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江苏省盐城高级职业学校普职班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
注意:本试卷包含Ⅰ、Ⅱ两卷。第Ⅰ卷为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中相应的位置。第Ⅱ卷为非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填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答案写在试卷上均无效,不予记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2小题,共80.0分)
如图的考古发现,为距今(2019年)七千年我国原始居民使用的生产工具。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来看,此类工具的出现和使用佐证他们生活在( )
A. 旧石器时代 B. 新石器时代 C. 青铜朝代 D. 铁器时代
据现有的考古资料所知,中华民族的祖先分别在多个地区创造了原始文化,这些早期先民的文化区,时间上有先后,规模上有大小,水平上有高低,但是它们各有特点,自成系统,既有个性,又有共性。这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 )
A. 以中原地区为主,逐渐向外辐射 B. 呈现八方雄起,丰富多彩的态势
C. 在诸多区域同时出现,各自发展 D. 各地区存在延续不断的继承关系
从大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古代史上从“公天下”到“家天下”的历史事实( )
A. 不断变化的人才标准 B. 不断变迁的统治模式
C. 不断改变的社会形态 D. 不断趋向文明的历史进程
央视《探索 发现》播放专题片《我们的祖先是怎样生活的》,有关原始人生活场景在专题片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
A. 元谋人使用打制石器劳动 B. 北京人学会用火御寒照明
C. 大汶口人学会制作蛋壳黑陶 D. 河姆渡人以水稻为主要栽培作物
如图所示文物及其铭文,有周康王赐予盂器物和人口、告诫盂要忠心辅佐王室等信息。该史料可用于认识( )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察举制
有学者认为,文明社会是从有社会规则开始的。据此判断,可作为文明社会标志的是( )
A. 制造石器工具 B. 采集与渔猎食物
C. 农耕聚落形成 D. 文字与法律产生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在撰写本国史籍时,多称自己为“夏”或“中国”;同时还追溯它与夏商周各代王朝的过往关系。这反映了( )
A. 华夏正统的意识 B. 家国同构的理念
C. 王权独尊的观念 D. 国家统一的趋势
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个阶层。这一做法( )
A. 动摇了周王朝的统治基础 B. 瓦解了西周的分封制
C. 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D. 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
某学者认为,那是一个创造的时代,思想巨人一个又一个出现,争相著述,互相辩驳,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井喷。这个“创造的时代”是( )
A. 夏朝时期 B. 商朝时期 C. 春秋战国 D. 秦汉时期
三代早期,华夏各部族的始祖神话大相径庭;春秋以降,“诸夏共祖”说或“五帝同源”说成为主流。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民族交融的加快 B. 宗法观念的增强
C. 变法运动的推动 D. 自然科学的进步
秦统一六国后,北击匈奴,南征百越,把“西南夷”纳入帝国版图。这些举措( )
A. 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B. 实现了秦在全国的长治久安
C. 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D. 违背了人民意愿,导致秦朝迅速灭亡
战国时代,一位思想家向各国君主提出治国方略,一味大谈夏商周三代的德政,几乎得不到任何当权者的响应。该思想家是( )
A. 老子 B. 墨子 C. 孟子 D. 韩非子
古人对秦朝短期而亡主要原因的分析,最接近史实的是( )
A. “废先王之道,燔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B. “四维(礼义廉耻)不张,…故万民离叛”
C. “所有殄天而降辱者,(亡于)六王之后也”
D. “内兴功作,外攘狄夷,以秦半之赋,发闾左之戍”
有人把春秋战国某些学派分别描述为:“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体现中央集权的法制派”“提倡节俭兼爱的反战派”“主张关爱他人为政以德的礼仪派”。下列与之对应正确的是( )
A. 儒道墨法 B. 墨儒法道 C. 法儒道墨 D. 道法墨儒
西汉时,主父偃提出的“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的办法非常高明,被武帝立即采用。这生要在于该办法( )
A. 缓解了皇族内部矛盾 B. 便于削弱宰相权力
C. 瓦解了地方势力勾结 D. 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西汉初年,皇帝找不到颜色相同的四匹马来驾车,将相大臣甚至只能乘坐牛车:到汉武帝初,普通百姓也拥有马匹,“阡陌之间成群”,马匹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A. 社会稳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B. 西域良马引进与马种改良
