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结晶现象第七章溶液2021_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基础练习
一、单选题,共15小题
1.人们常用过滤的方法来净化水,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过滤完后滤液仍然浑浊可能是漏斗的下端未靠在烧杯内壁上
B.滤纸边缘要稍低于漏斗边缘
C.过滤时,为加快过滤,可用玻璃棒轻轻搅动漏斗中液体
D.过滤出杂质后所得的滤液属于纯净物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加溶剂可以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B.某物质的饱和溶液降低温度后,一定有固体析出
C.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含溶质更多
D.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不能再溶解其他溶质
3.如图是过滤器的制作和过滤装置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图中制过滤器时加水湿润,是为了使滤纸能紧贴漏斗内壁
B.过滤时,滤液不能高于滤纸边缘
C.过滤后的液体中可能会溶有可溶性物质
D.过滤时,为了加快过滤速度,可用玻璃棒在漏斗内搅拌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加溶剂可以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B.某物质的饱和溶液就是不能再溶解该物质的溶液
C.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含溶质更多
D.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不能再溶解其他溶质
5.不同温度时,NaCl固体的溶解度如下表所示。回答问题。
温度/℃ 20 40 60 80 100
溶解度/g 36.0 36.6 37.3 38.4 39.8
能将不饱和NaCl溶液变为饱和NaCl溶液的方法是A.加水 B.升高温度
C.倒出部分溶液 D.加入NaCl
6.在“粗盐的提纯”实验中,一定用不到的仪器是
A.铁架台、蒸发皿 B.酒精灯、漏斗
C.细口瓶、试管 D.量筒、烧杯
7.下列混合物可用过滤方法来分离的是
A.水和二氧化锰 B.铁粉和铜粉 C.酒精和水 D.蔗糖和食盐
8.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液体
B.饱和溶液降温后都有溶质结晶析出
C.碘酒溶液中,碘是溶质,酒精是溶剂
D.水加入蔗糖后形成溶液,导电性明显增强
9.在室温时,向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的氯化钠晶体,则①溶液质量增加 ②溶质质量增加 ③溶剂质量不变 ④晶体质量不变 ⑤晶体质量减少
A.①② B.③④ C.①⑤ D.①②⑤
10.下列方法中一定能使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的是
A.增加溶剂
B.降低温度
C.升高温度
D.恒温蒸发溶剂
11.0℃时,两杯饱和硝酸钾溶液质量分别为600克和200克,分别蒸发25克溶剂,析出晶体的质量为a和b,则a和b的关系为
A.a=b B.a>b C.a<b D.无法确定
12.现有一瓶接近饱和的KNO3溶液①蒸发溶剂、②增加溶质、③降低温度、④加热升温,这些方法中能使之成为饱和溶液的是( )
A.只有①② B.只有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④
13.要想把一瓶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成饱和溶液,下列措施不可行的是
A.加入固体硝酸钾
B.蒸发水
C.改变温度
D.加入水
14.t℃时,欲使一接近饱和的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分别采取下列措施,其中一定能达到目的是
①降低温度②升高温度③加水④加入足量该溶质.
