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区)一中联考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
注意:本试卷包含Ⅰ、Ⅱ两卷。第Ⅰ卷为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中相应的位置。第Ⅱ卷为非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填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答案写在试卷上均无效,不予记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60.0分)
央视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2 时节》展现了不少中国传统美食的生产、加工工艺。假设该剧组想拍摄有关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专题片,你认为最符合拍摄要求的外景地是( )
A. 元谋人遗址 B. 北京人遗址 C. 河姆渡遗址 D. 大汶口遗址
《三字经》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其中“夏传子,家天下”这句话反映的是( )
A. 禅让制 B. 世袭制 C. 分封制 D. 礼乐制
某中学课题组在探究“春秋战国历史”的过程中搜集到下列信息(如图),这些信息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
A. 社会大变革的时代 B. 统一国家的建立
C.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 民族关系的发展
如表为不同史籍关于西周分封制的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记述 出处
天子之田方千里公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礼记》
(周)封伯禽、康叔于鲁、卫,地各四百里……太公于齐兼五侯地 《史记》
凡有功之诸侯大者地方五百里侯四百里伯三百里,子二百里,男百里。 《通典》
A. 西周的分封等级分明 B. 天子对地方控制严密
C. 西周的疆域极为广阔 D. 西周的诸侯势力强大
有同学这样形容战国时期前秦诸子的思想,有的一股正气,平治天下;有的爱好和平,讲求实际功利;有的刻薄严苛,法度严明;有的带着逍遥魂儿,避世寻自由。这些思想分别是指哪家学派( )
A. 道家、儒家、法家、墨家 B. 儒家、墨家、法家、道家
C. 墨家、儒家、法家、道家 D. 墨家、法家、道家、儒家
秦始皇设御史大夫,由左右亲信出任,负责起草语命文书,下达各官也多由御史大夫承转。有些政事皇帝不愿差使承相,而是直接交与御史大夫办理。可见,秦始皇设立御史大夫的目的是( )
A. 牵制承相,加强君权 B. 辅佐丞相,处理军政事务
C. 掌控军权,统领全国 D. 控制地方,便于中央集权
秦以郡县治东方,结果激起东方的反抗。 汉初,这种区域文化的差异与冲突又显现出来,且仍以楚、齐、赵三地最为明显。 刘邦一方面必须”承秦”,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这反映出( )
A. 汉代中华文化尚未出现融合 B.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有合理性
C. 秦由于未从俗而治导致灭亡 D. 汉承秦制才是长治久安的保
《齐民要术》卷一《耕田》对耕耱技术有详细要求。首先,要求“犁廉耕细”,即要求所耕犁条不能太宽,宽了就耕不深,耕不细。其次,要求根据墒情(土壤湿度情况)确定耕作时间。再次,耕地的深度,要求因时而定。材料反映中国古代农业( )
A. 因时耕作,集体劳动 B. 分工细致,技术先进
C. 重视农时,精耕细作 D.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司马睿(晋元帝)从东渡到登基,主要依赖了王导、王敦兄弟的大力支持。在此期间,王导联合南北士族,运筹帷幄,政令己出,王敦则总掌兵权,专任征伐。这说明当时( )
A. 外戚独揽国家大权 B. 门阀政治影响政局
C. 中央集权受到削弱 D. 国家处于四分五裂
印度早期佛教宣传出家之后就不再关心世俗之事,与家庭完全脱离关系,也不再关心国家大事,也不敬仰父母。但魏晋时期中国佛教僧人出家,还要尊敬父母,忠于国君,僧人也提倡忠君爱国。这反映出( )
A. 印度佛教隔绝家庭亲情 B. 中国佛教注重行孝尽忠
C. 佛教思想传播中产生分歧 D. 佛教吸收了本土思想文化
唐朝后期推行两税法,所有民户在現居地登記,根据资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納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貧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这一政策( )
A. 放松了国家对劳动力的人身控制 B. 导致了唐代削藩割据局面的形成
C. 税制更加繁复增加了农民的负担 D. 巩固了封建国家的土地所有制度
古代皇帝集权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组成决策核心;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使其相互牵制。汉武帝的集权措施属于( )
A. 前者 B. 两者兼有 C. 后者 D. 两者皆无
唐在隋的基础上完善三省六部制度,在礼部的下面又特设了“采风使”一职,主要的任务是到民间去采集民歌民谣,以观地方吏治与民风。这反映了唐朝( )
A. 礼部执掌官员监察 B. 政府关注民情民意
C. 阶级矛盾彻底消失 D. 中华帝国长期繁荣
关于隋朝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反隋(617年)一事,文献中有下列不同记载。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旧唐书 高祖本纪》 617年,李世民与晋阳令刘文静首谋,劝(李渊)举义兵