C. 游牧民族大规模地移居中原 D. 长期和平使战马消耗减少
春秋战国时,秦国地处西陲,长期与西戎为伍,但最终却取得了灭六国,一统天下的成就。下列各项能够构成秦国开创历史新局面的原因的是其在战国七雄中( )
A. 地理位置比六国优越 B. 长期与周边民族交流
C. 置身于诸侯纷争之外 D. 商鞅变法卓有成效
《汉书》记载:“秦既称帝,患周之败,以为……诸侯力争,四夷交侵,以弱见夺。”秦始皇“患周之败”而采取的措施是( )
A. 建立中朝 B. 推行郡县制 C. 焚书坑儒 D. 颁布法律
金克木在《风流汉武两千年》中认为:秦始皇构建了大帝国的框架,组装了硬件;汉武帝确定了大帝国的运转机制,加上了软件。以下机制不属于汉武帝加装“软件”是( )
A. 十三部刺史 B. 司隶校尉 C. 中朝制度 D. 监御史
皇帝制度形成后,其居处称“行在所”,所居称“禁中”,服食之物称“御”,所用车马称“乘舆”,皇帝有病称“不豫”皇帝去世称“驾崩”,入葬的坟墓称“陵”。皇帝的父母、妻妾和儿女也有专门的称号。此称谓( )
A. 使官僚政治逐步取代血缘政治 B. 体现了皇权上天赐予的神秘性
C. 意在突出皇帝与众不同的地位 D. 改变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趋势
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说:“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
A. 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 B. 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
C. 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 D. 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隋书 食货志》云:“晋自中原丧乱,元帝寓居江左,百姓之自拔南奔者,并谓之侨人。皆取旧壤之名,侨州郡县。”如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侨立南徐州。侨州郡县设立的主要影响是( )
A. 促进了长江流城的开发 B. 提高了地方行政的效率
C. 实现了北人还乡的愿望 D. 维护了江南士族的特权
据记载,贞观年间,商旅野外停留,没有盗贼之忧,监狱常常空置;马牛遍布田野,连年获得丰收,斗米三四钱;往来旅客从山东到沧海,不用自带干粮,可以取给于路。该记载( )
A. 说明贞观年间百姓生活富足 B. 客观反映了贞观之治的面貌
C. 为政要类的记载提供了范例 D. 反映了唐初经济的恢复发展
女皇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正如胡戟先生所说:“武则天去世前后八年里,发生了七次宫廷政变,一度严重动荡的政局也未能阻止开元盛世的到来。”可见,武则天当政时期( )
A. 中央集权制度遭到严重挑战 B. 为开元盛世打下了坚实基础
C. 国家长期处于不稳定的状态 D. 开辟了唐朝前期的全盛局面
西汉初期,在“革秦之弊必行封建之制”的社会舆论影响下,汉高祖刘邦推行( )
A. 三公九卿制 B. 皇帝制度 C. 郡国并行制 D. 行省制度
唐朝为宰相们提供商议军国大事的办公处所称( )
A. 外朝 B. 政事堂 C. 枢密院 D. 军机处
孔子是无神论者,他曾说子不语怪力乱神。而董仲舒结合阴阳家学说创造性的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学说。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董仲舒的学说背离儒家思想 B. 儒学已不再适应时代的要求
C. 孔子的思想不被当时所认可 D. 儒学适应社会发展做出调整
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该法的特点是( )
A. 以丁身为本,输庸代役 B. 人口税分算赋和口赋
C. 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 D. 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北京大学自主招生政策规定拒招不孝敬长辈的学生,不禁让人想起古代的以“孝廉”选拔人才的制度。这种制度是( )
A. 世袭制 B. 科举制 C. 宗法制 D. 察举制
隋朝修建的京杭大运河,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唐代继承发展了隋朝的建设成果,使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 )
A. 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 B. 水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形式
C. 经济重心南移产生重大影响 D. 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统一稳定
史料记载:琅琊王氏,从东晋的王导到南齐的王俭,六世名德,海内冠冕,当宰相的接二连三,甚至连白痴也可出任高官。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A. 郡县制的推行 B. 科举制的设置
C. 九品中正制的实施 D. 中央集权的加强
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隋唐时期统治者为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 )
A. 废分封,置郡县 B. 设立九品中正制
C. 确立三省六部制 D. 实行科举制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0.0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图所示
材料二 如图所示
请回答:
(1) 材料一中秦朝的中枢政务机构是什么?其中“三公”的职责分别是什么?