A.① B.④ C.①③ D.②④
15.10℃时要使不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措施是( )
A.加水 B.加入一定量的硝酸钾晶体
C.升高温度 D.加入 10℃硝酸钾饱和溶液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6.使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三种方法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7.烧杯中盛有一定质量、温度为、溶质为的溶液,将其置于室温环境中,测定不同温度时析出固体的质量。测定结果记录如下表:
溶液的温度/ 75 65 50 35 20
析出固体的质量/ 0 0 2.0 4.5 8.4
若不考虑水蒸发对实验的影响,请回答下列问题:
(1)时,该溶液是否为饱和溶液?______(选填“是”、“否”或“无法判断”)。
(2)将时接近饱和的溶液变成饱和溶液,下列方法中一定能达到目的的有______(填序号)。
①升温 ②降温 ③加溶质 ④加水 ⑤加另一种固体 ⑥恒温蒸发水 ⑦与时的饱和溶液混合
(3)分析表中的数据可知的溶解性受温度影响的情况是______。
18.某同学将浑浊的湖水样品倒入烧杯中,先加入明矾粉末搅拌溶解,静置一会儿后,采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过滤,请问:
(1)图中还缺少的一种仪器是_____;可用________检验过滤后的水是硬水还是软水。
(2)过滤后观察发现,滤液仍然浑浊。可能的原因之一是___________。
19.小英同学从水库中取出浑浊水样进行实验。
(1)将水样静置,用如图装置进行过滤,其操作规范的是_______(填标号)。
a 用玻璃棒引流 b 滤纸边缘高出漏斗 c 漏斗末端未紧靠烧杯内壁 d 将滤纸湿润,使其紧贴漏斗内壁 e 用玻璃棒在漏斗中轻轻搅动以加快过滤速度
(2)在处理后的水样中加入一定量肥皂水,振荡,观察到泡沫较少,浮渣较多,说明该水样属于____________(填“硬水”或“软水”)。
(3)生活中常用____________(填“煮沸”、“静置沉淀”或“过滤”)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并起到消毒杀菌的作用。
20.常温下,在两只各盛有100ml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相同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使其充分溶解,结果如图所示。则,甲溶液是__________溶液,若乙溶液仍可以继续溶解乙物质则乙是_____________;升高温度,剩余的甲固体一定能溶解吗_______________。
三、实验题,共2小题
21.根据溶解度曲线回答问题.
(1)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物质是________.
(2)t2℃时,溶解度相等的是________.
(3)t2℃时,100 g水中加入20 g a物质,溶液不饱和,为使其饱和,可再加入a物质________g,或使其温度降到________℃.
22.如下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由图可获得的一条信息是________。
(2)若乙中混有少量甲,提纯乙的方法是________。
(3)t2 ℃时,将不饱和的甲溶液,转化成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的一种方法是________。
(4)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的溶液由t2 ℃降温至t1 ℃时,析出晶体的质量________(填序号)。
A.甲>乙 B.甲<乙 C.无法确定
试卷第页,共页
试卷第2页,共5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
A、过滤完后滤液仍然浑浊可能是滤纸破损或液面高于滤纸边缘或盛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等,漏斗的下端未靠在烧杯内壁上,不会导致滤液浑浊,不符合题意;
B、滤纸边缘要稍低于漏斗边缘,符合题意;
C、过滤时,不能用玻璃棒轻轻搅动漏斗中液体,以防弄破滤纸,不符合题意;
D、过滤出杂质后所得的滤液中还含有可溶性杂质,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A
略
3.D
【详解】
A、图中制过滤器时加水湿润,是为了使滤纸能紧贴漏斗内壁,说法正确,
B、过滤时,滤液不能高于滤纸边缘,说法正确;
C、过滤后的液体中可能会溶有可溶性物质,说法正确;
D、过滤时,不能用玻璃棒在漏斗内搅拌,防止损坏滤纸,故说法错误;
故选D。
4.A
【详解】
A、加溶剂可以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正确;
B、某物质的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一定量溶剂中不能再溶解该物质的溶液,错误;
C、没有说明溶液的多少,不能比较溶质多少,错误;
D、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还可以继续溶解其它溶质,错误;
故选A。
5.D
【详解】
A、加水后,氯化钠溶液还是不饱和溶液,不符合题意;
B、升温温度,溶解度增加,氯化钠溶液还是不饱和溶液,不符合题意;
C、倒出部分溶液,溶液具有均一性,还是不饱和溶液,不符合题意;
D、加入氯化钠,可使不饱和氯化钠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符合题意。
故选D。
6.C
【详解】
粗盐的提纯需要溶解、过滤除去不溶性固体杂质,然后蒸发结晶得到氯化钠晶体;溶解需要用量筒量取合适量的水,在烧杯中溶解粗盐;过滤需要用到铁架台、漏斗、烧杯、玻璃棒;蒸发结晶需要用蒸发皿、玻璃棒、酒精灯等;
由分析得,不需要试管;
故选C。
7.A
【详解】