《旧唐书 宇文士及传》 613年,李渊与人“夜中密论时事”
《旧唐书 夏侯端传》 616年,夏侯端以天象异常劝李渊“早为计”时,李渊听后“深然其言”
《大唐创业起居注》
(李渊秘书温大雅著) 616年,李渊被任命为“太原道安抚大使”后,他“私喜此行,以为天授”
A. 唐太宗劝李渊起兵反隋,这个说法最为可信
B. 李渊早有起兵反隋之意,这个说法最为可信
C. 《旧唐书》所记载的内容相互矛盾,都不可信
D. 温大雅与李渊是同时代人,所记内容绝对可信
汉朝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宋朝程朱理学主张“天即理也”。二者本质的相同之处在于( )
A. 倡导天人合一 B. 传承儒学精华 C. 因时革新文化 D. 宣扬封建迷信
瓷器是中华民族经典的文化符号。下列有关制瓷业的表述,准确的是( )
A. 西汉瓷器开始大量出口 B. 青花瓷是元朝制瓷业代表
C. 宋朝进入彩瓷生产时期 D. 唐三彩是唐朝标志性瓷器
宋代曾规定:“市舶司监官及知州、通判等,今后不得收买蕃商杂货及违禁物色。如违,当重置之法。”据此可知当时( )
A. 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B. 海外商业运输发展迅速
C. 朝廷决定市的设立废止 D. 政府规范管理海外贸易
王安石变法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改革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变法( )
A. 实现了强兵目的,消除了边境威胁
B. 增加了政府收入,达到了富国目的
C. 促进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统一,巩固了统治
D. 减轻了人民负担,改善了民众生活
据《元史》记载:“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中书省)为表里。”有人称行省为“外廷”“政府”和“外宰相”。这表明元代行省( )
A. 是地方最高监察机构 B. 代表中央分驭各地
C. 由朝廷临时委派出巡 D. 职能不断发生转变
元代科学家郭守敬在科技方面的卓越贡献主要体现在( )
A. 天文和历法领域 B. 数学和水利领域
C. 天文和数学领域 D. 历法和数学领域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0分)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因时而异,几经嬗变,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经过唐代的发展,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三:北宋南北方籍进士所占比例
时间 960-997年 998-1020年 1021-1063年 1064-1085年 1086-1100年 1101-1127年
北方占比 38.42 18.63 12.49 6.61 5.17 2.86
南方占比 61.58 81.51 87.51 93.39 94.83 97.14
——摘编自乔亦婷《宋代进士的时空分布及成因》
(1) 根据所学知识,材料一图示③④应填写 ______ 、 ______ 。
(2) 据材料二,概括隋唐时期选官制度的主要特点和所蕴含的积极的作用。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时科举进士分布特点及成因。
多元起源的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不断向一体化迈进,维持着和平、统一的主流,保持着对中华文明较高的认同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华夏国家、民族从春秋战国起就逐渐加快了它的一体化进程。这种一体化进程打破“邦国”“宗族”壁障,使国家、人民不论在政治制度、个人身份、族类从属上都发生极大变化。
——摘编自李禹阶《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变》材料二: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发诸尝逋亡人(逃离原有户籍而出外游食之民)、赘婿、贾人……以嫡遣戍”,在直抵阴山的地方置“四十四县”,又派蒙恬率兵三十万北逐戎狄。
——《史记 秦始皇本纪》(汉元帝竟宁元年)正月,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
——《资治通鉴》司马光卷二十九材料三:迁居洛阳的鲜卑族人,经过三十年,大体上已经汉化。一个统治民族仅仅经过三十年时间,就与被统治民族相融合,不能不说是孝文帝汉化政策的极大成功。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材料四: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进步的现象。特别是那些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中原汉族的少数民族,一旦走进黄河流域这个汉文化的摇篮,他们就终究要融入这个汪洋大海之中。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民族的变化。
(2) 依据材料二,概括秦汉时期在民族关系处理上有哪些方式?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的表现。你是如何认识材料四的观点的?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隋朝南北统一,再建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加强了封建国家对人力物力的控制。隋炀帝即位后,开通了以东都洛阳为中心,北起涿郡,南到余杭的大运河。一方面,开运河是为了巩固隋封建政权的需要,通过运河直达江淮,从而加强了洛阳与江南地区的联系,以进一步控制江南。另一方面,江南地区“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优,覆衣天下”。关中和河洛地区的物资不足以供应隋中央政府的需要,须转运南方的物资。运河开通后,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50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雄伟的工程之一。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材料二:
