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蒲柳人家》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纤夫(qiàn) 呻吟(yín) 痱子(fèi) 断壁残垣(yuán)
B.滑稽(jì) 捯气(dáo) 筵席(yán) 荣膺(yīnɡ)
C.潜伏(qián) 隐匿(nì) 戏谑(xuè) 呱呱坠地(ɡuā)
D.晌午(xiǎnɡ) 威吓(xià) 镯子(zhuó) 腌臜(ā)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嘬嘴 芭蕉 老茧 提心掉胆
B.温训 呼哨 许愿 呐喊助威
C.驾驭 熏陶 憋闷 天怒人怨
D.谩骂 元霄 擀面 咬文嚼字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蒲柳人家》这篇小说浓墨重彩地描写了一丈青大娘等人物形象,歌颂了运河两岸淳朴的民风民性。
B.保持为政清廉,是关系到党和政府能否取得广大群众信任的重大问题。
C.司法大数据显示,近年来,10.56%的交通事故案件发生的原因为开车看手机造成的。
D.我们一定要跳出惯性思维,提高思想认识,着力保护生态环境,推进绿色发展,促进经济转型。
4.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他本来是个好动的孩子,现在你要他一天到晚坐在家里,他难受得如坐针毡。
B.在春风和煦的星期天,老师带领我们来到野外,欣赏美丽的春景,师生共享天伦之乐。
C.小城镇的文庙十有八九坍塌破败,只剩下断壁残垣,埋没于蓬蒿荆棘之中。
D.现在,只有一个人能搭救何满子;但是,何满子望眼欲穿,这颗救命星却迟迟不从东边闪现出来。
5.下列选项中的句子填入横线处与前后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家风家训的传统。通过家风家训建设改善村风民风,我市在这方面做了很多探索。我们深有感触的是,家风家训的确立要切合实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做好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
A.要大力宣传本地优秀的家风家训;也要借鉴外地经验
B.要大力宣传本地优秀的家风家训;也要做好经验总结
C.避免千篇一律,流于形式;还要认识到社会风气的改变不可能一蹴而就
D.避免说一套,做一套;还要认识到社会风气的改变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
6.下列选项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为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荆门市教育局积极开展“放眼看世界,我与‘一带一路’”。各校踊跃参加,涌现了一大批先进典型。
B.这次成功演示表明,未来使用高容量、自由空间的量子通讯,创建地基网络和卫星之间的安全通信链接将成为现实已是明证。
C.从整体上看,我国制造业质量提升速度仍然滞后于市场需求变化,以价格为主的产品竞争格局亟待改变。
D.我们的祖先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
7.指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描写方法。
①何满子六岁,剃个光葫芦头,天灵盖上留着个木梳背儿。
②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那个年轻的纤夫就像风吹乍蓬,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满脸开花,口鼻出血。
③我差一点儿扔了这把老骨头,你还咒我!
④自己已经老迈年高,砸碎了骨头也榨不出几两油来;难道孙儿到头来也要落得个赶马或是学徒的命运?
⑤何满子对爷爷心怀不满,拿白眼珠儿翻瞪爷爷,闷坐在窗根下,小嘴噘得能挂个油瓶儿。
二、现代文阅读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何满子的奶奶,人人都管她叫一丈青大娘;大高个儿,一双大脚,青铜肤色,嗓门也亮堂,骂起人来,方圆二三十里,敢说找不出能够招架几个回合的敌手。一丈青大娘骂人,就像雨打芭蕉,长短句,四六体,鼓点似的骂一天,一气呵成,也不倒嗓子。她也能打架,动起手来,别看五六十岁了,三五个大小伙子不够她打一锅的。
她家坐落在北运河岸上,门口外就是大河。有一回,一只外江大帆船打门口路过,也正是歇晌时分。一丈青大娘站在篱笆外的伞柳荫下放鸭子,一见几个纤夫赤身露体,只系着一条围腰,裤子卷起来盘在头上,便断喝一声:“站住!”这几个纤夫头顶着火盆子,拉了百八十里路,顶水又逆风,还没有歇脚打尖,个顶个窝着一肚子饿火。一丈青大娘的这一声断喝,他们只当耳旁风。一丈青大娘见他们头也不抬,理也不理,气更大了,又吆喝了一声:“都给我穿上裤子!”有个年轻不知好歹的纤夫,白瞪了一丈青大娘一眼,没好气地说:“一大把岁数儿,什么没见过;不爱看合上眼,掉过脸去!”一丈青大娘火了起来,挽了挽袖口,手腕子上露出两只叮叮当当响的黄铜镯子,一阵风冲下河坡,阻挡在这几个纤夫的面前,手戳着他们的鼻子说:“不能叫你们腌臜了我们大姑娘小媳妇的眼睛!”那个不知好歹的年轻纤夫,是个生愣儿,用手一推一丈青大娘,说:“好狗不挡道!”这一下可捅了马蜂窝。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那个年轻的纤夫就像风吹乍蓬,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满脸开花,口鼻出血,一头栽倒在滚烫的白沙滩上,紧一口慢一口捯气,高一声低一声呻吟。几个纤夫见他们的伙伴挨了打,呼哨而上;只听咔吧一声,一丈青大娘折断了一棵茶碗口粗细的河柳,带着呼呼风声挥舞起来,把这几个纤夫扫下河去,就像正月十五煮元宵,纷纷落水。一丈青大娘不依不饶,站在河边大骂不住声,还不许那几个纤夫爬上岸来;大帆船失去了纤力,掌舵的绽裂了虎口,也驾驭不住,在河上转开了磨。最后,还是船老板请出了摆渡船的柳罐斗,钉掌铺的吉老秤,老木匠郑端午,开小店的花鞋杜四,说和了两三个时辰,一丈青大娘才算开恩放行。
一丈青大娘有一双长满老茧的大手,种地、撑船、打鱼都是行家。她还会扎针、拔罐子、接生、接骨、看红伤。这个小村大人小孩有个头疼脑热,都来找她妙手回春;全村三十岁以下的人,都是她那一双粗大的手给接来了人间。
不过,别看一丈青大娘能镇八方,她可管不了何满子。……
何满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
(1)选文第2段详细地叙写了一丈青大娘惩戒几个纤夫的事件,请给这一段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5个字。
(2)一丈青大娘为什么要同一帮纤夫打架?由此可见她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3)分析下列句子中划线词句的妙处。
①一丈青大娘骂人,就像雨打芭蕉,长短句,四六体,鼓点似的骂一天,一气呵成,也不倒嗓子。
②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那个年轻的纤夫就像风吹乍蓬,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满脸开花,口鼻出血,一头栽倒在滚烫的白沙滩上,紧一口慢一口捯气,高一声低一声呻吟。
(4)用波浪线画出选文中与“她也能打架,动起手来,别看五六十岁了,三五个大小伙子不够她打一锅的”相对应的内容,并用自己的话概括。
(5)选文画横线的句子将一种事物连续比喻成多种事物,请依照这种形式,仿写一个连续比喻的句子(至少连用两次比喻)。
9.阅读选文
老圣人
赵长春
①袁店河有个说法:人读书多了,读得出不来了,就叫“圣人”。这个说法有点讽刺和嘲弄。
②老圣人也被称作“圣人”,当年,他被唤作“圣人”,原因不得而知。现在老了就加了个定语,“老圣人”。
③老圣人做的事情有些不同于他人。就拿春分这一天来说,他要把村里的小孩子们召集起来,在村中老槐树下的大碾盘上,立蛋。
④立蛋,就是春分这一天,将鸡蛋立起来。老圣人先示范,轻手撮一鸡蛋,竖在平展的碾盘上,屏息,慢慢松开,鸡蛋就立起来了!然后,他给孩子们分鸡蛋,一人两枚,围绕碾盘,看谁先立起来,发奖。
⑤这个时候,是村子里春节过后的又一次小热闹。不过,大人们不多,年轻人更少,这时候,老圣人看着孩子们,一脸的笑。
⑥人们说:“这有啥意思?自己买鸡蛋,再买些铅笔、写字本、文具盒……”老圣人说:“这很有意思。就拿春分立蛋来说,是老祖宗们四千多年前就玩的游戏,一辈辈、一代代,传到现在了,会玩的人少了,人家外国反而玩疯……”老圣人说:“一年之计在于春,让孩子们立鸡蛋,心静一下,比玩游戏好。”
⑦说话间,已经有好几个孩子将鸡蛋立起来了。孩子们很开心地围拢着老圣人,听他讲春分,讲节气,讲碾盘的故事。
⑧碾盘也有故事,碾盘很老了,村里人用了好多年,如同村口的老井。现在,条件好了,人们不用碾盘了,包括石磙,还有老井。老井早就被填埋了,一些石磨、石磙,还有马槽,莫名其妙地消失了。后来,人们才知道,被人偷跑了,卖到城里了……老圣人就操心老槐树下的大碾盘。有个夜晚,老圣人突然喊了起来,就在老槐树下。原来,那些人又来偷了!
⑨老圣人说,每个人都有故事,每个村子都有历史,每一家都是传奇。这老碾盘,每家的祖辈都吃过它碾出的面、小米、苞谷……他说的故事,有个后来上了大学的孩子写了出来,写进了他的书里。老圣人保护老碾盘,差点儿拼了老命。
⑩春节,村上的人多了起来,都从外面回来过年,掂了年货去看老圣人。他说:“别看我,看看咱们的老槐树、老碾盘。”老槐树、老碾盘,就成了村子一景。
还有,与别的村子相比,村上喝酒、赌博的人少,打骂老人的事基本没有,这也与老圣人有关。他喜欢管闲事,不怕人家烦。他说:“人都光想着赚钱了,不行,还得讲老理,这就是仁义礼智信。这些老理,是几千年的好传统,不能丢。丢了,就丢了脸面。”
想一想,对,就是当年孔圣人周游列国时说的,提倡的。
老圣人有一方墨,古墨,好多年了,油亮,沁香。他有个治疗小孩子感冒、头痛的验方,就是点燃油松枝,烘烤古墨,然后按摩孩子的额头。古墨微软,香香地透出凉意,有股幽幽的药味。几声喷嚏,打个冷战,小孩子就好了!他还治疗痄腮,研墨,毛笔蘸汁涂抹腮边,一圈一圈,如此两三天,就好了!
