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孙权劝学 课件(共29张PPT)+教案+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4 孙权劝学 课件(共29张PPT)+教案+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12 18:43:16

内容文字预览

(共29张PPT)
第一单元
4 孙权劝学
司马光
学习目标
掌握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揣摩人物形象。
理解文章所揭示的道理。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可以改变人,知识能够塑造人。三国时期吴国名将吕蒙就是一例。
司马光(1019一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司马光登进士第。宋神宗时,司马光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宋哲宗即位后,司马光主理国政,尽废新法。司马光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有《司马文正公集》传世。
作者简介
本文节选自《资治通鉴》卷六十六(中华书局1956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建安十三年(208),孙权和刘备在赤壁之战中大破曹操军队。建安十五年(210)孙权手下的大将周瑜病逝,鲁肃接替周瑜统领军队。鲁肃劝孙权将荆州南郡借给刘备共拒曹操,后刘备又取得益州,曹、刘、孙三方鼎峙的局面形成了。文章所叙故事就发生在此时。
写作背景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治理朝政的历史借鉴)。
文学常识——《资治通鉴》
孙权(181-252),字仲谋,三国时吴国的创建者。他从兄长孙策遇害身亡之日起,在五十多年的时间内据有江东。其最大功绩就是开发了东南地区,促进了东南地区经济的繁荣发展。
陈寿:“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
曹操 :“生子当如孙仲谋。”
人物简介——孙权
吕蒙(178-219) ,东吴国大将。字子明,汝南富陡(今安徽阜阳)人。少年时不读书,以胆气称,后接受孙权劝告,读了许多兵书、史书,智勇双全。跟随孙权打仗有功,官拜虎威将军。倍受孙权,鲁肃的信赖。鲁肃死后,掌管东吴军事,率军暗袭荆州,擒杀关羽父子,名扬三国。杀关羽后不久病死。
人物简介——吕蒙
鲁肃(172-217),字子敬,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县)人。三国时吴王的得意谋臣,倍受赏识。从小丧父,靠祖母抚养。他少有大志,轻财好施,喜欢习武骑射。鲁肃也是三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一生的最大功绩是倡导、促成并终身不易地竭力维护孙刘联盟,使三足鼎立之势能够形成。
人物简介——鲁肃
文意梳理
初,权 谓 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
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
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
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当初
对……说
事务
只,只是。
当道,当权
介词,拿,用
推脱
古时王侯的自称
副词。表示反问。怎么,难道。
研究儒家经典。治,研究。
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语气词,同耶”“吗”。
了解
历史
罢了
何如。两者抉择,倾向肯定后一种。
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
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
蒙母,结友而别。
于是,便
到,等到
经过
如今,现在。
才干和谋略。
不再是
泛指吴地
另,另外。
拭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他。刮,擦拭。
对朋友辈的敬称。
知晓事情。
于是
叩拜,拜见。
结交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和有抱负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译文
1、当:
当涂掌事(掌管,主持)
但当涉猎(应当)
2、见:
见往事耳(了解)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
3、大
与蒙论议,大惊曰(十分,非常)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敬辞)
一词多义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语气词,表反问。)
通假字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孤:(古:古时王侯的自称。今:单独,孤单。)
博士:(古: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学位的最高一级。)
2、但当涉猎
但(古:只,只是。今:转折连词,但是。)
3、见往事耳
往事(古:历史。今:过去的事。)
4、即更刮目相待
更(古:另,另外。 今:更加)
古今异义
1、倒装句
蒙辞以军中多务(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蒙以军中多务辞)
2、省略句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友”前省略“与蒙”)
文言句式
1.孙权劝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请问他是怎样劝学的?
首先是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其次是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
整体感知
2.鲁肃与吕蒙的对话,可谓是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二人的真实性情与融治关系。请问,作者在此描写二人的对话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何作用?
二人的对话,既从侧面烘托出了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也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整体感知
3.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在东吴,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是周瑜之下的二号人物。鲁肃之所以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赏识吕蒙的才略,表现了鲁肃的爱才、敬才,以及二人的情投意合。这也是从侧面表现了孙权劝学的结果和吕蒙才略的惊人增长。
整体感知
4.“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现已演变成一句耳熟能详的成语。请问这一成语带给你哪些启示?
这一成语告诉我们,事物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人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不能拿老眼光看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整体感知
1.本文是怎样以对话刻画孙权、吕蒙的形象的?
