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同步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同步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4.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1-23 23:34:32

文档简介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同步试卷
一、单选题
1.(2018九下·金堂月考)隋唐时期,中日僧人为两国的文化交流做出过突出的贡献.其中,借鉴汉字草书,创造了日文“平假名”的高僧是(  )
A.空海 B.鉴真 C.玄奘 D.阿倍仲麻吕
2.(2019·聊城)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这主要表明(  )
A.唐朝采取开明民族政策 B.中外交流开启唐朝盛世
C.唐朝中后期手工业衰落 D.中外文化交流日益加强
3.唐朝中外交往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出现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
A.唐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B.唐朝经济文化领先世界
C.唐朝对外政策开放开明 D.唐朝对外交通发达
4.(2021·广东模拟)日本宗教学家山折哲雄曾说:“玄奘有四张面孔,第一张面孔是世界上著名的佛学家,第二张面孔是伟大的旅行家,第三张面孔是伟大的翻译家,第四张面孔是世界上第一个开辟人文学科的专家。”下列史实能够印证该观点的是(  )
A.开通丝绸之路,促进中西交流
B.去天竺取经,口述《大唐西域记》
C.远赴日本宣扬佛学,传播文明
D.远航亚非三十多国,宣扬国威
5.(2020·成都)唐代诗人李白有诗云:“日本晁衡(阿倍仲麻吕)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下列与诗中人物一样,都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的历史人物是(  )
A.张骞 B.玄奘 C.鉴真 D.郑和
6.“五万里的尘土与寒暑,长安与那烂陀寺相遇的机缘……把自己淹没于三千佛经的精义……独的灵魂,却在万众的仰慕中升腾。你,才是真正的行者!”材料中的“你”是(  )
A.崔致远 B.弘法大师 C.玄奘 D.阎立本
7.玄奘西行是古代中印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见证,他游学、研习内容主要涉及的宗教是(  )
A.基督教 B.伊斯兰教 C.道教 D.佛教
8.“传法为重,舍身为轻;六度出海,终抵东瀛。”该对联称颂的一代高僧是(  )
A.玄奘 B.孙思邈 C.鉴真 D.李春
9.唐朝的繁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漂洋过海、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唐朝以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中外文化双向交流、共享繁荣。下列事件能佐证这一现象的是(  )
①文成公主人藏 ②鉴真东渡 ③玄奘西行 ④新罗音乐传人中国
A.②③④ B.①②①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0.(2020七下·长丰月考)唐朝的繁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漂洋过海、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唐帝国自身也以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中外文化双向交流、共享繁荣,下列事件能佐证这一现象的是(  )
①和亲结盟 ②鉴真东渡 ③玄奘西行 ④遣唐使来访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1.(2020·齐齐哈尔模拟)在中国新冠肺炎严重时期,日本援助中国的物资上印着“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感动了无数中国人,体现了中日两国的深厚友谊,下列人物在古代中日经济文化交流中作出过突出贡献的是(  )
A.文成公主 B.玄奘 C.鉴真 D.郑和
12.(2019七下·东港月考)印度史学家阿里说:“如果没有玄奘的著作,重建印度历史是完全不可能的。”玄奘的这部著作是(  )
A.《大唐西域记》 B.《弘法大师行状绘词》
C.《徐霞客游记》 D.《西游记》
13.(2018七下·昌图期末)如果给下图——鉴真塑像做文字注解,应该选择(  )
A.东渡日本,弘扬佛法 B.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C.西游天竺,求取佛经 D.主动请缨,和亲塞外
14.(2021·广东模拟)“以诗证史”是现代史学家颇为推崇的一种治史方法。下列唐代诗作中,体现了中外友好交往的是(  )
A.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李白《哭晁卿衡》
B.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渭城曲》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D.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15.鉴真和玄奘有很多的相同点,下列选项中正确的一项是(  )
①都是唐朝的僧人
②都在唐朝的中外交往中有重大贡献
③都为完成自己的使命历尽艰辛,具有百折不挠的精神
④都去过日本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16.(2018·滨州)唐朝的对外开放不仅影响到亚洲文明的发展,而且促进了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唐朝“开放”的表现包括(  )
①鉴真东渡日本 ②玄奘西游天竺 ③日本“遗唐使”来华 ④郑和下西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7.(2019七下·岑溪期末)唐、宋、元时期对外交往频繁的最主要原因是(  )
A.中央帝国,万邦来朝 B.交通发达,通往各国
C.开放政策,吸引外商 D.经济文化,领先世界
18.(2020七下·海城月考)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多民族融合和中外交往的过程。下列事件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张骞出使西域 ②文成公主入藏 ③鉴真东渡日本 ④孝文帝迁都洛阳
A.①④②③ B.①④③② C.①③②④ D.①②④③
19.(2021七下·新野月考)搜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玄奘西游”“鉴真东渡”的相关资料,研究的课题是()
A.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B.中华文明的起源
C.繁荣与开放的唐朝 D.统一国家的建立
20.(2021七下·秦皇岛期末)如下图①、图②两位人物的对外文化交流充分体现了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是(  )
A.高度繁荣 共享太平 B.对外开放 双向交流
C.世界领先 求同存异 D.源远流长 泽被东西
二、填空题
21.(2018七下·张家港期中)“传法为重,舍身为轻,六度出海,终抵东瀛。”上述对联高度赞扬了高僧   不畏艰难、执着追求的精神。唐朝高僧   西行天竺取经。