老圣人说:“古人凭心,诚信为本。墨也讲究,内有冰片、麝香、牛黄等,为的是读书人安心、静心。学须静也,静须学也。可惜,好多人做不到了。”
老圣人九十多岁了,身体很好。他习惯饭前喝水,小半碗白开水。有记者采访,问这是不是他的长生之道。他说:“哪里呀,儿时家贫,每当吃饭,父母先让孩子们喝水,喝完检查,如果碗里控出来水,就少给饭……”说着,老眼泛出泪花,又笑道:“现在多好,吃啥喝啥,都有!”
老圣人大名叫王恒骧,袁店河畔人。
叫他“老圣人”,我觉得有些委屈了他,在袁店河的语境里。
不过,“圣人”的真正意思是很有讲究的。在袁店河,也只有他能配上这个称呼。
现在,读书的人少了,越来越少,谁还能再被称为“圣人”呢?
(原载《百花园》)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老圣人”做了哪些“不同于他人”的事。
(2)品味第⑤段画线句,展开合理想象,将“老圣人”此刻的心理描写出来。(60字以内)
(3)说说第 段两处划线的“就好了”有何表达效果。
(4)联系全文回答,“我”为什么觉得在袁店河的语境里,叫他“老圣人”有些委屈了他?
(5)文中多次出现“老碾盘”,请探究其作用。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赵三贴
刘剑飞
①清末民初,谯城南门里有一赵家正骨堂,主堂大夫姓赵,擅接骨,尤擅配制膏药,人称“赵三贴”。
②这赵三贴长得白白胖胖,又终日爱笑,活脱就是庙里的弥勒。可甭看其身胖体拙,手上功夫却是了得。碰到有人伤筋断骨找他来,他笑眯眯看着对方,伸出胖手这么一摸,里面怎么回事,立马心知肚明。而后,谈笑间,趁人不备,忽而双手如电,分抓断骨两端,一推一送一按一揉,但闻咔咔几响,不待那人喊疼,断骨就已接上。随即,再往伤处敷一贴膏药,上两块夹板,就算完事。临走时,照例给伤者另拿两贴膏药,嘱咐好七天一换。回去了,不出二十一天,伤处自愈,准能行动如常。人们无不啧啧称奇,于是送他绰号“赵三贴”。
③有一年,镖局的杨镖头外出护镖,路遇悍匪,被打得四肢齐断、奄奄一息。看了几个大夫,均是摇头叹息。后来找到赵三贴,接上断骨,贴了膏药,到了一个月头上,就能打拳练棒了。杨镖头很是感激,花重金为赵家正骨堂做了一牌匾,并请书法名家题写了“赵三贴”三个大字。自此,赵三贴名声更盛。
④自古道:同行是冤家。在城北也有一家治骨伤的老字号,主家姓孙,人称“孙接骨”。自从赵三贴名声大盛后,这孙家的生意就日渐冷清。孙接骨就恨上了赵三贴,逢人便讲赵三贴是江湖野医,根本不懂接骨续骨之正法。赵三贴听到传言也不生气,依然乐呵呵地配药接骨。
⑤一日上午,赵家正骨堂突然闹嚷嚷抬进一个伤者。这人正是街面上的一个混混儿,名叫马三。但见他左脚低垂,小腿红肿,显然是左小腿骨断了。
⑥正位,接骨,贴膏药。正当赵三贴准备上夹板时,马三吸溜着嘴,阴阳怪气地道:都说你赵三贴擅接骨、膏药神,马爷我这腿,你确保能接好吗?
⑦赵三贴淡然一笑,不紧不慢地道:一贴正骨、二贴生肌、三贴闭合,不出三七二十一天,定能让你走路。
⑧呵,好大的口气!马三一撇嘴,到时我这腿要是不好,可要砸你的招牌!
⑨赵三贴就知道是遇上找碴的了,轻笑一声,不再多言。
⑩二十一天后的下晌,十多个无赖抬着马三,骂骂咧咧地闯进赵家正骨堂。
一进门,马三就指着赵三贴大骂,什么赵三贴?说什么二十一天准能行走,现在你给我睁眼瞧瞧,老子的腿接好了吗?
赵三贴一愣,走上前细看马三的伤处,但见左腿依然红肿,一只脚无力地垂着,竟是没接上!待伸手去摸断骨的部位,不禁心中一惊,豆大的汗珠顺额头流下。
弟兄们,给我砸!马三一声喊,众无赖早已跑出堂外,摘掉写有“赵三贴”的那面牌匾,稀里哗啦,一通猛砸。
赵三贴也不讲话,脸上依然带着笑,抄起一把大扫帚,慢悠悠地清扫地上的碎匾。
再说孙接骨,听说赵家招牌被砸,高兴得又是放鞭炮又是换匾,发誓要研制一种骨伤新药,盖过赵三贴。
转眼到了第二年春天,孙接骨带着徒弟,去城西六十里的龙山采药。孙接骨从崖上摔下,竟硬生生把脊椎骨给摔折了。其徒弟再三施救,也没能将他的断骨续上。正当孙家人哭天抢地、一筹莫展时,赵三贴竟背着药箱,上门治伤来了。
经此一事,孙接骨是又惭愧又感激。伤愈后,在芍香楼订一桌酒席,答谢赵三贴。席间,孙接骨说起当年马三找碴闹事、砸赵家的招牌,皆是他花钱收买、幕后指使的。
赵三贴一笑,这事你不说我也知晓。当初马三的断骨本是齐碴,伤在膝下四寸;第二次再来找我,断的却是斜碴,伤在膝下五寸,显然是外力挫伤所致。而细观挫断其腿骨的手法,正是你孙家的分筋挫骨手。只是,当时有些震惊,这生生将人闭合之骨再次挫断,也未免太有违医道了!
喝了一口酒,赵三贴又道:其实,孙兄不知,我们行医之人,招牌不在店门,全在病人的心里。故此,你虽让人砸了我的招牌,却无法砸去病人对我的信任。
一旁的孙接骨,早已听得又羞又愧……
(有删改)
(1)本文主要写了与赵三贴有关的四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他三件事。
(2)赏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3)阅读全文,简要概括赵三贴的性格特点。
(4)说说第 段画线句的含意。
三、综合表达
11.根据括号里的提示,品读下面的句子。
①何满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从修辞、语体色彩、语言特色三方面加以分析)
②何大学问人高马大,膀阔腰圆,面如重枣,浓眉朗目,一副关公相貌。(从句式、节奏等方面加以分析)
12.《蒲柳人家】这篇小说借鉴了中国传统小说和评书艺术的表现手法,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课外阅读《水浒传》《西游记》以及评书《三侠五义》《说岳全传》等,体会本文与它们之间的联系。
13.《蒲柳人家》一文采用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手法塑造了典型而又鲜明的人物形象,比如一丈青大娘,她个高脚大,身强体健,性格豪爽,爱打抱不平,对孙子疼爱有加。请你运用动作描写,描绘运动场上一个精彩的活动场面,力求生动传神,有文采。100字左右。
14.从小说《蒲柳人家》所描写的景物和风情中,我们仿佛闻到了浓浓的乡土气息,欣赏到了京东地区北运河畔的风光,如同漫步在家乡的土地上。为此,班级举办了以“家乡美”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假如你是这次活动的主持人,请你设计一段精彩的开场白,字数在200左右。
例文: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家乡人。家乡永远是养育我们的沃土,家乡永远是我们心中最美的圣地,家乡永远是塑造与陶冶我们心灵的港湾。首先我来抛砖引玉,说说我的家乡。我的家乡美如画:春天,这里草木吐出点点幼芽,五颜六色的鲜花次第开放,春天的家乡像个美丽的大花园;到了炎热的夏季,
人们就去海滩消夏,有带着游泳圈在水边嬉戏的小孩,有坐在海滩上享受目光浴的老人,有在水中尽情畅游的年轻人……热闹非凡,大家都在尽情地享受大自然的恩赐;秋天里,天高气爽,凉风习习,瓜果飘香,让人心旷神怡;冬雪一下,给大地换上银装,我们就开心地打雪仗,堆雪人。这就是我的家乡.同学们说美不美?我热情欢迎老师和同学们到我的家乡做客观光。为了加强并深化大家对家乡的全面认识,增加对家乡各方面的了解,培养我们爱家乡的情操,我们特举办这次“家乡美,综合性学习活动。请同学们畅所欲言地介绍自己美丽的家乡吧。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考点】常用字字音
【解析】【分析】B.稽(jī);C.呱(ɡū);D.晌(shǎnɡ),吓(hè)。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汉字字音的辨析能力。考查的大多数是生活中常见的、容易读错的基础字,学生在平时要重点识记和积累,注意对形声字、形近字、同音字的辨析。
2.【答案】C
【考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掉(吊);B.训(驯);D.霄(宵)。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错别字的辨析,解答此题要注意仔细体会形近字之间用法的差别,尤其是形声字的形旁,要求学生在平时多留心,以达到正确的书写。
3.【答案】D
【考点】搭配不当;句式杂糅;前后不一致
【解析】【分析】A.“歌颂”与“民风民性”搭配不当,可将“歌颂”改为“展现”或将“民风民性”改为“劳动人民”;B.在“保持”前加上“能否”;C.句式杂糅。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和修改的能力。解答此题,要逐项审读,从句意、用词、修辞、标点、结构、词语搭配等多方面进行考虑,注意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
4.【答案】B
【考点】常见易混成语辨析
【解析】【分析】B“天伦之乐”限制于家庭成员之间。用在师生之间不恰当。
故答案为:B
【点评】成语使用是考查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一个重要的题型。解答此题要正确理解成语的意思,辨清成语的感彩,还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做好此题离不开平时的积累。
5.【答案】C
【考点】根据语境补写句子
