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历史三轮冲刺解题 各个击破系列·选择题·推断类 教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届高考历史三轮冲刺解题 各个击破系列·选择题·推断类 教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2-13 17:27: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2届高考历史解题各个击破系列·选择题
第1节 推断类
题型剖析
含义
从试题的题干所创设的历史情景中分析推理出正确的结论,从而在选项中选正确的选项。
特征
常用术语,据此可知、由此可知、推知、这一论断
能力考查
要求考生中能分析材料并做到论从史出,突出对考生史料运用、历史解释两个核心素养的考查
解题点拔
推演法
阅读试题后,依托所学历史知识,注意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和基本原理等,判断试题选项正确性
逆向思维
阅读试题后,把A、B、C、D四个选项“代入”到题干中去印证,判断是否能从题干中推知。
最新案例
1、文字类
01.(2021·全国甲卷·28).1861年,慈禧发动政变处置政敌时,特别把“不能尽心和议”列为罪状。英国人在华创办的《北华捷报》称:“在这个特别的关头,我们要比我们同中国发生联系的其他任何时期,更有必要去支持帝国的现存政府。”由此可知
A.太平天国将面临更严峻的形势 B.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C.清廷顽固派势力地位得到加强 D.传统的外交体制被抛弃
【答案】A
【解析】时间“1861年”,主语“慈禧”、“英国人”。慈禧发动辛酉政变把特别把“不能尽心和议”列为罪状,目的是为了自己的权柄,她上台的第一桩罪行,就是“借师助剿”和外国侵略者共同血腥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英国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也“更有必要去支持帝国的现存政府”。故A项符合题意。B项是在八国联军侵华之后;C项中19世纪60年代的“顽固派”是以倭仁为代表,对抗洋务派,史实不符;D项当时仍是天朝上国外交。
02.(2021·全国乙卷·33).1871年,巴黎公社建立后,当时在巴黎的俄国革命者拉甫罗夫说:这次革命“与其他革命迥然不同”,革命领导者都是“无名的人”“法国最有名望的人物所不敢做和不能做成的事情”,这些普通人却轻而易举地做成了。据此可知,巴黎公社
A.建立了稳固的工农联盟 B.废除了君主专制制度
C.体现工人政权鲜明特征 D.深受俄国革命的影响
【答案】C
【解析】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建立的是一个城市政权。再者,农民是有产阶级,不是无产阶级,故A项错误。1789年君主立宪派先颁布《人权宣言》,彻底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和等级制度,故B项错误。D项中俄国革命一般是指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题干是1871年,逻辑错误。综上,只有C项符合题干要求。
03.(2021·全国乙卷·26).宋代,官府强调“民生性命在农,国家根本在农,天下事莫重于农”,“毋舍本逐末”。苏辙说:“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郑至道说,士农工商“皆百姓之本业,自生民以来未有能易之者也”。从中可以看出宋代
A.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阻碍 B.重农抑商政策瓦解
C.社会群体间流动性增强 D.四民社会地位相同
【答案】C
【解析】题干信息:宋代,官方强调重农抑商,农商对立。但是一方面苏辙说农工商想要进入士阶层,另一方面郑至道说士农工商皆为本业,没有贵贱之分。对于四民问题,社会的看法与官方不同。
A项:商品经济在宋代发展较快,因此宋代城市的市坊界限被打破。A项错误。
B项:重农抑商政策瓦解,表述绝对,不符合史实。B项错误。
C项:材料中苏辙和郑至道对士农工商的看法,以及结合宋代科举制和工商业的发展,可以得出宋代社会群体间流动性增强。C项正确。
D项:四民社会地位相同,表述绝对。D项错误。
04.(2021·全国乙卷·34).青年时代的普朗克曾被告诫,物理学是一门已经完成了的科学,不会再有多大的发展。1900年,物理学家开尔文也断言:“在已经基本建成的科学大厦中,后辈物理学家只能做一些零碎的修补工作。”由此可知在当时
A.物理学领域的问题已全部解决 B.物理学对微观世界的思考尚未开始
C.经典物理学仍然处于统治地位 D.量子力学得到物理学界的普遍认可
【答案】C
【解析】题干信息:19世纪初,物理学界认为物理问题基本解决,后续只需要小修小补即可。
A项:物理学领域的问题已全部解决,表述绝对。A项错误。
B项:1896年,贝克勒尔发现天然放射性现象,打开了微观世界的大门。而且“物理学对微观世界的思考尚未开始”这种表述本身风险很大,慎选。B项错误。
C项:当时人们觉得经典物理学可以解决遇到的问题,因此经典物理学仍然处于统治地位的表述符合材料内容。C项正确。
D项:1900年,普朗克才提出量子假说。因此量子力学得到物理学界的普遍认可的表述不符合材料和史实。D项错误。
2、数据类
05.(2021·全国甲卷·30).