22.(2020七下·泰兴期中)玄奘西行归国后口述,弟子记录成书的《   》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23.(2021七下·东昌府期中)唐朝时,高僧玄奘西行至   ,将大量佛经带回长安,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    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24.(2021七下·甘南期中) 如图人物是   ,为   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三、材料分析题
25.(2020八上·三河开学考)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也是当时世界上具有影响力的强大国家。
【惠民利民、安民富民】
材料一 唐太宗认为,“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
贞观二年,太宗问魏徵曰:“何谓为明君暗君?”徵曰:“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太宗甚善其言。
—《贞观政要》
材料二
忆昔(节选)
(唐)杜甫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廩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注:纨、缟指的是山东一带生产的丝织品。)
【亲仁善邻、协和万邦】
材料三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应该常去)。
——《日本书纪》
材料四 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唐文化)洋溢奈良城。 ——郭沫若
(1)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了 “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根据材料一概括“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述“开元盛世”时期的社会状况。
(3)材料三写到日本认为应“常须达” “大唐国”,日本派遣使节到唐朝,当时把使节称为   。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鉴真盲目航东海”的历史意义。   
(4)综合以上信息并结合所学,概括盛唐气象的表现。
26.观察下列图片:
请回答:
(1)图一中的人物是谁 他的身份是什么 他主要的贡献是什么
(2)图二中的人物是谁 请写出他的主要事迹和记载其西行过程的
著作。
(3)日本在唐朝时曾和中国往来密切,日本深受唐文化的影响,请你试举两例说明。
(4)图一、二反映的对外交往,在作用方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5)图一、二中两人的对外活动,反映了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什么特点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解析】【分析】空海是日本佛教真言宗创始人。曾至中国学习唐密,传承金刚界与胎藏界二部纯密,惠果阿阇梨授其为八代祖。于公元804年到达中国,并在长安学习密教。806年回国,创立佛教真言宗保存了不少中国文学和语言学资料。由他编纂的《篆隶万像名义》,则是日本第一部汉文辞典,对唐朝文化在日本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另一部重要著作《文镜秘府论》,不仅促进了日本对唐朝文化的理解和吸收,而且是了解汉唐中国文学史的重要资料。B.鉴真 C.玄奘 D.阿倍仲麻吕,都不是“平假名”的高僧。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题干中的“ 创造了日文“平假名”的高僧 ”,结合所学可知,鉴真、玄奘、阿倍仲麻吕都不是平假名的创造者,故排除。
2.【答案】D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解析】【分析】材料“ “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 ”体现的是中外文化交流日益加强,D选项符合题意。
材料未涉及民族关系问题,A选项排除。
唐朝的盛世出现主要和统治者的政策有关,B选项排除。
材料与手工业发展无关,C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唐朝时期对外交往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3.【答案】B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解析】【分析】A. 唐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不符合题意;
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唐朝中外交往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较多,但是从根本原因来看,应该是唐朝经济文化领先世界,这才让众多国家和地区倾慕向往唐朝经济文化,进而向唐朝交流学习,故选项符合题意;
C. 唐朝对外政策开放开明 ,不符合题意;
D. 唐朝对外交通发达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有一定的难度。解答时,要抓住题干中“根本原因”字样,细心辨别备选项,找到最能概括最能说明理由的选项,由于这几个选项都是原因,一定要细心辨别。
4.【答案】B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看,唐贞观年间,为了求取佛经精义,玄奘毅然西行前往的佛教圣地天竺,在天竺,玄奘用大约17年的时间遍游各地,寻师访友,研习佛法,在他晚年的时候,他的弟子根据他的口述写成《大唐西域记》,把印度的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介绍到中国,是研究7世纪中亚和南亚各国,特别是研究印度历史地理的珍贵文献,为古代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A项开通丝绸之路,促进中西交流与汉朝张骞有关,不符合题意;
B项去天竺取经,口述《大唐西域记》能够印证题干观点,符合题意;
C项远赴日本宣扬佛学,传播文明与鉴真东渡日本有关,不符合题意;
D项远航亚非三十多国,宣扬国威与郑和下西洋有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唐朝的对外交往。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重点掌握玄奘西游天竺。
5.【答案】C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A.张骞,不符合题意;
B.玄奘,不符合题意;
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佛法和中国文化,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故选项C符合题意;
D.郑和,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基础知识要牢记。
6.【答案】C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 "五万里的尘士与赛暑,长安与那烂陀寺相趣的,把自己淹没于三千佛经的精义....独的灵魂,却在万众的仰墓中升腾,你,才是真正的行者!"根据题干可知,材料中的你是玄奘。唐太宗时期,玄奘西游天竺(今印度) ,促进了中印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玄奘是中印文化友好交流的使者, C符合题意;
ABD项与"那烂陀寺”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 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唐朝的对外交流相关史实,重点掌握玄奘西游天竺的知识,玄奘西游,促进了中印间的友好交流。
7.【答案】D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A.基督教,不符合史实;