【解析】【分析】第一个横线处填写的内容应与“切合实际”相关,可排除D项;第二个横线处填写的内容应与“打持久战”相关,排除A、B两项,应选择C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连贯句子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填空处前后句子的内容,抓住其关键词,再比较各项内容,抓住各句表达意思的区别,填入后看句子顺畅不顺畅。
6.【答案】C
【考点】成分残缺;不合逻辑;句式杂糅
【解析】【分析】A项,成分残缺,应为“开展……的活动”。
B项,句式杂糅,去掉“已是明证”。
C项没有语病。
D项,中途易辙,把“是”改为“使我国成为”。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辨析及修改病句的能力。明确病句的原因有:成分残缺、成分赘余、搭配不当、用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等。学生平时只要多交流,多做题,就会掌握其中的规律。
7.【答案】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考点】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解析】【分析】①描写何满子的年龄、头发,属于外貌描写。②“抡”“扇”“转”都是动作描写。③这是对爷爷的语言描写。④这是对爷爷的心理描写。⑤这是对何满子的神态描写。
故答案为:①外貌描写 ②动作描写 ③语言描写 ④心理描写 ⑤神态描写
【点评】本题考查分析描写方法的能力。解答此题关键要掌握人物描写的几种方法及各种描写方法的特征,人物描写包括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神态、侧面描写等。答题时要根据具体内容分析所使用的表达方式。
8.【答案】(1)大闹运河滩
(2)因为这帮纤夫赤身露体,只系着一条围腰,裤子卷起来盘在头上,一丈青大娘不允许他们腌臜了村里大姑娘小媳妇的眼睛。可以看出她不怕天不畏地、爱管闲事、敢于打抱不平的刚直泼辣的性格特点。
(3)①口语化的表述中加入书面语,诙谐幽默,表现了一丈青大娘的泼辣性格。②这段话中划线的词句用得非常生动传神,“抡圆了”充分写出了一丈青大娘的怒气和力气,纤夫“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栽倒”“捯气”“呻吟”,则写出 了一丈青大娘这一巴掌的威力,读来令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4)“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那个年轻的纤夫就像风吹乍蓬,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满脸开花,口鼻出血,一头栽倒在滚烫的白沙滩上,紧一口慢一口捯气,高一声低一声呻吟。几个纤夫见他们的伙伴挨了打,呼哨而上;只听咔吧一声,一丈青大娘折断了一棵茶碗口粗细的河柳,带着呼呼风声挥舞起来,把这几个纤夫扫下河去,就像正月十五煮元宵,纷纷落水。”一丈青大娘怒打众纤夫,他们毫无招架之力。
(5)茫茫宇宙中,我只是一滴水、一粒沙、一株小草,可我要生存,要在这大宇宙中生存。
【考点】分析、评价人物形象;文章标题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分析文章语言特点;句子仿写
【解析】【分析】(1) 一丈青大娘惩戒几个纤夫的事件让我们联想到《水浒传》中鲁达大闹野猪林、大闹桃花村、大闹五台山的事,因此可以模仿着给这段话拟写一个标题为:大闹运河滩。
⑵ 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从选文第二段中筛选出有关的语句:“几个纤夫赤身露体,只系着一条围腰,裤子卷起来盘在头上”“不能叫你们腌臜了我们大姑娘小媳妇的眼睛!” 据此概括答题即可。由一丈青大娘惩戒几个纤夫的语言和动作可以看出她是一个不怕天不畏地、爱管闲事、敢于打抱不平的刚直泼辣的性格特点。意对即可。
⑶ ①结合具体语句分析,“雨打芭蕉”属于口语,“长短句,四六体”“ 一气呵成 ”属于书面语,因此这句话中口语化的表述中加入书面语,非常的诙谐幽默,结合语境分析,这些语句描写了一丈青大娘骂人时的语言特点,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一丈青大娘的泼辣性格。②结合语境分析, 一帮纤夫赤身露体,只系着一条围腰,裤子卷起来盘在头上,一丈青大娘怕他们腌臜了村里大姑娘小媳妇的眼睛,就要求他们把裤子穿上,他们不但不听还用语言奚落侮辱一丈青大娘,这是一丈青大娘就非常生气,就想惩治这个年轻的纤夫,于是就恨恨地打了他一耳光,“抡圆了”充分写出了一丈青大娘的怒气和力气,纤夫“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栽倒”“捯气”“呻吟”,则写出 了一丈青大娘这一巴掌的威力,读来令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⑷ 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从选文中筛选出如下的语句“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那个年轻的纤夫就像风吹乍蓬,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满脸开花,口鼻出血,一头栽倒在滚烫的白沙滩上,紧一口慢一口捯气,高一声低一声呻吟。几个纤夫见他们的伙伴挨了打,呼哨而上;只听咔吧一声,一丈青大娘折断了一棵茶碗口粗细的河柳,带着呼呼风声挥舞起来,把这几个纤夫扫下河去,就像正月十五煮元宵,纷纷落水。”然后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即可。
⑸ 此题要求将一种事物连续比喻成多种事物,从现实生活中选取一种事物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联想,突出这个事物多方面的特点,如《春》中写春雨的句子“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此题答案是多样的,只要答案符合题意即可。如:茫茫宇宙中,我只是一滴水、一粒沙、一株小草,可我要生存,要在这大宇宙中生存。
故答案为: ⑴大闹运河滩
⑵ 因为这帮纤夫赤身露体,只系着一条围腰,裤子卷起来盘在头上,一丈青大娘不允许他们腌臜了村里大姑娘小媳妇的眼睛。可以看出她不怕天不畏地、爱管闲事、敢于打抱不平的刚直泼辣的性格特点。
⑶ ①口语化的表述中加入书面语,诙谐幽默,表现了一丈青大娘的泼辣性格。②这段话中划线的词句用得非常生动传神,“抡圆了”充分写出了一丈青大娘的怒气和力气,纤夫“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栽倒”“捯气”“呻吟”,则写出 了一丈青大娘这一巴掌的威力,读来令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⑷ “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那个年轻的纤夫就像风吹乍蓬,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满脸开花,口鼻出血,一头栽倒在滚烫的白沙滩上,紧一口慢一口捯气,高一声低一声呻吟。几个纤夫见他们的伙伴挨了打,呼哨而上;只听咔吧一声,一丈青大娘折断了一棵茶碗口粗细的河柳,带着呼呼风声挥舞起来,把这几个纤夫扫下河去,就像正月十五煮元宵,纷纷落水。”一丈青大娘怒打众纤夫,他们毫无招架之力。
⑸ 茫茫宇宙中,我只是一滴水、一粒沙、一株小草,可我要生存,要在这大宇宙中生存。
【点评】⑴本题考查拟写标题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标题的特点和作用,然后再概括材料的内容,最后再根据材料内容拟写标题。
⑵本题考查理解并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以及概括人物性格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阅读文章内容,理解大意,然后一定要注意审题,根据题干中的问题,抓住关键性信息,最后在文章中找出原句,也可提取合并,将复杂的文字材料进行筛选,分清主次,确定重点信息,再组合成连贯的语言。分析人物形象要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进行分析。
⑶本题考查赏析语言的能力。赏析角度一般是:有无使用修辞、有无使用特殊句式、有无特殊的描写方法以及结合作者的情感等。建议记忆下来,方便做题时,利用排除法,判断出赏析角度。
⑷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抓住文章的主要信息,提取关键语句,整合语言,做出概括回答。
⑸本题考查学生仿写与语言表达的能力。仿写要注意三点,一是注意句式,二是注意修辞,三是注意字数,语意连贯。如果给出的示例字数都相同,那么就要在字数保持相同的情况下做严格的仿写。注意例句中的句式,我们写出来的句子字数要与例句一样多,结构也要一致。
9.【答案】(1)春分立蛋;操心碾盘;喜管闲事;饭前喝水。
(2)示例:“春分到,蛋儿俏。”竖立起来的蛋儿好风光。只要孩子们从小了解节气,了解好传统,我买鸡蛋、买奖品花再多的钱也值了!
