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广西钦州市钦北区大寺中学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
注意:本试卷包含Ⅰ、Ⅱ两卷。第Ⅰ卷为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中相应的位置。第Ⅱ卷为非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填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答案写在试卷上均无效,不予记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0分)
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考古发现包括: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花石,还有大量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烬可达4米,灰烬中有很多石头、骨头和朴树籽等。以上材料可以说明北京人能够( )
A. 制造和使用工具 B. 饲养家畜
C. 从事农业耕作 D. 人工钻木取火
据今约5000年前,长江流域下游、黄河流域、北方辽河流域分别出现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和红山文化。它们各具特色,又交流借鉴,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现了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这反映了( )
A. 中华文明早于世界其他地区的文明
B. 中华文明起源呈现多元一体的特点
C. 中华文明起源的时期是夏商周时期
D. 当时出现玉礼器为代表的礼乐制度
据甲骨文记载,商王鼓吹“帝”是王的祖宗神,王是“帝”的嫡系子孙。这说明( )
A. 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 B. 商王的权力高度集中
C. 商王的权力大于神权 D. 宗法制主导政治统治
史学家黄仁宇说:“他(王安石)的设计主旨在使财政部分商业化。可是如果他不能在下端造成各种财物统能公平而自由交换的局面,基本的数字就加不起来,而上端的法令也只靠高级权威强迫指示执行,既不自然,也迟早必会破裂。”这说明王安石变法败于( )
A. 法律手段 B. 商业自由 C. 行政强制 D. 体制腐败
岳飞一生精忠报国,但这位抗金名将,却不是战死于抗敌战争的沙场,而是冤死于本朝人的诬陷和屠刀。通常认为其被杀的元凶是宋高宗,主要帮凶是秦桧,而宋高宗杀岳飞很大程度上与北宋初年什么制度设计有关( )
A. 不抑兼并 B. 转运使制度 C. 外重内轻 D. 崇文抑武
“五代十国后建立的北宋王朝能够稳定下来的法宝就是对所有事情都要预先防范,委曲周全地进行制约。”下列属于这一“法宝”核心精神的是( )
A. 统兵权和调兵权的分立 B. 分化事权使各部门相互牵制
C. 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务 D. 设立通判监督地方州郡长官
宋太祖“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采取这一措施主要是为了解决唐末五代以来的哪一社会问题( )
A. 藩镇割据 B. 宦官专政 C. 朋党之争 D. 农民起义
韦骧《钱塘集》中描述:王安石变法后,“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骚,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贪饕。……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贾集十艘。”形成“保兵知警守”“河淤开亿顷”的主要原因是实行了( )
A. 保甲法、农田水利法 B. 将兵法、方田均税法
C. 青苗法、募役法 D. 免役法、更戍法
良渚遗址的一处墓葬出土了玉琼等大量的玉器。考古学家推测,墓主人是集军事权力与宗教权力于一身的显贵人物,这说明当时( )
A. 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 B. 还未出现私有制
C. 氏族成员共同劳动 D. 社会阶级分化明显
西周初年,周天子分封鲁国时举行了一场隆重的策命典礼,并由司空“授土”,司徒“授民”。对这一史实解释最恰当的是( )
A. 周天子重视礼仪制度建设 B. 鲁国国君的地位与周天子相似
C. 周天子用最高礼节接待鲁国国君 D. 鲁国国君的权力来源于周天子
