这些使节,可能是因为汉朝官员一直对粟特人怀恨在心,因为他们和汉朝长久以来的敌人……合作,因此故意少付钱以报复粟特人。”
--荣新江《中外关系史:新史料与新问题》注:悬泉汉简出土于甘肃敦煌汉代悬泉置,1987年发掘出35000多件废弃的文书,23000多件有汉字的木简。……大约2000根简有纪年,在公元前111到公元107年之间,这正是军营有人驻扎的时期。
问题:
(1) 上述材料中划线部分,就研究汉代丝绸之路而言, ______ 是一手材料, ______ 是二手材料。(填写字母)
(2) 材料一、二中,对丝绸之路贸易纠纷进行史实陈述的是 ______ ,对其进行历史解释的是 ______ 。
(3) 材料中所说的“汉朝长久以来的敌人”是谁?结合所学知识,对历史上这段贸易纠纷的真实性进行简要说明。
官僚制度是古代中国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支撑点,是古代中国极具特色的政治制度。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今日看来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材料二唐代宰相共有三个衙门,当时称为三省:一中书省,二门下省,三尚书省。……政府一切最高命令,皆由中书省发出。……待门下省主管长官侍中及副长官侍郎接获此项诏书后,即加予复核,这是对此项命令之再审查。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三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
朝代 东晋 隋 唐 北宋
比例 4% 17.2% 24.5% 46.1%
——据何怀宏《选举社会》请回答:
(1) 材料一中的“地方分权体制”指的是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为实现君主“独制”而推行的中央和地方行政制度。
(2) 指出材料二反映的唐朝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的宰相制度的特点。
(3) 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官僚制度在中国古代政治中所起的作用。
(4) 概括材料三反映出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及积极影响。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原始农业时期,在种植业方面中国北方以粟为主,南方以水稻为主,形成“南稻北粟”的生产格局。故答案为A项。其他三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C、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特征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对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过程准确把握,属于基础题。
2.【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先民活动遗址丰富,“地域”文化风采“各异”的根本原因在于祖国各地自然环境的不同,故A项正确。
使用工具、生活习惯和思想意识都不是决定原始文化“地域”特征明显的根本原因,故BCD三项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文明。解题的关键是结合中国自然地理环境对地域文化的影响分析。
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地域文化差异性原因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的能力。
3.【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元谋人或周口北京人尚未进入农耕文明,因此集体种植粟和饲养家畜不符合元谋人或周口北京人的史实,故D项符合题意。
ABC三项均符合元谋人或周口北京人的史实,不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考查中国旧石器时代的古代人类。解答本题需要掌握元谋人或周口北京人所处的时期,然后结合这一时期的特征分析。
本题考查元谋人或周口北京人的经济状况,侧重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4.【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记载着商朝统治者从事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重要活动的甲骨卜辞,说明当时王权与神权结合,即王权具有神秘色彩,B项正确;
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不是原始汉字,A项错误;
商代农业经济较为发达只是材料部分信息,不是材料的核心和主旨,C项错误;
材料不能说明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血缘宗法制度是在商代建立的,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要求学生结合三代时期政治制度和文化发展的特征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夏商和西周时期政治制度以及社会文化发展的特点,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5.【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他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可知,该思想家主张人本善;依据材料“要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可知,该思想家主张仁政,结合所学可知,该思想家是儒家代表人物孟子。A项是墨子的思想,排除。
B项是孟子的思想,正确。
C项是孔子的思想,排除。
D项是韩非的思想,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解题的关键是通过材料“他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要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判断出该思想家是孟子,然后结合孟子的思想主张解答。
本题考查孟子的思想,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6.【答案】D
【解析】A.统一度量衡是秦朝巩固统一的经济措施,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
B.开创皇帝制度是其政治制度的表现之一,不全面,排除B项;
C.在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度只体现了中央官制,不全面,排除C项;
D.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秦朝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秦灭六国,统一中国,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秦朝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后世沿用,D项正确。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秦朝的统治,解答本题需要掌握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秦朝的统治,旨在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7.【答案】A
【解析】根据“推动中华文化认同”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秦朝统一后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这强化了当时民众对秦的认同,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形成,故选A;
焚烧诗书、严刑酷法和“以吏为师,以法为教”都强化了秦王朝的统治,但没有推动文化认同,反而形成暴政,排除BC;
建立户籍制度是为了加强对人民的控制,而非推动文化认同,排除D。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秦朝统一,考生可根据材料“推动中华文化认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秦朝统一,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8.【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长城作为防御性工程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侵扰;长城虽是防御工事,但也是联结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纽带,促进了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随着长城的修筑,长城沿线的经济生产和文化也得到了发展。故①②③都是长城在我国历史上产生的积极作用,均正确。
④不是长城在我国历史上产生的积极作用,故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中国历史文化遗产。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长城……积极作用”。
本题是中档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工程之一,虽是防御工事,但也是联结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纽带。
9.【答案】D
【解析】注意题干时间“两汉”,结合所学可知,A项是西汉,不符合题意。
B项是东汉,不符合题意。
C项是东汉,不符合题意。
D项是唐朝,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考查汉代文化成就。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两汉”,结合选项文化成就出现时间分析。
本题考查对两汉时期文化成就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答案】D
【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三公九卿制度是秦朝设立的.