(3)“就好了”,意思都是指治好了病。两个“就好了”,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赞美了“老圣人”治病的验方灵验,也是对“老圣人”仁义之心的赞美。
(4)袁店河的语境里,“老圣人”带有讽刺和嘲弄的意味,讽刺别人书读多了,读迂了。但文中描写的“老圣人”是一位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老人,他不只是袁店河的一位典范,也是整个中国的一位典范。
(5)在“立蛋”一事中,它是场景之一;在“操心碾盘”一事中,它是“讲碾盘的故事”的主体,是“老圣人”捍卫传统文化的见证,是村子文化的一景。
【考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事件的概括能力。解答此题要通读文本,整体感知文本,理清结构,把握形象,在此基础上,找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关根据人物的主要活动,以“人物+事件”或“事件+结果”的格式进行概括。根据第3段中“ 在村中老槐树下的大碾盘上,立蛋 ”第8段中“ 老圣人就操心老槐树下的大碾盘 第11段中“ 他喜欢管闲事,不怕人家烦 ”第15段中“ 他习惯饭前喝水 ”这些语句,课把“老圣人左点四件不同于他人的事概括为:春分立蛋;操心碾盘;喜管闲事;饭前喝水。
⑵题干要求框老圣人此刻的心理描写出来,所根据的语句是“这时候,老圣人看着孩子们,一脸的笑”是神态描写,结合上下文的内容,可以从老圣人自己花钱是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们了解节气,了解好传统,据此景象作答。
⑶本题考查的是赏析语句。两个“就好了”运用的是反复的修辞,是为了强调。强调治好了病。赞美老圣人治病的验方灵验,手到病除的高超医术,表现了对老圣人的赞美。答题时首先要点明描写人物的方法,找到语句的位置,结合上下文的内容,体会人物形象和作者的情感。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要联系全文作答。叫他“老圣人”是因为他是一位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老人,觉得委屈是因为他是整个中国的一位典范,而不仅仅是袁店河的一位典范所以“我”才这样表述。
⑸本题考查重要物件在文中的作用。通读全文,整体把握,可从“老碾盘”提供了故事场景,又是故事内容的主体,还是传统文化的见证等角度作答。
故答案为:⑴ 春分立蛋;操心碾盘;喜管闲事;饭前喝水。
⑵ 示例:“春分到,蛋儿俏。”竖立起来的蛋儿好风光。只要孩子们从小了解节气,了解好传统,我买鸡蛋、买奖品花再多的钱也值了!
⑶ “就好了”,意思都是指治好了病。两个“就好了”,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赞美了“老圣人”治病的验方灵验,也是对“老圣人”仁义之心的赞美。
⑷ 袁店河的语境里,“老圣人”带有讽刺和嘲弄的意味,讽刺别人书读多了,读迂了。但文中描写的“老圣人”是一位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老人,他不只是袁店河的一位典范,也是整个中国的一位典范。
⑸ 在“立蛋”一事中,它是场景之一;在“操心碾盘”一事中,它是“讲碾盘的故事”的主体,是“老圣人”捍卫传统文化的见证,是村子文化的一景。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故事情节的概括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理清思路,找准答题的区域,抓中心句进行作答。
⑵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结合文段的内容,联系上下文,仔细揣摩人物的心理,结合相关的内容进行作答,注意答案要切合人物的心理。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语句词语的理解和赏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注意对词语意思的理解,语句运用的修辞,结合语句的内容和上下文的内容进行理解。
⑷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结合题干的要求,找准答题的范围,结合文段的内容进行分析。
⑸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物件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要求考生整体感知文章,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题思想,结合物件的习惯描写的语句进行分析概括。
10.【答案】(1)①赵三贴为杨镖头接骨,杨镖头赠匾。②马三受孙接骨指使找碴砸匾。③赵三贴主动上门为孙接骨治伤。④孙接骨伤愈后答谢赵三贴,说出真相。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通过动作描写、视听结合描写的手法,生动传神地写出了赵三贴接骨动作的麻利娴熟,表现了他医术的精湛。
(3)乐观随和;宽宏大度;自信淡定;正直善良。
(4)行医之人不能只追求牌匾等外在的形式或虚名,应该依靠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去赢得病人的信任和尊重。
【考点】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比喻
【解析】【分析】(1)答题区间在文章第③段至结尾。第③段写赵三贴为四肢齐断、奄奄一息的杨镖头接骨,获赠牌匾,名声更盛。第④— 段写马三受孙接骨指使,找赵三贴的碴儿,摘砸牌匾。第 两段写赵三贴不计前嫌,主动上门为孙接骨医治。最后四段交代马三找碴砸匾事情的真相,点明文章主旨。
(2)画线句子中,“双手如电”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赵三贴速度之快;“分抓”“一推一送一按一揉”是动作描写和视觉描写,“咔咔几响”是听觉描写,作者运用多种手法,意在表现赵三贴动作的麻利、医术的高超。
(3)文章前三段重在突出赵三贴医术精湛、和蔼亲切;从他不管遇到什么事都面带微笑,说明他遇事乐观、淡定;对手孙接骨受伤后,“赵三贴竟背着药箱,上门治伤”,表现出他的淳朴善良、胸襟开阔;他告诫孙接骨“行医之人,招牌不在店门,全在病人的心里”,表现了他的正直仁爱。
(4)“我们行医之人,招牌不在店门,全在病人的心里”这句话是对孙接骨的批判、告诫和指导,也是赵三贴高尚人格的写照。这句话话里有话,意味深远——唯有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才是真正的“招牌”。
故答案为:⑴①赵三贴为杨镖头接骨,杨镖头赠匾。②马三受孙接骨指使找碴砸匾。③赵三贴主动上门为孙接骨治伤。④孙接骨伤愈后答谢赵三贴,说出真相;
⑵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通过动作描写、视听结合描写的手法,生动传神地写出了赵三贴接骨动作的麻利娴熟,表现了他医术的精湛;
⑶乐观随和;宽宏大度;自信淡定;正直善良;
⑷行医之人不能只追求牌匾等外在的形式或虚名,应该依靠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去赢得病人的信任和尊重。
【点评】⑴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将题干和筛选信息对照即可解答,注意答案的简洁性;
⑵本题考查赏析句子。作答时,需先明确所用修辞,然后结合修辞特点和具体语境分析其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即可;
⑶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
⑷本题考查的是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解答时要认真阅读短文,分析其主要内容,再结合文章的上下文和主旨来回答。
11.【答案】①这段话以活灵活现的民间口语与俗语,说明了何满子在奶奶一丈青大娘心目中的地位,突出了一位爱孙如命的奶奶的形象,用词活泼简洁,凝练而富有动感,充满乡土气息。②这句话继承了中国传统说唱艺术的特点,讲究押韵和对偶,多用四字句,用词造句文白相兼,读来抑扬顿挫,很有节奏感。
【考点】蒲柳人家;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分析文章语言特点
【解析】【分析】①从修辞方面分析,这句话把何满子比作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表现了何满子在奶奶一丈青大娘心目中
的地位 突出了一位爱孙如命的奶奶的形象;从语体色彩方面分析,“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是民间口语和俗语,充满了乡土气息;从语言特色方面分析,“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用于非常活泼、简洁凝练而富有动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入情入耳。
②“人高马大,膀阔腰圆,面如重枣,浓眉朗目”都是四字句,而且读起来押韵,非常入耳;“人高马大”和“膀阔腰圆”形成对偶;这句话读起来抑扬顿挫,节奏感鲜明,就像在说书一样。
故答案为:①这段话以活灵活现的民间口语与俗语,说明了何满子在奶奶一丈青大娘心目中的地位,突出了一位爱孙如命的奶奶的形象,用词活泼简洁,凝练而富有动感,充满乡土气息。②这句话继承了中国传统说唱艺术的特点,讲究押韵和对偶,多用四字句,用词造句文白相兼,读来抑扬顿挫,很有节奏感。
【点评】此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的角度一定要知道,有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等)、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心理、神态)、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手法(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对比手法、象征等)、语言特色、情感等。赏析的答题模式一般为:该句运用了……(修辞、词语、写作手法、句式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突出了……品质,表达了作者……情感。
12.【答案】略
【考点】蒲柳人家;借物喻人
【解析】【分析】此题意在引导学生由课内出发,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体会中国古典小说和评书艺术的特点,扩大视野。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对传统小说和评书艺术的表现手法、浓郁的民族风格的借鉴赏析能力。
13.【答案】他用尽全力,像生了翅膀一般,飞奔踏板。在左脚踏上踏板的时候,时间似乎凝住了,所有的人都屏住呼吸。只见他用力在踏板上一蹬,随即身子瞬间腾空而起,在空中划过一个漂亮的圆弧,落人沙坑,双腿弯曲,双脚深深嵌进沙地,整个人却由于惯性,向前扑去。
【考点】微写作(片断写作)
【解析】【分析】本题要求运用动作描写,描绘运动场上一个精彩的活动场面。答题时要完整地描绘每一动作的前因和后果,表现动作发生、发展乃至结束的过程,使读者获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的印象。要充分表现出人物的动态,使人物在一系列动作中显露出独特的个性和内在的思想,进而使形象显得更加丰满、完整、立体化。