B.伊斯兰教,不符合史实;
C.道教,不符合史实;
D.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经过长途跋涉到达天竺,他遍访天竺的名师,研习佛法,因此涉及到的宗教是佛教,故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来回答,基础知识要牢记。
8.【答案】C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传法为重,舍身为轻;六渡出海,终抵东瀛”反映的是唐朝高僧鉴真,为弘扬佛法,六次东渡,终达日本,为中日的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贡献的史实。
C项鉴真是题干对联称颂的一代高僧,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鉴真东渡的史实。
9.【答案】A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解析】【分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属于民族关系的表现,因此,可以排除①。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知道文成公主入藏属于唐朝的民族关系,不是对外交往。
10.【答案】D
【知识点】遣唐使;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的“ 中外文化双向交流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①和亲结盟是唐朝时期民族内部的交往,不是与外国的交流, ②鉴真东渡 ③玄奘西行 ④遣唐使来访都是唐朝时期中外的交流,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抓住题干中的“ 中外文化双向交流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脂,细心辨别,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11.【答案】C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扬州大明寺高僧鉴真多次东渡日本,前5次失败,第6次成功,754年抵达日本;在日本传授佛经;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主持修建唐招提寺等。因此:
A项文成公主入吐蕃,与题意不符;
B项玄奘西行天竺,与题意不符;
C项鉴真东渡日本,符合题意;
D项郑和下下洋,与题意不符;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鉴真东渡的知识。难度不大,知道鉴真东渡的知识即可作答。
12.【答案】A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 玄奘西游天竺回国后,根据他的口述,有弟子记录成书《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成为研究中外交流的珍贵文献,也成为研究中亚各国及印度的可靠资料,故选项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解答时,只要牢记基础知识,回答会很顺利,记住,准确记忆才是王道。
13.【答案】A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时期,僧人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佛法,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杰出贡献。
B项“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是指武则天统治时期;
C项“西游天竺,求取佛经”是指玄奘西行;
D项“主动请缨,和亲塞外”指昭君出塞。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不大。学生要掌握鉴真为中日交往所做出的贡献。
14.【答案】A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解析】【分析】“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是李白得闻晁卿衡回日本途中沉船,误传晁衡已溺死后,写下这首诗来悼念他。晁卿衡:即晁衡,日本人,原名阿倍仲麻吕。诗句反映的是日本派遣使者、遗唐使、留学生、留学僧来中国学习的史实。唐代诗作中,体现了中外友好交往的是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李白《哭晁卿衡》。
A项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李白《哭晁卿衡》体现了中外友好交往,符合题意;
BCD三项都不能体现中外友好交往,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唐朝的对外交往的知识。重点掌握唐朝与日本的友好往来,解题的关键是“中外友好交往”。
15.【答案】A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鉴真和玄奘都是唐朝的僧人,鉴真东渡日本,历尽艰辛,为中日友好作出了重要贡献;玄奘西行天竺,不畏艰险,求取佛经,为中外交往做出了贡献,故选项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需要比较回答。解答时,依据所学知识,细心辨别题肢,找到两者的相同点,基础知识难度不大,细心一些即可。
16.【答案】A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对外实行了开放政策。唐朝时期,中日交流频繁,“遣唐使”就是日本皇室派往唐朝的使节,是中日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贞观初年,玄奘从长安出发,途经我国新疆及中亚诸国,到天竺取经,他是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介绍到中国的人;唐玄宗时,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朝的医药、文学等,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所以,①②③项都是唐朝“开放”的表现,A项符合题意;④项是明朝开放的表现,不符合题意,需排除含④的BCD三项。BCD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对外开放的历史内容,需要学生了解唐朝时期的对外交往,其中与日本,印度的交往甚为密切。
17.【答案】D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A选项明显的不切合实际,B选项交通发达是经济领先的一个方面,C选项开放政策是一种主观因素,B选项和C选项都不完整,D选项是概括最全面的一项,原因是经济决定政治,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直接回答本题比较困难。解答时,可以依据题干信息,细心辨别备选项,注意备选项的差异,找出最符合题意、概括最完整的选项。
18.【答案】A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通了汉与西域的通道,有利于汉与西域各国的经济文化联系,为开辟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北魏的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495 年正式迁都洛阳;唐太宗派文成公主入藏;唐玄宗时鉴真东渡日本。因此BCD不符合题意,①④②③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A.
【点评】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民族交往和中外交往的史实的掌握情况,属于基础知识.