表1 1931~1934年中国钢铁业情况表 单位:吨
年份 铁砂产量 铁砂及生铁输出量 钢铁消费量 钢铁输入量
1931 1 840 279 831 652 804 000 557 625
1932 1 839 212 758 441 404 000 430 655
1933 1 903 466 992 521 694 000 525 673
1934 2 135 031 864 107 770 000 617 726
根据表1可知,当时
A.中国民族工业失去发展空间 B.民族企业规模日益萎缩
C.国民政府实业政策无甚成效 D.中国工业基础薄弱落后
【答案】D
【解析】做表格题的思路:一看,铁砂产量在1931~1934年间增长,铁砂及生铁输出量也是有增有减。所以A、B两项错误,再说民族企业日益萎缩主要是在日本全面侵华时期,与题干的时间不符。二关注,钢铁消费量和钢铁输入量1932年最低,1933年和1934年都在增加,所以C项说法错误。三化简,1931~1934年中国钢铁业中铁砂及生铁输出量总体大于钢铁输入量。故D项正确。
06.(2021·全国乙卷·25).
表1 西汉末、东汉中期部分地区民户数量表 单位:户
郡名 西汉末 东汉中期
代郡(今河北、山西间) 56 771 20 123
太原(今属山西) 169 863 30 902
南阳(今河南南部及湖北、陕西部分地区) 359 316 528 551
汝南(今河南东南、安徽西北) 461 587 404 448
豫章(今属江西) 67 462 406 496
零陵(今湖南、广西间) 21 092 212 284
据表1可知,在此期间
A.长江以南经济发展加速 B.豪强大族势力没落
C.南北经济的不平衡加剧 D.个体农耕经济衰退
【答案】A
【解析】题干信息:西汉末至东汉中期,北方地区的代郡、太原户数明显减少;南方地区的豫章、零陵户数明显增多。
A项:新莽后期北方战乱,南方经济发展加速,故南方人口增加明显。A项正确。
B项:豪强大族势力在东汉增强,发展到魏晋时期成为士族门阀。B项错误。
C项:由于南方经济发展,此时南北经济的差距缩小。C项错误。
D项:个体农耕经济衰退在材料中无法体现。D项错误。
07.(2021·全国乙卷·31).1957年,国家统计局《工人阶级队伍情况的调查报告》中有1950年及其后参加工作的职工社会出身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职工社会出身情况表 (%)
工人 劳动农民 转业军人 个体劳动者及 一般市民 学生 资本家
上海 35.52 12.95 2.69 18.75 16.08 5.94
天津 39.13 14.27 3.27 12.29 19.44 3.70
陕西 26.26 27.99 8.32 8.67 22.95 0.52
新疆 16.16 25.47 23.19 18.18 19.05 0.23
据表2可知
A.内地与沿海原有工业基础差距大 B.西部地区工商业改造不彻底
C.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基本实现 D.沿海地区工业发展更为迅速
【答案】A
【解析】题干信息:1950-1957年,上海、天津、陕西、新疆四地的职工出身情况。上海、天津的职工中原本就是工人的比例较高。陕西、新疆的职工中,从其他行业新成为工人的比例比上海、天津高。
A项:上海、天津原有工人比例比内地高,加上资本家转工人多,说明上海、天津之前的工业发展水平比内地陕西、新疆高。因此内地与沿海原有工业基础差距大符合材料信息。A项正确。
B项:西部地区工商业改造不彻底无法从材料中体现。B项错误。
C项:一五计划是新中国工业化的奠基,并不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基本实现。C项错误。
D项:沿海地区工业发展更为迅速的信息无法体现。而且一五计划期间,很多新工厂布局在中西部地区,内地工业发展也很快。D项错误。
3、图片类
08.(2021·天津学业考试·12).某学者提出,随着交通工具的变革,人们对空间和距离的感知也会发生变化,并绘制了如下示意图予以形象地展示。
据此可以认识到
A.科技发展消除了国家界限 B.世界文化多样性逐渐消失
C.世界从分散到整体的全貌 D.人类命运关联度不断提高
【答案】D
【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只是可知,随着交通工具的变革,人们在空间和距离的隔越来越小,督地区各民族间的联系不断强,反映了人美命运关联度不断提高,D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技发展有利于各国交往,但“消除了国家界限”说法误,A项镨误;题干所给材料信息没有涉及世界文化多样性,B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从分散逐渐走向整体,C项错误。
实操训练
1.(2018·全国I卷·25)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
藩镇类型 数量(个) 官员任免 赋税供纳 兵额与功能
河朔型 7 藩镇自擅 不上供 拥重兵以自立