(1)刻画孙权,以直接描写对话为主。孙权劝学,先指出吕蒙“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而“不可不学”;接着根据吕蒙的实际情况,运用反问句强调自己的观点;再针对吕蒙的推托之词而用“孰若孤?”的问句指出其理由不成立;最后现身说法,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受到他对吕蒙的关心与期望,而又不失身份。
合作探究
(2)刻画吕蒙,是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鲁肃发出的情不自禁的赞叹,借鲁肃之口写出了吕蒙的巨大变化,从侧面表明吕蒙因为学习才略有了惊人长进。“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应答。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自得的神态和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
2.分析孙权、吕蒙、鲁肃的人物形象。
孙权:开明、勤勉、循循善诱、平易近人、关爱下属、对下属要求严格;
人物形象
吕蒙:坦诚、虚心受教、善于学习、机敏精干;
鲁肃:爱才、惜才、敬才。
本文通过叙写孙权劝吕蒙学习和吕蒙经过学习才略有了惊人的进步的故事,阐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巨大作用,以此勉励人们努力学习。
文章主旨
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段,即先交代了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了结果,而省略了吕蒙学习,才略长进的过程。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从侧面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写孙权劝学,着重以孙权的劝说之言来表现其善劝,而略去吕蒙的答话,仅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写吕蒙的反应,并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开始学习。
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风趣的一问一答,来表现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而略去二人“论议”的内容,并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作结。
叙事简练,剪裁精当
文本特色
文章开篇写孙权劝吕蒙学习时,吕蒙借事务多来推托。孙权用自己的状况和吕蒙的状况进行对比来驳斥吕蒙的托词,以使吕蒙没有理由不去学习。
文章前面写吕蒙找理由不学习,从鲁肃的话中可知吕蒙曾“才略”不高,这与后文吕蒙的表现、鲁肃的评价形成鲜明对比,吕蒙学习后的巨大变化正是通过鲁肃的话从侧面表现出来的,文章由此突出了学习的重要性。
运用对比,突出中心
文本特色
1.孙权建议吕蒙采用的学习方法是:
诗文填空
2.《孙权劝学》中描写孙权劝学成果的句子是: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第一单元 4 孙权劝学 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揣摩人物形象。
3.理解文章所揭示的道理。
学习重难点
1.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2.刻苦治学、提高修养的重要性。
学习过程
一、预习新课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可以改变人,知识能够塑造人。三国时期吴国名将吕蒙就是一例。
二、导学基础知识
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一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司马光登进士第。宋神宗时,司马光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宋哲宗即位后,司马光主理国政,尽废新法。司马光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有《司马文正公集》传世。
写作背景
本文节选自《资治通鉴》卷六十六(中华书局1956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建安十三年(208),孙权和刘备在赤壁之战中大破曹操军队。建安十五年(210)孙权手下的大将周瑜病逝,鲁肃接替周瑜统领军队。鲁肃劝孙权将荆州南郡借给刘备共拒曹操,后刘备又取得益州,曹、刘、孙三方鼎峙的局面形成了。文章所叙故事就发生在此时。
三、导读理解
1.理解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权谓吕蒙曰 (谓……曰:对……说)
卿今当涂掌事 (当途:当道,当权)
蒙辞以军中多务 (以:用,拿)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é)!(孤:古时王侯的自称。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卿言多务,孰若孤 [孰若:谁(哪一个)比得上……]
及鲁肃过寻阳 (及:到,等到)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更:重新)
长兄何见事之晚乎 (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遂:于是,就;而:连词,表承接关系。)
2.一词多义
①当:
当涂掌事(掌管,主持)
但当涉猎(应当)
②见:
见往事耳(了解)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
③大
与蒙论议,大惊曰(十分,非常)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敬辞)
3.通假字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语气词,表反问。)
4.古今异义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孤:(古:古时王侯的自称。今:单独,孤单。)
博士:(古: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学位的最高一级。)
②但当涉猎
但(古:只,只是。今:转折连词,但是。)
③见往事耳
往事(古:历史。今:过去的事。)
④即更刮目相待
更(古:另,另外。 今:更加)
5.文言句式
①倒装句
蒙辞以军中多务(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蒙以军中多务辞)
②省略句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友”前省略“与蒙”)
6.孙权劝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请问他是怎样劝学的?
明确:首先是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其次是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
7.鲁肃与吕蒙的对话,可谓是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二人的真实性情与融治关系。请问,作者在此描写二人的对话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何作用?
明确:二人的对话,既从侧面烘托出了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也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8.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明确:在东吴,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是周瑜之下的二号人物。鲁肃之所以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赏识吕蒙的才略,表现了鲁肃的爱才、敬才,以及二人的情投意合。这也是从侧面表现了孙权劝学的结果和吕蒙才略的惊人增长。
9.“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现已演变成一句耳熟能详的成语。请问这一成语带给你哪些启示?