19.【答案】C
【知识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 从题目看出,“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玄奘西游”、“鉴真东渡”都发生在唐朝而隋唐时期的特点就是繁荣与开放。“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体现了社会的繁荣,经济高度发展;唐政府对外实行开放政策;“玄奘西游”、“鉴真东渡”体现了社会的开放。所以选项C符合题意;
选项ABD与题意表述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 C 。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唐朝繁荣与开放的有关内容,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20.【答案】B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鉴真东渡日本,把唐朝的文化传播到了日本;而玄奘西行天竺学习佛法,主动吸收他国文化;由此可知,唐朝的对外开放具有双向交流特征。
A:高度繁荣 共享太平,排除;
B:对外开放 双向交流,符合题意;
C:世界领先 求同存异,排除;
D:源远流长 泽被东西,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唐朝的对外交流的特征,学生需要先忍着观察图片判断出对应的历史事件;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对应历史事件是特征即可得出答案;具有一定的难度。
21.【答案】鉴真。;玄奘。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唐朝时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佛教,“传法为重,舍身为轻,六度出海,终抵东瀛”是对其不畏艰难、执着追求的精神的高度赞扬;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天竺取经,曾经游学于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唐朝时中国与天竺(今印度)交往频繁,最杰出的使者是高僧玄奘。
故答案为:鉴真;玄奘。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玄奘和鉴真的知识。本题难度适中。
22.【答案】大唐西域记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贞观初年,玄奘西行天竺,曾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玄奘回到长安后,根据他的口述、由其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故答案为:大唐西域记。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玄奘西行的相关史实。掌握玄奘西行的史实。
23.【答案】天竺;《大唐西域记》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贞观年间,为了求取佛经精义,玄奘毅然西行前往的佛教圣地天竺,在天竺,玄奘用大约17年的时间遍游各地,寻师访友,研习佛法,在他晚年的时候,他的弟子根据他的口述写成《大唐西域记》,把印度的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介绍到中国,是研究7世纪中亚和南亚各国,特别是研究印度历史地理的珍贵文献,为古代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故答案为:天竺;《大唐西域记》。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唐朝的玄奘西游天竺相关史实,《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24.【答案】鉴真;中日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人物是鉴真,唐玄宗时,高僧鉴真六次东渡,最终到达日本,为中日的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贡献。
【点评】本题考查鉴真东渡的有关知识,答题的关键在于识图。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准确识记课标要求识记的各类图片,试卷常常以图片材料的形式,考查学生的理解和识记能力。
25.【答案】(1)原因:关注百姓,重视农业生产,减轻百姓的劳役负担,虚心纳谏。
(2)社会状况:人口多,粮食产量大,粮食价格低,农业、丝织业、商业发达,国库充盈,社会稳定.
(3)遣唐使;传播了先进的唐朝文化,促进了中日友好交流,促进了日本社会进步。
(4)繁荣的社会经济、开明的民族政策、开放的社会风气、多彩的文学艺术等等。
【知识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遣唐使
【解析】【分析】(1)依据“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可以得出虚心纳谏;依据“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可以得出关注百姓;减轻百姓负担;依据“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可以得出吸取历史教训。
(2)依据“小邑犹藏万家室”可以得出人口多;依据“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原俱丰实”可以得出粮食储备充足;国库充盈;依据“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可以得出社会秩序安定;依据“齐纨鲁缟车班班”可以得出手工业、商业发达;依据“男耕女桑不相失”可以得出人们安居乐业;社会稳定。
(3)第一小问,依据“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应该常去)”结合唐代中日交往,可以得出遣唐使。第二小问,依据命题要求,结合材料与所学,可以从为中日文化交流的影响的层面,解答即可。
(4)解答本题,依据命题要求,结合以上分析,联系所学,从稳定的政治局面、繁荣的社会经济、开明的民族政策、开放的社会风气、多彩的文学艺术、广泛的对外交往等层面,逐条展开说明即可。要求言之有理,语言简练。
故答案为:(1)原因:关注百姓,重视农业生产,减轻百姓的劳役负担,虚心纳谏。
(2)社会状况:人口多,粮食产量大,粮食价格低,农业、丝织业、商业发达,国库充盈,社会稳定。
(3)遣唐使。 意义:传播了先进的唐朝文化,促进了中日友好交流,促进了日本社会进步。
(4)繁荣的社会经济、开明的民族政策、开放的社会风气、多彩的文学艺术等等。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唐朝的鼎盛,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
26.【答案】(1)鉴真。唐代高僧。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
(2)玄奘。主要事迹:西行天竺学习佛法。著作:《大唐西域记》。
(3)文字、建筑、生活习俗、茶道等。
(4)加强了与外国的文化交流。
(5)弘扬唐朝文化,积极吸收别国的先进文化(或兼收并蓄)。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图一中的人物是鉴真,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鉴真是唐代高僧,他东渡日本, 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
(2)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图二中的人物是玄奘,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他的主要事迹是 西行天竺学习佛法。著作:《大唐西域记》。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日本在唐朝时曾和中国往来密切,日本深受唐文化的影响,比如 文字、建筑、生活习俗、茶道等。
(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行天竺, 加强了与外国的文化交流。
(5)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行天竺, 反映了唐朝对外文化交流弘扬唐朝文化,积极吸收别国的先进文化(或兼收并蓄)。
故答案为:(1) 鉴真。唐代高僧。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
(2) 玄奘。主要事迹:西行天竺学习佛法。著作:《大唐西域记》。
(3) 文字、建筑、生活习俗、茶道等。
(4) 加强了与外国的文化交流。
(5) 弘扬唐朝文化,积极吸收别国的先进文化(或兼收并蓄)。