B.平定七国之乱是汉景帝时期的措施.
C.设置节度使是唐朝的地方官制.
D.结合所学知识,汉武帝为了削弱地方诸侯国势力,实行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要求学生结合推恩令,实施的背景和具体影响来分析材料.
推恩令是汉朝汉武帝时期推行的一个旨在减少诸侯的封地,削弱诸侯王势力范围的一项重要法令.主要内容是将过去由诸侯王只能把封地和爵位传给嫡长子的情况,允许诸侯王把封地分为几部分传给几个儿子,形成直属于中央政权的侯国.因此,推恩令的作用是为了使诸侯的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加强.
11.【答案】A
【解析】新疆地区在古代叫西域,公元前60年,汉朝时期在西域地区设立了西域都护府,标志着新疆地区正式隶属于中央政府管辖,A符合材料的意思;
BCD的措施都比汉朝要晚,排除。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汉朝的政治制度,要求学生结合汉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统治的措施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汉朝强化对西域管理的措施,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12.【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C正确;
AD属于史书,与材料“改变了书写材料”无关,排除;
《神农本草经》属于医术,与材料“《神农本草经》”无关,B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考生可结合材料“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就斐然。其中改变了书写材料”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素养。
13.【答案】D
【解析】汉武帝“在文化上结束了战国”局面指的是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专制,故D正确。
AB均是秦朝巩固统治的措施,排除。
“黄老之学”是汉初采用的治国思想,故排除C。
故选:D。
本题考查儒家思想演变情况。 解答的关键是从“汉武帝‘在文化上结束了战国’局面的措施”切入,结合汉代儒学进行思考。
本题考查了汉代儒学,考查了汉武帝重视儒学的措施,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
14.【答案】B
【解析】汉高祖刘邦建汉之初,中央机构继承秦制,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在地方上则实行“郡国并行制”,即一方面设郡,另一方面分封同姓和异姓子弟为王,建立诸侯国。诸侯国后来逐渐成为割据一方的地方势力。
故选:B。
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没能有效地防止封建割据”切入,结合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行思考。
本题考查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考查学生熟记课本知识的能力。
15.【答案】D
【解析】孝文帝改革有利于民族融合,缓和阶级矛盾,其根本目的在于巩固统治,故D正确;
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孝文帝的根本目的。
本题为基础题,考查孝文帝改革,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6.【答案】B
【解析】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联系所学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北方农民大批南移,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并补充了江南的劳动力。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所以B正确。
故选:B。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解答的关键是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从选项入手,逐项分析即可。
本题考查了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7.【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王朝更迭的大致顺序是: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辽宋夏金元--明清。
综上所述,故D正确,排除ABC。
故选:D。
本题考查历史常识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如果按照朝代顺序,他们依次进入的场馆应是。
本题考查学生知识再现能力,本题属于组合式选择题,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偏低。
18.【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龙舸”、“扬州”可知,该水利工程与皇帝巡游和扬州有关,结合所学可知,隋朝大运河开通的主观目的是满足隋炀帝南巡的需要,大运河以扬州为终点,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
都江堰位于成都平原,与“龙舸”、“扬州”无关,故A项错误;
秦始皇长城位于北方,与“龙舸”、“扬州”无关,故B项错误;
郑国渠位于关中平原,与“龙舸”、“扬州”无关,故C项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解题的关键信息是“龙舸”、“扬州”,结合隋朝大运河开通的原因、路线等知识分析。
本题以唐诗为切入点考查隋朝大运河,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
19.【答案】B
【解析】A.世卿世禄制是依据血缘关系来选官,不需要考试。
B.科举制是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员,把读书考试和做官联系起来。
C.三省六部制度,不是选官制度。
D.察举制度不是把考试和做官联系起来,而是由地方举荐中央来任命官员的一种措施。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要求学生结合科举制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只要记住科举制的特点和作用,就可以正确选择。
20.【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唐代”、“宰相集体决策”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该制度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其决策方式是宰相集体决策,故D项正确。
三公九卿制是秦汉时期的中央官制,而且该制度中只有一个丞相,不采用集体决策的方式,故A项错误。
科举制和察举制是选官制度,与题意不符,故BC两项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唐代”、“宰相集体决策”,结合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分析。
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的特点,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1.【答案】A
【解析】A.据材料“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唐朝的两税法的收税标准以税和户税为主,这就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正确;
B.租调制是北魏时期的赋税制度,丁男要承担一定的徭役,排除;
C.均田制是与租调制对应的土地制度,排除;
D.租庸调制是在租调制基础上增加了“庸”,即应服徭役的可以纳一定数量的绢或布来代替,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古代赋税制度,依据材料并联系教材可以得出两税法。