明确:这一成语告诉我们,事物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人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不能拿老眼光看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自我检测
1.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1)卿今当涂掌事(________)
(2)蒙辞以军中多务(________)
(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________)
(4)但当涉猎(________)
(5)蒙乃始就学(________)
(6)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
(7)卿今者才略(________)
(8)即更刮目相待(________)
3.解释下列加粗的古今异义词。
(1)但当涉猎
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
(3)见往事耳
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
4.文学常识填空。
(1)《孙权劝学》选自《____________》,该书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_________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朝代)政治家、___________家。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一句中的“经”指《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礼》《____________》等书。
5.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本文节选自《资治通鉴》,作者是__________,北宋____________家、__________家。《资治通鉴》是一部________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2)解释句中加粗词语。
蒙辞以军中多务(_____) 及鲁肃过寻阳(_____)
(3)请把“卿言多务,孰若孤?”译成现代汉语。
(4)孙权认为读书的好处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5)请写出出自本文的两个成语。
(6)读了这篇短文,你受到了什么启示?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邪 耶 语气词
2.答案:(1)当道,当权
(2)推托
(3)研究儒家经典
(4)粗略地阅读
(5)于是
(6)经过
(7)才干和谋略
(8)另,另外
3.答案:(1)只,只是 转折连词
(2)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学位的最高一级
(3)历史 过去的事
4.答案:(1)资治通鉴 编年体 君实 北宋 史学
(2)书 诗 春秋
5.答案:(1)司马光;政治;史学;编年体
(2)推托;到,等到。
(3)你说事情多,哪里比得上我。
(4)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5)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6)围绕“能接纳别人好的建议”“多多读书”回答,意思对即可。
解析:(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县)人 ,世称涑水先生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①句意为: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辞:推托;②句意为: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及:到,等到。
(3)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语:卿:古代君对臣或长辈对晚辈的爱称。务:事务。孰若:犹何如,怎么比得上。表示反诘语气。孤:古时候王侯的自称。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要求用原文语句回答。从“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可知,孙权认为读书的好处是:大有所益;从对吕蒙的要求“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看,也可答“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5)本题考查成语出处。从“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可知,“吴下阿蒙”出处;从“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可知,“士别三日”出处。
(6)本题考查启示。可从短文的中心意思出发谈启示。可谈学习的重要性,也可谈好学就有好结果;还可从孙权的劝和吕蒙的变等角度来谈。
示例1: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示例2:只要发奋学习,就能积学修业,学有所成。
示例3: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示例4:劝人要讲究策略。
参考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和有抱负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第一单元 4 孙权劝学 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揣摩人物形象。
3.理解文章所揭示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2.刻苦治学、提高修养的重要性。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可以改变人,知识能够塑造人。三国时期吴国名将吕蒙就是一例。
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一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司马光登进士第。宋神宗时,司马光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宋哲宗即位后,司马光主理国政,尽废新法。司马光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有《司马文正公集》传世。
写作背景
本文节选自《资治通鉴》卷六十六(中华书局1956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建安十三年(208),孙权和刘备在赤壁之战中大破曹操军队。建安十五年(210)孙权手下的大将周瑜病逝,鲁肃接替周瑜统领军队。鲁肃劝孙权将荆州南郡借给刘备共拒曹操,后刘备又取得益州,曹、刘、孙三方鼎峙的局面形成了。文章所叙故事就发生在此时。
四、文学常识——《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治理朝政的历史借鉴)。
五、人物简介
1.孙权
孙权(181-252),字仲谋,三国时吴国的创建者。他从兄长孙策遇害身亡之日起,在五十多年的时间内据有江东。其最大功绩就是开发了东南地区,促进了东南地区经济的繁荣发展。
陈寿:“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
曹操 :“生子当如孙仲谋。”
2.吕蒙
吕蒙(178-219) ,东吴国大将。字子明,汝南富陡(今安徽阜阳)人。少年时不读书,以胆气称,后接受孙权劝告,读了许多兵书、史书,智勇双全。跟随孙权打仗有功,官拜虎威将军。倍受孙权,鲁肃的信赖。鲁肃死后,掌管东吴军事,率军暗袭荆州,擒杀关羽父子,名扬三国。杀关羽后不久病死。
3.鲁肃
