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第三章:人体的呼吸
人体每时每刻都在进行气体交换。从空气中获取
,排出体内产生的 ,也就是 。
人的呼吸是由 系统来完成的。
氧气
二氧化碳
呼吸
呼吸
[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1、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2、内说出呼吸道的作用。认识到呼吸道对空气的
处理能力是有限的。
3、了解鼻、咽、喉的作用。
[难点] 呼吸道的作用
[重点] 呼吸系统的组成及呼吸道的作用
第一节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学习过程]
一、想一想,议一议
用鼻子吸气,可以使外界寒冷、干燥、不洁的空气在经
过鼻腔的处理后变得温暖、湿润、清洁。张大嘴巴吸气,外界气体就没有经过鼻腔的处理,直接
通过咽、喉、气管下行到肺,容易对肺部
造成伤害。
二、呼吸系统的组成
呼吸系统是由
和 组成的。
呼吸道
肺
呼吸系统
呼吸道:
鼻→ → → → 。
咽
喉
气管
支气管
是气体进出 的通道。
肺
肺:
是呼吸系统的主要气管,是 的场所。
气体交换
鼻
咽
喉
气管
支气管
肺
呼吸道
三、呼吸道的作用
1、呼吸道都有 或 做支架→保证整个呼吸道
,使 顺畅通过。
骨
软骨
气管软骨
猪的气管
气管软骨
黏膜
畅通
气流
2、鼻腔内前部有 →能阻挡和过滤
吸入的灰尘和细菌,使空气 。
鼻毛
清洁
3、鼻腔内表面的 ,→能分泌粘液,能黏住吸入
的灰尘和细菌,使空气 和 。
5、气管内壁上的纤毛和 分泌的粘液,→能阻挡和
黏住吸入的灰尘和细菌;使空气清洁和湿润。
粘液中还含有抵抗细菌和病毒的物质,能杀灭一些细菌和病毒。
黏膜
清洁
湿润
4、鼻腔黏膜内有丰富 ,→对吸入的空气进行
预热,使到达肺部的气体变得 。
毛细血管
温暖
腺细胞
气管和支气管(部分)
气管
支气管
肺
呼吸道还有什么作用?
声带拉紧
声带松开
分析:声音是如何产生的?青春期应该如何保护嗓子?
呼吸道的作用
保证气体顺畅通过。
温暖、湿润、清洁空气。
发音。
喉即是呼吸的通道又是发声器官。
声音是由 部的 发出的。
喉
声带
1、有了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人体 (能、不能)
完全避免空气中有害物质的危害。因为呼吸道对空气
的处理能力是 的。进入肺内的空气仍可能有一些
有害物质,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如:哮喘、肺炎、
尘肺)。
不能
有限
四、分析与讨论
2、痰是怎样产生的?
和 内壁上的纤毛向咽喉的方向不停地摆动,把外来的灰尘、细菌等和黏液一起送到咽部,并通过咳嗽排出体外,这就是痰。
气管
支气管
不要随地吐痰
痰中含有大量的病菌等病原体。呼吸系统的传染病(如流行性感冒、肺结核、肺炎、麻疹、百日咳及白喉)的病原体,都可以通过痰液进行传播。因此,我们要养成不随地吐痰的习惯。
痰产生的部位是在 处。
气管和支气管
3、北欧的冬天非常寒冷,在那里生活的人和在赤道附近
生活的人相比,鼻子显得 ,鼻腔也就相应的
。这有利于 。
大一些
长一些
预热寒冷的空气
4、呼吸和吞咽不能同时进行;吃饭时不要大声说笑。
食团
食团
喉口
喉口
软腭
咽
会厌软骨
食道
气管
人们吃进去的食物和吸入的空气都要通过 ,然后,空气
通过喉进入 ,而食物进入 。
呼吸时,会厌软骨像抬起的盖子,喉口开放,使空气畅
通无阻;
吞咽时,会厌软骨又像盖子一样盖住喉口,以免食物进
入 。
有的人边吃饭边说笑,吞咽时 来不及盖住喉口,
食物误入 ,就会引起剧烈咳嗽。
咽
气管
食道
气管
会厌软骨
气管
哮喘:是支气管感染或过敏引起的一种非细菌性疾病,症状为反复发作性的喘息、呼吸困难、胸闷或咳嗽等症状。
肺炎:是由细菌、病毒等感染而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的严重的疾病,表现为发烧、胸部疼痛、咳嗽、呼吸急促等。
尘肺:是长期在粉尘比较多的场所工作的人容易患的一种职业病,表现为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
人体的呼吸
2.呼吸道的作用:
呼吸道:
肺:
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
主要的呼吸器官;气体交换的场所。
1.呼吸系统
3.卫生保健
使得进入肺的气体畅通、清洁、
温暖、湿润。
食不言笑
不要大声喊叫
不要随地吐痰
1、(略)
2、答:目的是使溺水者的鼻、咽、喉部通畅,以利于空
气进入肺部。否则,空气容易进入胃内,回气时可能
带动胃内食物返出,出现呼吸道堵塞,造成窒息。
4、答:急性支气管炎和肺炎主要是通过呼吸、飞沫和痰
等传播的。这些致病微生物到达患者发病部位的“旅
程”是:外界空气→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
炎则是到达肺)。
细菌、病毒在“旅途”中的遭遇,可参照教材42~43
页内容回答。
3、答:感到口干舌燥。这说明口腔在湿润吸入的空气的
过程中,失去了大量的水分。
用嘴呼吸不能对吸入的空气起到充分的预热和清洁作
用,所以不如用鼻呼吸好。
5、答:这些“条条框框”实际上是为了保护同学们的身