(2) 材料一中西汉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采取了什么措施?该皇帝是谁?
(3) 材料二反映唐朝实行了什么中枢政务机构?有何影响?
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而且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者一贯重视且擅长处理民族关系。
材料一: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造成中华文明这一鲜明个性特征的重要因素,是中国历史上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的“大一统”思想的潜移默化,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而秦汉时期正是这种理念完全定型的关键阶段。秦汉时期的最高统治者,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并构筑了统一的制度文化。秦汉时期的思想家也全力以赴地弘扬“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
--摘编自黄朴民《论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
材料二: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文帝改革“不期然的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
材料三:如图汉唐通过争取对西域的控制,向西拓展来维护边疆稳定。
唐关中乃王畿,故安西四镇(龟兹、焉耆、于阗、疏勒)为防护国家重心之要地……玄宗之世,华夏、吐蕃、大食三大民族皆称盛强,中国欲保其腹心之关陇,不能不固守四镇。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1) 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汉文化蕴涵的时代精神。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构筑统一的制度文化”而采取的政治、经济及文化措施。
(2) 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唐两代经营西域设置的机构名称及经营西域的意义。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时间“距今(2019年)七千年”和图一磨制石器钻孔石斧可以推断是处于新石器时代,故B项正确。
旧石器时代一般以打制石器为主,不会出现钻孔石斧一类的工具,故A项不合题意,排除。
青铜朝代目前一般认为在我国的商周时期,工具早已比图中的进步了,故C项不合题意,排除。
铁器时代以能够冶铁和制造铁器为标志,出现在周代以后,工具也进步得多,故D项不合题意,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生产工具演进情况。关键信息有:为距今(2019年)七千年我国原始居民使用的生产工具。
本题考查原始社会时期农业生产工具演变情况,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2.【答案】B
【解析】研究材料“但是它们各有特点,自成系统,既有个性,又有共性”说明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文明中心共存的特点,故B正确。
ACD三项与题意要求不符。故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华文明演变的特点。关键词是“但是它们各有特点,自成系统,既有个性,又有共性”。
本题考查中华文明演变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中华文明遍布各地,呈现了多元发展、互相渗透、融聚一体的特点。在世界四大文明体系中,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中断和不断向前发展的独立文明体系,这一早就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文明特征。关于中华文明的考查切入点很多,学生应引起重视。
3.【答案】D
【解析】A、材料未涉及人才标准事项,故排除;
B、由公天下到家天下,统治模式未发生改变,故错误;
C、由公天下到家天下,社会形态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而不是不断变迁,故排除;
D、由公天下到家天下,是原始社会末期贫富分化出现、私有制产生、以及部落联盟首领权力不断强化的趋势,其反映了中国原始社会形态向更新的社会形态发展的过程,是一种趋向文明的历史进程,故正确;
故选:D。
本题以公天下到家天下的历史史实为考查切入点,考查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知识点的掌握,考查对材料的综合阅读理解能力。
本题考查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的掌握,解答题目时,掌握:由公天下到家天下,是原始社会末期贫富分化出现、私有制产生、以及部落联盟首领权力不断强化的趋势,其反映了中国原始社会形态向更新的社会形态发展的过程,是一种趋向文明的历史进程。
4.【答案】C
【解析】答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龙山文化的代表是黑陶,胎壁薄如蛋壳,被称为“蛋壳陶”,C选项错误,符合题意;
ABD选项表述符合史实,排除;
故选:C。
本题为较易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结合中国古代的陶瓷业发展进行分析即可。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原始陶瓷业的发展,侧重对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蛋壳陶是龙山文化的代表。
5.【答案】B
【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禅让制是在夏朝之前实施,故排除;
B.根据“有周康王赐予盂器物和人口、告诫盂要忠心辅佐王室”,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实行的分封制,把土地和人民分给诸侯,诸侯要承担相应的义务,故正确;
C.郡县制是秦朝确立的地方行政体制,故排除;
D.察举制是汉代实行的选官制,故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西周的分封制,侧重于考查的是分封制的内容。
本题考查的是分封制的内容,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识记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6.【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文明社会是从有社会规则开始的”可以看出是强调社会规则,文字与法律产生符合材料的要求,D是正确的;
ABC选项表述的都是经济事务和社会事务,没有体现出社会规则的特点,排除。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早期的文明特点,要求学生结合人类早期文明产生的特征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人类早期文明产生的特点,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7.【答案】A
【解析】A.各诸侯国强调自己与夏朝之间的关系,强调是中国,主要是为了突出自己的正统性,统治的合法性。
B.中国看不出家国同构的理念。
C.强调自己是中国突出与夏商西周的关系,看不出王权独尊的观念。