《春秋公羊传》中记载:“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桓何以贵?母贵也。”这一做法( )
A. 是春秋时期宗法制度崩溃的表现 B. 严重地破坏了嫡长子继承制
C. 遵循了周代宗法制度的精神实质 D. 表明太后左右了王位的继承
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主要因为王位世袭制是( )
A. 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和要求 B. 文明时代开始的标志
C. 代表了地主阶级的利益 D. 华夏族形成的标志
秦国商鞅变法规定:“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这实质上( )
A. 从法律上确立土地私有制 B. 禁止自由买卖土地
C. 承认了井田制的合法性 D. 违背历史发展潮流
随着有关秦始皇的影视剧增多,某校高一学生对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产生了研究兴趣。围绕他巩固统一措施展开了积极讨论,其中,秦始皇在思想上采取的措施是( )
A. 统一文字 B. 统一货币 C. 焚书坑儒 D. 统一度量衡
东汉末年,在朝廷主持下,蔡邕用“飞白书”刻石经,这就是中国第一部石经“熹平石经”。石经完工后,立于洛阳太学门外,前来观赏摹写者,“车乘日千余辆,填塞街陌”。这在当时( )
A. 来源于普通民众的精神需求 B. 帮助太学长期进行招生宣传
C. 推动书法向艺术化方向发展 D. 有助于儒家学说不断完善
唐代民间常“戏孔”为乐。《旧唐书》记载:唐文宗大和六年(832年)二月的一次宫廷宴会,杂戏人“戏孔”,“帝曰:‘孔子,古今之师,安得侮黩。’逐命驱出。”这表明唐朝( )
A. 儒学复兴运动兴起 B. 儒学地位的动摇与重构
C. 民间娱乐活动丰富 D. 三教合流现象逐步发展
唐太宗曾说:“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这反映出唐太宗的思想是( )
A. 民贵君轻 B. 农业为本 C. 君治为本 D. 休养生息
在唐代,女子离婚或丧夫后可再嫁。如一代大儒韩愈,女儿先嫁其门人李汉,离婚后又嫁樊仲懿。宰相宋璟之子娶了寡妇薛氏。严挺之的妻子离婚后嫁给刺史王琰,后来王犯罪,严还救了他。这表明唐代( )
A. 伦理道德逐渐沦丧 B. 社会风气较为开放
C. 封建统治出现危机 D. 受外族习俗的影响
骆驼这种独特的动物成为唐代的一种象征符号,从国家、社会到精神生活层面,我们都能够看到骆驼的身影。骆驼在唐代的全面参与反映了( )
A. 骆驼已取代耕牛成为主要的农用动力
B. 各阶层寻求异域珍宝的社会奢靡之风
C. 已形成西部少数民族移居中原的浪潮
D. 对外贸易与开拓成为社会的价值追求
魏征曾写诗言道“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表达他深感皇帝与他意气相投,因此为国家做事并不计较功名的情志。“魏征”这两个字总是使我们想起唐太宗的( )
A. 勇猛强悍、机敏智慧 B. 轻徭薄赋、去奢省费
C. 兼容并蓄、博大开放 D. 知人善任、兼听纳谏
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诗歌的创作根植于当时的社会环境。魏晋文学家左思曾在《咏史》中写道:“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这意在批判( )
A. 察举制 B. 征辟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如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 宰相人数
北宋(71) 南宋(62)
高级官员 20 8
中级官员 15 10
低级官员 12 8
无官职记录 24 36
A. 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 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 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 选官制度功能弱化
唐朝初年,贸易活动被限定在官方指定的市场内,交易过程受到严格监督,但食物、饮料和娱乐消费可以例外。由此可知,唐初( )
A. 商业政策体现一定的民本观念 B. 政府的规定没有得到严格执行
C. 商业店铺广泛出现在大街小巷 D. 市民精神需求得到官方的保障
如图为书法家王羲之代表作之一,后人评价他在前人无数功绩的基石之上,加以融会、贯通和改进,使纯粹出于自然发展的书法,走进玄远精致的神韵境界。其作品的神韵有二:一是表现多变的技法之类;一是表露种种人格之美。这说明王羲之的书法( )
A. 体现了规范与统一
B. 开创了新字体楷书
C. 承前启后博采众长
D. 代表民众文化要求
