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北宋的政治 精品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北宋的政治 精品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3.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2-14 10:48: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部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贤相辈出,却无力改变官场的腐败昏庸;
名将咸聚,却无法抵挡西陲小国的进攻;
才子云集,却热衷无休无止的内耗党争;
经济富裕,却用于供养禄蠹(1u du )购买和平;
文化昌盛,却不能扭转颓败的国运。
也是最糟糕的时代
这是最美好的时代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1.知道北宋的建立方式、建立时间、建立者和都城。
2.掌握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影响。
3.了解宋朝实行的重文轻武政策及其影响,了解科举制在宋朝的发展和作用。
4.了解王安石变法的背景、措施、影响、结果
学习要求
“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的典故,都与是中国历史上杰出君主宋太祖有关,他建立的王朝在中国历史上有举足轻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颇有特点的大宋王朝。
新知导入
(一)北宋的建立
宋太祖
1.建立者:
2.时间:
3.事件:
4.定都:
赵匡胤(宋太祖)
960年
陈桥驿兵变
东京(开封)
陈桥兵变
黄袍加身
统一:
(1)方针:
(2)结果:
先南后北
局部统一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新知识讲解
赵匡胤是后周禁军的统帅,负责防守京师。960年初,朝廷派他北上抵抗辽军。军队行至开封以北的陈桥驿时,谋士和诸将拿出预备好的黄龙袍披到赵匡胤身上,叩头便拜,口称“万岁”,赵匡胤就这样当了皇帝。
相关史事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结果:979年,宋太宗消灭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统一了中原地区和南方,但并没有统一全国.
观察五代十国部分政权更迭时间表
思考一下,五代十国的政权特点?
后梁 907-923 后唐 923-936 后晋 936-946 后汉 947-950 后周
950-960
吴国 892-937 南唐 937-975 前蜀 891-925 后蜀 925-965 闽国
893-945
结论:五代十国时期,政局动荡不止,王朝个个短命。
背景
阅读分析宋太祖与赵普的对话,回答下列问题。
赵普认为五代更替频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方镇太重,君弱臣强。
针对这些问题,赵普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案?
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
赵普
“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二、强化中央集权
措施
收其精兵
相关史事:宋太祖即位后的一天,与石守信等大将饮酒,酒兴正浓时,宋太祖说:“我当上皇帝全靠你们,可现在我整夜都睡不安宁。”众将忙问其故,宋太祖答道:“如果有一天,你们也被部下黄袍加身,你们也会身不由己啊。”众将知道受到猜疑,便请宋太祖指明一条生路。宋太祖让他们回家置产,享受清福。第二天,这些大将纷纷称病辞职,交出兵权。这就是“杯酒释兵权”故事。
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二、强化中央集权
在中央——分化相权
为防止宰相权利过大
目的:
措施:
1)在宰相之下又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
2)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分化事权
在中央——分化相权







皇帝
财政
行政
军事
(三司)






参知
政 事
副宰相
在地方——分散、削弱地方官的权利
A.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长官。三年一换
B.设置通判。分散知州的权力。
C.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措施:
在地方——分散、削弱地方官的权利
通判的职权涉及地方一切行政和司法事务,知州发布的各相官文需要通判一起署名才能生效。可见,通判的作用是分散知州的权利并对其实行监督。
《宋史》记载,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根据材料,说说通判的职权和作用。P30
宁为百夫长,
胜作一书生!
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
VS
唐朝武将
宋代文臣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材料:北宋民间有俗语:“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当时还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1.目的:
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
①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宋太祖)
②抑制武将,提升文臣的地位的政策
(宋太宗)
2.政策:
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欧阳修,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天圣八年进士。宋英宗时,
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欧阳修
行政权
兵权
阅读课文P30-31,思考下列问题并做好标记:
1.重文轻武的目的是什么? 有哪些措施?
2.重文轻武的影响有哪些?
《劝学诗》
宋真宗(北宋第3位皇帝)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历代科举取士数额统计
发展文教,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重文轻武的政策
措施:
目的: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的 弊端重现。
1.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2.宋太宗继续采取拟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3.改革和发展科举制注重发展文教事业,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科举制
1、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2、隋炀帝:创立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3、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
4、武则天:创立殿试和武举
5、宋朝: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宋人科举考试图
宋朝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重文轻武的影响:
积极影响: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的安定。
消极影响:出现“三冗”:冗兵,冗官,冗费;导致不“两积”:积贫,积弱。
三、王安石变法
变法的概况
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开始变法。
5.时间
摆脱统治危机, 实现富国强兵。
6.目的
募役法,方田均税法,
农田水利法,保甲法。
7.措施
三、王安石变法
领域 措施 内容 目的
经济 募役法 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官僚等,也要交纳役钱。 限制官僚等特权,增加政府收入。
方田 均税法 核实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坏平均征税。 官僚和大地主不能隐瞒土地、逃避赋税,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农田 水利发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促进农业发展
军事 保甲法 把农村人户编制起来,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的人户,出一人为保丁;保丁平时种田,农闲练兵。 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稳定统治秩序,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
变法影响
1、财政收入有所增加;

2、各地兴修水利工程10000多处。
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

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新法几乎全部被废除。变法以失败而告终。
北宋
建立
巩固
960年赵匡胤
加强中央集权
重文轻武
课堂小结
课堂练习
1.“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皇帝,其中建立北宋的“宋祖”是
A.刘备 B.苻坚 C.李世民 D.赵匡胤
D
2.“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为此宋太祖采取的重要措施是( )
A.建立刺史制度
B.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C.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
D.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C
4. 宋真宗曾赋《劝学》:“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密前读。”这反映出宋代选拔人才主要依据
A.科举成绩 B.道德表现
C.门第高低 D.血缘亲疏
A
5、北宋初期的政治改革最终形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从借鉴的视角,当今政府应
A.加强军队建设 B.重视精兵简政
C.加强民主政治建设 D.大力发展经济
B
6. 宋朝的文臣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均高于武将,武将则受到多方面的牵制。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这反映了当时宋朝(  )
A.藩镇割据 B.重文轻武
C.重农抑商 D.尚武轻文
B
7.王安石变法期间,创立太学三舍法,将太学分为外、内、上三舍。上舍生毕业成绩优等的直接免试授官,中等的须参加殿试,下等的经吏部考试再经题试后可授官。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培养变法需要的人才 B.推动学校教育的完善
C.防止大官僚控制教育 D.强化儒家思想的影响
A
8、对下列关于宋朝重文轻武的表述作出正误判断
中央机构的要职由文人出任。
文臣主持国家的军事大权。
派文人担任地方的知州。
知州的权力很大,不受牵制。
扩大科举考试录取的名额。
武将只有调动军队的权力。
宋太祖设通判来制衡知州。
武将有统兵权,没有调兵权。



×

×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