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中古时期亚洲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文明地区(亚洲)的多元面貌。
世界历史上曾经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中东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1299年—1922年)
波斯帝国(前550~前330 )
亚历山大帝国(前334年-前323年)
罗马帝国(前27年—395年)
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395年—1453年)
阿拉伯帝国(632年—1258年)
一、阿拉伯帝国
1、背景
(1)阿拉伯半岛多部落并存,相互混战。
(2)7C初,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古兰经》成为伊斯兰教的经典。
2、建立过程
7世纪中期起,向外扩张,到8世纪中期地跨亚非欧。
(1)建立政权:
622年,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建立政权
(2)半岛统一:
穆罕默德去世时
(3)帝国形成:
一、阿拉伯帝国
3、统治
①吸收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
②翻译古代文献,融合东西方文化,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
③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造纸术、印度数字)
文化特点:
开放性、包容性、多元性
(1)政治:
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下设官僚机构辅助。财政和税务部门最重要。(政教合一)
(2)经济:
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很大发展;陆上和海洋贸易繁荣;城市繁多。(巴格达)
(3)文化:
①国家统一,政局相对稳定
②工商业发达,经济繁荣
③统治者重视知识、人才
④地处亚非欧交界,位置优越
⑤广泛吸收、融合东西方优秀文化
阅读教材P23“思考点”:阿拉伯帝国文化繁荣的原因是什么?
东到
印度河流域
西临
大西洋
北接黑海和里海
南包
整个半岛
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国
西南
尼罗河下游
“大食国”,当时唯一与中国大唐相提并论的国家
8—9世纪鼎盛,10世纪衰落,1258年被蒙古西征军灭
合作探究:阿拉伯国家在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中产生的影响
1、对西方
①阿拉伯版本保留的古希腊罗马文化译成拉丁文重回欧洲,为文艺复兴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②阿拉伯人把东方的技术,尤其是中国的发明创造传入西方,有利于西方社会的转型;为西欧探索新航路提供了技术支持。
③阿拉伯人在自然科学领域的成就促进了欧洲自然科学的发展。
2、对中国
阿拉伯的文学、天文学、医药学和数学等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3、对世界
阿拉伯人成为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1、兴起
(1)1453年,灭亡拜占庭帝国。
(2)16世纪后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2、统治
(1)政治:
最高统治者苏丹既是宗教领袖,也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还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信奉伊斯兰教的政权合一的神权国家)
(2)经济:
15~16世纪,帝国一度经济繁荣。(首都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3)外贸:
帝国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影响。(对亚欧商路的阻断,成为新航路开辟的直接原因)
【合作探究】奥斯曼帝国有什么历史影响?
材料一:奥斯曼帝国所处的独特地理位置决定了它经历了人类历史上众多文明的洗礼和文明间的交往,因而它呈现出在不失自身文明特点的同时能够吸纳外来文明的开放态度和具有多元文化的特点。奥斯曼帝国文化保留了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印记,由于它承载了原阿拉伯帝国所统治的地区,也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未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因此它的伊斯兰传统是不言而喻的。
材料二:1453年,奥斯曼帝国的军队攻陷君士坦丁堡,占领巴尔干、小亚细亚及黑海北岸等地区,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通商要道。帝国军队不但肆意抢劫商旅,而且帝国当局还对过往商品课以重税。这实际上等于堵死了这一条重要的商路。结果,欧洲市场上的东方商品的价格猛涨。在这种情况下,西欧商人很自然地渴望另辟一条通往东方的商路。
(1)奥斯曼帝国对阿拉伯政治和文化制度的继承。
(2)帝国控制亚欧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之间贸易受到影响,客观上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
