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秋八年级物理上册第2章声音与环境达标检测卷(word版有答案)粤沪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秋八年级物理上册第2章声音与环境达标检测卷(word版有答案)粤沪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0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粤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02-13 00:32: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章达标检测卷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
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震耳欲聋”说明声音音调高
B.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C.我们无法区分音调和响度相同的声音
D.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是在传播过程中控制噪声
2.14个无声世界的孩子在中央电视台《经典咏流传》的舞台上,用一个“啊”字唱出了整个春天。如图是嘉宾和孩子用手指放在对方的喉结附近正在相互感知发出“啊”的情景。用这种方式让听不到声音的孩子感知到发出“啊”,这是利用了(   )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C.固体传声比气体快
D.声音的音色可以用手感觉
3.为了让同学们听得更清楚,老师常用“小蜜蜂”扩音器。扩音器的作用是(  )
A.让声音传播得更快
B.增大声音的响度
C.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D.改变声音的音色
4.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合唱比赛中,同学们用歌声表达了“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的远大志向。合唱中“高音声部”和“低音声部”中的“高”和“低”,指的是声音
的(  )
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振幅
5.如图所示是几种声音输入示波器上时显示的波形,音调和响度都相同的两种声音是(  )
A.丙、丁
B.乙、丁
C.甲、丙
D.甲、乙
6.疫情期间,村书记杨百顺每天都通过大喇叭向村民通报疫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村民能听到杨百顺的声音,是因为空气能传声
B.杨百顺说话时,他发出的声音是大喇叭振动产生的
C.村民听到杨百顺的声音后,对战胜疫情充满信心,说明声音能够传递能量
D.村民根据音调,判断出讲话的人是杨百顺
7.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物体振动,人们就能听到声音
B.“教学楼内请轻声慢步”,其中“轻声”是指音调低
C.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最快
D.开会时将手机设置为静音,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8.我们生活在声音的海洋里,松涛、鸟语、流水潺潺、琴声悠悠,让人心旷神怡。以下说法中符合事实的是(  )
A.吼猴能发出很大的吼声,是因为其声带振动得很快
B.泥石流来临前会发出超声波,可通过发出的超声波提前预报
C.小提琴和二胡发出的声音波形图有很大的不同,是因为它们的音色不同
D.蚊子飞行时翅膀振动频率为250~600 Hz,所以人耳无法
9.对下列四幅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图:声波吹灭蜡烛,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B.乙图:小兔子根据音调判断出叫门的不是妈妈
C.丙图:禁止鸣喇叭,是防止噪声的产生
D.丁图:发生台风海啸时常伴有超声波
10.下列关于声音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引吭高歌”是用来形容声音的响度,“沙哑低沉”是用来形容声音的音调
B.声呐能发出超声波,在同一温度的同种介质中传播速度比普通声音的传播速度要大
C.我们听不到蝴蝶飞行时的声音是因为蝴蝶没有发声
D.乐音是乐器发出的声音,噪声是机器发出的声音
11.生活中处处有物理。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汽车的“倒车雷达”利用超声波来定位
B.防噪耳塞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C.用“B超”检查身体利用声音传递能量
D.声纹锁依据音调来辨别主人的声音
1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建筑方面,设计、建造大礼堂时,必须把回声现象作为重要因素加以考虑 
B.动画片的配音常用慢录快放的方式,把成年人的声音变成小孩的声音,这样能够使声音音调变高
C.超声波能将一般情况下不能混合的液体混合在一起,而次声波人耳听不到,能量很小,破坏力不大
D.广播里播放“考生开始答题”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入同学们耳朵的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9分)
13.如图所示,是王爷爷为孙子制作的一只会“吹口哨”的纽扣。先将绳子转绕缠紧,再将绳子拉开、收拢交互进行,就会听到“嗡嗡”的声音。此声音是由于纽扣周围空气____________而产生的,并通过________传入人耳。
