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桥之美》教学设计(一课时)
教学设想:《桥之美》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聚集了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多年的审美体验和感受,内涵丰富,特色鲜明。要让一个审美趣味尚处于初始阶段的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去体验画家积淀多年的审美经验,感受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绝非易事。初读课文,感觉语言很美,情趣高雅,但内容较散,初中学生不好把握。再读课文,研究教法,我觉得不妨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创设情境,以唤起学生的审美需求,激发学生探求美的欲望。同时积极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展开联想和想象,以把握文本所蕴涵的审美特色。
《桥之美》的语言画面感很强,修辞灵活,具有抒情般的感染力,是本文学习的重难点。因此在具体赏析课文时我选择采用语境解读法,使学生结合语境,由粗到精,由此及彼,反复诵读,整体把握,力求使学生既欣赏了桥之美又学习了语言之美。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感受作者形象生动的语言。
2. 学习作者抓住事物总的特征进行说明的方法。
3、感受桥的内涵美。
二、教学重、难点
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美句赏析法
四、课前准备
学生:熟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查阅有关“桥”的诗词。
老师:查阅桥的图片等资料,制作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课前播放音乐《北京的桥》,以营造气氛。
北京的桥千姿百态,认识这些桥吗?(PPt出示本镇3座桥的图片)
桥梁专家茅以升说桥“是经过放大的一条板凳”,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说“桥,多么美!”,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画家眼中的《桥之美》,去感受桥的另一番韵味。
板书课题《桥之美》及作者
(二)整体感知
1、学生放声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1)读准、读顺,给段落标序号
(2)思考:请划出点明作者喜爱桥的原因的句子.
问题明确:桥的美,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PPt显示)(学生齐读这句)
师:你能够理解这句话吗?哪些词语比较重要?(不同环境,多种多样 )
师:可见去欣赏一座桥,不是孤立的去欣赏而要与周围的环境结合起来欣赏。(读这句话)文中写了许多不同环境中的桥,那么文中主要写了 环境下的 桥?(PPt显示)
学生概括:乌镇苇丛中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桥外是飞瀑流泉,桥面上有廊和亭的风雨桥;(PPt显示第四段描绘的四座不同环境下的桥)
(三)理解课文,品味语言
1、师问:这么多的桥,你最喜欢那座桥?
指名一女生朗读第四段,其他学生思考问题。
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感悟。回答时采用句式:我最喜欢_____桥,因为________。(PPt显示)
3、学生小组派代表发言:
(1)芦苇石桥: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写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厚厚实实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2)细柳拂桥: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写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这里有形体上的强与弱、轻与重之分,有动静之分,有颜色上的对比,还有变(柳枝年年发新芽)与不变(桥能历久不变)之别,这种种不同,归结起来,其实是阳刚与阴柔这两种美的类型的不同。差距之大而仍能和谐统一,可能就在于桥有着经过精心设计的轮廓吧。“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宋人柳永的名句,这里说“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是强调细柳与石桥构成的美景本身已够动人,不再需要别的东西来烘托了。
(3)长桥卧龙:湖水苍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了一座长桥,卧龙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
写长桥之美。长桥一般建在比较宽阔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感。同时,桥是人们劳动的成果,出现在苍茫水面上的长桥,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他似乎也具有生命力。
(4)风雨廊桥: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山区往往碰到风雨桥,桥面上盖成遮雨的廊和亭,那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因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画家和摄影师们必然要在此展开一番搏斗。
写形式比较独特的桥——风雨桥。桥面上盖有廊和亭的桥,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这种感觉恰好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觉形成对照。
以上四个例子中,桥或为主体,或为陪衬,或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但都与周围景物成为和谐统一的一体,共同构成入画的景致。
[本环节是教学的重点,学生在展示交流成果时,应师作适时引导。
如有学生讲述对芦苇石桥的描写时,师引导学生作语言品味, PPt显示句子比较:
A.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B.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柳树发芽了,风一吹,柳条轻轻地碰着石桥,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让画家喜欢。
在句子比较中让学生体味语言的韵味,体会细流与石桥的刚柔结合.