中原型 8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防骄藩
边疆型 17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守边疆
东南型 9 朝廷任命 上供 驻兵少防盗贼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答案】D
【考点】唐代地方行政体制——藩镇体制
【解析】由表格数据可知,唐代的藩镇除了河朔型擅自任免官员、拥兵自立外,其他类型的藩镇均由中央任免,并且驻兵防止分裂和异族进犯,维护社会治安。由此可知,“安史之乱”后的藩镇基本维护了唐朝的统治,故D项正确;材料中大部分藩镇是上缴赋税的,并且唐朝除了藩镇的税收外,还有其他财政收入,故A项错误;表格体现不出藩镇彼此攻伐不已,故B项错误;河朔型藩镇拥兵自重、与朝廷对抗,威胁到中央权威,故C项错误。
2.(2020·新课标全国Ⅰ卷·32)雅典城邦通过抽签产生的公民陪审团规模很大,代表不同的公民阶层,负责解释法律、认定事实、审理案件等。而在罗马,通常由专业法官和法学家进行司法解释。由此可见,在雅典城邦的司法实践中
A.职业法官拥有审判权 B.负责司法解释的主体与罗马相同
C.公民直接行使司法权 D.公民陪审团维护所有人的法律权益
【答案】C
【考点】雅典民主政治特点
【解析】
关键信息:通过抽签产生的公民陪审团、通常由专业法官和法学家进行司法解释;解读——考查古罗马与雅典民主政治上的差异
设问:由此可见(差异),反映历史事物的特征
排除选项:雅典城邦的法官是抽签产生,这是非职业性、非专业性的,A“职业”说法不正确;罗马通常是专业法官和法学家,故B不正确;解释法律、认定事实、审理案件等都是司法权体现,由抽签产生的公民陪审员投票行使,故C正确;公民是排除奴隶、外邦人和妇女儿童的,D“所有人”说法不正确。
2.(2020·江苏高考·5)明代松江府大地主潘允端的《玉华堂日记》中,反映土地租佃关系的记事有4条。在日记中,关于垦田、挑泥、种麦等往往有发给“工本”和“工银”的记载,他的田庄产品除自用外,也有一部分投放市场。该日记可以佐证
A.农村雇佣劳动基本普及 B.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C.地主收入依赖家庭副业 D.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
【答案】D
【考点】农业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的演变·土地制度
【解析】“土地租佃关系的记事有4条”“关于垦田、挑泥、种麦等往往有发给‘工本’和‘工银’的记载”“产品自用外,也有一部分投放市场”表明这时期农业产生领域有租佃、雇佣、面向市场等有多种生产经营方式,说明这时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故选D项;“关于垦田、挑泥、种麦等往往有发给‘工本’和‘工银’的记载”表明农村出现雇佣劳动现象,但是无法得出基本普及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表明这时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没有涉及地主剥削程度,排除B项;材料表明这时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多样,没有强调地主收入来源,材料没有涉及地主收入依赖家庭副业,排除
C项。
3.(2019·全国III卷·27)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由此可知,当时江南
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 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
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 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
【答案】C
【考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与土地制度
【解析】关键信息: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
点拨:本题解答主要在于理解材料文言文的意思,题干材料主要反映了清代土地兼并与租佃制盛行的历史现象,其中租佃制盛行反映了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C项正确;A项“所有权变更”说法错误;材料中未涉及生产利润与商品化生产,特别D项“普遍”说法是错误的,故BD项排除。
4.(2019·北京历史·12)在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南山矿区以及俄罗斯阿尔泰山北麓等地,出土了公元前7~前5世纪楚国生产的风鸟纹刺绣丝绸。据此可以判断(  )
A.东周时期丝织品做工精良,远播西域地区