14.图中是中国古代的计程车“计里鼓车”。当车走一里时,车上的木人就敲一下鼓,鼓面由于________发声,当车走到十里时,车上的木人就敲一下镯(古代的乐器),人们根据鼓和镯发声的_____(填“响度”或“音色”)不同,确定车行驶的是一里还是十里,这是利用声传递________(填“信息”或“能量”)。
15.如图是某校的葫芦丝社团使用的葫芦丝,当他们吹葫芦丝时,由于管内空气柱发生________产生优美的乐声。用手指按住不同的孔,可以听到不同的声音,这主要是改变了声音的________。温度相同时,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通常情况下,葫芦丝发出的声音在空气里的传播速度大约是________。
16.口技是民间的一种声音艺术,高超的口技艺人,可以模仿各种语音,从声音的特性来看,他主要模仿声音的________(填“音调”“响度”或“音色”)。现场观众能欣赏到,是因为声音能在________中传播,口技艺人往往通过重拍醒木结束表演,醒木拍得越重,声音的________(填“音调”“响度”或“音色”)越大。
17.2019年12月14日,四川省宜宾市杉木树煤矿发生透水事故,失联的13名矿工被困88小时后最终全部获救,堪称生命的奇迹。消防官兵在排水救援的过程中一直敲击矿井中的钢管,终于在18日凌晨2点半,救援人员突然听到了井下钢管的敲击应答声。随后救援人员再敲击13次,然后又听到13次从里面传出的应答敲击声,表明13名被困矿工全部都还活着,令全体救援人员激动万分。在救援中,救援人员能听到被困矿工的敲击声,是因为钢管能____________,救援人员听到13次敲击声,便判断13名矿工仍然活着,表明声音能____________。
18.野生大象群也有自己的“语言”,研究人员录下象群“语言”交流时发出的声音,发现以两倍速度快速播放时,人耳能听到比正常播放时更多的声音。
(1)快速播放时,相当于把声源振动的总时间________(填“缩短”或“延长”)了。
(2)播放速度变为原来的2倍时,若原来频率为300 Hz的声波,将变成频率为________Hz的声波,此时声波传播速度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若以2倍速度播放时才能被听到的声音在正常播放时属于_______声波。
19.为了保证城市正常供水、减少水资源浪费,素有“城市血管医生”的听漏工常常在子夜一点左右、大街上车辆稀少时,利用听音棒检查地下水管是否漏水。选择在凌晨且车辆稀少时段检查是为了。利用听音棒可以使听到的声音更________(填“高”或“大”)些。
三、实验与探究题(20题12分,21题18分,共30分)
20.下表是某些介质的声速v:
介质 v/(m·s-1) 介质 v/(m·s-1)
水(5 ℃) 1 450 冰 3 230
水(15 ℃) 1 470 软橡胶(常温) 40~50
水(20 ℃) 1 480 软木 500
海水(25 ℃) 1 531 铁(棒) 5 200
(1)分析表格中的信息,推断:
①声速大小可能跟__________有关;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
②声速大小可能跟__________有关;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
(2)设海水温度为25 ℃,在海面用超声测位仪向海底垂直发射声波,经过2 s后接收到回波,根据公式s=____________,计算出海水深度为________ m。
21.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①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它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此探究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思维方法叫做_______(填“等效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或“类比法”)
(2)如图②所示,为了验证(1)中的探究结论,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
(3)如图③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________可以传声。
(4)如图④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将听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由此推理可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综合应用题(15分)
22.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潜艇的“耳目”——声呐
潜艇最大的特点是它的隐蔽性。潜艇作战时需要长时间在水下潜航,这就决定它不能浮出水面使用雷达观察,而只能依靠声呐进行探测,所以声呐在潜艇上的重要性更为突出,被称为潜艇的“耳目”。
声呐是利用水中声波对水下目标进行探测、定位和通信的电子设备,是水声学中应用广泛的一种重要装置。
声呐能够向水中发射声波,声波的频率大多在
10 kHz~30 kHz之间,由于这种声波的频率较高,可以形成较好的指向性。声波在水中传播时,如果遇到潜艇、水雷、鱼群等目标,就会被反射回来,反射回来的声波被声呐接收,根据声信号往返时间可以确定目标的距离。
声呐发出声波碰到的目标如果是运动的,反射回来的声波(下称“回声”)的音调就会有所变化,它的变化规律是如果回声的音调变高,说明目标正向声呐靠拢;如果回声的音调变低,说明目标正远离声呐。
(1)人耳能够听到声呐发出的声波的频率范围是________kHz到________kHz。
(2)如果停在海水中的潜艇A发出的声波信号在10 s内接收到经B潜艇反射回来的信号,且信号频率不变,潜艇B与潜艇A的距离s1是多少?(设声波在海水中传播速度为1 500 m/s)
(3)停在海水中的潜艇A继续监控潜艇B,突然接收到潜艇B反射回来的声波频率是变低的,且测出潜艇B的速度是20 m/s,方向始终在潜艇A、B的连线上,经过1 min后潜艇B与潜艇A的距离s2为多少?