D.材料反映的只是观念的变化,没有体现出当时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特征。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国家观念,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内容特征和中国文化观念形成的特点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夏商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还要搞清楚战国时期当时的政治环境特征。
8.【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个阶层,说明各个阶层都有受教育的权利,这就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故D项正确。
春秋时期周王朝的统治基础已经出现动摇,而且与孔子的教育活动关系不大,故A项错误。
西周的分封制瓦解是在战国时期,故B项错误。
材料与诸侯争霸战争无关,故C项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孔子的教育思想。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的主旨,结合孔子教育贡献及其意义分析。
本题考查孔子在教育上的贡献及其意义,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9.【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思想巨人一个又一个出现,争相著述,互相辩驳,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井喷”并结合所学可知,此时代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此时中国思想文化繁荣,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故C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朝、商朝时期没有“思想井喷”现象,故A、B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期是文化专制、思想统一的时期,而不是“思想井喷”时期,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材料中“思想巨人一个又一个出现,争相著述,互相辩驳,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井喷”的主旨,并正确掌握百家争鸣的含义及历史影响。
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10.【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混战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流与融合,材料中的“三代早期,华夏各部族的始祖神话大相径庭;春秋以降,‘诸夏共祖’说或‘五帝同源’说成为主流”正是民族融合的体现,故A正确。
B、C、D均不符合,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高中历史文化常识知识点。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三代早期,华夏各部族的始祖神话大相径庭;春秋以降,“诸夏共祖”说或“五帝同源”说成为主流。
11.【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北击匈奴,南统岭南,把‘西南夷’纳入版图”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统一六国后,统治范围不断扩大,政府采取措施巩固统一局面,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故C正确;
郡县制在全国的推广是确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与题干信息无关,故A错误;
B项“长治久安”说法错误,秦朝二世而亡,错误;
秦巩固统一措施不存在违背人民意愿的情况,故D错误。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秦朝统一,考生可结合材料“北击匈奴,南统岭南,把‘西南夷’纳入版图”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秦朝统一,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素养。
12.【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战国时代”、“德政”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孟子主张仁政,不能适应当时时代和统治者的需要,因此得不到统治者的支持,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
A项是春秋晚期的思想家,主张无为而治,不符合题意,排除。
B项主张兼爱非攻,不符合题意,排除。
D项主张依法治国,加强君主专制,得到了统治者的支持,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战国时代”、“德政”,结合孟子所处的时代特征和思想主张分析,同时注意把握选项中其他思想家的思想。
本题考查对孟子思想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3.【答案】D
【解析】A.焚书坑儒是加强思想控制,不是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而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暴政。
B.材料反映的是秦朝抛弃儒家思想,而用法家思想来统治,这不是秦朝灭亡的原因。
C.“秦之所殄灭而降辱者,六王之后也意思“是秦朝举国覆灭而投降受辱,就在秦灭六国不久之后,这不是分析秦朝灭亡的原因。
D.选项反映的是秦朝大兴土木,对外进行征战,对老百姓进行搜刮,导致民不聊生,是秦朝暴政的表现,这是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秦朝的灭亡,要求学生结合秦王朝灭亡的原因来分析。
问题解答要搞清楚导致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暴政,其主要的表现是对老百姓的搜刮和剥削,赋税和徭役过重,法律严苛。
14.【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要求识记掌握重要史实。
【解答】
结合所学可知,道家主张“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法家主张树立君主的权威,靠刑法治国;墨家主张节俭、尚贤、非攻;儒家主张“为政以德”仁、礼。
故选D。
15.【答案】D
【解析】A.汉武帝实行推恩令,主要是为了解决中央集权的问题,而不是为了缓和皇族内部的矛盾。
B.推恩令主要是解决地方与中央的关系,是加强中央集权,而不是为了削弱宰相权力。
C.推恩令只是削弱了地方藩国的力量,并不能瓦解他们之间的勾结。
D.通过推恩令,地方王国越来越小,逐渐丧失了对抗中央的物质基础,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汉朝加强中央集权,要求学生结合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来进行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背景以及推恩令的内容特征,还要搞清楚推恩令产生的历史作用。
16.【答案】A
【解析】汉初,经济凋敝。经过“文景之治”休养生息,社会稳定,到汉武帝时经济得到发展,因此马匹大量增加,“普通百姓也拥有马匹”,故A项正确。
汉武帝初,张骞尚未通西域,因此不可能引进西域良马,故B项错误。
游牧民族大规模内迁是魏晋南北朝,C项时间不符,应排除。