B.楚国是中西交通起点,楚文化有明显西域特征
C.汉代丝路开通之前,中原与西域没有交往
D.东周时期楚国与西域交流广泛,生活方式趋同
【答案】A
【考点】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纺织
【解析】由材料“新疆乌鲁木齐南山矿区以及俄罗斯阿尔泰山北麓等地,出土了公元前7~前5世纪楚国生产的风鸟纹刺绣丝绸”可知东周时期已掌握丝织技艺,产品传播范围广泛,故选A项;丝绸之路是中西交通的起点,丝绸之路起点是长安,排除B项;“没有交往”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生活方式趋同”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5.(2019·江苏历史·4)宋时,太平州当涂县黄池镇“商贾所聚,市井贸易,稍稍繁盛。州县官凡有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据此可知(  )
A.商税成为政府收入主要来源 B.城市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
C.政府积极扶持市镇经济发展 D.宋代市镇经济已经相当发达
【答案】D
【考点】 “市”的变迁与城市的发展(宋代市镇经济发达)
【解析】“商贾所聚,市井贸易,稍稍繁盛。州县官凡有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表明宋朝市镇经济发达,故D项正确;宋朝商税成为政府收入重要来源,政府收入主要来源是农业税,故A项错误;材料的内容是太平州当涂县黄池镇的经济发展,没有涉及城市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故B项错误;“州县官凡有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指的是市镇经济能够满足政府需求,没有体现政府积极扶持市镇经济发展,故C项错误。
6.(2017·北京历史·3)唐代思想家、文学家柳宗元虽仕途失意,但在唐宋时期,他的思想和文学成就均得到极高评价。明代“唐宋八大家”提法出现后,世人则多将他视为文学家,对其思想成就关注较少。据此得出的认识,正确的是
A.对其思想评价受明代通俗文学左右
B.政治成败决定了对其文学成就的评价
C.对其成就评价受制于特定历史条件
D.明代对其成就的评价比唐宋更加全面
【答案】C
【考点】明朝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宋明理学 明朝的思想文化状况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宋时期,我国的思想和文学领域相对活跃,思想文化领域成就突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程度远没有明朝高,到了明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程度较高,对思想文化领域控制加强,所以出现了题中的现象,这说明,对柳宗元成就的评价受制于特定的历史条件,故C正确。A说法夸大了明代通俗文学的影响,排除;B说法中的“决定”的说法错误,排除。D说法中的“更加全面”的说法不符合史实和题意。
7.(2020·全国II·24)据史书记载,角抵(摔跤)“盖杂技乐也,巴俞(渝)戏、鱼龙蔓延(百戏节目)之属也”。秦二世曾在宫中欣赏。汉武帝在长安举行了两次大规模的角抵表演,长安百姓“三百里内皆观”,他也曾用角抵表演欢迎来长安的西域人。据此可知,当时角抵
A.促进了川剧艺术的发展 B.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
C.推动了丝路文化的交流 D.源于民间的劳作技能
【答案】B
【考点】古代中国的文化·秦汉角抵
【解析】
关键信息:角抵(摔跤)、“盖杂技乐也,巴俞(渝)戏、鱼龙蔓延(百戏节目)之属也”、秦二世、汉武帝、宫中欣赏、两次大规模的角抵表演、“三百里内皆观”;解读——秦汉时期,角抵在官方与民间都受喜爱的“杂技乐”
设问:据此可知,较宽泛设问,历史事物的影响
排除选项:材料虽是涉及四川地理位置,但川剧应出现于清代,而且材料也解释了角抵是摔跤,故A项不正确;题干反映了角抵在官方与民间都受欢迎,说明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B项正确;
8.(2020·全国III卷·24)唐代书法家张旭曾说:“始吾闻公主与担夫争路,而得笔法之意。后见公孙氏舞剑器,而得其神。”据此可知,张旭书法呈现出
A.书写结构的严整性 B.书写气象的灵动性
C.书写笔画的繁杂性 D.书写技法的内敛性
【答案】B
【考点】古代中国的文学与艺术·书法艺术
【解析】
关键信息:张旭、而得笔法之意、而得其神。
设问:呈现(特点)
排除选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张旭是著名的草书书法家,题干中的“意”、“神”也印这一特点,即草书的书法特点。A项是楷书的书写特点,不符合题意;B项是草书的书写特点,正确选项;C项是篆书的书写特点,排除;狂草旨在抒发个性,故D项排除。