故答案为: 他用尽全力,像生了翅膀一般,飞奔踏板。在左脚踏上踏板的时候,时间似乎凝住了,所有的人都屏住呼吸。只见他用力在踏板上一蹬,随即身子瞬间腾空而起,在空中划过一个漂亮的圆弧,落人沙坑,双腿弯曲,双脚深深嵌进沙地,整个人却由于惯性,向前扑去。
【点评】本题考查人物描写的能力。 动作描写是刻画人物的重要方法之一。人物的每一行动都是受其思想、性格制约的,因此,具体细致地描写某一人物在某一情况下所作出的反应──主要是动作反应,就势必显示出了这一人物的内心活动、处世态度、思想品质。成功的动作描写,可以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可以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进程,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14.【答案】略
【考点】微写作(片断写作);蒲柳人家
【解析】【分析】本题要求写一段精彩的开场白,答题时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内容一定是介绍家乡的;②语言要准确、生动,最重要的是要符合开场白的语言特点,即具有鼓动性,能吸引人,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③字数在200左右。本题没有统一答案,只要答案符合以上几点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写开场白的能力,也即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养成认真观察,认真思考的习惯,其次还要求学生多读书,多积累,多练习,只有这样,才能写出比较好的作文,也就是说,功夫要下在平时。解答此题,还要注意开场白的特点,语言一定具有鼓动性,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例文首先用对偶和排比的句式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理解,然后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描写自己的家乡,最后在总结的基础上用一句“请同学们畅所欲言地介绍自己美丽的家乡吧”作结束语。这个开场白语言准确、连贯,而且生动形象,条理清晰,结构完整,语言很吸引人,也具有鼓动性,值得我们学习。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蒲柳人家》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纤夫(qiàn) 呻吟(yín) 痱子(fèi) 断壁残垣(yuán)
B.滑稽(jì) 捯气(dáo) 筵席(yán) 荣膺(yīnɡ)
C.潜伏(qián) 隐匿(nì) 戏谑(xuè) 呱呱坠地(ɡuā)
D.晌午(xiǎnɡ) 威吓(xià) 镯子(zhuó) 腌臜(ā)
【答案】A
【考点】常用字字音
【解析】【分析】B.稽(jī);C.呱(ɡū);D.晌(shǎnɡ),吓(hè)。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汉字字音的辨析能力。考查的大多数是生活中常见的、容易读错的基础字,学生在平时要重点识记和积累,注意对形声字、形近字、同音字的辨析。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嘬嘴 芭蕉 老茧 提心掉胆
B.温训 呼哨 许愿 呐喊助威
C.驾驭 熏陶 憋闷 天怒人怨
D.谩骂 元霄 擀面 咬文嚼字
【答案】C
【考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掉(吊);B.训(驯);D.霄(宵)。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错别字的辨析,解答此题要注意仔细体会形近字之间用法的差别,尤其是形声字的形旁,要求学生在平时多留心,以达到正确的书写。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蒲柳人家》这篇小说浓墨重彩地描写了一丈青大娘等人物形象,歌颂了运河两岸淳朴的民风民性。
B.保持为政清廉,是关系到党和政府能否取得广大群众信任的重大问题。
C.司法大数据显示,近年来,10.56%的交通事故案件发生的原因为开车看手机造成的。
D.我们一定要跳出惯性思维,提高思想认识,着力保护生态环境,推进绿色发展,促进经济转型。
【答案】D
【考点】搭配不当;句式杂糅;前后不一致
【解析】【分析】A.“歌颂”与“民风民性”搭配不当,可将“歌颂”改为“展现”或将“民风民性”改为“劳动人民”;B.在“保持”前加上“能否”;C.句式杂糅。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和修改的能力。解答此题,要逐项审读,从句意、用词、修辞、标点、结构、词语搭配等多方面进行考虑,注意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
4.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他本来是个好动的孩子,现在你要他一天到晚坐在家里,他难受得如坐针毡。
B.在春风和煦的星期天,老师带领我们来到野外,欣赏美丽的春景,师生共享天伦之乐。
C.小城镇的文庙十有八九坍塌破败,只剩下断壁残垣,埋没于蓬蒿荆棘之中。
D.现在,只有一个人能搭救何满子;但是,何满子望眼欲穿,这颗救命星却迟迟不从东边闪现出来。
【答案】B
【考点】常见易混成语辨析
【解析】【分析】B“天伦之乐”限制于家庭成员之间。用在师生之间不恰当。
故答案为:B
【点评】成语使用是考查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一个重要的题型。解答此题要正确理解成语的意思,辨清成语的感彩,还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做好此题离不开平时的积累。
5.下列选项中的句子填入横线处与前后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家风家训的传统。通过家风家训建设改善村风民风,我市在这方面做了很多探索。我们深有感触的是,家风家训的确立要切合实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做好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
A.要大力宣传本地优秀的家风家训;也要借鉴外地经验
B.要大力宣传本地优秀的家风家训;也要做好经验总结
C.避免千篇一律,流于形式;还要认识到社会风气的改变不可能一蹴而就
D.避免说一套,做一套;还要认识到社会风气的改变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
【答案】C
【考点】根据语境补写句子
【解析】【分析】第一个横线处填写的内容应与“切合实际”相关,可排除D项;第二个横线处填写的内容应与“打持久战”相关,排除A、B两项,应选择C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连贯句子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填空处前后句子的内容,抓住其关键词,再比较各项内容,抓住各句表达意思的区别,填入后看句子顺畅不顺畅。
6.下列选项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为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荆门市教育局积极开展“放眼看世界,我与‘一带一路’”。各校踊跃参加,涌现了一大批先进典型。
B.这次成功演示表明,未来使用高容量、自由空间的量子通讯,创建地基网络和卫星之间的安全通信链接将成为现实已是明证。
C.从整体上看,我国制造业质量提升速度仍然滞后于市场需求变化,以价格为主的产品竞争格局亟待改变。
D.我们的祖先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
【答案】C
【考点】成分残缺;不合逻辑;句式杂糅
【解析】【分析】A项,成分残缺,应为“开展……的活动”。
B项,句式杂糅,去掉“已是明证”。
C项没有语病。
D项,中途易辙,把“是”改为“使我国成为”。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辨析及修改病句的能力。明确病句的原因有:成分残缺、成分赘余、搭配不当、用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等。学生平时只要多交流,多做题,就会掌握其中的规律。
7.指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描写方法。
①何满子六岁,剃个光葫芦头,天灵盖上留着个木梳背儿。
②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那个年轻的纤夫就像风吹乍蓬,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满脸开花,口鼻出血。
③我差一点儿扔了这把老骨头,你还咒我!
④自己已经老迈年高,砸碎了骨头也榨不出几两油来;难道孙儿到头来也要落得个赶马或是学徒的命运?
⑤何满子对爷爷心怀不满,拿白眼珠儿翻瞪爷爷,闷坐在窗根下,小嘴噘得能挂个油瓶儿。
【答案】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考点】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解析】【分析】①描写何满子的年龄、头发,属于外貌描写。②“抡”“扇”“转”都是动作描写。③这是对爷爷的语言描写。④这是对爷爷的心理描写。⑤这是对何满子的神态描写。
故答案为:①外貌描写 ②动作描写 ③语言描写 ④心理描写 ⑤神态描写
【点评】本题考查分析描写方法的能力。解答此题关键要掌握人物描写的几种方法及各种描写方法的特征,人物描写包括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神态、侧面描写等。答题时要根据具体内容分析所使用的表达方式。
二、现代文阅读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何满子的奶奶,人人都管她叫一丈青大娘;大高个儿,一双大脚,青铜肤色,嗓门也亮堂,骂起人来,方圆二三十里,敢说找不出能够招架几个回合的敌手。一丈青大娘骂人,就像雨打芭蕉,长短句,四六体,鼓点似的骂一天,一气呵成,也不倒嗓子。她也能打架,动起手来,别看五六十岁了,三五个大小伙子不够她打一锅的。
她家坐落在北运河岸上,门口外就是大河。有一回,一只外江大帆船打门口路过,也正是歇晌时分。一丈青大娘站在篱笆外的伞柳荫下放鸭子,一见几个纤夫赤身露体,只系着一条围腰,裤子卷起来盘在头上,便断喝一声:“站住!”这几个纤夫头顶着火盆子,拉了百八十里路,顶水又逆风,还没有歇脚打尖,个顶个窝着一肚子饿火。一丈青大娘的这一声断喝,他们只当耳旁风。一丈青大娘见他们头也不抬,理也不理,气更大了,又吆喝了一声:“都给我穿上裤子!”有个年轻不知好歹的纤夫,白瞪了一丈青大娘一眼,没好气地说:“一大把岁数儿,什么没见过;不爱看合上眼,掉过脸去!”一丈青大娘火了起来,挽了挽袖口,手腕子上露出两只叮叮当当响的黄铜镯子,一阵风冲下河坡,阻挡在这几个纤夫的面前,手戳着他们的鼻子说:“不能叫你们腌臜了我们大姑娘小媳妇的眼睛!”那个不知好歹的年轻纤夫,是个生愣儿,用手一推一丈青大娘,说:“好狗不挡道!”这一下可捅了马蜂窝。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那个年轻的纤夫就像风吹乍蓬,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满脸开花,口鼻出血,一头栽倒在滚烫的白沙滩上,紧一口慢一口捯气,高一声低一声呻吟。几个纤夫见他们的伙伴挨了打,呼哨而上;只听咔吧一声,一丈青大娘折断了一棵茶碗口粗细的河柳,带着呼呼风声挥舞起来,把这几个纤夫扫下河去,就像正月十五煮元宵,纷纷落水。一丈青大娘不依不饶,站在河边大骂不住声,还不许那几个纤夫爬上岸来;大帆船失去了纤力,掌舵的绽裂了虎口,也驾驭不住,在河上转开了磨。最后,还是船老板请出了摆渡船的柳罐斗,钉掌铺的吉老秤,老木匠郑端午,开小店的花鞋杜四,说和了两三个时辰,一丈青大娘才算开恩放行。
