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新疆喀什地区巴楚一中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新疆喀什地区巴楚一中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2-13 12:03: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新疆喀什地区巴楚一中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
注意:本试卷包含Ⅰ、Ⅱ两卷。第Ⅰ卷为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中相应的位置。第Ⅱ卷为非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填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答案写在试卷上均无效,不予记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45.0分)
据《礼记 礼运》载,周代“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这表明周代的制度(  )
A. 以血缘关系为维系纽带 B. 注重嫡长子的社会作用
C. 统治体系相对较为松散 D. 保留禅让制的某些色彩
尧年老时,根据推举和他对舜的考察,由舜继承其位。这种做法称为(  )
A. 推举制 B. 继承制 C. 禅让制 D. 察举制
汉武帝为削弱诸侯王势力,采取了下列哪项措施(  )
A. 实行盐铁官营 B. 察举制 C. 改革币制 D. 推恩令
以下是对春秋时期两位思想家思想的表述:核心观念是“仁”,主张为政以德;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道”,思想中包含朴素的辩证法。据此判断,这两位思想家是(  )
A. 孔子和孟子 B. 墨子和老子 C. 孟子和庄子 D. 孔子和老子
有学者指出,秦始皇所创造的事业,不仅为中国设立了以后版图的基本框架,也为中国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秦始皇开创的制度是(  )
A. 王位世袭制 B. 分封制 C. 行省制 D. 中央集权制
春秋战国时期,水利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其中,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率众修建的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水利工程是(  )
A. 芍陂 B. 郑国渠 C. 都江堰 D. 灵渠
孝文帝禁止穿鲜卑服,要求鲜卑人穿汉人衣服。后来又规定改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孝文帝放弃鲜卑族传统的游牧生活,推行均田制,采用汉族农耕经济。这说明孝文帝(  )
A. 数典忘祖 B. 脱离实际刚愎自用
C. 学习先进文化 D. 实行“藩汉分治”
古墓中的画像砖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信息,下面的两块画像砖出土于甘肃魏晋古墓,体现了“汉人胡食”的习俗,这可以用来研究的主题是(  )
A. 江南开发 B. 民族交融 C. 政权并立 D. 南北统一
唐朝后期推行两税法,所有民户在現居地登記,根据资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納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貧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这一政策(  )
A. 放松了国家对劳动力的人身控制 B. 导致了唐代削藩割据局面的形成
C. 税制更加繁复增加了农民的负担 D. 巩固了封建国家的土地所有制度
隋文帝即位后,于开皇七年(587年)设志行修谨、清平于济两科。炀帝大业二年(606年)设“进土科”,以试策取土。由此可知,隋朝实行的选官制度是(  )
A. 察举制 B. 科举制 C. 世袭制 D. 九品中正制
三省六部制的实行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主要是因为(  )
A. 废除了丞相,中央官制出现重大变革
B. 政府决策呈现民主化趋势
C. 三省相互牵制,有利于皇权的加强
D. 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宋太祖在建国之初,设立枢密院,长官为枢密使,与政事堂并立“对掌大政”,号称“二府”。宋太祖的目的是(  )
A. 加强对官员的监督 B. 防止地方势力壮大
C. 削弱宰相军事权力 D. 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如图为某一朝代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由图信息判断,该朝代是(  )
A. 秦朝 B. 唐朝 C. 宋朝 D. 明朝
在地方管理上,元朝实行的是下列哪一种制度(  )
A. 行省制 B. 郡县制 C. 三省六部制 D. 分封制
费正清、赖肖尔在《中国的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认为,宋代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下面最能够论证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
A. 都城长安成为国家性的大都市 B. 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C. 郑和七下西洋 D. 在广州设立十三行
二、问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6.0分)
请简述秦国商鞅变法内容。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9.0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东周前半期称为春秋,公元前475年以后即战国时期。东迁后的周王室仅能控制洛邑周围几百里的土地,诸侯定期纳贡的制度也已无法保证。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较西周发生了很大变化。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动,同样也表现在学术文化领域。各国君主出于政治需要,对各家学派基本上能采取较为公允的态度,由此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根据材料,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背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士人可以不经举荐,直接报名考试,由政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二: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说明科举制度的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位阿拉伯商人记述:两宋时期,信用券被广泛应用,富裕商人率先使用印制的纸币,极大地便利了商品的交换。中国商人把钱借给别人时会写下借条,借债人则在纸条上用食指和中指画押。他们主张以信接物,以义为利,市不二价,童叟无欺,不卖假货,不赚黑钱,不会乘人之危而牟利。