A.二氧化锰难溶于水,可以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故A选项正确;
B.铜粉和铁粉均难溶于水,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故B选项错误;
C.酒精是液体,且易溶于水,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故C选项错误;
D.蔗糖、食盐均易溶于水,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故D选项错误。
故选:A。
8.C
【详解】
A、溶液一定是均一、透明的,不一定是无色液体,例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故错误;
B、若固体的溶解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则降温不一定有溶质结晶析出,故错误;
C、碘酒溶液中,碘是溶质,酒精是溶剂,故正确;
D、蔗糖分子是不带电的粒子,导电性没有显著变化,故错误。
故选C。
9.B
【详解】
根据饱和溶液的定义可以知道,在不改变温度的条件下,向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的氯化钠晶体,氯化钠不会继续溶解,所以溶液的组成不会发生改变,晶体的质量也不会改变,溶液的质量也不会改变,溶剂的质量不变,分析题中所给的物理量可以知道③④是正确的。故选B。
【点睛】
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说饱和溶液,还是不饱和溶液,都一定要指明“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并且,要针对某种溶质来说才可;否则,谈论溶液的“饱和”和“不饱和”是没有意义的。
10.A
【详解】
饱和溶液是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物质的溶液叫该物质的饱和溶液,反之为不饱和溶液。所要使固体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A. 增加溶剂,溶质的溶解量会增大,可使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选项正确;
B. 降低温度,可使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的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但如果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则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选项错误;
C. 升高温度,只能使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 选项错误;
D. 恒温蒸发溶剂,仍是原温度下的饱和溶液,选项错误。
故选A。
11.A
【详解】
同一温度下,分别将饱和的KNO3溶液600克和200克各蒸发掉25g水,由于蒸发掉水的质量相等,因此,析出晶体的质量相等,即a=b,所以A正确。故选:A。
12.C
【详解】
①蒸发溶剂,能使接近饱和的KNO3溶液变成饱和溶液;②增加溶质,能使接近饱和的KNO3溶液变成饱和溶液;③降低温度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降低温度可使接近饱和的KNO3溶液变成饱和溶液;④加热升温,硝酸钾的溶解度增大,不能使接近饱和的KNO3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故①②③能使之成为饱和溶液。故选C。
13.D
【详解】
A、加入 KNO3 固体,能使接近饱和的 KNO3 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故选项错误;
B、蒸发水分,能使接近饱和的 KNO3 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故选项错误;
C、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降低温度后,硝酸钾的溶解度减小,可使接近饱和的 KNO3 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故选项错误;
D、加水,所得溶液仍能继续溶解该溶质,不能使接近饱和的 KNO3 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睛】
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多数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常用的方法有:增加溶质、蒸发溶剂、降低温度。
14.B
【详解】
①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对于这样的物质,降低温度,可使接近饱和的溶液变成饱和溶液;但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 升高而减小,温度降低,溶解度增大,溶液仍为不饱和溶液;故降低温度不一定能使接近饱和的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②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对于这样的物质,升高温度,溶解度增大,溶液仍为不饱和溶液;故升高温度不一定能使接近饱和的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③加水,所得溶液仍能继续溶解溶质,不能使不饱和的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④加入足量该溶质,一定能使接近饱和的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故只有④一定能使接近饱和的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故选B。