【点评】本题的前四题,都是要求学生依据材料信息,主要是对基础知识的牢记来回答;解答时,先看懂图片人物,之后依据对课本上的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来回答,这类题目不要死记硬背,最好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最后一题需要学生理解,这也是学习中的重难点,要注意。
1 / 1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同步试卷
一、单选题
1.(2018九下·金堂月考)隋唐时期,中日僧人为两国的文化交流做出过突出的贡献.其中,借鉴汉字草书,创造了日文“平假名”的高僧是(  )
A.空海 B.鉴真 C.玄奘 D.阿倍仲麻吕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解析】【分析】空海是日本佛教真言宗创始人。曾至中国学习唐密,传承金刚界与胎藏界二部纯密,惠果阿阇梨授其为八代祖。于公元804年到达中国,并在长安学习密教。806年回国,创立佛教真言宗保存了不少中国文学和语言学资料。由他编纂的《篆隶万像名义》,则是日本第一部汉文辞典,对唐朝文化在日本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另一部重要著作《文镜秘府论》,不仅促进了日本对唐朝文化的理解和吸收,而且是了解汉唐中国文学史的重要资料。B.鉴真 C.玄奘 D.阿倍仲麻吕,都不是“平假名”的高僧。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题干中的“ 创造了日文“平假名”的高僧 ”,结合所学可知,鉴真、玄奘、阿倍仲麻吕都不是平假名的创造者,故排除。
2.(2019·聊城)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这主要表明(  )
A.唐朝采取开明民族政策 B.中外交流开启唐朝盛世
C.唐朝中后期手工业衰落 D.中外文化交流日益加强
【答案】D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解析】【分析】材料“ “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 ”体现的是中外文化交流日益加强,D选项符合题意。
材料未涉及民族关系问题,A选项排除。
唐朝的盛世出现主要和统治者的政策有关,B选项排除。
材料与手工业发展无关,C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唐朝时期对外交往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3.唐朝中外交往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出现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
A.唐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B.唐朝经济文化领先世界
C.唐朝对外政策开放开明 D.唐朝对外交通发达
【答案】B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解析】【分析】A. 唐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不符合题意;
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唐朝中外交往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较多,但是从根本原因来看,应该是唐朝经济文化领先世界,这才让众多国家和地区倾慕向往唐朝经济文化,进而向唐朝交流学习,故选项符合题意;
C. 唐朝对外政策开放开明 ,不符合题意;
D. 唐朝对外交通发达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有一定的难度。解答时,要抓住题干中“根本原因”字样,细心辨别备选项,找到最能概括最能说明理由的选项,由于这几个选项都是原因,一定要细心辨别。
4.(2021·广东模拟)日本宗教学家山折哲雄曾说:“玄奘有四张面孔,第一张面孔是世界上著名的佛学家,第二张面孔是伟大的旅行家,第三张面孔是伟大的翻译家,第四张面孔是世界上第一个开辟人文学科的专家。”下列史实能够印证该观点的是(  )
A.开通丝绸之路,促进中西交流
B.去天竺取经,口述《大唐西域记》
C.远赴日本宣扬佛学,传播文明
D.远航亚非三十多国,宣扬国威
【答案】B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看,唐贞观年间,为了求取佛经精义,玄奘毅然西行前往的佛教圣地天竺,在天竺,玄奘用大约17年的时间遍游各地,寻师访友,研习佛法,在他晚年的时候,他的弟子根据他的口述写成《大唐西域记》,把印度的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介绍到中国,是研究7世纪中亚和南亚各国,特别是研究印度历史地理的珍贵文献,为古代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A项开通丝绸之路,促进中西交流与汉朝张骞有关,不符合题意;
B项去天竺取经,口述《大唐西域记》能够印证题干观点,符合题意;
C项远赴日本宣扬佛学,传播文明与鉴真东渡日本有关,不符合题意;
D项远航亚非三十多国,宣扬国威与郑和下西洋有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唐朝的对外交往。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重点掌握玄奘西游天竺。
5.(2020·成都)唐代诗人李白有诗云:“日本晁衡(阿倍仲麻吕)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下列与诗中人物一样,都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的历史人物是(  )
A.张骞 B.玄奘 C.鉴真 D.郑和
【答案】C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A.张骞,不符合题意;
B.玄奘,不符合题意;
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佛法和中国文化,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故选项C符合题意;
D.郑和,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基础知识要牢记。
6.“五万里的尘土与寒暑,长安与那烂陀寺相遇的机缘……把自己淹没于三千佛经的精义……独的灵魂,却在万众的仰慕中升腾。你,才是真正的行者!”材料中的“你”是(  )
A.崔致远 B.弘法大师 C.玄奘 D.阎立本
【答案】C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 "五万里的尘士与赛暑,长安与那烂陀寺相趣的,把自己淹没于三千佛经的精义....独的灵魂,却在万众的仰墓中升腾,你,才是真正的行者!"根据题干可知,材料中的你是玄奘。唐太宗时期,玄奘西游天竺(今印度) ,促进了中印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玄奘是中印文化友好交流的使者, C符合题意;
ABD项与"那烂陀寺”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 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唐朝的对外交流相关史实,重点掌握玄奘西游天竺的知识,玄奘西游,促进了中印间的友好交流。
7.玄奘西行是古代中印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见证,他游学、研习内容主要涉及的宗教是(  )
A.基督教 B.伊斯兰教 C.道教 D.佛教
【答案】D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A.基督教,不符合史实;
B.伊斯兰教,不符合史实;
C.道教,不符合史实;
D.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经过长途跋涉到达天竺,他遍访天竺的名师,研习佛法,因此涉及到的宗教是佛教,故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来回答,基础知识要牢记。
8.“传法为重,舍身为轻;六度出海,终抵东瀛。”该对联称颂的一代高僧是(  )
A.玄奘 B.孙思邈 C.鉴真 D.李春
【答案】C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传法为重,舍身为轻;六渡出海,终抵东瀛”反映的是唐朝高僧鉴真,为弘扬佛法,六次东渡,终达日本,为中日的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贡献的史实。
C项鉴真是题干对联称颂的一代高僧,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鉴真东渡的史实。
9.唐朝的繁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漂洋过海、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唐朝以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中外文化双向交流、共享繁荣。下列事件能佐证这一现象的是(  )
①文成公主人藏 ②鉴真东渡 ③玄奘西行 ④新罗音乐传人中国