一丈青大娘有一双长满老茧的大手,种地、撑船、打鱼都是行家。她还会扎针、拔罐子、接生、接骨、看红伤。这个小村大人小孩有个头疼脑热,都来找她妙手回春;全村三十岁以下的人,都是她那一双粗大的手给接来了人间。
不过,别看一丈青大娘能镇八方,她可管不了何满子。……
何满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
(1)选文第2段详细地叙写了一丈青大娘惩戒几个纤夫的事件,请给这一段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5个字。
(2)一丈青大娘为什么要同一帮纤夫打架?由此可见她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3)分析下列句子中划线词句的妙处。
①一丈青大娘骂人,就像雨打芭蕉,长短句,四六体,鼓点似的骂一天,一气呵成,也不倒嗓子。
②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那个年轻的纤夫就像风吹乍蓬,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满脸开花,口鼻出血,一头栽倒在滚烫的白沙滩上,紧一口慢一口捯气,高一声低一声呻吟。
(4)用波浪线画出选文中与“她也能打架,动起手来,别看五六十岁了,三五个大小伙子不够她打一锅的”相对应的内容,并用自己的话概括。
(5)选文画横线的句子将一种事物连续比喻成多种事物,请依照这种形式,仿写一个连续比喻的句子(至少连用两次比喻)。
【答案】(1)大闹运河滩
(2)因为这帮纤夫赤身露体,只系着一条围腰,裤子卷起来盘在头上,一丈青大娘不允许他们腌臜了村里大姑娘小媳妇的眼睛。可以看出她不怕天不畏地、爱管闲事、敢于打抱不平的刚直泼辣的性格特点。
(3)①口语化的表述中加入书面语,诙谐幽默,表现了一丈青大娘的泼辣性格。②这段话中划线的词句用得非常生动传神,“抡圆了”充分写出了一丈青大娘的怒气和力气,纤夫“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栽倒”“捯气”“呻吟”,则写出 了一丈青大娘这一巴掌的威力,读来令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4)“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那个年轻的纤夫就像风吹乍蓬,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满脸开花,口鼻出血,一头栽倒在滚烫的白沙滩上,紧一口慢一口捯气,高一声低一声呻吟。几个纤夫见他们的伙伴挨了打,呼哨而上;只听咔吧一声,一丈青大娘折断了一棵茶碗口粗细的河柳,带着呼呼风声挥舞起来,把这几个纤夫扫下河去,就像正月十五煮元宵,纷纷落水。”一丈青大娘怒打众纤夫,他们毫无招架之力。
(5)茫茫宇宙中,我只是一滴水、一粒沙、一株小草,可我要生存,要在这大宇宙中生存。
【考点】分析、评价人物形象;文章标题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分析文章语言特点;句子仿写
【解析】【分析】(1) 一丈青大娘惩戒几个纤夫的事件让我们联想到《水浒传》中鲁达大闹野猪林、大闹桃花村、大闹五台山的事,因此可以模仿着给这段话拟写一个标题为:大闹运河滩。
⑵ 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从选文第二段中筛选出有关的语句:“几个纤夫赤身露体,只系着一条围腰,裤子卷起来盘在头上”“不能叫你们腌臜了我们大姑娘小媳妇的眼睛!” 据此概括答题即可。由一丈青大娘惩戒几个纤夫的语言和动作可以看出她是一个不怕天不畏地、爱管闲事、敢于打抱不平的刚直泼辣的性格特点。意对即可。
⑶ ①结合具体语句分析,“雨打芭蕉”属于口语,“长短句,四六体”“ 一气呵成 ”属于书面语,因此这句话中口语化的表述中加入书面语,非常的诙谐幽默,结合语境分析,这些语句描写了一丈青大娘骂人时的语言特点,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一丈青大娘的泼辣性格。②结合语境分析, 一帮纤夫赤身露体,只系着一条围腰,裤子卷起来盘在头上,一丈青大娘怕他们腌臜了村里大姑娘小媳妇的眼睛,就要求他们把裤子穿上,他们不但不听还用语言奚落侮辱一丈青大娘,这是一丈青大娘就非常生气,就想惩治这个年轻的纤夫,于是就恨恨地打了他一耳光,“抡圆了”充分写出了一丈青大娘的怒气和力气,纤夫“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栽倒”“捯气”“呻吟”,则写出 了一丈青大娘这一巴掌的威力,读来令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⑷ 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从选文中筛选出如下的语句“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那个年轻的纤夫就像风吹乍蓬,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满脸开花,口鼻出血,一头栽倒在滚烫的白沙滩上,紧一口慢一口捯气,高一声低一声呻吟。几个纤夫见他们的伙伴挨了打,呼哨而上;只听咔吧一声,一丈青大娘折断了一棵茶碗口粗细的河柳,带着呼呼风声挥舞起来,把这几个纤夫扫下河去,就像正月十五煮元宵,纷纷落水。”然后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即可。
⑸ 此题要求将一种事物连续比喻成多种事物,从现实生活中选取一种事物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联想,突出这个事物多方面的特点,如《春》中写春雨的句子“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此题答案是多样的,只要答案符合题意即可。如:茫茫宇宙中,我只是一滴水、一粒沙、一株小草,可我要生存,要在这大宇宙中生存。
故答案为: ⑴大闹运河滩
⑵ 因为这帮纤夫赤身露体,只系着一条围腰,裤子卷起来盘在头上,一丈青大娘不允许他们腌臜了村里大姑娘小媳妇的眼睛。可以看出她不怕天不畏地、爱管闲事、敢于打抱不平的刚直泼辣的性格特点。
⑶ ①口语化的表述中加入书面语,诙谐幽默,表现了一丈青大娘的泼辣性格。②这段话中划线的词句用得非常生动传神,“抡圆了”充分写出了一丈青大娘的怒气和力气,纤夫“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栽倒”“捯气”“呻吟”,则写出 了一丈青大娘这一巴掌的威力,读来令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⑷ “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那个年轻的纤夫就像风吹乍蓬,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满脸开花,口鼻出血,一头栽倒在滚烫的白沙滩上,紧一口慢一口捯气,高一声低一声呻吟。几个纤夫见他们的伙伴挨了打,呼哨而上;只听咔吧一声,一丈青大娘折断了一棵茶碗口粗细的河柳,带着呼呼风声挥舞起来,把这几个纤夫扫下河去,就像正月十五煮元宵,纷纷落水。”一丈青大娘怒打众纤夫,他们毫无招架之力。
⑸ 茫茫宇宙中,我只是一滴水、一粒沙、一株小草,可我要生存,要在这大宇宙中生存。
【点评】⑴本题考查拟写标题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标题的特点和作用,然后再概括材料的内容,最后再根据材料内容拟写标题。
⑵本题考查理解并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以及概括人物性格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阅读文章内容,理解大意,然后一定要注意审题,根据题干中的问题,抓住关键性信息,最后在文章中找出原句,也可提取合并,将复杂的文字材料进行筛选,分清主次,确定重点信息,再组合成连贯的语言。分析人物形象要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进行分析。
⑶本题考查赏析语言的能力。赏析角度一般是:有无使用修辞、有无使用特殊句式、有无特殊的描写方法以及结合作者的情感等。建议记忆下来,方便做题时,利用排除法,判断出赏析角度。
⑷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抓住文章的主要信息,提取关键语句,整合语言,做出概括回答。
⑸本题考查学生仿写与语言表达的能力。仿写要注意三点,一是注意句式,二是注意修辞,三是注意字数,语意连贯。如果给出的示例字数都相同,那么就要在字数保持相同的情况下做严格的仿写。注意例句中的句式,我们写出来的句子字数要与例句一样多,结构也要一致。
9.阅读选文
老圣人
赵长春
①袁店河有个说法:人读书多了,读得出不来了,就叫“圣人”。这个说法有点讽刺和嘲弄。
②老圣人也被称作“圣人”,当年,他被唤作“圣人”,原因不得而知。现在老了就加了个定语,“老圣人”。
③老圣人做的事情有些不同于他人。就拿春分这一天来说,他要把村里的小孩子们召集起来,在村中老槐树下的大碾盘上,立蛋。
④立蛋,就是春分这一天,将鸡蛋立起来。老圣人先示范,轻手撮一鸡蛋,竖在平展的碾盘上,屏息,慢慢松开,鸡蛋就立起来了!然后,他给孩子们分鸡蛋,一人两枚,围绕碾盘,看谁先立起来,发奖。
⑤这个时候,是村子里春节过后的又一次小热闹。不过,大人们不多,年轻人更少,这时候,老圣人看着孩子们,一脸的笑。
⑥人们说:“这有啥意思?自己买鸡蛋,再买些铅笔、写字本、文具盒……”老圣人说:“这很有意思。就拿春分立蛋来说,是老祖宗们四千多年前就玩的游戏,一辈辈、一代代,传到现在了,会玩的人少了,人家外国反而玩疯……”老圣人说:“一年之计在于春,让孩子们立鸡蛋,心静一下,比玩游戏好。”
⑦说话间,已经有好几个孩子将鸡蛋立起来了。孩子们很开心地围拢着老圣人,听他讲春分,讲节气,讲碾盘的故事。
⑧碾盘也有故事,碾盘很老了,村里人用了好多年,如同村口的老井。现在,条件好了,人们不用碾盘了,包括石磙,还有老井。老井早就被填埋了,一些石磨、石磙,还有马槽,莫名其妙地消失了。后来,人们才知道,被人偷跑了,卖到城里了……老圣人就操心老槐树下的大碾盘。有个夜晚,老圣人突然喊了起来,就在老槐树下。原来,那些人又来偷了!
⑨老圣人说,每个人都有故事,每个村子都有历史,每一家都是传奇。这老碾盘,每家的祖辈都吃过它碾出的面、小米、苞谷……他说的故事,有个后来上了大学的孩子写了出来,写进了他的书里。老圣人保护老碾盘,差点儿拼了老命。
⑩春节,村上的人多了起来,都从外面回来过年,掂了年货去看老圣人。他说:“别看我,看看咱们的老槐树、老碾盘。”老槐树、老碾盘,就成了村子一景。
还有,与别的村子相比,村上喝酒、赌博的人少,打骂老人的事基本没有,这也与老圣人有关。他喜欢管闲事,不怕人家烦。他说:“人都光想着赚钱了,不行,还得讲老理,这就是仁义礼智信。这些老理,是几千年的好传统,不能丢。丢了,就丢了脸面。”
想一想,对,就是当年孔圣人周游列国时说的,提倡的。
老圣人有一方墨,古墨,好多年了,油亮,沁香。他有个治疗小孩子感冒、头痛的验方,就是点燃油松枝,烘烤古墨,然后按摩孩子的额头。古墨微软,香香地透出凉意,有股幽幽的药味。几声喷嚏,打个冷战,小孩子就好了!他还治疗痄腮,研墨,毛笔蘸汁涂抹腮边,一圈一圈,如此两三天,就好了!