战马消耗减少,并不是马匹增加的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农业经济发展。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高考越来越注重历史学科素养的考查,给人一种考查点在课本无法体现的感觉。这种学科知识和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初中甚至小学的知识积累,更在高中课堂中教师的知识延伸、在课后学生的阅读积累。学生不仅要明确古代主要朝代的顺序,各个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特征也要有所掌握。
17.【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秦国能够灭六国,一统天主要原因是商鞅变法增强了秦国的实力,奠定了统一的物质基础,故D项正确。
秦国地处西陲,地理位置并优越,故A项错误。
BC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商鞅变法。解题的关键是对商鞅变法作用的理解,同时注意把握秦国统一的历史条件。
本题考查对商鞅变法作用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的能力。
18.【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诸侯力争,四夷交侵,以弱见夺”结合所学可知,秦朝鉴于西周分封制导致诸侯分裂割据的教训,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以加强中央集权,B项正确;
中朝为汉武帝时期设立,以分散相权,排除A项;
焚书坑儒为文化专制措施,排除C项;
颁布法律不能解决地方分裂问题,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结合题干“诸侯力争,四夷交侵,以弱见夺”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结合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进行分析解答。
19.【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监御史是秦朝在郡一级的监察机构,受御史大夫牵制,故D是不属于汉武帝加装“软件”,故D符合题意。
ABC均与汉武帝有关,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演变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汉武帝。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稳定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20.【答案】C
【解析】郡县制的出现使得官僚政治逐渐取代了贵族政治,排除A项;
B项强调的是君权神授,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B项;
皇帝制度下,皇帝独尊,这独尊特征不仅包括皇帝的称号,也包括皇帝的车马以及家人均有专门的称号,以体现皇帝与众不同的地位,C项正确;
皇帝的独尊特征体现的是封建社会特征,但是无法改变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趋势,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秦朝皇帝制度,解答本题需要掌握皇帝制度的特征。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秦朝皇帝制度,考查学生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1.【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D.通过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北魏迁都洛阳的目的是很多的,但是根本目的只有一个--巩固统治特别是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可见其“迁都”的根本目的要从加强统治的角度来进行考虑,故D正确。
ABC.三项所述均在题干信息中无体现,不符合题意要求,故ABC错误。
故选D。
22.【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大量劳动力和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长江流域的开发。故A正确。
B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
南移的人口的家乡并不在南方,故排除C。
D材料也不能体现,故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本题的材料设置有一定的难度。
本题考查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23.【答案】D
【解析】“贞观年间,商旅野外停留,没有盗贼之忧,监狱常常空置;马牛遍布田野,连年获得丰收,斗米三四钱;往来旅客从山东到沧海,不用自带干粮,可以取给于路”表明唐初经济得到了恢复发展,故D正确;
A错在“富足”,排除;
BC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解题的关键是“贞观年间,商旅野外停留,没有盗贼之忧,监狱常常空置;马牛遍布田野,连年获得丰收,斗米三四钱;往来旅客从山东到沧海,不用自带干粮,可以取给于路”。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史料即是与历史密切相关的材料,它是人类在以往长期的社会活动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各种痕迹。
2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政启开元”“一度严重动荡的政局也未能阻止开元盛世的到来”可知,武则天的执政为开元盛世的到来奠定了基础,故选B项;
材料的主旨是“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排除A项;
根据“一度严重动荡的政局也未能阻止开元盛世的到来”可知,材料重点强调“未能阻止开元盛世的到来”,排除C项;
唐玄宗“开元盛世”开创了唐代的全盛局面,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主要考查武周政治的影响。
解答本题,关键学生要能够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武则天时期政治统治的主要作用。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25.【答案】C
【解析】A.三公九卿制是秦朝建立的政治制度,汉代依旧继承了三公九卿制,故排除;
B.汉代依旧实行了皇帝制,所以没有体现出“革秦之弊”,故排除;
C.汉代借鉴了秦二世而亡的教训,在郡县制的基础上又建立封国,实行郡国并行制,故正确;
D.汉代没有推行行省制,故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的是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侧重于考查是郡国并行制。
本题考查的是郡国并行制,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识记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6.【答案】B
【解析】政事堂制度是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长官在固定的时间、地点经常性地讨论军国大政、平衡互制、协调共济,最后由皇帝裁定的制度,政事堂设置的目的旨在提高决策效率,强化君主专制,故B项符合题意;
外朝是汉朝设立,排除A。
枢密院是宋元设立,排除C。
军机处是清朝设立,排除D。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隋唐的三省六部制,解答此题需要学生掌握三省六部制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唐朝三省六部制的了解,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7.【答案】D