本题以两税法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古代赋税制度的掌握及综合运用能力。
22.【答案】B
【解析】张骞出使西域,与中印关系无关,故A不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玄奘西行到达了印度,促进了中印文化的交流,故B正确;
鉴真东渡,到达日本,故C不正确;
郑和下西洋与印度无关,故D不正确。
故选:B。
本题考查中西方思想文化的交流,解答的关键信息是唐朝就有一位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杰出贡献的使者。
本题考查了中西方思想文化的交流,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3.【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的玄奘西游主要是求学佛法,①正确;伊斯兰教传入也是在唐朝,也体现出唐朝开放性,④正确,因此D选项符合题意;
鉴真东渡主要是去日本弘扬佛法,②错误;修建唐招提寺也属于唐朝文化的输出,③错误,因此ABC选项排除;
故选:D。
本题关键信息是“初唐和中唐时的中国人自信心最强,最愿意接受不同的新鲜事物……这个时期的中国人非常愿意向世界敞开自己”,结合唐朝的对外开放和世界三大宗教进行分析即可。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唐朝时期的对外开放和世界三大宗教,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判断选项是需要体现唐朝向世界敞开自己的特征。
24.【答案】B
【解析】“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表明佛教盛行,故B正确;
A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唐诗,解题的关键是“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唐诗,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5.【答案】A
【解析】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三人分属不同时期的人物,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故事的虚构。表明儒道佛三教文化的共依共存,体现了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故A项正确。
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发生于西汉,时间不吻合。故B项错误。
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与材料联系不大,故C项错误。
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说法不符合史实,唐宋尤其是宋代风格以写意为主。故D项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历程。考查三教合一的相关知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本题以“虎溪三笑”的故事为切入点,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历程--三教合一。三教合一是宋明理学出现的背景。在三教合一的基础上,儒家学者创立了理学,是儒家思想的新发展。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宋明理学的内容和影响等也需要掌握。
26.【答案】【小题1】(1 )依据材料一信息,从“礼、仁、中庸之道“回答。
(2 )第一小问目的是维护思想统治;第二小问从孔子思想以及教育等贡献回答。
( 3 )结合所学,从批判继承回答即可。
故答案为:
(1)礼、仁、中庸之道。
(2)目的:利用孔子思想维护统治。
原因: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建构与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孔子整理和修订的“六经”是留给后世的宝贵遗产。
(3)启示:对传统文化要批判地继承。(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小题2】
【小题3】
【解析】本题考查传统儒家思想及其现代意义。第(1)题,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考生主要根据材料一中的相关信息来概括;第(2)题,材料二中康熙帝题写“万世师表”的目的和孔子被称为“万世师表”的主要原因,考生主要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第(3)题,从当今“韩流”的强劲发展中我们能得到的启示,考生可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
本题是中档题,主要通过传统儒家思想的现代意义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素养。
27.【答案】【小题1】A,BC
【小题2】材料一,材料二
【小题3】略
【解析】(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悬泉汉简属于第一手史料,王素《悬泉汉简所见康居史料考释》和荣新江《中外关系史:新史料与新问题》属于第二手史料。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是对丝绸之路贸易纠纷进行史实陈述,材料二是对丝绸之路贸易纠纷进行历史解释。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朝长久以来的敌人”指的是匈奴。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从材料看,悬泉汉简记载属于一手资料,可证贸易纠纷;从历史看,张骞通西域,开通丝绸之路,商业发展;汉武帝时解除匈奴对西域威胁,公元前60年汉政府设西域都护,设河西四郡,驻军防守。
故答案为:
(1)A;BC。
(2)史实陈述:材料一,历史解释:材料二。
(3)匈奴。从材料看,悬泉汉简记载属于一手资料,可证贸易纠纷;从历史看,张骞通西域,开通丝绸之路,商业发展;汉武帝时解除匈奴对西域威胁,公元前60年汉政府设西域都护,设河西四郡,驻军防守。
(1)本题考查考生对史料的分析与辨别能力。回答本题要根据所学知识,知道第一手史料与第二手史料的区别。
(2)本题考查考生对历史叙述与历史解释的辨别能力。回答本题时要根据所学知识,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解释的区别。
(3)本题考查考的历史解释能力,需要考生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对历史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的史料辨析与历史解释能力,体现了课程改革对学科素养的重视。但这些往往都是历史教学中的薄弱环节。
28.【答案】【小题1】分封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小题2】三省六部制(或三省制)。特点: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
【小题3】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一定程度上减少决策失误。
【小题4】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的比重不断上升。
科举制确立并发展。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的原则;扩大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第一问,解答本题需要掌握分封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第二问,解答本题需要掌握唐朝政治制度;第三问,解答本题需要掌握官僚制度在中国古代政治中所起的作用;第四问,解答本题需要掌握科举制的相关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考查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素养。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4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