A.②③④ B.①②①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解析】【分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属于民族关系的表现,因此,可以排除①。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知道文成公主入藏属于唐朝的民族关系,不是对外交往。
10.(2020七下·长丰月考)唐朝的繁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漂洋过海、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唐帝国自身也以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中外文化双向交流、共享繁荣,下列事件能佐证这一现象的是(  )
①和亲结盟 ②鉴真东渡 ③玄奘西行 ④遣唐使来访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D
【知识点】遣唐使;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的“ 中外文化双向交流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①和亲结盟是唐朝时期民族内部的交往,不是与外国的交流, ②鉴真东渡 ③玄奘西行 ④遣唐使来访都是唐朝时期中外的交流,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抓住题干中的“ 中外文化双向交流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脂,细心辨别,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11.(2020·齐齐哈尔模拟)在中国新冠肺炎严重时期,日本援助中国的物资上印着“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感动了无数中国人,体现了中日两国的深厚友谊,下列人物在古代中日经济文化交流中作出过突出贡献的是(  )
A.文成公主 B.玄奘 C.鉴真 D.郑和
【答案】C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扬州大明寺高僧鉴真多次东渡日本,前5次失败,第6次成功,754年抵达日本;在日本传授佛经;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主持修建唐招提寺等。因此:
A项文成公主入吐蕃,与题意不符;
B项玄奘西行天竺,与题意不符;
C项鉴真东渡日本,符合题意;
D项郑和下下洋,与题意不符;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鉴真东渡的知识。难度不大,知道鉴真东渡的知识即可作答。
12.(2019七下·东港月考)印度史学家阿里说:“如果没有玄奘的著作,重建印度历史是完全不可能的。”玄奘的这部著作是(  )
A.《大唐西域记》 B.《弘法大师行状绘词》
C.《徐霞客游记》 D.《西游记》
【答案】A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 玄奘西游天竺回国后,根据他的口述,有弟子记录成书《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成为研究中外交流的珍贵文献,也成为研究中亚各国及印度的可靠资料,故选项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解答时,只要牢记基础知识,回答会很顺利,记住,准确记忆才是王道。
13.(2018七下·昌图期末)如果给下图——鉴真塑像做文字注解,应该选择(  )
A.东渡日本,弘扬佛法 B.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C.西游天竺,求取佛经 D.主动请缨,和亲塞外
【答案】A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时期,僧人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佛法,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杰出贡献。
B项“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是指武则天统治时期;
C项“西游天竺,求取佛经”是指玄奘西行;
D项“主动请缨,和亲塞外”指昭君出塞。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不大。学生要掌握鉴真为中日交往所做出的贡献。
14.(2021·广东模拟)“以诗证史”是现代史学家颇为推崇的一种治史方法。下列唐代诗作中,体现了中外友好交往的是(  )
A.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李白《哭晁卿衡》
B.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渭城曲》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D.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解析】【分析】“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是李白得闻晁卿衡回日本途中沉船,误传晁衡已溺死后,写下这首诗来悼念他。晁卿衡:即晁衡,日本人,原名阿倍仲麻吕。诗句反映的是日本派遣使者、遗唐使、留学生、留学僧来中国学习的史实。唐代诗作中,体现了中外友好交往的是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李白《哭晁卿衡》。
A项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李白《哭晁卿衡》体现了中外友好交往,符合题意;
BCD三项都不能体现中外友好交往,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唐朝的对外交往的知识。重点掌握唐朝与日本的友好往来,解题的关键是“中外友好交往”。
15.鉴真和玄奘有很多的相同点,下列选项中正确的一项是(  )
①都是唐朝的僧人
②都在唐朝的中外交往中有重大贡献
③都为完成自己的使命历尽艰辛,具有百折不挠的精神
④都去过日本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A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鉴真和玄奘都是唐朝的僧人,鉴真东渡日本,历尽艰辛,为中日友好作出了重要贡献;玄奘西行天竺,不畏艰险,求取佛经,为中外交往做出了贡献,故选项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需要比较回答。解答时,依据所学知识,细心辨别题肢,找到两者的相同点,基础知识难度不大,细心一些即可。
16.(2018·滨州)唐朝的对外开放不仅影响到亚洲文明的发展,而且促进了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唐朝“开放”的表现包括(  )
①鉴真东渡日本 ②玄奘西游天竺 ③日本“遗唐使”来华 ④郑和下西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A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对外实行了开放政策。唐朝时期,中日交流频繁,“遣唐使”就是日本皇室派往唐朝的使节,是中日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贞观初年,玄奘从长安出发,途经我国新疆及中亚诸国,到天竺取经,他是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介绍到中国的人;唐玄宗时,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朝的医药、文学等,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所以,①②③项都是唐朝“开放”的表现,A项符合题意;④项是明朝开放的表现,不符合题意,需排除含④的BCD三项。BCD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对外开放的历史内容,需要学生了解唐朝时期的对外交往,其中与日本,印度的交往甚为密切。
17.(2019七下·岑溪期末)唐、宋、元时期对外交往频繁的最主要原因是(  )
A.中央帝国,万邦来朝 B.交通发达,通往各国
C.开放政策,吸引外商 D.经济文化,领先世界
【答案】D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A选项明显的不切合实际,B选项交通发达是经济领先的一个方面,C选项开放政策是一种主观因素,B选项和C选项都不完整,D选项是概括最全面的一项,原因是经济决定政治,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直接回答本题比较困难。解答时,可以依据题干信息,细心辨别备选项,注意备选项的差异,找出最符合题意、概括最完整的选项。