9.(2020·天津卷·2)北朝民歌《木兰诗》在北宋时被收入《乐府诗集》。诗中描写木兰“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其中“策勋十二转”是唐代对军功的奖赏。由此能够确定《木兰诗》
A.记载了古代政治制度的变迁 B.属于宋代文人创作的诗歌
C.在流传中融入新的历史内容 D.没有研究历史的史料价值
【答案】C
【考点】古代中国的主要文学成就
【解析】据材料“是唐代对军功的奖赏”可知,这并非原作中的内容,应是北宋收录时新增的,说明《木兰诗》在流传中融入新的历史内容,故选C项;材料中仅提及北朝民歌《木兰诗》在北宋被加入了唐代的内容,并未涉及其他朝代,无法体现古代政治制度的变迁,A项以偏概全,排除A项;据材料“北朝民歌”可知,《木兰诗》并不属于宋代文人创作的诗歌,排除B项;《木兰诗》作为北朝民歌,呈现了大量北朝时期的社会风貌,具有研究历史的史料价值,排除D项。
10.(2018·全国I卷·32)古代雅典的梭伦在诗中写道:“作恶的人每每致富,而好人往往贫穷;但是,我们不愿意把我们的道德和他们的财富交换,因为道德是永远存在的,而财富每天在更换主人。”据此可知,梭伦
A.反对奴隶制度 B.主张权利平等
C.抨击贫富差别 D.具有人文精神
【答案】D
【考点】梭伦的人文精神
【解析】材料只是提及道德与财富,并未体现梭伦反对奴隶制度,且梭伦反对的是债奴制而并整个奴隶制度,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讨论道德与财富,并未体现权利平等,且结合所学可知梭伦推行财产等級制,并不主张权利平等,故B项错误;梭伦提出贫富差别并非为了抨击它,其意在强调道德比财富更重要,故C项错误;根据“我们不愿意把我们的道德和他们的财富交换,因为道德是永远存在的”可知梭伦更注重人的道德而非外在的财富,说明他具有人文精神,故D项正确。
11.(2020·天津卷·11)1751~1780年,法国学者狄德罗等主持编撰的《百科全书》陆续出版。该书编撰的经济来源,不是通常的资助人出资,而是约4000位订购者的预付款。到1789年,该书售出两万多册,创造了上百万里弗的利润。由此可以看出
A.启蒙思想家得到了全社会的追崇 B.新的生产经营方式发挥重要作用
C.思想文化领域的大变革即将开始 D.资本主义剩余价值学说深入人心
【答案】B
【考点】启蒙运动
【解析】据材料“不是通常的资助人出资,而是约4000位订购者的预付款”可知,该书的编撰采取了不同于以往的方式,生产经营方式发生变革,故选B项; A选项“全社会的追崇”表述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据所学启蒙运动的知识可知,思想文化领域的大变革即启蒙运动,其兴起于17世纪,18世纪已在法国达到高潮,排除C项;资本主义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容,诞生于19世纪,排除D项。
12.(2019·江苏历史·15)美国学者约翰·梅里曼认为,古罗马诗人维吉尔长篇史诗《埃涅阿斯纪》的主人公埃涅阿斯是罗马公民理想人格的典范,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对此进行神学解读,他们将埃涅阿斯的旅程诠释成基督徒的灵魂之旅。由此可见,人文主义者(  )
A.推崇罗马神权统治 B.利用宗教表达诉求
C.否定天主教会教义 D.主张灵魂自我救赎
【答案】B
【考点】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的含义
【解析】“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对此进行神学解读,他们将埃涅阿斯的旅程诠释成基督徒的灵魂之旅”表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利用宗教表达诉求,故B项正确;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是反对罗马神权统治,故A项错误;否定天主教会教义是宗教改革的内容,不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内容,故C项错误;主张灵魂自我救赎是宗教改革的内容,不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内容,故D项错误。
13.(2016·上海历史·14)绘面是历史的一面镜子,能够折射出思想文化的变迁。下面绘画最早可能作于( )
A.古典时代 B.中世纪前期
C.文艺复兴时期 D.启蒙运动时期
【答案】C
【考点】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意大利的文艺复兴
【解析】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观察图片可知,画作重点凸显人的美,展示人的性格和个性,因此该绘画应是人文主义的代表画作。在文艺复兴之前,绘画艺术大多都是描绘宗教人物的,只有在文艺复兴时期,画作才格外注重对人本身的描绘,所以排除A、B两项,启蒙运动强调的是理性,排除D项。所以本题选择C项。