敦煌出土了很多唐朝时期的蒙书和类书,大都是把儒家倡导的规范道德如忠、孝思想编成了问答式方便记诵的文本,以便携形式填充人们的知识空间,例如《随身宝》、《孔子备问书》、《太公家教》等。这表明( )
A. 唐朝统治者注重儿童教育 B. 道德教化成为社会风俗
C. 理论与实践实现完美统一 D. 儒家倡导个人修身养性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0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 为政》材料二 吾将以教主尊孔子。……而教主不足以尽孔子。教主感化力所及,限于其信徒……举中国人,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吾将以教育家尊孔子。……而教育家不足以尽孔子。教育家之主义及方法,只能适用于一时代、一社会,而孔子之教育,则放四海而皆准,俟百世而不惑也……吾将以政治家尊孔子。……食政治家之赐者,不过一国……不过百年,而孔子之因时的政治,可以善当时之中国,可以善2000年迄今之中国……
--梁启超《世界伟人》
材料三 孔子之道,远传于四域之外,东经朝鲜,波及日本。南则风靡于安南……孔子之道,又流行于欧美。英、法、德、美、意、奥之学者,热心研究孔子者,岁炽日烈……就全世界观之,《论语》之价值,已与《新约全书》竞胜。
--日本学者岛献吉朗《诸子百家》请回答:
(1) 依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主要政治观点。
(2) 材料二从哪些方面评价了孔子?根据材料概括作者评价的主要依据。
(3) 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谈谈“孔子之道”在人类文明历程中的地位。
商欺变法和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古代两次著名的改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商鞅把法作为树立国家权力的最重要的手段来强调,关于惩罚方面,对犯罪集体负责的原则也得到了强调。他明令禁止父亲与成年之子或成年的弟兄在一户同居。为了控制的目的而把民众分成小单位的基本思想在以后的帝国时代,甚至晚至民国时代,仍行之不辄。……商鞅的主要目的是建立一个以勤劳的农民和有纪律的军队为基础的统一而强大的国家,军队的士兵实际上征自农民。
--摘编自《剑桥中国秦汉史》材抖二商鞅变法,废孝弟(悌)仁义,秦先强而后促;王安石变法,专务剥民,宋因以致乱,此史而失者也。商、王之失在残酷剥民,非不可变也,法非其法也。
--张之洞《劝学篇 变法第七》请回答:
(1) 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目的及其对待民众的举措。
(2) 材料二中张之洞分别评价了古代两次著名的改革。你如何看待他的评价,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温彦博以为:“徙于兖、豫之间,则乖违物性,非所以存养之也,请准汉武故事,置降匈奴于塞下,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以实空虚之地,使为中国捍蔽,策之善者也。”
材料二 上分突利故所统之地,置顺、佑、化、长四州都督府;又分颉利之地为六州,左置定襄都督府;右置云中都督府,以统其众。
材料三 五月,辛未,以突利为顺州都督,使帅其部落之官,上戒之曰:“……今命尔为都督,尔宜善守中国法,勿相侵掠,非徒欲中国久安,亦使尔宗族永全也!”
——以上材料均摘自《资治通鉴》
(1) 材料一主张对东突厥采取什么安置政策?
(2) 根据材料二、三说明唐太宗是如何安置突厥的?
(3) 据以上材料,概括唐太宗民族政策的特点。
(4) 综合上述分析结合所学,在民族关系中你能获得什么重要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瓘以魏立九品,是权时之制,非经通之道,宜复古乡举里选。与太尉亮等上疏曰:“昔圣王崇贤,举善而教。……诚以闾伍之政,足以相检,询事考言,必得其善。是以崇贤而俗益穆,黜恶而行弥笃。”
——[唐]房玄龄等《晋书 卫瓘传》材料二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唐]房玄龄等《晋书 刘毅传》材料三隋唐开始的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自隋唐以后,各代“大小之官,悉听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必然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请回答:
(1) 材料一中的“乡举里选”指的什么制度?据材料一,说明这种制度是如何起到社会教化作用的?
