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走向生态文明
本节课的内容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生态文明进行讲解。首先介绍了不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主要从四个阶段着手介绍;其次介绍了生态文明下的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本节课的内容为本章后面的章节的学习打下了基础,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地理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1.运用图文资料,说明人类走向生态文明的过程。
2.结合实例,解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资源与环境安全观的内涵,举例说明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化的途径。
3.联系实际,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资源与环境安全观。
核心素养:
1.区域认知:从国家安全的视角认识生态文明。
2.综合思维:结合图文资料,分析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化的途径。
3.地理实践力:绘制绿色化生产生活方式的思维导图。
4.人地协调观:说明生态文明关于国家安全的关系。
1.人类走向生态文明的过程
2.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化的途径
3.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资源与环境安全观并将其转化为自觉行动
教师准备:课件、学案、投影仪等。
学生准备:结合学案课前预习。
【老师】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作为贫困县的浙江省安吉县,利用当地矿产资源优势,走上工业六 县之路。大家的钱袋子鼓起来了,但山秃、气油、水浑却成了安吉新的烦恼。1998年, 安吉县开始整治污染企业和矿山,走上生态立县之路。如今的安吉,呈现一幅青山绿水、美丽和谐的生态面卷。
思考:安吉为什么要从工业立县转向生态立县?
安吉这种发展方式的转变是个案还是一种时代潮流?
【老师】陈述:答案就在今天这节课的内容里,让我们一起来通过对生态文明的学习思考生态文明观下的国家安全。首先我们来了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板书:第一节 走向生态文明
一、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板书)
【老师】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影响的程度受技术条件和人地关系思想的共同影响。阅读课文分别找出三个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
1.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板书)
【学生】思考并回答
【老师】来看下面这幅图片,首先第一个时期采集渔猎时代。这个时代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怎样的?
【学生】思考并回答
【老师】在这个时期生产力低下,并且发展缓慢,人类改造环境的能力微弱,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较强,人类与环境保持着一种原始的平衡关系,人类对环境既崇拜又依赖。
【学生】认真听讲记笔记。
【老师】再来看农业社会时期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耕作和灌溉技术的发展,使食物供应变得,稳定而可靠,人口开始迅速增长。这一时期。人与自然关系又演变成了怎样?
【学生】思考并回答
【老师】人类开始大规模的开发,利用土地水等资源与环境的对抗性明显增强,环境遭到破坏,人类对人地关系开始有了朴素的科学认识。
【学生】认真听讲记笔记
【老师】然后到了工业社会时期,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增强,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人口数量急剧增加,社会文明程度大幅提升。这一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又出现了怎样的演变?
【学生】思考并回答
【老师】大量的资源开发利用和废弃物排放,使人与自然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资源环境问题,对国家安全乃至人类生存与发展已构成现实威胁。
【学生】认真听讲记笔记
【老师】到了现代社会,人类不可能退到筑巢而居,靠天吃饭的生活方式也不能继续对自然一味的征服,索取和破坏需要改变不可持续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
2.生态文明(板书)
【老师】谈谈你所了解的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都做出了哪些努力?
3.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板书)
【学生】认真思考并回答
【老师】目前我国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道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明确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浙江省安吉县就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缩影。
【过渡】生态文明建设与国家安全有什么关系呢?下来我们来学习生态文明下的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合作探究】比较被动屋和空调屋
和主动屋相比,被动屋主要有哪些减少能耗的途径?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思考讨论然后发言。
【老师】概括总结答案:高性能玻璃、厚隔热层、石板地板与墙面等外围结构具有较高的保温隔热性能;
连接点具有良好的气密性,减少热能损失;
由于房屋气密性好,屋顶内侧安装了通风换气系统,室内废气可回收转换为热能,室外新鲜空气经过滤后进入室内,保证了室内空气质量;
考虑窗户的朝向和大小、屋檐的宽度,以被动合理利用不同季节的太阳能
【学生】认真整理记录。
二、生态文明下的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板书)
【老师】阅读课本,思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资源与环境安全观强调哪些方面。
【学生】思考并回答
【老师】①资源、环境安全的本质就是寻求自然环境服务的可持续利用和服务效益最大化的平衡。
②应在地球资源、环境所允许的边界内,避免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
③应避免资源安全和环境安全问题对国家安全、区域稳定和国际安全构成威胁。
【学生】思考并回答
【老师】落实这种资源与环境安全观。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
【老师】要推进生产方式的绿色化,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学生】认真听讲记笔记
【老师】刚刚同学们说的是,生产方式的绿色化,那生活方式如何做到绿色化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
【老师】要推进生活方式的绿色化,加快形成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也就是说,落实资源与环境安全观的具体措施,应该从生产方式的绿色化和生活方式的绿色化两个角度回答。
【学生】认真听讲记笔记。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据此完成1~2题。
1.“建设美丽中国”的基础是( )
A.经济可持续发展 B.社会可持续发展
C.生态可持续发展 D.文化可持续发展
2.下列人类活动中,符合“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理念的是( )
A.退耕还林还牧,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B.扩大地下水开采,满足城市发展需求
C.围湖造田,扩大农作物种植面积
D.全面关停重化工业,大力治理环境污染
读我国某地生态工业园区的循环经济模式图,完成3—4题。
3.该循环系统中a、b、c、d依次为( )
A.污水处理厂、服装生产、棉纺织、创意产业
B.棉纺织、创意产业、污水处理厂、服装生产
C.创意产业、棉纺织、服装生产、污水处理厂
D.污水处理厂、棉纺织、创意产业、服装生产
4.关于该生态工业园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产业生产处于工业发展的初期阶段
B.该工业园区属于高科技产业园
C.具有高效的经济过程及和谐的生态功能
D.生产过程中所有工业产品都能循环利用
1.C 2.A
第1题,在可持续发展中,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条件,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基础,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目的。由材料中“生态文明”可知,“建设美丽中国”是指要建设好生态环境,故A、B、D错误,C正确。第2题,退耕还林还牧,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符合“建设美丽中国”理念,A正确;扩大地下水开采,满足城市发展需求,会造成地下水位下降等问题,B错误;围湖造田,扩大农作物种植面积,会使湖泊的功能衰退甚至丧失,C错误;全面关停重化工业,大力治理环境污染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不符合我国国情,D错误。
3.D 4.C
第3题,按照逻辑顺序确定a、b、c、d依次代表的产业类型,然后代入模式图中进一步验证即可。第4题,该生态工业园区部分产品实现了循环再利用;产业生产并不是处于工业发展的初期阶段;服装产业为该工业园区的主导产业,属于劳动力导向型产业;部分废弃物实现了循环再利用,体现了资源的综合利用,减轻了环境污染,提高了经济效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