——摘编自《新全球史》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宋代商人具有怎样的优秀品质?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题干材料表明,天子、诸侯、大夫都要把其控制的地“处其子孙”,这表明其制度建立在“亲亲”的基础之上,血缘关系是维系政治统治的纽带,A正确;
BCD选项不符合题干特点,排除。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西周的政治制度,要求学生结合西周政治制度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西周的政治制度特征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尧年老时,根据推举和他对舜的考察,由舜继承其位”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原始社会时期的禅让制,故C正确,排除ABD。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考生可结合材料“尧年老时,根据推举和他对舜的考察,由舜继承其位”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素养。
3.【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为了削弱王国势力,实行推恩令,故D正确;
ABC都和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考生可结合材料“汉武帝为削弱诸侯王势力,采取了下列哪项措施”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素养。
4.【答案】D
【解析】联系所学可知,孔子核心观念是“仁”,主张为政以德,老子认为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道”,思想中包含朴素的辩证法。
故选:D。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解答的关键信息是“春秋时期”“主张为政以德”“包含朴素的辩证法”。
本题考查了百家争鸣,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答案】D
【解析】王位世袭制在夏朝就已经建立,排除A。
分封制在西周确立,排除B。
行省制在元朝建立,排除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推行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朝建立,故D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秦朝政治制度。关键信息是:不仅为中国设立了以后版图的基本框架,也为中国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
本题考查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秦国蜀郡太守李冰”这一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主持修建了都江堰,消除了当地的水患灾害,促进了农业发展,使成都平原成为了“天府之国”,C项正确;
芍陂是春秋时期,楚相孙叔敖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排除A项;
郑国渠是战国时期,秦国水工郑国在关中建设的水利工程,排除B项;
灵渠是秦朝建立后,在广西地区开凿的一条运河,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秦国蜀郡太守李冰”。
本题主要通过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
7.【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孝文帝推行“汉服、说汉话、改汉姓并由游牧民族改为农耕民族”,这些都表明孝文帝重视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故C正确。
材料的措施不能表明其“忘祖”,体现的是其推动社会进步的表现,故A错误。
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潮流,故B错误。
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促进了民族融合,而不是“藩汉分治”,故D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的主旨,结合孝文帝改革中的汉化政策及其影响分析。
本题考查孝文帝汉化政策及其影响,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8.【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中“汉人胡食”的习俗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体现,故B正确。
A、C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D与魏晋时期的史实不符,故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汉人胡食”。
本题是中档题,主要通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9.【答案】A
【解析】A.据材料中“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等信息可得出国家允许人口流动,说明国家放松了对劳动力的人身控制,故正确;
B.藩镇割据是因为地方节度使权力过大,与两税法无必然联系,故排除;
C.两税法只征收地税和户税,使税制得以简化,而不是更加繁复,故排除;
D.两税法是在土地兼并,均田制瓦解的情况下推行的税法,因而并不能巩固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故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侧重于考查的是唐朝的两税法。
本题考查对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设‘进土科’,以试策取土”可以看出隋朝通过考试方式,以考试成绩来选官,这是科举制的特点,故B项正确。
A项是汉代的选官制度,其标准是品行,排除。
C项的选官标准是血缘,排除。
D项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其标准是门第,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科举制。解题的关键信息是“设‘进土科’,以试策取土”,结合科举制的特点解答。
本题考查科举制的特点,同时注意把握科举制的影响,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1.【答案】C
【解析】A项是明朝时期;
B项明显不符合题意;
C项表述正确,三省相互牵制,有利于皇权的加强,故三省六部制的实行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
D项表述错误,三省六部制是处理的君权和相权的关系。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隋唐三省六部制,解答此题需要学生掌握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和作用。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隋唐三省六部制的作用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1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设立枢密院,长官为枢密使,与政事堂并立“对掌大政”,号称“二府”。”,可见,枢密院的设立分化了宰相的权利,故C符合题意;