(1) 根据材料一,概括隋朝大运河开通的原因。
(2) 比较以上两图,提取任一项有关隋、元年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生活在7000年前的河姆渡居民已经种植水稻,所以,河姆渡遗址是最符合拍摄要求的外景地,故C符合。
元谋人与北京人只会采集,不会种植农作物;大汶口居民的北方的,不会种植水稻,所以,排除A、B、D。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国农业的起源。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我国最早种植水稻”。
2.【答案】B
【解析】A.根据材料中“夏传子”可排除传贤的禅让制,故A项错误;
B.根据材料中“夏传子,家天下”,可知反映的是夏朝的世袭制代替了原始社会的禅让制,故B项正确;
C.分封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不符合材料中“夏朝”时间,故排除C项;
D.礼乐制也是西周的政治制度,故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夏商的政治制度,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作答时考生要紧扣材料关键词,并结合所学中关于夏商的政治制度的相关知识来分析本题。
本题考查夏商的政治制度,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夏商的政治制度属于考试重点内容,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
3.【答案】A
【解析】依据图片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领域上的变革,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时代特征,故A正确;
B是在秦朝完成统一后的,排除;
C是隋唐时期的特征,排除;
材料没有反映民族关系的发展,故D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图片信息,结合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特征分析。
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按照等级的高低来分封诸侯封土的大小,但是具体面积的大小从题干中无法看出,故A项正确;
西周实行分封制,天子对地方的控制力有限,排除B;
材料强调按照等级的高低来分封诸侯封土的大小,没有涉及疆域的信息,排除C;
材料强调按照等级的高低来分封诸侯封土的大小,没有涉及诸侯势力强大,排除D。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分封制。考查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可根据已学知识结合史料逐项分析即可。
这一题考查考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史料是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史学研究的基础,历史研究需要从若干个相同或者不同类的史料中找出其共性的东西,从而确定史料的真伪。历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孤证不立”。所以这一题一定要根据几个文字材料的大意找出其共同之处,就是可以推论出的史实了。
5.【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儒家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抱负,墨家主张兼爱非攻的思想,法家主张依法治国,严刑峻法,道家主张崇尚自然,逍遥的思想,故B正确;
ACD三项明显与题意不符,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有的一股正气,平治天下;有的爱好和平,讲求实际功利;有的刻薄严苛,法度严明;有的带着逍遥魂儿,避世寻自由”。
本题为中档题,考查百家争鸣,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答案】A
【解析】“秦始皇设御史大夫,由左右亲信出任,负责起草语命文书,下达各官也多由御史大夫承转。有些政事皇帝不愿差使承相,而是直接交与御史大夫办理”表明秦始皇设立御史大夫的目的是牵制承相,加强君权,故A正确;
B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三公九卿制,解题的关键是“秦始皇设御史大夫,由左右亲信出任,负责起草语命文书,下达各官也多由御史大夫承转。有些政事皇帝不愿差使承相,而是直接交与御史大夫办理”。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三公九卿制,官职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统治机构的最高统治权控制在皇帝一人手中。
7.【答案】B
【解析】“汉初,这种区域文化的差异与冲突又显现出来,且仍以楚、齐、赵三地最为明显。 刘邦一方面必须”承秦”,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表明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有合理性,故B正确;
