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1949年12月21日,斯大林七十寿辰盛况空前!
斯大林的70大寿似乎也正好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共同行动的契机。各国同时开展的祝寿运动就是各国共产党和各社会主义国家的一次大联合,是对帝国主义阵营的一次政治大示威。
——王晓岚《斯大林七十寿辰盛况回览》
美国M4谢尔曼坦克形状的烟灰缸
毛泽东在莫斯科出席斯大林生日庆典
捷克斯洛伐克发行纪念银币
庆祝斯大林寿辰的游行队伍
“这世界轰然倒塌了不是轰然一响,而是唏嘘一声” ——[英]艾略特《空心人》
1990年5月, 阿塞拜疆宣布退出苏联。一个巴库农民听闻后,拿起斧子销毁墙上的“列宁像”。
1989年11月, 柏林墙倒塌
然而,仅仅不到半个世纪...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大浪淘沙,沉者为金”
一、“献祭的追光者”——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1949年,当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世界第二核大国,其钢铁和电力发展水平也跃居世界前列之时,而皮鞋产量仅163.6(百万)双,全国一亿七千万人口平均每人不到一双皮鞋。
——《苏联国民经济》第87页
经济上:单一的公有制;排斥市场,推行指令性计划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
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
辉煌下的隐患
“我不知道苏联的宴会为什么要搞这么长?吃也没什么好吃的,看也没什么好看的,鼓了一晚上掌,手都鼓痛了。”
——毛泽东参加完生日庆典后
赫鲁晓夫
1953.9-1964.10
勃列日涅夫
1964.10-1982.11
戈尔巴乔夫
1985.3-1991.12.25
后斯大林时代:改革!
赫鲁晓夫
1957年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61年加加林实现了人类进入太空的愿望。
1953—1958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示意图。
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农 业
重工业及总体产值
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
——《俄国史》
苏共二十大“秘密报告”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全面科学的分析,造成严重的后遗症。
注入了某些市场经济成分,取得了一些成效。
但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
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
1971年,赫鲁晓夫去世。生前一度看不起艺术家的他,托儿子去邀请冤家对头、著名艺术家涅伊兹维斯特内为自己设计墓碑。
你能看出设计者的意图吗?
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据苏联官方统计,1950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只及美国的31%,1975年上升到67%,工业生产从30%上升到80%以上,农业生产从55%上升到85%。
苏联人均住房面积由1965年的10m2,提高到1981年的16m2。
——李振城《苏联兴亡的沉思》
“新经济体制”,扩大企业自主权
斯大林之外,另一个被称为“红色沙皇”的人,他统治苏联长达18年之久,仅次于斯大林。
突如其来的变故,使苏联国内视改革为“洪水猛兽”,与东欧各国的关系也出现了较大裂痕,勃氏改革转为保守。
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独揽党政军大权于一身,重演了斯大林、赫鲁晓夫时期的一幕。党政主要领导人都年过70岁。
——李振城《苏联兴亡的沉思》
捷共领导人杜布切克
1968年,镇压“布拉格之春”
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加速发展战略”,承认市场调节
成效甚微
思考:为什么《时代周刊》用了这样的字眼?
“重启人生”
“戈尔巴乔夫背弃了列宁”
取消苏共领导地位,
放弃社会主义制度,
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
在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
实行“多元化”,造成思想混乱
当1991年7月一个担任政府官员很长时间的人在被问及他是否是一个共产党员时,他作了很好的表述:“我当然是一个共产党员,但是,我不是一个共产主义者!”
——《来自上层的革命:苏联体制的终结》P117
背离社会主义方向
1991年苏联解体,然而问题解决了吗?
索尔仁尼琴
2000年2月9日,普京在共青团真理报社现场回答读者的热线电话,当有人提出“您怎样看待苏联解体”的问题时, 普京没有正面回答, 只是引用俄罗斯家喻户晓的一句话说:“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
——《普京对苏联的三次不同评价》
“我们知道他们在说谎,他们也知道他们在说谎,他们知道我们知道他们在说谎,我们也知道他们知道我们知道他们在说谎,但是他们依然在说谎。”
——批评苏联的经典语录
“今日的俄罗斯已经彻底丧失了斯大林曾经赋予这个国家的冲劲与斗志!”
——2005年接受媒体采访时
以国家动荡的方式开展改革,未免代价太大!
二、“铁幕后的裂痕”——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这条线背后坐落着中欧古国的首都——华沙、柏林、布拉格、维也纳...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于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受莫斯科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
——1946年3月丘吉尔铁幕演说
被镇压
东欧各国
50、60年代
1
80、90年代
2
苏南冲突
南:自治制度,权力下放
埋隐患
苏联坦克开进布拉格
捷:改领导体制,建有计划市场经济体制
迷失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
波:一五计划,发展迅速;
东德:经济居东欧之首
剧变,社会制度根本性发生改变
未突破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大杀四方的“梦一队”
南斯拉夫篮球队在国家解体后,各奔东西甚至成为敌人
1991-1992,南斯拉夫解体
战后东欧历史发展演变的主导因素是苏联大一统模式与东欧国家多元化模式之间的矛盾冲突,前者追求在东欧的支配地位,具有封闭性特征; 后者追求适应国情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变革,具有开放性特点。在本质上两者致力于相反的目标...
——高晓川《“布拉格之春”及其意义再认识》
柏林墙的倒塌
民众自发参与拆除柏林墙
三、“成为光,发散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早在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在北京的召开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做了题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
中国GDP增长图(单位:亿元)
1978
1988
1998
2008
2011
4088.20
18027.00
89831.60
362280.50
541926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
跨越四十余载的“生死文书”
5G毫米波芯片研发成功,打破缺芯少魂。
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
建设中的雄安新区,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
港珠澳大桥通车,粤港澳三地紧密连接在一起。
大兴机场投入运营,综合交通枢纽集成度、便捷性达世界领先水平。
首艘国产航母“山东舰”入列服役,是国力强盛的标志之一。
中国的卫星导航来了,开启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球组网的新时代。
C919成功首飞,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能够制造大飞机的少数国家之一。
举世瞩目的国之重器
“苏东社会主义的崩溃...只是社会主义的一种特定模式即斯大林模式的失败。”
——胡绳
靠近光,
追随光,
成为光,
散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