(2) 相对材料一,材料二中的选官标准有何变化?据材料二,概括九品中正制的弊端。
(3) 据材料二、三,分析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花石”可以看出,北京人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故A符合题意、
B、C出现在原始农耕时期,D出现在山顶洞人时期,故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本题考查中华文明的起源。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花石”。
本题是中档题,主要通过中华文明的起源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2.【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题干中不能体现中华文明早于世界其他地区的文明,故排除A。
B.在不同的地区分别出现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和红山文化体现了中华文明起源呈现多元一体的特点,故B正确。
C.中华文明起源的时期并非夏商周时期,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已经起源,故排除C。
D.礼乐制度出现于西周,故排除D。
故选B。
3.【答案】A
【解析】通过材料“帝是王的祖宗神,王是帝的嫡系子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中王权与神犬相结合的特点,故A正确:
材料信息并没有体现王权集中的内容,排除B;
材料没有体现出王权大于神权,排除C;
宗法制主导政治统治主要是从西周后开始的,排除D。
故选:A。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通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能力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
4.【答案】C
【解析】由材料中的“只靠高级权威强迫指示执行”可知,史学家黄仁宇指明了王安石变法的不足是靠强制手段推行,C项正确;
法律手段利用的低效是因为不能实现财政部分的商业化导致,因此A项不是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
根据材料“他不能在下端造成各种财物统能公平而自由交换的局面”可知,王安石并未造成商业自由,排除B项;
体制腐败在材料中未提及,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王安石变法,要求学生结合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王安石变法的措施和影响因素,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5.【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重文轻武,导致文臣的地位高,据此依据材料“通常认为其被杀的元凶是宋高宗,主要帮凶是秦桧”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D正确;
A与题干无关,排除;
转运使涉及的是财政领域,故排除B;
C是当时的政治状态,不合题意,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宋朝君主专制演进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通常认为其被杀的元凶是宋高宗,主要帮凶是秦桧”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分析。
本题考查秦朝政治制度,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6.【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核心是分化事权使各部门相互牵制,B选项符合题意。
统兵权和调兵权的分立的说法过于片面,A选项排除。
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务属于具体措施,C选项排除。
设立通判监督地方州郡长官属于具体措施,D选项排除。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北宋加强中央的措施,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额准确把握。
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的准确把握。
7.【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背景,要求理解掌握重要史实。
【解答】
A.依据“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可知,宋太祖选用文官担任地方上的要职,以防止武臣专权。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政策是借鉴了唐末和五代十国的藩镇割据局面,故A正确。
BCD.三项均与本题主旨无关,故排除BCD。
故选A。
8.【答案】A
【解析】“保兵知警守”是保甲法的作用;
“河淤开亿顷”是农田水利法的作用。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王安石变法。保甲法:熙宁三年(1070年)司农寺制定《畿县保甲条例颁行》.乡村住户,每五家组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凡有两丁以上的农户,选一人来当保丁,保丁平时耕种,闲时要接受军事训练,战时便征召入伍。以住户中最富有者担任保长、大保长、都保长。用以防止农民的反抗,并节省军费。农田水利法:规定各地兴修水利工程,用工的材料由当地居民照每户等高下分派。只要是靠民力不能兴修的,其不足部分可向政府贷款,取息一分,如一州一县不能胜任的,可联合若干州县共同负责。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王安石变法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的了解,主要考查学生材料分析和理解的能力。
9.【答案】D
【解析】材料“良渚遗址的一处墓葬出土了玉琼等大量的玉器”、“墓主人是集军事权力与宗教权力于一身的显贵人物”体现的是当时出现了贫富分化和阶级分化现象,D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当时出现私有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排除AB项;