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解题的关键是“汉初,这种区域文化的差异与冲突又显现出来,且仍以楚、齐、赵三地最为明显。 刘邦一方面必须”承秦”,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犁廉耕细”“根据墒情(土壤湿度情况)确定耕作时间”“耕地的深度,要求因时而定”可知是古代农业生产根据生产规律进行精耕细作,故C正确。
A项,材料未体现集体劳作,排除;
B项,材料未体现农业的分工,排除;
D项,材料体现的是精耕细作,不是男耕女织,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关键信息““犁廉耕细”“根据墒情(土壤湿度情况)确定耕作时间”“耕地的深度,要求因时而定””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此题应结合古代农耕经济的特点及材料信息分析进行解答。
9.【答案】B
【解析】A.与“司马睿(晋元帝)从东渡到登基,主要依赖了王导、王敦兄弟的大力支持”不符;
B.由题干描述可知“在此期间,王导联合南北士族,运筹帷幄,政令己出,王敦则总掌兵权,专任征伐”可以看出门阀政治影响到政治,故B项正确;
C.不选,中央集权主要体现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变化,题干没有提及中央和地方权力的变化。
D.不选,题干没有体现国家的四分无裂。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魏晋时期的政治制度,要求学生结合魏晋时期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以及世家大族崛起的影响分析。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治呈现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1、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民族矛盾空前尖锐,民族融合也空前发展。隋代大一统和唐代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之风是其后果及影响。
2、秦汉制度多数瓦解,世兵制、租调制、屯田制、府兵制、均田制、胡汉分治制等登上历史舞台,各个政权在新旧制度、治国思想、方法上进行了尝试和选择,以加强国力,进而统一全国。
3、门阀士族制度由鼎盛而至衰弱。其间东晋王朝还出现门阀政治,皇权微弱,门阀共治。
4、江南社会经济得到开发,中国经济和文化重心逐渐开始向东南转移。
10.【答案】D
【解析】A.本项的说法是早期的印度佛教的内容,本项错在以偏概全,故排除;
B.本项的说法是本土化以后的佛教的要求,本项也错在以偏概全,故排除;
C.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分歧,故排除;
D.根据“魏晋时期中国佛教僧人出家,还要尊敬父母,忠于国君,僧人也提倡忠君爱国”可知,这是佛教本土化的表现,故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的是儒家思想的演变,侧重于考查的是佛教和儒家思想的融合。
本题考查的是佛教的本土化,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概括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11.【答案】A
【解析】A.据材料中“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等信息可得出国家允许人口流动,说明国家放松了对劳动力的人身控制,故正确;
B.藩镇割据是因为地方节度使权力过大,与两税法无必然联系,故排除;
C.两税法只征收地税和户税,使税制得以简化,而不是更加繁复,故排除;
D.两税法是在土地兼并,均田制瓦解的情况下推行的税法,因而并不能巩固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故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侧重于考查的是唐朝的两税法。
本题考查对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2.【答案】A
【解析】汉武帝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提拔一批低级官吏为郎,加以侍中、给事中、常侍等头衔,与尚书令共议军国大事,组成决策机构“中朝”;原以丞相为首的由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为“外朝”。中朝决策,外朝执行,丞相、三公九卿的权力被大为削弱。中朝完全秉承皇帝旨意,有利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中央集权的加强,故A正确。
“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使其相互牵制”是三省六部制的特点,故排除BCD。
故选:A。
本题考查汉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关键信息是:一种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组成决策核心。
本题考查汉朝的中外朝制度,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13.【答案】B
【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的监察机构不是礼部,礼部主要负责礼仪和对外交往。
B.题干所给材料中“到民间去采集民歌民谣,以观地方吏治与民风”说明政府比较关注民情民意。
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阶级矛盾彻底消失”中“彻底消失”说法绝对。