师作句子朗读的指导:如“茅盾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了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期间显现一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苇丛不会“发闷”,也不会做“深呼吸”,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而已。这表明了作者与周遭环境已融为一体。深呼吸后感觉怎么样呢?我们一起来做深呼吸。(师生一起做深呼吸) 深呼吸之后,感觉轻松。对于这句话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去读呢? (前面发闷的感觉应该读的低沉、缓慢,而后面应该读的轻快。)请一位同学来读。]
小结:通过朗读品味,我们看出文中,桥与周围的景物相映的确很美,语文也很优美。
4、再次美美地齐读第四段。
(四)理解桥之美的内涵
那么,作者爱的仅仅是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美么?(生疑惑)《斑羚飞渡》中,老斑羚用生命架设的彩虹桥,带给我们的永远是心灵深处的震撼,展现的是一种惊天地泣鬼神的“崇高之美”。课文中有没有类似的桥?(鹊桥)
师:爱情是很美好的。这座桥美在它是一座“爱之桥”。学生齐读文中写鹊桥的句子。
师:有人画鹊桥,喜鹊构成的桥不仅意义好,形式也自由,生动活泼。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桥的美还美在它起着沟通心灵的作用。
(五)拓展课文
生活中有没有见过这样美丽的“桥”。
学生畅说
总结:沟通是桥,理解也是桥;宽容是桥,度量也是桥;同情是桥,友善是桥;知音是桥,友情是桥;纯朴是桥,真心更是桥。同学们,今天我们在画家吴冠中的带领下,一起领略了桥的美。其实,我们生活中有许多美的事物,只要我们用心灵去感受美,那么美将无处不在,这个世界将美丽无比。(PPt显示)
(六)布置作业
找一找与桥有关的故事、诗词,并写下来。
板书
桥之美
吴冠中
和谐统一 沟通心灵
12 桥之美
吴冠中
课文导读
一、字词
1、生字词
煞(shà) 颐和园(yí) 险峻(jùn)
美感:对于美的感受和体会。
驻(zhù)足:停止脚步
点缀(zhuì):配合得适当匀称。
极目:用尽目力(远望)
销魂:形容极度的悲伤、愁苦或极度的欢乐。也作消魂。
前瞻后顾(zhān):形容做事以前考虑周密谨慎,或形容顾虑很多,犹豫不决。这里指前后认真看。
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相差虽小,而造成的误差或错误极大。
2、多音字与形似字
(diào)单调 (dào)倒影 (xiān)纤维 (qū)弯曲
调 倒 纤 曲
(tiáo)协调 (dǎo)摔倒 (qiàn)纤夫 (qǔ)曲线
博(bó)博大 缀(zhuì)点缀 竣(jùn)竣工 魅(mèi )魅力
辍(chuò)辍学 峻(jùn)险峻 魁(kuí)魁梧
搏(bó)搏斗 掇(duō)拾掇 唆(suō)唆使 魄(pò)魂魄
二、作者和相关的文学常识
1、作者介绍
吴冠中,1919年出生,中国现代画家。1919年7月5日生于江苏省宜兴县。早年从李超士、常书鸿及潘天寿等学习中、西绘画。1942年毕业,任国立重庆大学助教。1946年在法国巴黎高等美术学校留学。1950年秋回国。
作为善思考的艺术家,吴冠中勤于著述,其“抽象美、形式美、形式决定内容、生活与艺术要如风筝不断线”等观点,曾引起美术界的争论。他的油画代表作有《长江三峡》《鲁迅的故乡》等。中国画代表作有《春雪》及《狮子林》《长城》等。
三、课文内容详解
1、文章内容与结构
《桥之美》这篇美学小品文以描述和带有说明性的文字,阐述了作者对“桥之美”的认识和看法:桥美在于它能在不同的环境中与周围景物相配合,联系景物组织富于变化的统一画面。
文章结构
(1——3段)桥之美的内涵——不同环境中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总
正面举例:桥美在于与周围景物和谐
桥之美 (4——6段)桥之美的说明 分
反面举例:不与之和谐很难产生美感
(7段)桥之美的实质——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 总
2、重难点句子解析
(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作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为什么说“发闷的”苇丛作了一次“深呼吸”?)
其实,苇丛不会“发闷”,也不会作“深呼吸”,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的身上而已。这表现作者与周遭环境已融为一体。
(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晚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为什么单选早春天气和石桥?)
因为早春杨柳刚返绿发芽,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这里有形体上的强与弱、轻与重之分,有动静之分,体现了阳刚与阴柔这两种美的类型不同。
(3)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出形与色的乐趣。(为什么说“形与色”的乐曲?)
桥横跨在水面上,与桥下的流水在平面上形成交错;同时,桥的颜色与流水的颜色也相互映衬。桥与流水如一支乐曲一样是一个整体。
3、写法探寻
(1)思路清晰,层次分明,首尾呼应
全文按照逻辑顺序来说明“桥之美”,在结构上采取“总—分—总”的形式,在具体生动的描述中说明“桥之美”的含义。文章开始从大家熟知的“小桥流水人家”这句话入手,点明桥的诗境之美和绘画的形式之美。接着作者举例说明桥在外观、材料与所处位置上各不相同,而都能和周围的景物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表明它们是构成美景的一部分。最后收束全文,用一句话总结上文,回应文章的题目。
(2)视角新颖独特
本文以画家的标准的眼光来展示桥之没,以独特的视角来欣赏桥之美,不仅使我们能从桥与周围环境的配合上来品味桥的美感,而且还揭示了一些美学原则,提高的我们的欣赏水平。
(3)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文章运用了散文化的语言,在字里行间蕴藏着作者对桥的无限深情,语言优美、含蓄。并且在行文中还化用了很多古诗词,增加了行文的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