18.(2020七下·海城月考)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多民族融合和中外交往的过程。下列事件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张骞出使西域 ②文成公主入藏 ③鉴真东渡日本 ④孝文帝迁都洛阳
A.①④②③ B.①④③② C.①③②④ D.①②④③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通了汉与西域的通道,有利于汉与西域各国的经济文化联系,为开辟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北魏的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495 年正式迁都洛阳;唐太宗派文成公主入藏;唐玄宗时鉴真东渡日本。因此BCD不符合题意,①④②③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A.
【点评】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民族交往和中外交往的史实的掌握情况,属于基础知识.
19.(2021七下·新野月考)搜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玄奘西游”“鉴真东渡”的相关资料,研究的课题是()
A.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B.中华文明的起源
C.繁荣与开放的唐朝 D.统一国家的建立
【答案】C
【知识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 从题目看出,“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玄奘西游”、“鉴真东渡”都发生在唐朝而隋唐时期的特点就是繁荣与开放。“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体现了社会的繁荣,经济高度发展;唐政府对外实行开放政策;“玄奘西游”、“鉴真东渡”体现了社会的开放。所以选项C符合题意;
选项ABD与题意表述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 C 。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唐朝繁荣与开放的有关内容,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20.(2021七下·秦皇岛期末)如下图①、图②两位人物的对外文化交流充分体现了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是(  )
A.高度繁荣 共享太平 B.对外开放 双向交流
C.世界领先 求同存异 D.源远流长 泽被东西
【答案】B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鉴真东渡日本,把唐朝的文化传播到了日本;而玄奘西行天竺学习佛法,主动吸收他国文化;由此可知,唐朝的对外开放具有双向交流特征。
A:高度繁荣 共享太平,排除;
B:对外开放 双向交流,符合题意;
C:世界领先 求同存异,排除;
D:源远流长 泽被东西,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唐朝的对外交流的特征,学生需要先忍着观察图片判断出对应的历史事件;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对应历史事件是特征即可得出答案;具有一定的难度。
二、填空题
21.(2018七下·张家港期中)“传法为重,舍身为轻,六度出海,终抵东瀛。”上述对联高度赞扬了高僧   不畏艰难、执着追求的精神。唐朝高僧   西行天竺取经。
【答案】鉴真。;玄奘。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唐朝时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佛教,“传法为重,舍身为轻,六度出海,终抵东瀛”是对其不畏艰难、执着追求的精神的高度赞扬;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天竺取经,曾经游学于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唐朝时中国与天竺(今印度)交往频繁,最杰出的使者是高僧玄奘。
故答案为:鉴真;玄奘。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玄奘和鉴真的知识。本题难度适中。
22.(2020七下·泰兴期中)玄奘西行归国后口述,弟子记录成书的《   》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答案】大唐西域记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贞观初年,玄奘西行天竺,曾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玄奘回到长安后,根据他的口述、由其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故答案为:大唐西域记。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玄奘西行的相关史实。掌握玄奘西行的史实。
23.(2021七下·东昌府期中)唐朝时,高僧玄奘西行至   ,将大量佛经带回长安,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    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答案】天竺;《大唐西域记》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贞观年间,为了求取佛经精义,玄奘毅然西行前往的佛教圣地天竺,在天竺,玄奘用大约17年的时间遍游各地,寻师访友,研习佛法,在他晚年的时候,他的弟子根据他的口述写成《大唐西域记》,把印度的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介绍到中国,是研究7世纪中亚和南亚各国,特别是研究印度历史地理的珍贵文献,为古代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故答案为:天竺;《大唐西域记》。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唐朝的玄奘西游天竺相关史实,《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24.(2021七下·甘南期中) 如图人物是   ,为   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答案】鉴真;中日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人物是鉴真,唐玄宗时,高僧鉴真六次东渡,最终到达日本,为中日的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贡献。
【点评】本题考查鉴真东渡的有关知识,答题的关键在于识图。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准确识记课标要求识记的各类图片,试卷常常以图片材料的形式,考查学生的理解和识记能力。
三、材料分析题
25.(2020八上·三河开学考)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也是当时世界上具有影响力的强大国家。
【惠民利民、安民富民】
材料一 唐太宗认为,“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
贞观二年,太宗问魏徵曰:“何谓为明君暗君?”徵曰:“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太宗甚善其言。
—《贞观政要》
材料二
忆昔(节选)
(唐)杜甫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廩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注:纨、缟指的是山东一带生产的丝织品。)
【亲仁善邻、协和万邦】
材料三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应该常去)。
——《日本书纪》
材料四 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唐文化)洋溢奈良城。 ——郭沫若
(1)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了 “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根据材料一概括“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述“开元盛世”时期的社会状况。
(3)材料三写到日本认为应“常须达” “大唐国”,日本派遣使节到唐朝,当时把使节称为   。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鉴真盲目航东海”的历史意义。   
(4)综合以上信息并结合所学,概括盛唐气象的表现。
【答案】(1)原因:关注百姓,重视农业生产,减轻百姓的劳役负担,虚心纳谏。
(2)社会状况:人口多,粮食产量大,粮食价格低,农业、丝织业、商业发达,国库充盈,社会稳定.