【解析】由孔子的思想到董仲舒的新儒学发展可知,儒学的发展根据社会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D选项符合题意。
董仲舒的新儒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A选项排除。
材料强调的是儒学根据时代需要进行的调整,B选项排除。
材料不能得出孔子思想不被当时认可的结论,C选项排除。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董仲舒的新儒学,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
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董仲舒新儒学的准确把握。
28.【答案】D
【解析】输庸代役是唐初租庸调制的特点,排除A;
人口税分算赋和口赋是汉初的政策,排除B;
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反映的是北魏租调制的内容,排除C;
两税法以贫富为差不以丁身为本,体现了收税标准从人丁向财产的转变,故D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主要考查两税法的主要特点。
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通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税收制度的变化。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29.【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实行察举制,重视品德,据此依据材料“拒招不孝敬长辈的学生”“孝廉”可知D正确。
AC都注重血缘关系,排除。
科举制主要依据考试成绩,排除B。
故选:D。
本题考查察举制。关键信息是孝廉。
本题考查汉代察举制及其选官标准,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偏低。
30.【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D.依据“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可知,大运河的修建有利于加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维护国家统一,故D项正确。
A.题干信息无法说明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故A项错误。
B.唐朝时期交通形式是海路并举,故B项错误。
C.题干没有涉及经济重心的南移,故C项错误。
31.【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可知,琅琊王氏累世为官,甚至连白痴也可出任高官,结合所学可知,家族门第成为授官依据是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故C项正确。
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九品中正制。需要掌握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材料的解读与分析,结合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九品中正制,考查对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的把握,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2.【答案】C
【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后,废分封,置郡县,这与题干所给时间不符。
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设立九品中正制,这与题干所给时间不符。
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形成三省六部制,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形成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
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是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这与题干所给材料中“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不符。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隋唐三省六部制,解答本题需抓住题干所给材料中的关键信息“隋唐时期”“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并正确掌握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
本题主要考查隋唐三省六部制及其目的,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33.【答案】【小题1】机构:三公九卿。职责: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小题2】措施:设立中朝。皇帝:汉武帝。
【小题3】机构:三省六部制。影响:分散相权,加强皇权,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用。
【解析】(1)本题考查秦政治制度,主要结合图一图片信息进行分析。
(2)本题考查汉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主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分析。
(3)本题考查唐朝三省六部制,依据材料二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演进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
34.【答案】【小题1】时代精神:“大一统”。
措施:政治上建立皇帝制、郡县制、察举制等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统一货币、车轨、度量衡等;文化上统一文字,逐步确立儒学的统治地位。
【小题2】改革的主观目的是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改革的客观效果是促进了民族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奠定基础。
【小题3】机构:汉代:西域都护府。唐朝:安西和北庭都护府。
意义:有利于维护西北地区的稳定;保护中原地区生产和生活;开拓了疆土;树立了朝廷的权威;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解析】(1)本题考查秦汉时期的文化、政治、经济。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相关信息,紧扣秦汉时期大一统大背景分析。第二小问,结合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措施解答。(2)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本小问,依据材料二,结合孝文帝改革的目的和影响分析。(3)本题考查汉朝和唐朝的边疆治理。第一小问,结合汉代和唐代在西域地区设立的机构解答。第二小问,结合汉代和唐代经营西域措施的影响分析。
本题考查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孝文帝改革以及汉唐时期经营西域地区的相关知识,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