C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解题的关键信息是“良渚遗址的一处墓葬出土了玉琼等大量的玉器”、“墓主人是集军事权力与宗教权力于一身的显贵人物”。
本题为中档题,考查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下周天子为了扩大统治区域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其重要的亲属和功臣,希望建立较为稳固的统治秩序,地方诸侯王的权力直接来源于天子的授权,所以B项表述最符合史实和题意要求,正确。
AC两项与题意明显不符,排除。
B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分封制史实特征,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西周分封制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由司空“授土”,司徒“授民”。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11.【答案】C
【解析】A.这是对宗法制的遵循,A项错误;
B.这一做法强调了嫡长子继承制度,B项错误;
C.题干材料大意是隐公年长而有德行,为什么不宜立为国君?这是因为立嫡子,凭年长不凭德行;立庶子,凭尊贵不凭年长,桓公为什么尊贵?因为他的母亲尊贵,据此可以得知,它严格遵循了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故C项正确;
D.该项不符合史实和材料信息,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西周宗法制,根据材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并调动所学知识回答。
本题考查西周宗法制,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考查了考生的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的素养。
12.【答案】A
【解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始社会公有制逐渐被私有制取代,政治上作出相应调整,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和要求,故A正确;
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标志着人类社会从愚昧时代进入文明时代。夏朝的建立是中国古代文明时代开始的标志,故B排除;
夏朝是奴隶制国家,此时尚未产生地主阶级,故C排除;
华夏族的形成要追溯至炎黄时期,并非在夏朝时形成,且不能单纯以政治制度的更替作为华夏族形成的标志,故D排除。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夏商的政治制度,考生可结合王位世袭制确立的原因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夏商的政治制度,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素养。
13.【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商鞅变法,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根据题干"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可知,反映了秦国土地制度的变革,其重要意义在于法律上废除了奴隶制的土地所有制,确立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即从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故A项正确。
B.题干内容体现了从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允许民众自由买卖土地,故B项错误。
C.题干内容是废除了井田制,,而不是承认井田制,故C项错误。
D.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故D项错误。
故选A。
14.【答案】C
【解析】注意题目关键信息是“思想上”,焚书坑儒是秦朝加强思想统治的措施,故C正确;
ABD均不符合“思想上”,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秦朝的统一。主要考查秦朝统一后在思想专制上的措施。
焚书坑儒是秦朝统一之后,为了维护统一在思想上进行专制的主要措施。
15.【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蔡邕用“飞白书”刻石经,吸引了大量观赏摹写者,结合所学可知,这一现象说明当时书法逐渐演变为一种艺术,而蔡邕的行为推动了书法向艺术化方向的发展,故C正确;
书法艺术是士阶层的爱好,而非普通民众的的精神需求,故A错误;
“熹平石经”的目的不是为了招生宣传,故B错误;
熹平石经内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因此无法得出儒家学说的发展情况,故D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汉代书法发展的状况及其影响分析。
本题考查汉代书法发展的影响,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6.【答案】B
【解析】A.材料没有反映儒学复兴运动,排除A项;
B.“戏孔”反映出儒学地位的动摇,“孔子,古今之师,安得侮黩”表明统治者仍然尊奉儒学的主流地位,因此材料信息反映出唐朝时期儒学地位的动摇与重构,故答案为B项;
C.材料主旨不是反映民间娱乐活动,排除C项;
D.材料没有涉及三教合流现象,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解答本题需要紧扣关键信息“戏孔”“孔子,古今之师,安得侮黩”等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17.【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太宗时期他说:治理国家像摘树,根不动摇,叶不动摇;君主清静,百姓安乐,可知唐太宗的思想为休养生息,故D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君民的关系,故A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农业,故B错误;
