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本班学生在之前已经学行线的判断,为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准备,本班学生不太活泼,所以我在上课时注重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得出本节课的结论。
二、教学环境:多媒体计算机录播室室
三、课型:探究活动课(新课) 课时:1节
四、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平行线的性质.
(2)经历平行线性质的探究过程,从中体会研究几何图形的一般方法.
(3)能够利用平行线的性质,结合其判定解决一些问题.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平行线的特征的推导过程
难点:理解平行线的特征及运用性质解决问题。
六、教学用具准备:常用画图工具、量角器白纸。
七、教学活动过程及设计说明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回顾检测课堂探究巩固新知课堂检测小结与作业 问题:判定方法1 同位角 ,两直线平行判定方法2 内错角 ,两直线平行判定方法3 同旁内角 ,两直线平行出示任务一任意画出一组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并标出一对同位角探究活动一1.把标出的一对同位角用量角器量一下,看看它们的度数有什么关系?2.小组内检查一下其他同学所量的同位角,是否也有这样的关系?3.由此,你得到什么结论?与同伴交流.再学生讨论后,老师和同学作出点评,老师总结。探究活动二(1)如图,已知a∥b,那么∠2与∠3有什么大小关系?(并说明理由,推理过程写在练习本上)(2)由此你得到什么结论?(与同伴交流结论)老师参与学生讨论,并及时点拨和总结。探究活动三(1)如图,已知a∥b,那么∠2与∠3有什么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推理过程写在练习本上)(2)由此你得到什么结论?(与同伴交流结论)老师对学生讨论进行指导,关注到各小组讨论情况,并在适当的时侯进行纠错与表扬。由师生共同总结平行线的特征和简记。如图,已知AB∥CD,AE∥CF,∠A= 39°, ∠C是多少度?为什么?课堂检测1.如图,已知平行线AB、CD被直线AE所截(1)从 ∠1=110°可以知道∠2 是多少度 为什么?(2)从∠1=110°可以知道 ∠3是多少度?为什么?(3)从 ∠1=110°可以知道∠4 是多少度?为什么?1、今天有什么收获?2、你还存在哪些疑问?3、作业:学练优本课时内容。师生交流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1.先回忆一下上节所学内容,结合图形思考并回答问题.说明根据。(注意语言的表达)2.把这三句话的前后顺序交换,应该怎样叙述,交换后的说法是否成立呢?学生作答,同时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交流,形成小组意见得到结论后,要求学生学会用几何语言叙述结论。以上活动二问题在经过学生独立思考后,再进行小组讨论,互相补充,并派代表回答。学生讨论后进行展示,形成结论。并学会用几何语言表示。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交流,形成小组意见。学生讨论后进行展示,形成结论。并学会用几何语言表示。课堂上要给学生充分的讨论与思考的时间,可以用分组讨论合作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让他们之间相互讨论,相互启发,进行合作交流。在争论中发现问题要比盲目的接受知识更有意义,特别是学生之间通过合作学来的知识更能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通过提问学生对每一个性质的条件和结论进行解读,让学生知道平行是前提,角的关系是结论。将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区分开来。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展示自己的答案,并说明理由。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收获与困惑。通过发言同学的分享,让其他同学知道利用今天知识能够解决哪些问题。作业布置要有针对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发展! 通过设置1的上节课的内容题,对上节课所学的判定定理进行复习。通过第2问,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让学生感知平行线判定与特征的关系。任务一是让学生动手操作,画一组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通过先观察同位角的大小有何关系,再通过测量同位角的度数,得出结论,这就是就需要我们研究与判定相反的问题,即已知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有什么关系,也就是探索平行线的特征.通过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探索过程,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任务二是让学生学会运用任务一的结论推导平行线的特征,即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在本环节中,通过要求学生用合情说理的方法进行说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任务三是让学生学会运用前两个结论来推导平行线的第三个特征,即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利用“巩固新知”题目,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知识点。通过这一环节,检测学生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课堂小结并不只是课堂知识点的回顾,要尽量学生畅谈自己的切身感受,教师对于发言进行鼓励,对于两个知识点整合,更要有所思考,达到对所学知识巩固的目的作业设计要“因人而异”。学练优已经提前按照不同层次布置。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绝大部分学生能够参与到学习中来,也能掌握平行线的三个性质,会运用平行线特征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对几何语言的掌握也比较好,学会了如何将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的几何语言。 当然,本节课由于学生第一次进录播室上课,小组的座位没有像平时一样严格按组的位置来布置,这就导致小组讨论不充分,学生课堂气氛比平时差,同时,本节课没有太多投影同学们的几何书写过程。今后将会更多展示学生的书写,并指出具有代表性的错误,帮助学生及时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