14.(2020·江苏卷·15)美国1787年宪法对最高法院权限的规定笼统,也没有明确它对国会立法的司法审查权。联邦最高法院第一位首席大法官约翰·杰伊(1789—1795年在任)情愿回纽约去当州长,也不愿意继续留任。据此判断,当时美国
A.三权制衡机制尚未健全 B.最高法院未获得各州认可
C.联邦政府处于无权地位 D.权力部门间存在尖锐矛盾
【答案】A
【考点】美国1787年宪法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 1787年宪法刚颁布时,对司法权的界定并不清晰,以致大法官不愿留任,这说明当时美国的三权制衡机制尚未健全,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法院与各州间的关系,排除B项;宪法颁布后,联邦政府的权力得以加强,并不是处于无权的地位,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各权力部门间的关系,排除D项。
15.(2019·江苏历史·16)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经过长达四个月的激烈辩论,通过了联邦宪法,各州批准宪法情况见右图。据此可知,当时的美国(  )
联邦体制确立经历艰难历程
B.各州的矛盾和分歧已经消除
南方与北方处于对立的状态
邦联政治体制尚未正式建立
【答案】A
【考点】1787年宪法
【解析】“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经过长达四个月的激烈辩论,通过了联邦宪法”可知体现的是在宪法确立过程中矛盾和分歧较大,这也说明联邦体制经历艰难历程,故A项正确;各州的矛盾和分歧无法消除,因而后来爆发了南北战争,故B项错误;美国1787年宪法协调了南方与北方的矛盾,故C项错误;邦联政治体制在美国独立后就正式建立,故D项错误。
16.(2017·全国I卷·33) 表3
英国国民总收入变化表
年份 约1770 约1790~1793 约1830~1835
数额(百万英镑) 140 175 360
英国工人实际工资变化表(即按实际购买力计算的工资,1851年为100。)
年份 1755 1797 1835
指数 42.74 42.48 78.69
综合表3可知,在工业革命期间,英国
A.工人实际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B.经济快速发展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
C.工人生活整体上没有改善 D.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答案】D
【考点】工业革命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从1770到1793年,英国国民总收入由140百万英镑增长到175百万英镑,而在同一时期,工人工资收入还略有下降,据此可排除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I业革命时期,英国经济快速发 展主要是因为科技的变革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故可排除B ;依据材料可知,工人的工资指数从1775年到1835年由42.74增长到78.69 ,这说明了工人的生活还是有一定的改善的 ,故可排除C ;从1770到1835年,英国国民总收入由140百万英镑增长到360百万英镑,增长了两倍多, 而这一时期,工人的工资虽有增长,但增长的速度远远低于国民总收入,这反映 了当时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故选D。
17.(2020·全国II卷·28)1894—1914年,外国在华企业投资总额有所增加,各行业所占比例如图9所示。
图9 外国在华企业投资总额中各行业所占比例
据图9可知,当时
A.运输业成为列强扩大权益的重要途径 B.中国的对外贸易已由逆差转向了顺差
C.国际资本垄断日益趋于和缓 D.民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
【答案】A
【考点】西方列强侵略战争·甲午战争;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
关键信息:1894—1914年、外国在华企业投资总额有所增加、外国在华企业投资总额中各行业所占比例;解读——题干材料反映了甲午战后至一战前中国遭受西方列强经济侵略的情况,从图9中可知,到1914年,贸易业、制造业和金融业的比重相对下降,而运输业相对上升且比重增幅较大。这说明列强大量资金涌入到了运输业中。
设问:据图9可知,反映了怎样的历史现象