枢密院掌管军事,而非监督百官,故A不符合题意;
材料中未涉及地方势力,故B不符合题意;
“二府”的出现,与行政效率的提高没有直接关系,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宋朝的政治统治,要求学生结合宋朝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宋朝强化君主专制的表现和影响,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13.【答案】C
【解析】A.秦朝的中央官制是三公九卿制度;
B.唐朝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度;
C.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有三司管理财政,中书门下管理行政事务;枢密院管理军事事务,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这是宋朝中央官制的特点;
D.明朝时期废除了宰相制度,皇帝直接管理六部。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宋朝的政治制度,要求学生结合宋朝中央官制的特征来分析。
14.【答案】A
【解析】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世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故选A;郡县制,是秦朝的地方管理制度,故B错误;三省六部制,是从隋朝开始中央行政制度,故C错误;
分封制,是西周的地方管理制度,故D错误。故选:A。
本题考查行省制度,解题的关键是扎实掌握元朝政治制度的设置情况。
本题考查行省制度,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属于基础题。
15.【答案】B
【解析】A.宋朝都城是开封,不是长安,故排除A项;
B.根据所学,宋朝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而交子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能够论证宋代商业上出现了“商业革命”,故B项正确;
C.郑和下西洋发生于明朝,而且没有促进商业的发展,其目的主要是宣扬国威,故C项错误;
D.清朝在广州设立十三行,故D项与材料时间不符。
故选:B。
本题考查宋朝商业发展,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作答时考生要紧扣材料关键词,并结合所学中关于宋朝商业发展的相关知识来分析本题。
本题考查宋朝商业发展,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宋朝商业发展属于考试重点内容,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
16.【答案】商鞅变法的内容,结合书本知识来归纳就可以。主要体现为: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准许自由买卖;奖励耕织和军功。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因从事商业而贫穷的人,全家罚做奴隶;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统一度量衡,在秦国颁布度量衡的标准器。这些措施使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故答案为:
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准许自由买卖;奖励耕织和军功。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因从事商业而贫穷的人,全家罚做奴隶;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统一度量衡,在秦国颁布度量衡的标准器。这些措施使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商鞅变法,要求学生结合商鞅变法的内容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商鞅变法的内容,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17.【答案】背景:根据材料“东周前半期称为春秋,公元前475年以后即战国时期。东迁后的周王室仅能控制洛邑周围几百里的土地,诸侯定期纳贡的制度也已无法保证”可归纳出周王室衰微,分封制遭到破坏;根据材料“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较西周发生了很大变化。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动,同样也表现在学术文化领域。各国君主出于政治需要,对各家学派基本上能采取较为公允的态度”可归纳出各诸侯国出于政治需要对诸子学术竞争采取公允态度。
故答案为:
背景:周王室衰微,分封制遭到破坏;各诸侯国出于政治需要对诸子学术竞争采取公允态度。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百家争鸣,考生可结合材料“东周前半期称为春秋,公元前475年以后即战国时期。东迁后的周王室仅能控制洛邑周围几百里的土地,诸侯定期纳贡的制度也已无法保证”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百家争鸣,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素养。
18.【答案】依据材料“由政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等信息可得出如下结论: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依据材料“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如下结论: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
故答案为:
影响: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科举制的影响,依据材料“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难度适中。
19.【答案】品质:根据“信用券被广泛应用”、“主张以信接物,以义为利,市不二价,童叟无欺,不卖假货,不赚黑钱,不会乘人之危而牟利”得出诚信、重义轻利。表现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钱币铸造量大,并开始出现纸币;海外贸易繁荣,外贸税成为国库重要财源,城市兴盛。
故答案为:
品质:诚信、重义轻利。
表现:①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②钱币铸造量大,并开始出现纸币;③海外贸易繁荣,外贸税成为国库重要财源:④城市兴盛。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宋朝的商业发展,考生可结合材料“信用券被广泛应用”、“主张以信接物,以义为利,市不二价,童叟无欺,不卖假货,不赚黑钱,不会乘人之危而牟利”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宋朝的商业发展,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素养。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4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