体健康。
例如:不要随地吐痰,可以预防疾病的传播。
吃饭时不要大声说笑,可以避免食物进入呼吸道,否则
可能引起剧烈咳嗽甚至危及生命。
不要高声喊叫或尖叫,是为了保护同学们的声带。
1、食物和气体的共同通道是( )
A口腔 B咽 C喉 D食道
2、鼻腔内鼻毛的作用是( )
A灭菌 B温暖空气 C湿润空气 D过滤空气
3、平常所说的痰来自( )
A鼻 B咽 C喉 D气管、支气管
4、北欧人的鼻子较大,其作用是( )
A使人漂亮 B使鼻孔较大 C使鼻腔较长 D使鼻毛较长
B
D
D
C
5.鼻黏膜的功能是( )。 ①粘住灰尘 ②湿润空气 ③杀死细菌 ④阻挡灰尘 ⑤温暖空气 ⑥气体交换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③④⑥ D.①②③
D
6.能使吸入的气体变得清洁的结构有( )。 ①声带 ②气管、支气管内表面的纤毛
③鼻黏膜 ④会厌软骨 ⑤鼻毛 ⑥嗅细胞 A.③⑤⑥ B.①②④ C.②③⑤ D.①④⑤
C
7.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按顺序排列应当是( )
A.鼻 咽 喉 支气管 气管 肺
B.鼻 喉 咽 气管 支气管 肺
C. 鼻 口腔 咽 喉 气管 支气管
D.鼻 咽 喉 气管 支气管 肺
8.下例各项试图论述用鼻呼吸的优点,但有一项不正确,
应该是( )
A.鼻粘膜内的嗅细胞可以感受气味的刺激
B.鼻粘膜具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能温暖吸入的冷空气
C.鼻毛能阻挡吸人的空气里的尘埃
D.鼻粘膜分泌粘液可以清洁湿润吸人的气体
D
A
9.边说笑边吃东西,食物容易误入气管,其原因是 ( )
A.气流冲击,声门裂开大 B. 气流冲击,喉腔扩大
C. 会厌软骨没能盖住喉的人口 D. 环状软骨扩大
C
10.人在感冒时,呼吸不畅的原因是 ( )
A.鼻腔粘膜分泌粘液过多,堵塞了鼻腔
B.鼻腔粘膜充血肿胀,堵塞了鼻腔
C. 气管分泌的痰过多堵塞了呼吸道
D.声带发炎肿胀,气体不能通畅流动
B
11.冬天,教室若长时间不开窗,很多同学会感到头晕,
注意力不集中,这是因为教室里 ( )
A.二氧化碳浓度太高,缺氧 B.温度太高
C.氧的浓度太高 D.病毒和细菌太多
12.痰生成的部位是 ( )
A.鼻腔黏膜B.喉腔侧壁
C.气管和支气管黏膜 D.食道黏膜
A
C
13.不能随地吐痰的原因是( )
A.以免污染地面 B.痰里含有大量的细菌
C.痰里含有大量病菌 D.气管内分泌的粘液脏
14.鼻腔能使吸入的空气变得湿润、清洁和温暖,与此功能无关的结构是( )
A.鼻粘膜能分泌粘液 B.鼻粘膜内有嗅细胞
C.鼻腔内有鼻毛 D.鼻腔粘膜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15.一般来说,鼻涕和痰液的主要成分是( )
A.唾液腺和气管的分泌物
B.肺泡的代谢废物和气管的分泌物
C.唾液腺和鼻腔黏膜的分泌物
D.呼吸道粘膜的分泌物和它粘住的灰尘细菌
C
B
D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16、根据呼吸系统示意图
回答问题。
(1)人体的呼吸系统是由
[ ] 和[ ] 组成的,其中[ ] 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 ] 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它是 的场所。
(2)人体的发声器官在
[ ] 部,有两条薄片状的
,被[ ] 部呼出的气流震荡后即可发出声音。
⑧
⑦
呼吸道
⑥
肺
⑦
呼吸道
⑥
肺
气体交换
②
喉
声带
⑥
肺
(3)在人体中,图中②向前下方与 相通,向后下方与 相通。
气管
食道
(4)⑦的主要作用是将吸入的空气变得 , 、
减少对 的刺激。
清洁
温暖
湿润
肺
(5)有的人边吃饭边说笑,吞咽时[ ] 不
能及时盖住[ ] ,食物进入气管,就会引
起剧烈咳嗽。
(6)某人患肺炎,写出病菌入侵人体的顺序
[①]鼻→[②]咽→[ ] →[ ] →[ ] →
[⑥] 。
⑤
⑧
会厌软骨
③
喉
④
气管
支气管
③
喉
肺
灰尘历险记
我是一粒灰尘,身体很轻,可以随着空气四处飘动。有一天正当我自由自在地在空气中入选的时候,突然有一股强大的气流将我吸入到一个很深的洞里。四周黑洞洞的,洞的壁上有很多毛,洞中很热。我顺着气流继续向里面前进,突然,洞的壁收缩了一下,把我带到了一个更长的洞中,洞壁四周有许多不停向上摆动的毛,我凑上去想看个究竟,
忽然,一股很黏的液体把我紧紧吸住,我再也动不了了,正当我绝望的时候,我听到有人在叫我,我一看,原来我的许多同伴都被这些黏液粘在了一起,而且我在这里还认识了许多新朋友,他们告诉我他们的名字叫病毒。我和我的同伴以及我的新朋友一起,被那些摆动的毛,连同那些黏液一起向上滚动,随着一声巨响,我又看见了久违的光明。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灰尘第一次所见到的洞是什么部位?____________。
(2)洞中很热的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洞壁收缩的原因是什么?短文中描述的很黏的黏液是由什么部位分泌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