【点睛】
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多数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常用的方法有:增加溶质、蒸发溶剂、降低温度。
15.B
【详解】
A、加水后,所得溶液仍能继续溶解溶质,不能使不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故选项错误;
B、加入一定量的硝酸钾晶体,能使接近饱和的 KNO3 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故选项正确;
C、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升高温度,硝酸钾的溶解度增大,溶液仍为不饱和溶液,故选项错误;
D、加入10℃硝酸钾饱和溶液,所得溶液为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故选项错误。
故选B。
16. 加入硝酸钾溶质 蒸发溶剂 降低温度
【详解】
硝酸钾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大,使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三种方法分别是加入硝酸钾溶质、蒸发溶剂、降低温度。
17.(1)无法判断
(2)②③⑥
(3)一定量的水中,温度越高,M在水中溶解得越多
略
18. 玻璃棒 肥皂水 滤纸破损(答案合理即可)
【详解】
(1)过滤时,需要使用的仪器有:铁架台、烧杯、漏斗、玻璃棒。图中缺少玻璃棒。检验水是硬水还是软水,可以使用肥皂水。向水样加入肥皂水后,产生较多浮渣的是硬水,产生较多泡沫的是软水。故答案为:玻璃棒、肥皂水;
(2)过滤后,若发现滤液浑浊,则可能在过滤操作中滤纸破损,导致原液体没有经过过滤直接流下从而导致滤液浑浊。或者可能在操作时,液面边缘高于滤纸边缘,则导致滤液没有经过滤纸的过滤直接流下。或者仪器自身不干净。故答案为:滤纸破损(答案合理即可)。
19. ad 硬水 煮沸
【详解】
(1)过滤操作要点:“一贴”、“二低”“三靠”。一贴:滤纸要紧贴漏斗内壁(滤纸没有紧贴漏斗内壁,会导致待过滤液从滤纸与漏斗间的空隙流下,导致过滤效果不良);二低:1.滤纸要低于漏斗边缘,滤纸若高于漏斗边缘,则滤纸由于吸水变软导致滤纸变形,有可能造成滤纸破损,过滤效果不佳;2.液面要低于滤纸边缘;三靠:1.“盛待过滤液”的烧杯尖嘴处紧靠玻璃棒的中下部;2.玻璃棒靠在滤纸三层处;3.漏斗末端较长处靠在“盛滤液”的烧杯内壁。其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图中操作规范的是ad;
(2)在处理后的水样中加入一定量肥皂水,振荡,观察到泡沫较少,浮渣较多,说明该水样属于硬水;
(3)硬水是含可溶钙镁化合物较多的水,煮沸可以将硬水中的钙镁化合物转化成沉淀而降低水的硬度。生活中常用煮沸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并起到消毒杀菌的作用。
20. 饱和 不饱和溶液 不一定
【详解】
甲溶液中有固体有剩余,说明溶液饱和;乙溶液还能溶解溶质,说明乙是不饱和溶液;因不知甲固体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情况,若甲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则升温将有固体析出,故填:饱和、不饱和溶液、不一定。
21. a、b b和c 60 t1
【详解】
本题考查了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
(1)由图可知: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物质是 ab;
(2)t2℃时,bc的溶解度曲线交于一点,二者的溶解度相等;
(3)t2℃时a的溶解度是 80g,所以100g水中加入20g a物质,溶液不饱和,为使其饱和,可再加入a物质60g,另外由图可知:t1℃时a的溶解度是20g,故降温至t1℃也可使其饱和。
22. t1 ℃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 蒸发结晶 加入溶质 C
【详解】
根据已有的溶解度曲线的意义进行分析解答,交点表示在该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变化情况;结合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以及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特点确定析出晶体的方法进行分析解答。(1)据图可以看出,在t1 ℃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2)据图可以看出,乙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若乙中混有少量甲,可以使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乙;(3)t 2℃时,将不饱和的甲溶液转化成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可以使用加入溶质的方法。变化过程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将增大;(4)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的溶液由t 2℃降温至t1 ℃时,由于不知道溶液是否饱和,故甲析出晶体的质量无法比较,故选C。
点睛:明确溶解度概念、溶解度曲线的意义、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与溶解度的关系,才能结合题意正确解答。
试卷第页,共页
试卷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