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 84-85 页。
【教学目标】
经历探究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并掌握进位加法中“满十进一”的方法,能正确计算和在 100 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学生经历摆一摆、拨一拨、说一说、写一写等学习过程,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
进位加的算理,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
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探索算理算法的成功感受,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教学难点: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学习单、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主动探索,理解算理1.基于问题,引出加法。
提问: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
2021 年合肥市中小学教师信息化应用评比活动
追问:怎样列式?你想怎样算? 2.自主探究,凸显算理。
学生活动,师巡视、指导。
学生汇报 1:用小棒摆一摆。追问:你这只有 4 捆小棒,得数怎么是 50 呢?
学生汇报 2:用计数器拨一拨。追问:十位上明明只有 4 颗珠子,得数怎么会是50 呢?
小结:大家看,无论是摆小棒,还是拨计数器,都是先把个位上的 4 和 6 合成 1 个十,满 10 向十位进 1。再算十位上的 3 加 1 加进位 1 得 5,也就是 50。
基于算理,尝试竖式。
A.引出竖式 在数学中,还可以列竖式记录刚刚和的过程。在学习单上试一试。B.自主探索 学生尝试独立列竖式计算。
C.介绍竖式 结合小棒图,介绍 34+16 的算式。
先算什么?(请同学补充,师板书)
设疑:个位上 4+6 得 10,这个“10”在竖式里应该怎样写?
再算什么?
强化:先算个位上 4+6 得 10,写 0 进 1,再算十位上 3 加 1 加进位 1 得 5,所以34+16=50
沟通算法,理解算理。
小结:回顾 34+16 的计算过程,我们通过摆小棒,拨计数器,用竖式记录,都是先算个位,个位满十,向十位进 1,再算十位。
3
2021 年合肥市中小学教师信息化应用评比活动
设计意图:课程伊始,用有序的操作带动学生有条理的思考。注重引导学生摆小棒、拨计数器、用竖式记录,充分发挥直观操作的作用。接着在学生初步理解计算原理的基础上,借助小棒图,生动形象的联系操作过程,让学生理解“满十进一”计算过程,同时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最后,用几何直观将小棒图、计数器图和竖式三者建立联系。对抽象的竖式进行直观阐述,从而明确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基本算理: 都是先算个位,相加满 10,向十位进 1。
二、基于算理,迁移算法。1.基于经验,迁移算法。
谈话:两位数加两位数,65+28。你会列竖式计算吗?
学生自主尝试竖式,师巡视、指导。
组织交流,学生汇报。2.沟通比较,形成算法。
比较:比较以前所学习的两位数加两位数 27+15,和今天学习的两位数加两位数34+16,65+28 的笔算过程,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观察对比,发现交流,汇报。
小结:①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
② 从个位加起;
③ 个位相加满 10,要向十位进 1。
设计意图: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利用任务驱动让学生独立尝试计算,再次明晰笔算加法的算理,有效迁移算法。通过对与之前笔算加法过程的比较,帮助学生形成笔算加法的方法。锻炼了学生语言总结能力的同时,为后续学习更多的加法笔算积累了经验。
三、多元练习,巩固算法。1.做“想想做做”第 1 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评价。2.竖式纠错
学生独立判断,有错进行纠正。3.做“想想做做”第 3 题。
4
2021 年合肥市中小学教师信息化应用评比活动
生独立列式计算。4.填一填
填什么数使它成为进位加法题
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设计意图:“想想做做”第 1 题,学生在明理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练习,从而巩固、熟练算法。对于个位相加满 10 向十位进 1,深化对笔算加法的认识。“竖式纠错题”,学生在明确算法算理的基础上,强化辨析的能力。“想想做做”第 3 题,两位数加两位数解决实际问题。数学是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而产生的。“填一填”,通过逆向思维,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满十进一”的思想。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外拓展
视频介绍加减号的由来。感兴趣的同学自主查询乘号和除号的由来。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