老圣人说:“古人凭心,诚信为本。墨也讲究,内有冰片、麝香、牛黄等,为的是读书人安心、静心。学须静也,静须学也。可惜,好多人做不到了。”
老圣人九十多岁了,身体很好。他习惯饭前喝水,小半碗白开水。有记者采访,问这是不是他的长生之道。他说:“哪里呀,儿时家贫,每当吃饭,父母先让孩子们喝水,喝完检查,如果碗里控出来水,就少给饭……”说着,老眼泛出泪花,又笑道:“现在多好,吃啥喝啥,都有!”
老圣人大名叫王恒骧,袁店河畔人。
叫他“老圣人”,我觉得有些委屈了他,在袁店河的语境里。
不过,“圣人”的真正意思是很有讲究的。在袁店河,也只有他能配上这个称呼。
现在,读书的人少了,越来越少,谁还能再被称为“圣人”呢?
(原载《百花园》)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老圣人”做了哪些“不同于他人”的事。
(2)品味第⑤段画线句,展开合理想象,将“老圣人”此刻的心理描写出来。(60字以内)
(3)说说第 段两处划线的“就好了”有何表达效果。
(4)联系全文回答,“我”为什么觉得在袁店河的语境里,叫他“老圣人”有些委屈了他?
(5)文中多次出现“老碾盘”,请探究其作用。
【答案】(1)春分立蛋;操心碾盘;喜管闲事;饭前喝水。
(2)示例:“春分到,蛋儿俏。”竖立起来的蛋儿好风光。只要孩子们从小了解节气,了解好传统,我买鸡蛋、买奖品花再多的钱也值了!
(3)“就好了”,意思都是指治好了病。两个“就好了”,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赞美了“老圣人”治病的验方灵验,也是对“老圣人”仁义之心的赞美。
(4)袁店河的语境里,“老圣人”带有讽刺和嘲弄的意味,讽刺别人书读多了,读迂了。但文中描写的“老圣人”是一位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老人,他不只是袁店河的一位典范,也是整个中国的一位典范。
(5)在“立蛋”一事中,它是场景之一;在“操心碾盘”一事中,它是“讲碾盘的故事”的主体,是“老圣人”捍卫传统文化的见证,是村子文化的一景。
【考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事件的概括能力。解答此题要通读文本,整体感知文本,理清结构,把握形象,在此基础上,找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关根据人物的主要活动,以“人物+事件”或“事件+结果”的格式进行概括。根据第3段中“ 在村中老槐树下的大碾盘上,立蛋 ”第8段中“ 老圣人就操心老槐树下的大碾盘 第11段中“ 他喜欢管闲事,不怕人家烦 ”第15段中“ 他习惯饭前喝水 ”这些语句,课把“老圣人左点四件不同于他人的事概括为:春分立蛋;操心碾盘;喜管闲事;饭前喝水。
⑵题干要求框老圣人此刻的心理描写出来,所根据的语句是“这时候,老圣人看着孩子们,一脸的笑”是神态描写,结合上下文的内容,可以从老圣人自己花钱是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们了解节气,了解好传统,据此景象作答。
⑶本题考查的是赏析语句。两个“就好了”运用的是反复的修辞,是为了强调。强调治好了病。赞美老圣人治病的验方灵验,手到病除的高超医术,表现了对老圣人的赞美。答题时首先要点明描写人物的方法,找到语句的位置,结合上下文的内容,体会人物形象和作者的情感。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要联系全文作答。叫他“老圣人”是因为他是一位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老人,觉得委屈是因为他是整个中国的一位典范,而不仅仅是袁店河的一位典范所以“我”才这样表述。
⑸本题考查重要物件在文中的作用。通读全文,整体把握,可从“老碾盘”提供了故事场景,又是故事内容的主体,还是传统文化的见证等角度作答。
故答案为:⑴ 春分立蛋;操心碾盘;喜管闲事;饭前喝水。
⑵ 示例:“春分到,蛋儿俏。”竖立起来的蛋儿好风光。只要孩子们从小了解节气,了解好传统,我买鸡蛋、买奖品花再多的钱也值了!
⑶ “就好了”,意思都是指治好了病。两个“就好了”,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赞美了“老圣人”治病的验方灵验,也是对“老圣人”仁义之心的赞美。
⑷ 袁店河的语境里,“老圣人”带有讽刺和嘲弄的意味,讽刺别人书读多了,读迂了。但文中描写的“老圣人”是一位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老人,他不只是袁店河的一位典范,也是整个中国的一位典范。
⑸ 在“立蛋”一事中,它是场景之一;在“操心碾盘”一事中,它是“讲碾盘的故事”的主体,是“老圣人”捍卫传统文化的见证,是村子文化的一景。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故事情节的概括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理清思路,找准答题的区域,抓中心句进行作答。
⑵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结合文段的内容,联系上下文,仔细揣摩人物的心理,结合相关的内容进行作答,注意答案要切合人物的心理。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语句词语的理解和赏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注意对词语意思的理解,语句运用的修辞,结合语句的内容和上下文的内容进行理解。
⑷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结合题干的要求,找准答题的范围,结合文段的内容进行分析。
⑸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物件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要求考生整体感知文章,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题思想,结合物件的习惯描写的语句进行分析概括。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赵三贴
刘剑飞
①清末民初,谯城南门里有一赵家正骨堂,主堂大夫姓赵,擅接骨,尤擅配制膏药,人称“赵三贴”。
②这赵三贴长得白白胖胖,又终日爱笑,活脱就是庙里的弥勒。可甭看其身胖体拙,手上功夫却是了得。碰到有人伤筋断骨找他来,他笑眯眯看着对方,伸出胖手这么一摸,里面怎么回事,立马心知肚明。而后,谈笑间,趁人不备,忽而双手如电,分抓断骨两端,一推一送一按一揉,但闻咔咔几响,不待那人喊疼,断骨就已接上。随即,再往伤处敷一贴膏药,上两块夹板,就算完事。临走时,照例给伤者另拿两贴膏药,嘱咐好七天一换。回去了,不出二十一天,伤处自愈,准能行动如常。人们无不啧啧称奇,于是送他绰号“赵三贴”。
③有一年,镖局的杨镖头外出护镖,路遇悍匪,被打得四肢齐断、奄奄一息。看了几个大夫,均是摇头叹息。后来找到赵三贴,接上断骨,贴了膏药,到了一个月头上,就能打拳练棒了。杨镖头很是感激,花重金为赵家正骨堂做了一牌匾,并请书法名家题写了“赵三贴”三个大字。自此,赵三贴名声更盛。
④自古道:同行是冤家。在城北也有一家治骨伤的老字号,主家姓孙,人称“孙接骨”。自从赵三贴名声大盛后,这孙家的生意就日渐冷清。孙接骨就恨上了赵三贴,逢人便讲赵三贴是江湖野医,根本不懂接骨续骨之正法。赵三贴听到传言也不生气,依然乐呵呵地配药接骨。
⑤一日上午,赵家正骨堂突然闹嚷嚷抬进一个伤者。这人正是街面上的一个混混儿,名叫马三。但见他左脚低垂,小腿红肿,显然是左小腿骨断了。
⑥正位,接骨,贴膏药。正当赵三贴准备上夹板时,马三吸溜着嘴,阴阳怪气地道:都说你赵三贴擅接骨、膏药神,马爷我这腿,你确保能接好吗?
⑦赵三贴淡然一笑,不紧不慢地道:一贴正骨、二贴生肌、三贴闭合,不出三七二十一天,定能让你走路。
⑧呵,好大的口气!马三一撇嘴,到时我这腿要是不好,可要砸你的招牌!
⑨赵三贴就知道是遇上找碴的了,轻笑一声,不再多言。
⑩二十一天后的下晌,十多个无赖抬着马三,骂骂咧咧地闯进赵家正骨堂。
一进门,马三就指着赵三贴大骂,什么赵三贴?说什么二十一天准能行走,现在你给我睁眼瞧瞧,老子的腿接好了吗?
赵三贴一愣,走上前细看马三的伤处,但见左腿依然红肿,一只脚无力地垂着,竟是没接上!待伸手去摸断骨的部位,不禁心中一惊,豆大的汗珠顺额头流下。
弟兄们,给我砸!马三一声喊,众无赖早已跑出堂外,摘掉写有“赵三贴”的那面牌匾,稀里哗啦,一通猛砸。
赵三贴也不讲话,脸上依然带着笑,抄起一把大扫帚,慢悠悠地清扫地上的碎匾。
再说孙接骨,听说赵家招牌被砸,高兴得又是放鞭炮又是换匾,发誓要研制一种骨伤新药,盖过赵三贴。
转眼到了第二年春天,孙接骨带着徒弟,去城西六十里的龙山采药。孙接骨从崖上摔下,竟硬生生把脊椎骨给摔折了。其徒弟再三施救,也没能将他的断骨续上。正当孙家人哭天抢地、一筹莫展时,赵三贴竟背着药箱,上门治伤来了。
经此一事,孙接骨是又惭愧又感激。伤愈后,在芍香楼订一桌酒席,答谢赵三贴。席间,孙接骨说起当年马三找碴闹事、砸赵家的招牌,皆是他花钱收买、幕后指使的。
赵三贴一笑,这事你不说我也知晓。当初马三的断骨本是齐碴,伤在膝下四寸;第二次再来找我,断的却是斜碴,伤在膝下五寸,显然是外力挫伤所致。而细观挫断其腿骨的手法,正是你孙家的分筋挫骨手。只是,当时有些震惊,这生生将人闭合之骨再次挫断,也未免太有违医道了!