排除选项:1914年运输业所增资本比重最大,说明列强资金涌入运输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后,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纷纷抢建铁路,划分势力范围,故A项正确;题干材料涉及对外贸易,但无法反映转向顺差,B项排除;由材料中的“外国在华企业投资总额有所增加”可知,国际资本垄断日益趋于紧张, 民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应会减弱,故CD项排除。
18.(2020·山东卷·8)图2为1906—1921年日、英、德、俄四国在华商号数量变化示意图。其中①是
图2
A.日本 B.英国 C.德国 D.俄国
【答案】A
【考点】近代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解析】根据图片可知,1906- -1921年①国在华商号数量最多,呈上升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战争,无暇东顾,日本趁机扩大在华扩张,故选A项:根据图片可知,1906~1921年③国在华商号数量未增长,但其在华商号数量在四国中大体居第二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为英国,由于之前其实力强大,侵华较早,”其在华势力大,此时为一战期间,忙于欧战,无暇东顾,在华投资下降,排除B项:根据图片可知, 1906-1921年④国在华商号数量未增长,但其在华商号数量在四国中大体居第三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为德国,由于之前其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华势力较强大,此时为一战期间,忙于欧战,无暇东顾,在华投资下降,排除C项;根据图片可知,1906- -1916 年②国在华商号数量增长缓慢,1916年后在华商号数量迅速增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为俄国,原因是十月革命后退出一战,继续扩大对华输出,排除D项。
19.(2018·江苏历史·19)20世纪60年代末,在世界贸易总额中,西欧国家仅欧共体六国所占比例就超过39%,美国同期从1957年的20.9%下降到15.1%。在世界工业生产中,1951年至1970年,西欧所占比例由20.8%升至28.6%,美国同期则由48.6%降至37.8%。据此可知,西欧经济的发展
A.促进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B.强化了欧洲为主导的世界格局
C.缓和了西欧国家与美国的矛盾 D.推动了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演进
【答案】D
【考点】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欧共体的成立
【解析】材料数据说明,欧共体成立后大大冲击了美国作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的地位,由此可知,欧共体的发展有利于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故D项正确;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于1944年,故A项错误;此时的世界格局是美苏主导的,故B项错误;欧共体的发展会激化西欧与美国的矛盾,故C项错误。
20. (2019·全国I卷·28)1876年,英国传教士在上海创办的《格致汇编》设有“互相问答”栏目,其中大多问题是从读者的兴趣、关注点出发的。各类问题所占比例如表1所示。
表1 《格致汇编》“互相问答”栏目各类问题所占比例
应用科学、各种技术 自然常识 基础科学 奇异和其他问题
42.5% 22.8% 17.5% 17.2%
据此可知,当时
A.中体西用思想的传播受到了抑制 B.中外交汇促进维新思想深入发展
C.西学传播适应了兴办实业的需求 D.崇尚科学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潮
【答案】C
【考点】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解析】
关键信息:1876年、英国传教士、上海、“应用科学、各种技术”占42.5%;解读——从时间上看,联系洋务经济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从内容上看,西学的传入,国内主要关注应用技术。
设问:可知,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
排除选项:A项“抑制”说法与题意不符,排除;维新思想深入发展应是在19世纪90年代,材料反映国人关注西方科技,并无促进维新思想深入发展的作用,B项排除;西学的传入,正好迎合了19世纪70年代发展实业的需求,C项正确;D项“主流思潮”表述错误,题干无法说明。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