【课堂探究】根据所学知识,比较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异同
比较项 内容
相同点 地理位置
宗教信仰
思想文化
对外政策
帝国疆域
国家性质
对外征服
不同点 阿拉伯帝国
奥斯曼帝国
都是发端于西亚的亚洲国家
都是伊斯兰国家,以战争为主要途径传播宗教
多元化
都实施对外扩张政策
均为地跨亚、非、洲三大洲的大帝国
均为军事封建国家
征服地区多为地中海国家
伊斯兰教对周边地区产生重大影响,具有推动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历史作用
使亚非欧地区的社会日趋不稳定,并且控制了亚欧商路,中断了亚欧在文化、经贸上的陆上交流
列举古代世界上地跨三洲的六大帝国统治的时间、兴起地点。
波斯帝国
亚历山大帝国
罗马帝国
拜占庭帝国
阿拉伯帝国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前6世纪—前4世纪
公元前4世纪
前27年—395年
395年—1453年
7—13世纪
1299年—1922年
伊朗高原
巴尔干半岛北部
意大利半岛
巴尔干半岛东部
阿拉伯半岛
小亚细亚半岛
三、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1、南亚
(1)笈多帝国
印度教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
兴起时间:
4世纪初
统治措施
①政治与经济:
帝国政局稳定,经济繁荣,但国王政令不够统一。
②宗教:
三、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1、南亚
(2)德里苏丹国家的建立和统治
①以伊斯兰教为国教;
②最高统治者苏丹握有最高行政、立法、司法和军事权力;
③地方划分为行省,行省总督由苏丹任命,重要职位由穆斯林担任。
兴起:
13世纪初,突厥人在印度建立
统治措施
秦汉之际
6—7世纪
出现严重社会危机
646年
大化改新,模仿隋唐制度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
10世纪
中央集权制瓦解,形成庄园,豢养武士。
12世纪末
源赖朝建立镰仓幕府,进入幕府政治时期。
17世纪
德川幕府以锁国加强统治,抵制外来影响。
2、东亚
三、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1)日本
中国冶铁和水稻种植技术传到日本,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
朝鲜
7世纪末
新罗初步统一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10世纪初
新罗人王建建立高丽王朝,仿效唐制,三省六部、地方十道、土地国有、科举考试、儒家经典、词章之学(政经文)
14世纪末
李成桂迁都汉城,改国号为朝鲜
16世纪末
中朝军民(邓子龙、李舜臣)联合抗击日本侵略(丰臣秀吉),维护朝鲜独立
(2)朝鲜
2、东亚
三、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课堂小结
中古时期的亚洲
阿拉伯帝国
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阿拉伯帝国的建立
阿拉伯帝国的鼎盛时期:政治领域、经济领域
阿拉伯帝国的文化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吸收被征服地区文化
奥斯曼帝国的建立
奥斯曼帝国的统治:政治领域、经济领域
中古时期的印度
(南亚次大陆)
中古时期的日本
中古时期的朝鲜
笈多帝国
得里苏丹国:建立、统治
笈多帝国的统治
印度教的兴起
大化改新
幕府时代的到来
背景:庄园经济、武士集团
形成:12世纪末,镰仓幕府的建立
结束:德川幕府——日本最后一个幕府
西亚
南亚
东亚
政教合一
多种宗教
中央集权
总结:中古时期的亚洲
类别 政教合一的西亚 多种宗教的南亚 中央集权的东亚
政治
经济
文化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
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较快,对外贸易兴盛
以中国儒学文化为中心,相互影响、相互借鉴
政教合一的专制统治
农业、手工业、商业繁荣,对外贸易发达
农业、手工业、商业繁荣,对外贸易发达
多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对世界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
多种宗教文化并存,在相互借鉴中发展
政教合一的君主集权体制,但由于宗教冲突仍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
请在此输入标题
【拓展提升】 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唐文化影响下的大化改新
(1)政治制度:建立起以唐三省六部制和郡县制为蓝本的中央与地方行政体系,模仿唐朝建立天皇制政体,制定国名和纪年。
(2)经济制度:建立起以唐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为蓝本的田制和税制。
(3)军事制度:建立起以唐府兵制为蓝本的防人制。
(4)法律制度:建立起以唐律为蓝本的律令体系。
(5)生活习俗:广泛地吸收和仿效大唐国的礼仪、服饰等项以至影响到日本的某些民族风俗的形成,除此之外,诸如围棋、相扑、汉方医学、茶道、日本佛教艺术的黄金时代等等,无不从各个侧面展示着日本文化在“大化改新”至平安时期全盘唐化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