D.“中华帝国长期繁荣”不符合题干所给材料主旨。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隋唐三省六部制,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题干所给材料中“到民间去采集民歌民谣,以观地方吏治与民风”的主旨,并正确掌握隋唐三省六部制。
本题主要考查隋唐三省六部制,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14.【答案】B
【解析】依据表格信息可知,表格中的五部文献都在论述李渊反隋的相关背景,因此李渊早有起兵反隋之意,这个说法最为可信,故B正确;
唐太宗劝李渊起兵反隋仅是材料的一面,孤立不证,故A错误;
《旧唐书》是史学著作,内容具有一定的可信度,故C错误;
D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表格中五部文献论述的内容,从五部文献都在论述李渊反隋的相关背景分析得出李渊早有起兵反隋之意的说法最为可信。
本题以李渊起兵反隋一事为切入点考查史料的价值,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5.【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董仲舒的“君权神授”是对孔子儒学的革新,程朱理学则是在传统儒学基础上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所以二者本质的相同之处在于根据社会形势的变化革新文化,故C正确。
汉代儒学倡导天人合一,排除A。
二者都对儒学有所改造革新,传承儒学精华的说法有所偏颇,排除B。
宣扬封建迷信的说法明显有误,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解答本题需要理解董仲舒的“君权神授”、程朱理学主张“天即理也”的内涵,结合汉代儒学和理学的背景和内容分析。
本题考查董仲舒和宋代理学的比较,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6.【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青花瓷是元朝制瓷业代表,故B正确;
制瓷业成为独立部门,开始大量出口是从唐朝开始,排除A项;
明朝瓷器以斗彩和五彩瓷为主,进入彩瓷时期,排除C项;
唐朝标志性瓷器是青瓷和白瓷,还有秘色瓷,唐三彩是陶器,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陶瓷业的成就,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制瓷业的相关内容。
本题为基础题,考查中国古代陶瓷业的成就,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7.【答案】D
【解析】材料中“市舶司”是宋朝管理海外贸易的官员,“今后不得收买蕃商杂货及违禁物色”指的是官员收买国家禁止的外国货物,以防管理海外贸易的官员贪污腐败,综上,材料中宋朝的做法一定程度上规范了海外贸易的管理,故D正确;
A不涉及海外贸易的规定,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B中“海外商业运输”在材料中不体现,排除;
材料是对海外贸易的规定,而不是对市的规定,而且宋朝时期对商业管理有所放松,“朝廷决定市的设立废止”的说法也不符合史实,排除C。
故选:D。
本题考查宋朝的商业发展,考生可结合材料“市舶司”“今后不得收买蕃商杂货及违禁物色”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宋朝的商业发展,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
18.【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富国强兵,维护统治,其理财措施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国家财政收入,达到富国的目的,故B项正确。
A项是军事改革的目的,排除。
C项中促进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统一和D项不是王安石理财的目的,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解题的关键是对王安石变法目的和理财措施的目的的理解。
本题考查对王安石变法及其目的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的能力。
19.【答案】B
【解析】材料“外廷”“政府”“外宰相”说明行省代表中央治理地方,故B正确;
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排除A;
结合所学可知,行省在后期演变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并不单单是临时出巡,排除C;
材料并没有提到行省职能的变化,排除D。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元朝行省制度,考生可根据材料“外廷”“政府”“外宰相”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元朝行省制度,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属于一道典型试题。
20.【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代科学家郭守敬对天文观测工具浑仪进行革新,造出简仪,并造出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授时历》。由此可见,他在科技方面的卓越贡献主要体现在天文和历法领域,故A正确。
数学、水利领域不是他的专长,故排除B、C、D。
故选:A。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元代科学家郭守敬”。