(4)在月球上能否用声呐技术来测量物体间的距离?为什么?
答案
一、1.B 点拨:“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响度大,故A错误;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B正确;音调和响度相同,由于每个发声体的音色不同,我们可以通过音色分辨声音,故C错误;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错误。故选B。
2.A
3.B 点拨:为了让同学们听得更清楚,老师常用“小蜜蜂”扩音器。扩音器的作用是减少声音的分散,增大声音的响度。故A、C、D错误,B正确。
4.A
5.A 点拨:由图可知,甲、丙、丁的振动幅度相同,故甲、丙、丁响度相同;乙、丙、丁的频率相同,则乙、丙、丁的音调相同,所以,音调和响度都相同的两种声音是丙、丁,故A正确。
6.A 点拨:村民能听到杨百顺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到村民耳中的,故A正确。
7.D 点拨:开会时将手机设置为静音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防止噪声的产生,故D正确。
8.C
9.C 点拨:声波吹灭蜡烛,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故A错误;音色反映的是声音的品质与特色,它跟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不同材料的物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所以小兔子根据音色判断出叫门的不是妈妈,故B错误;禁止鸣喇叭,是从防止噪声产生方面来控制噪声,故C正确;发生地震、火山喷发、台风、海啸等,都会产生人类听不到的次声波,故D错误。故选C。
10.A 点拨:声速与介质种类和温度有关,在同一温度的同种介质中,超声波的传播速度与可听声的传播速度相同,故B错误。
11.A 点拨:因为超声波具有方向性强的特点,汽车的“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的回声定位工作的,故A正确。
12.C 点拨:声音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形成回声,当回声过长时,会干扰人们的听觉,因此设计、建造大礼堂时,必须把回声现象作为重要因素加以考虑,故A正确。小孩的音调通常比大人高,动画片的配音常用慢录快放的方式,使声音振动的频率加快,音调变高,故B正确。声波具有能量,超声波频率高,对物体有很强的“破碎”能力,它能将一般情况下不能混合的液体(如油和水)混合在一起;次声波也是声波,同样具有能量,可以有很大破坏力,如地震时的次声波,故C错误。考试时,考生听到广播指令是通过空气传入同学们的耳朵的,故D正确。
二、13.振动;空气 点拨:先将绳子转绕缠紧,再将绳子拉开、收拢交互进行,声音是纽扣周围的空气振动产生的,并通过空气传入人耳,就会听到“嗡嗡”的声音。
14.振动;音色;信息 点拨: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鼓声是由于鼓面振动发声;由于不同物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所以人们根据音色分辨出鼓和镯发声的;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人们根据鼓声和镯声来确定车行驶的是一里还是十里。
15.振动;音调;340 m/s 点拨:吹葫芦丝时,葫芦丝管内空气柱振动产生声音;用手指按住不同的孔,改变了里面空气柱的长度,空气柱振动的频率不同,从而改变了声音的音调;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通常情况下,葫芦丝发出的声音在空气里的传播速度大约是340 m/s。
16.音色;空气;响度 点拨:口技演员可以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从声音的特性来看,他主要模仿声音的音色;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现场观众欣赏听到的口技艺人模仿的各种语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醒木拍得越重,桌面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17.传递声音;传递信息 点拨:救援人员能听到被困矿工的敲击钢管的声音,说明钢管能传递声音;救援人员听到敲击声,便判断矿工仍然活着,表明声音能传递信息。
18.(1)缩短 (2)600;不变 (3)次
19.避免其他声音的干扰;大 点拨:由于地下水管漏水时发出的声音的响度较小,在凌晨且车辆稀少时段检查,可以避免其他声音的干扰;听音棒是固体,传声效果好,能增大声音的响度,使声音听起来更大。
三、20.(1)①温度;声音在5 ℃、15 ℃、20 ℃的水中的速度不同
②介质种类;声音在水、海水、冰、铁等不同介质中速度不同
(2) ;1 531
21.(1)乒乓球弹跳起来;发声的物体在振动;将音叉的振动放大;转换法 (2)在桌面上撒一些纸屑 (3)空气 (4)声音逐渐变小;真空不能传声
四、22.解:(1)10;20
(2) s1===7 500 m。
(3)反射回来的声波频率变低,说明B潜艇正在远离潜艇A,则1 min后两潜艇之间的距离
s2=s1+s3=7 500 m+20 m/s×60 s=8 700 m。
(4)不能;因为月球表面是真空,而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