材料重点不在君治为本,在君主为百姓提供宽松的管理,故C错误。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唐太宗的历史功绩,要求学生结合唐太宗的治国思想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唐太宗的治国思想,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18.【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在唐代,女子离婚或丧夫后可再嫁”及相关事例可知,唐代女子离婚或再嫁成风,这是社会风气较为开放的一个表现,故B正确;
A项不符合史实,故A错误;
C项与题干主旨不符合,故C错误;
D项从题干中无法得出,故D错误。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风俗习惯,要求学生结合唐宋时期社会习俗的特征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唐宋时期社会习俗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19.【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骆驼主要出现在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中,体现了唐代兼容并包的时代特色,说明对外贸易与开拓成为社会的价值追求,故选D;
骆驼主要是在对外贸易中,没有成为主要的农用动力,排除A;
骆驼在唐代的全面参与不代表出现各阶层寻求异域珍宝的社会奢靡之风,排除B;
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丝绸之路,要求学生结合“骆驼这种独特的动物成为唐代的一种象征符号,从国家、社会到精神生活层面,我们都能够看到骆驼的身影”来分析。
本题考查丝绸之路,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0.【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表达他深感皇帝与他意气相投,因此为国家做事并不计较功名的情志”可知,魏征强调皇帝能了解他的想法,能做到兼听纳谏,知人善任,故D项正确;
ABC三项均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唐太宗的评价,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表达他深感皇帝与他意气相投,因此为国家做事并不计较功名的情志”的主旨即可得出答案。
本题以魏征的言论为背景材料考查唐太宗的人才观,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
21.【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九品中正制,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B.项是在汉朝实行的选官制度,重视品德和才能,故不选AB。
C.从题干“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可以分析得出此时由门第高的世家大族把持了政治仕途,有才华的人士因为出身低微,不能受到重用。这种制度是魏晋时期实行的九品中正制,以门第出身作为主要选官标准,故C正确。
D.项是在隋唐时期通过考试选官的制度,注重才能,故不选D。
故选C。
22.【答案】B
【解析】A.南宋时期高级官员的数量大大下降,说明世大族影响削弱,故A项错误;
B.依据表格可知,两宋时期宰相祖辈任官分布有高级官员、中级官员、低级官员以及无官职记录,其中无官职记录人数最多,结合所学可知,宋朝进行科举制改革,使得做官范围大大扩大,社会阶层流动加强,故B项正确;
C.表格反映的是两宋时期宰相祖辈任官分布情况不能得出宰相权力日益下降,故C项错误;
D.宋朝科举制度的功能是强化,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科举制,解答本题需要根据题干信息再联系科举制的作用分析。
本题属于表格题型,解答本题首先注意表格标题,然后观察表格中数字变化,结合所学相关知识分析即可。
2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贸易活动被限定在官方指定的市场内,交易过程受到严格监督,但食物、饮料和娱乐消费可以例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基于战争破坏、生产凋敝、民生艰难的现实,唐朝初年政府在严格监管市场、限制商业活动同时,放松对食物、饮料和娱乐消费的控制,这反映出当时的商业政策照顾到了民众的基本消费需求,蕴含一定的民本观念,故A项正确;
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不能说明政府的规定没有得到严格执行,故B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业店铺广泛出现在大街小巷是直到宋代才有的现象,故C项错误;
市民精神需求得到“官方的保障”在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隋唐时期的商业发展,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材料中“贸易活动被限定在官方指定的市场内,交易过程受到严格监督,但食物、饮料和娱乐消费可以例外”的主旨,并正确掌握隋唐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
本题主要考查隋唐时期的商业发展,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24.【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后人评价他在前人无数功绩的基石之上,加以融会、贯通和改进,使纯粹出于自然发展的书法,走进玄远精致的神韵境界”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羲之的书法承前启后博采众长,故C正确。
ABD均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王羲之书法成就。依据材料“,后人评价他在前人无数功绩的基石之上,加以融会、贯通和改进,使纯粹出于自然发展的书法,走进玄远精致的神韵境界”等信息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书法演变情况,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25.【答案】B