喝了一口酒,赵三贴又道:其实,孙兄不知,我们行医之人,招牌不在店门,全在病人的心里。故此,你虽让人砸了我的招牌,却无法砸去病人对我的信任。
一旁的孙接骨,早已听得又羞又愧……
(有删改)
(1)本文主要写了与赵三贴有关的四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他三件事。
(2)赏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3)阅读全文,简要概括赵三贴的性格特点。
(4)说说第 段画线句的含意。
【答案】(1)①赵三贴为杨镖头接骨,杨镖头赠匾。②马三受孙接骨指使找碴砸匾。③赵三贴主动上门为孙接骨治伤。④孙接骨伤愈后答谢赵三贴,说出真相。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通过动作描写、视听结合描写的手法,生动传神地写出了赵三贴接骨动作的麻利娴熟,表现了他医术的精湛。
(3)乐观随和;宽宏大度;自信淡定;正直善良。
(4)行医之人不能只追求牌匾等外在的形式或虚名,应该依靠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去赢得病人的信任和尊重。
【考点】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比喻
【解析】【分析】(1)答题区间在文章第③段至结尾。第③段写赵三贴为四肢齐断、奄奄一息的杨镖头接骨,获赠牌匾,名声更盛。第④— 段写马三受孙接骨指使,找赵三贴的碴儿,摘砸牌匾。第 两段写赵三贴不计前嫌,主动上门为孙接骨医治。最后四段交代马三找碴砸匾事情的真相,点明文章主旨。
(2)画线句子中,“双手如电”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赵三贴速度之快;“分抓”“一推一送一按一揉”是动作描写和视觉描写,“咔咔几响”是听觉描写,作者运用多种手法,意在表现赵三贴动作的麻利、医术的高超。
(3)文章前三段重在突出赵三贴医术精湛、和蔼亲切;从他不管遇到什么事都面带微笑,说明他遇事乐观、淡定;对手孙接骨受伤后,“赵三贴竟背着药箱,上门治伤”,表现出他的淳朴善良、胸襟开阔;他告诫孙接骨“行医之人,招牌不在店门,全在病人的心里”,表现了他的正直仁爱。
(4)“我们行医之人,招牌不在店门,全在病人的心里”这句话是对孙接骨的批判、告诫和指导,也是赵三贴高尚人格的写照。这句话话里有话,意味深远——唯有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才是真正的“招牌”。
故答案为:⑴①赵三贴为杨镖头接骨,杨镖头赠匾。②马三受孙接骨指使找碴砸匾。③赵三贴主动上门为孙接骨治伤。④孙接骨伤愈后答谢赵三贴,说出真相;
⑵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通过动作描写、视听结合描写的手法,生动传神地写出了赵三贴接骨动作的麻利娴熟,表现了他医术的精湛;
⑶乐观随和;宽宏大度;自信淡定;正直善良;
⑷行医之人不能只追求牌匾等外在的形式或虚名,应该依靠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去赢得病人的信任和尊重。
【点评】⑴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将题干和筛选信息对照即可解答,注意答案的简洁性;
⑵本题考查赏析句子。作答时,需先明确所用修辞,然后结合修辞特点和具体语境分析其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即可;
⑶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
⑷本题考查的是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解答时要认真阅读短文,分析其主要内容,再结合文章的上下文和主旨来回答。
三、综合表达
11.根据括号里的提示,品读下面的句子。
①何满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从修辞、语体色彩、语言特色三方面加以分析)
②何大学问人高马大,膀阔腰圆,面如重枣,浓眉朗目,一副关公相貌。(从句式、节奏等方面加以分析)
【答案】①这段话以活灵活现的民间口语与俗语,说明了何满子在奶奶一丈青大娘心目中的地位,突出了一位爱孙如命的奶奶的形象,用词活泼简洁,凝练而富有动感,充满乡土气息。②这句话继承了中国传统说唱艺术的特点,讲究押韵和对偶,多用四字句,用词造句文白相兼,读来抑扬顿挫,很有节奏感。
【考点】蒲柳人家;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分析文章语言特点
【解析】【分析】①从修辞方面分析,这句话把何满子比作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表现了何满子在奶奶一丈青大娘心目中
的地位 突出了一位爱孙如命的奶奶的形象;从语体色彩方面分析,“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是民间口语和俗语,充满了乡土气息;从语言特色方面分析,“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用于非常活泼、简洁凝练而富有动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入情入耳。
②“人高马大,膀阔腰圆,面如重枣,浓眉朗目”都是四字句,而且读起来押韵,非常入耳;“人高马大”和“膀阔腰圆”形成对偶;这句话读起来抑扬顿挫,节奏感鲜明,就像在说书一样。
故答案为:①这段话以活灵活现的民间口语与俗语,说明了何满子在奶奶一丈青大娘心目中的地位,突出了一位爱孙如命的奶奶的形象,用词活泼简洁,凝练而富有动感,充满乡土气息。②这句话继承了中国传统说唱艺术的特点,讲究押韵和对偶,多用四字句,用词造句文白相兼,读来抑扬顿挫,很有节奏感。
【点评】此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的角度一定要知道,有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等)、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心理、神态)、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手法(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对比手法、象征等)、语言特色、情感等。赏析的答题模式一般为:该句运用了……(修辞、词语、写作手法、句式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突出了……品质,表达了作者……情感。
12.《蒲柳人家】这篇小说借鉴了中国传统小说和评书艺术的表现手法,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课外阅读《水浒传》《西游记》以及评书《三侠五义》《说岳全传》等,体会本文与它们之间的联系。
【答案】略
【考点】蒲柳人家;借物喻人
【解析】【分析】此题意在引导学生由课内出发,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体会中国古典小说和评书艺术的特点,扩大视野。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对传统小说和评书艺术的表现手法、浓郁的民族风格的借鉴赏析能力。
13.《蒲柳人家》一文采用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手法塑造了典型而又鲜明的人物形象,比如一丈青大娘,她个高脚大,身强体健,性格豪爽,爱打抱不平,对孙子疼爱有加。请你运用动作描写,描绘运动场上一个精彩的活动场面,力求生动传神,有文采。100字左右。
【答案】他用尽全力,像生了翅膀一般,飞奔踏板。在左脚踏上踏板的时候,时间似乎凝住了,所有的人都屏住呼吸。只见他用力在踏板上一蹬,随即身子瞬间腾空而起,在空中划过一个漂亮的圆弧,落人沙坑,双腿弯曲,双脚深深嵌进沙地,整个人却由于惯性,向前扑去。
【考点】微写作(片断写作)
【解析】【分析】本题要求运用动作描写,描绘运动场上一个精彩的活动场面。答题时要完整地描绘每一动作的前因和后果,表现动作发生、发展乃至结束的过程,使读者获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的印象。要充分表现出人物的动态,使人物在一系列动作中显露出独特的个性和内在的思想,进而使形象显得更加丰满、完整、立体化。
故答案为: 他用尽全力,像生了翅膀一般,飞奔踏板。在左脚踏上踏板的时候,时间似乎凝住了,所有的人都屏住呼吸。只见他用力在踏板上一蹬,随即身子瞬间腾空而起,在空中划过一个漂亮的圆弧,落人沙坑,双腿弯曲,双脚深深嵌进沙地,整个人却由于惯性,向前扑去。
【点评】本题考查人物描写的能力。 动作描写是刻画人物的重要方法之一。人物的每一行动都是受其思想、性格制约的,因此,具体细致地描写某一人物在某一情况下所作出的反应──主要是动作反应,就势必显示出了这一人物的内心活动、处世态度、思想品质。成功的动作描写,可以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可以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进程,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14.从小说《蒲柳人家》所描写的景物和风情中,我们仿佛闻到了浓浓的乡土气息,欣赏到了京东地区北运河畔的风光,如同漫步在家乡的土地上。为此,班级举办了以“家乡美”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假如你是这次活动的主持人,请你设计一段精彩的开场白,字数在200左右。
例文: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家乡人。家乡永远是养育我们的沃土,家乡永远是我们心中最美的圣地,家乡永远是塑造与陶冶我们心灵的港湾。首先我来抛砖引玉,说说我的家乡。我的家乡美如画:春天,这里草木吐出点点幼芽,五颜六色的鲜花次第开放,春天的家乡像个美丽的大花园;到了炎热的夏季,
人们就去海滩消夏,有带着游泳圈在水边嬉戏的小孩,有坐在海滩上享受目光浴的老人,有在水中尽情畅游的年轻人……热闹非凡,大家都在尽情地享受大自然的恩赐;秋天里,天高气爽,凉风习习,瓜果飘香,让人心旷神怡;冬雪一下,给大地换上银装,我们就开心地打雪仗,堆雪人。这就是我的家乡.同学们说美不美?我热情欢迎老师和同学们到我的家乡做客观光。为了加强并深化大家对家乡的全面认识,增加对家乡各方面的了解,培养我们爱家乡的情操,我们特举办这次“家乡美,综合性学习活动。请同学们畅所欲言地介绍自己美丽的家乡吧。
【答案】略
【考点】微写作(片断写作);蒲柳人家
【解析】【分析】本题要求写一段精彩的开场白,答题时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内容一定是介绍家乡的;②语言要准确、生动,最重要的是要符合开场白的语言特点,即具有鼓动性,能吸引人,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③字数在200左右。本题没有统一答案,只要答案符合以上几点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写开场白的能力,也即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养成认真观察,认真思考的习惯,其次还要求学生多读书,多积累,多练习,只有这样,才能写出比较好的作文,也就是说,功夫要下在平时。解答此题,还要注意开场白的特点,语言一定具有鼓动性,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例文首先用对偶和排比的句式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理解,然后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描写自己的家乡,最后在总结的基础上用一句“请同学们畅所欲言地介绍自己美丽的家乡吧”作结束语。这个开场白语言准确、连贯,而且生动形象,条理清晰,结构完整,语言很吸引人,也具有鼓动性,值得我们学习。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