本题是基础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元朝杰出天文学家郭守敬,提出“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的正确主张,创制了简仪和高表等近二十件天文观测仪器,主持了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郭守敬主持编定《授时历》,一年的周期与现行公历基本相同,但问世比现行公历早300年。
21.【答案】【小题1】军功爵制
【小题2】察举制
【小题3】
【解析】(1)填空:依据材料一③的内容可知,反映的是军功爵制,结合所学可知,该制度以军功大小为标准,因此③是军功。依据材料④的内容可知,时间是两汉时期,结合所学可知,两汉时期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
(2)特点:依据材料二“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可以得出自主报名,分科考试,择优录取。作用:依据材料二“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可以得出有利于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
(3)特点:依据材料三“北宋南北方籍进士所占比例表”可知,北方籍进士数量持续下降,南方籍进士处于垄断上升态势。成因:结合所学知识从南方经济的发展、南方地区教育的发达、南方地区政治相对稳定等方面回答。
故答案为:
(1)③:军功;④:察举制。
(2)特点:自主报名,分科考试,择优录取。作用:有利于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
(4)特点:北方籍进士数量持续下降,南方籍进士处于垄断上升态势。
成因:南方经济发展的促进;南方地区教育较为发达;南方地区相对稳定。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第一问,依据材料一③④的内容,结合军功爵制的内容和两汉时期的察举制解答;第二问,特点依据材料二“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分析;作用依据材料二“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分析;第三问,特点依据材料三表格信息分析;成因结合所学知识从南方的经济、教育以及政局等方面分析。
本题考查军功爵制、察举制、科举制的相关知识,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2.【答案】【小题1】民族变化:通过争霸、兼并战争和各族间的密切交往,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发展,促进民族交融。
【小题2】方式:战争、移民戍边、设置管理机构、和亲等方式。
【小题3】表现: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认识:这一观点是正确的。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进入中原后,必然会被中原的文明所征服,这一过程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发展进步,有利于民族融合,促进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
【解析】(1)本题考查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需结合“华夏国家、民族从春秋战国起就逐渐加快了它的一体化进程。这种一体化进程打破‘邦国’‘宗族’壁障,使国家、人民不论在政治制度、个人身份、族类从属上都发生极大变化”来解答。
(2)本题考查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需结合“发诸尝逋亡人(逃离原有户籍而出外游食之民)、赘婿、贾人……以嫡遣戍”、“在直抵阴山的地方置‘四十四县’,又派遣蒙恬率兵三十万北逐戎狄”、“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来解答。
(3)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需结合“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进步的现象”来解答。
本题偏难,考查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孝文帝改革,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3.【答案】【小题1】隋朝的国家统一;中央集权国家可集中力量兴建大型工程;为加强对南方的有效控制,巩固统治;适应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保障中央政府的物资供应。
【小题2】示例1:信息:运河走向发生变化。(隋大运河呈“<”形状,元大运河大体上呈南北一直线或者表述为元朝运河截弯取直)
说明:黄河流域地位下降,政治中心东移到北京。
示例2:信息:黄河下游流向变化。
说明:由于长期战乱,水利失修,宋金时期黄河干流入海口在山东滨州、河北沧州、这一区域改道频繁,元朝初年夺淮入海。
示例3:信息:运河的南端点都在杭州。
说明:江南经济中心地位的逐渐确立,国家财赋依赖江南。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的水利工程。第一小问要结合隋朝大运河开通的原因来分析;第二小问要结合隋朝和元朝开通大运河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隋朝和元朝开凿大运河的特征和影响因素,学生要有一定的整合所学知识综合理解题干的能力。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