鲁肃(172-217),字子敬,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县)人。三国时吴王的得意谋臣,倍受赏识。从小丧父,靠祖母抚养。他少有大志,轻财好施,喜欢习武骑射。鲁肃也是三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一生的最大功绩是倡导、促成并终身不易地竭力维护孙刘联盟,使三足鼎立之势能够形成。
六、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停顿。
2.教师范读或播放录音,学生听读,标注节奏、停顿,注意体会语气。
3.学生自由朗读。
4.点名读,师生评议。
5.齐读课文。
6.学生结合注释,译读课文,可与同桌讨论交流。
7.检测学生理解情况:点名译读课文,解释重点字词。
七、检查字词
1.理解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权谓吕蒙曰 (谓……曰:对……说)
卿今当涂掌事 (当途:当道,当权)
蒙辞以军中多务 (以:用,拿)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é)!(孤:古时王侯的自称。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卿言多务,孰若孤 [孰若:谁(哪一个)比得上……]
及鲁肃过寻阳 (及:到,等到)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更:重新)
长兄何见事之晚乎 (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遂:于是,就;而:连词,表承接关系。)
2.一词多义
①当:
当涂掌事(掌管,主持)
但当涉猎(应当)
②见:
见往事耳(了解)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
③大
与蒙论议,大惊曰(十分,非常)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敬辞)
3.通假字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语气词,表反问。)
4.古今异义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孤:(古:古时王侯的自称。今:单独,孤单。)
博士:(古: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学位的最高一级。)
②但当涉猎
但(古:只,只是。今:转折连词,但是。)
③见往事耳
往事(古:历史。今:过去的事。)
④即更刮目相待
更(古:另,另外。 今:更加)
5.文言句式
①倒装句
蒙辞以军中多务(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蒙以军中多务辞)
②省略句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友”前省略“与蒙”)
八、探究质疑,深入研讨
1.质疑:孙权劝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请问他是怎样劝学的?
讨论归纳:首先是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其次是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
2.质疑:鲁肃与吕蒙的对话,可谓是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二人的真实性情与融治关系。请问,作者在此描写二人的对话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何作用?
讨论归纳:二人的对话,既从侧面烘托出了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也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3.质疑: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讨论归纳:在东吴,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是周瑜之下的二号人物。鲁肃之所以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赏识吕蒙的才略,表现了鲁肃的爱才、敬才,以及二人的情投意合。这也是从侧面表现了孙权劝学的结果和吕蒙才略的惊人增长。
4.质疑:“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现已演变成一句耳熟能详的成语。请问这一成语带给你哪些启示?
讨论归纳:这一成语告诉我们,事物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人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不能拿老眼光看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九、合作探究
1.本文是怎样以对话刻画孙权、吕蒙的形象的?
解析:(1)刻画孙权,以直接描写对话为主。孙权劝学,先指出吕蒙“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而“不可不学”;接着根据吕蒙的实际情况,运用反问句强调自己的观点;再针对吕蒙的推托之词而用“孰若孤?”的问句指出其理由不成立;最后现身说法,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受到他对吕蒙的关心与期望,而又不失身份。
(2)刻画吕蒙,是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鲁肃发出的情不自禁的赞叹,借鲁肃之口写出了吕蒙的巨大变化,从侧面表明吕蒙因为学习才略有了惊人长进。“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应答。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自得的神态和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
2.分析孙权、吕蒙、鲁肃的人物形象。
解析:孙权:开明、勤勉、循循善诱、平易近人、关爱下属、对下属要求严格;
吕蒙:坦诚、虚心受教、善于学习、机敏精干;
鲁肃:爱才、惜才、敬才。
十、本文主旨
本文通过叙写孙权劝吕蒙学习和吕蒙经过学习才略有了惊人的进步的故事,阐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巨大作用,以此勉励人们努力学习。
十一、文本特色
1.叙事简练,剪裁精当
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段,即先交代了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了结果,而省略了吕蒙学习,才略长进的过程。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从侧面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写孙权劝学,着重以孙权的劝说之言来表现其善劝,而略去吕蒙的答话,仅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写吕蒙的反应,并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开始学习。
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风趣的一问一答,来表现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而略去二人“论议”的内容,并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作结。
2.运用对比,突出中心
文章开篇写孙权劝吕蒙学习时,吕蒙借事务多来推托。孙权用自己的状况和吕蒙的状况进行对比来驳斥吕蒙的托词,以使吕蒙没有理由不去学习。
文章前面写吕蒙找理由不学习,从鲁肃的话中可知吕蒙曾“才略”不高,这与后文吕蒙的表现、鲁肃的评价形成鲜明对比,吕蒙学习后的巨大变化正是通过鲁肃的话从侧面表现出来的,文章由此突出了学习的重要性。
课后作业
1.背诵全文。
2.积累本课成语,明确现代意义用法。
3.完成课后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