(3)遣唐使;传播了先进的唐朝文化,促进了中日友好交流,促进了日本社会进步。
(4)繁荣的社会经济、开明的民族政策、开放的社会风气、多彩的文学艺术等等。
【知识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遣唐使
【解析】【分析】(1)依据“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可以得出虚心纳谏;依据“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可以得出关注百姓;减轻百姓负担;依据“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可以得出吸取历史教训。
(2)依据“小邑犹藏万家室”可以得出人口多;依据“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原俱丰实”可以得出粮食储备充足;国库充盈;依据“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可以得出社会秩序安定;依据“齐纨鲁缟车班班”可以得出手工业、商业发达;依据“男耕女桑不相失”可以得出人们安居乐业;社会稳定。
(3)第一小问,依据“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应该常去)”结合唐代中日交往,可以得出遣唐使。第二小问,依据命题要求,结合材料与所学,可以从为中日文化交流的影响的层面,解答即可。
(4)解答本题,依据命题要求,结合以上分析,联系所学,从稳定的政治局面、繁荣的社会经济、开明的民族政策、开放的社会风气、多彩的文学艺术、广泛的对外交往等层面,逐条展开说明即可。要求言之有理,语言简练。
故答案为:(1)原因:关注百姓,重视农业生产,减轻百姓的劳役负担,虚心纳谏。
(2)社会状况:人口多,粮食产量大,粮食价格低,农业、丝织业、商业发达,国库充盈,社会稳定。
(3)遣唐使。 意义:传播了先进的唐朝文化,促进了中日友好交流,促进了日本社会进步。
(4)繁荣的社会经济、开明的民族政策、开放的社会风气、多彩的文学艺术等等。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唐朝的鼎盛,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
26.观察下列图片:
请回答:
(1)图一中的人物是谁 他的身份是什么 他主要的贡献是什么
(2)图二中的人物是谁 请写出他的主要事迹和记载其西行过程的
著作。
(3)日本在唐朝时曾和中国往来密切,日本深受唐文化的影响,请你试举两例说明。
(4)图一、二反映的对外交往,在作用方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5)图一、二中两人的对外活动,反映了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什么特点
【答案】(1)鉴真。唐代高僧。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
(2)玄奘。主要事迹:西行天竺学习佛法。著作:《大唐西域记》。
(3)文字、建筑、生活习俗、茶道等。
(4)加强了与外国的文化交流。
(5)弘扬唐朝文化,积极吸收别国的先进文化(或兼收并蓄)。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图一中的人物是鉴真,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鉴真是唐代高僧,他东渡日本, 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
(2)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图二中的人物是玄奘,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他的主要事迹是 西行天竺学习佛法。著作:《大唐西域记》。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日本在唐朝时曾和中国往来密切,日本深受唐文化的影响,比如 文字、建筑、生活习俗、茶道等。
(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行天竺, 加强了与外国的文化交流。
(5)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行天竺, 反映了唐朝对外文化交流弘扬唐朝文化,积极吸收别国的先进文化(或兼收并蓄)。
故答案为:(1) 鉴真。唐代高僧。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
(2) 玄奘。主要事迹:西行天竺学习佛法。著作:《大唐西域记》。
(3) 文字、建筑、生活习俗、茶道等。
(4) 加强了与外国的文化交流。
(5) 弘扬唐朝文化,积极吸收别国的先进文化(或兼收并蓄)。
【点评】本题的前四题,都是要求学生依据材料信息,主要是对基础知识的牢记来回答;解答时,先看懂图片人物,之后依据对课本上的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来回答,这类题目不要死记硬背,最好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最后一题需要学生理解,这也是学习中的重难点,要注意。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