【解析】根据“大都是把儒家倡导的规范道德如忠、孝思想编成了问答式方便记诵的文本,以便携形式填充人们的知识空间”可以看出,当时十分重视以儒学为主的社会道德教化,故B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儿童教育,排除A;
材料没有体现实践,排除C;
材料强调社会教化,而不是强调儒学的修身,排除D。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考生可根据材料“大都是把儒家倡导的规范道德如忠、孝思想编成了问答式方便记诵的文本,以便携形式填充人们的知识空间”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属于一道典型试题。
26.【答案】
【小题1】(1)本小问的观点,依据材料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可以得出“贵贱有序”的等级观念;“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可以得出提倡“仁”,主张以德治民。
(2)本小问的方面及其影响,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可知,从孔子的地位、思想主张及其影响解答即可。
(3)本小问的地位,结合儒家思想的地位和影响解答即可。
故答案为:
(1)主张“贵贱有序”的等级观念;提倡“仁”,主张以德治民。
(2)儒学创始人,中国人深受孔子思想影响;教育家,教育思想影响深远;政治家,孔子的政治主张不受国家和时代的限制。
(3)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部分,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具有世界性影响。 【小题2】 【小题3】
【解析】本题考查儒家思想。考查孔子思想主张、地位以及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提取有效信息,结合孔子思想相关知识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对孔子思想相关知识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归纳概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7.【答案】
【小题1】(1)第一小问的目的,依据材料一“商鞅的主要目的是建立一个以勤劳的农民和有纪律的军队为基础的统一而强大的国家,军队的士兵实际上征自农民”可以得出目的是控制民众,强化集权;实现富国强兵。第二小问的举措,依据材料一“对犯罪集体负责的原则也得到了强调”、“禁止父亲与成年之子或成年的弟兄在一户同居。为了控制的目的而把民众分成小单位的基本思想在以后的帝国时代”,结合所学可知,举措是严刑峻法;什伍连坐;实行“分异令”(小家庭制);奖励耕战。
(2)本小问的评价及其说明,依据材料二的内容,结合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史实可知,张之洞对商鞅变法的评价符合事实,有一定道理。既看到商鞅变法在废除旧制度,确立封建制度,增强秦国综合国力的积极作用;也看到变法压榨民众的一面;张之洞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存在偏见;失之片面。只看到变法剥夺民众导致社会动乱的一面;没有看到变法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加强国家军事力量,一定程度上改变北宋积贫积弱局面的重要作用。
故答案为:
(1)目的:控制民众,强化集权;实现富国强兵。
举措:严刑峻法;什伍连坐;实行“分异令”(小家庭制);奖励耕战。
(2)对商鞅变法的评价符合事实,有一定道理。既看到商鞅变法在废除旧制度,确立封建制度,增强秦国综合国力的积极作用;也看到变法压榨民众的一面。
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存在偏见;失之片面。只看到变法剥夺民众导致社会动乱的一面;没有看到变法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加强国家军事力量,一定程度上改变北宋积贫积弱局面的重要作用。 【小题2】
【解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考查商鞅变法的主要目的及其对待民众的举措;张之洞对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评价。需要掌握商鞅变法的目的、内容以及影响和王安石变法内容和影响。
本题考查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考查对商鞅变法的目的、内容以及影响和王安石变法内容和影响的把握,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归纳概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8.【答案】【小题1】政策:材料主张就地安置:即不打破原有部落组织,保留原有风俗习惯。
【小题2】安置:在东突厥设置都督府,任用突利、颉利等突厥首领任都督,告诉他们要守法。
【小题3】特点: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与少数民族友好往来,注重少数民族自身发展。
【小题4】认识:唐朝统治者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形成相对开放的社会风气;民族文化在交流中相互交流交融中发展。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唐朝的民族政策。第一小问要结合唐朝对突厥的措施在分析;第二小问要结合唐太宗的政策特点来分析;第三小问要结合唐太宗的民族政策来分析;第四小问要结合唐朝民族政策的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唐朝民族政策的表现和影响,学生要有较强的整合所学知识综合理解材料的能力。
29.【答案】【小题1】制度:察举制。说明:崇贤使民俗会更加和顺,举善使人们更加忠厚。
【小题2】变化:由注重才德到注重门第。弊端:中正官徇私舞弊;世家大族垄断仕途;扼杀人才;败坏社会风气。
【小题3】影响:提高了儒学的地位;把选官权集中到中央政权;造成了社会阶层的对流;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第一问结合“瓘以魏立九品,是权时之制,非经通之道,宜复古乡举里选”等信息分析;第二问结合“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概括;第三问结合“隋唐开始的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归纳。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