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智慧之门

文档属性

名称 开启智慧之门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1-29 09:39: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主题单元设计
主题单元标题
开启智慧之门
作者姓名
所属单位
联系地址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邮政编码
学科领域 (在内打 √ 表示主属学科,打 + 表示相关学科)
 思想品德
 音乐
 化学
 信息技术
 劳动与技术
√ 语文
 美术
 生物
 科学
 数学
 外语
 历史
 社区服务
 体育
 物理
 地理
 社会实践
 其他(请列出):
适用年级
高一年级
所需时间
课内3课时+课外4课时
主题单元概述 (简述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
本单元在高一第一单元,旨在通过学习《劝学》《师说》等几篇和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密切相关的课文,完成高中和初中语文学习内容变化的转变,并开始掌握学习文言文基本的知识和方法,积累词汇,理解并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通假字、古今异义、句式等语言现象。通过写作实践活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科学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这一单元是全册的开端也是全册的重点,语法知识非常全面,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主题学习目标 (描述该主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劝学》《师说》课文内容
2.能够掌握学习文言文基本的知识和方法
3.能够辩证地认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科学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搜索网络、查阅图书等学习活动,增强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在品位学习方法的的过程中,学会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评价人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团队合作学习的自觉意识。
2.感悟学习善问借鉴外力的效果和执着的态度
3.利用网络平台交流和使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研究成果,提升信息技术素养。
对应课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1.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2.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未来社会更崇尚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3.《标准》突出强调学生应该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获得发展,以体现必修和选修课程的共同目标和价值。注重优秀文化的熏陶和对中华文化的体认,强调阅读经典名著、优秀诗文,加强学生的文学修养和文化底蕴是高中语文课程所特有的魅力,体现了浓郁的人文情怀和广阔的人文视野。
4.中国文化是形成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坚实基础,是使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绵延不绝的血脉之根,而中国文学记载着久远而优秀的中国文化,《劝学》的诡谲奇丽,《师说》的质拙朴实,都通过文学语言显现出博大精深的文化意蕴,体现出一种民族文化精神,一脉中国气派。让学生接受中华民族的文学,就是接受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使得它们与学生自己的文化保持着割不断的心理联系,形成健康的民族意识和强烈的民族感情。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
第一: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二:本文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组比喻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 第三:设喻的含义及特点。
专题划分
专题1:掌握、积累文言词语
专题2:掌握古今异义字、词
专题3: 词类活用
专题一
掌握、积累文言词语
所需课时
课内1课时+课外1课时
专题一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中心论点是本文的文眼,它分三个分论点从三个角度论述、体现本文的思想性和逻辑性,这是本文的学习难点;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以及比喻论证,这是本文的学习重点。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证的比喻,不仅可以明确本文论点和论证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写作特点,而且一些文言词句的重要问题也可迎刃而解。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掌握“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 2、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虚实词; 3、熟记“有(又)、暴(曝)、生(性)、 (煣)、知(智)”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本专题问题设计
本文是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你能具体分析一下本文比喻论证的手法吗?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投影设备,课件。
常规资源
中学语文教材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教室
其 他
【写法迁移】1.精彩回放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技法点拨 多用对偶,夹用排比,也是一个特点。  
3活学活用 近日,“世界因你而美丽——影响世界华人盛典2010-2011”最受瞩目奖项“终身成就奖”获颁人已经确定,著名翻译家沙博理最终荣膺2010-2011年度“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这是盛典举办四届以来,首次将这一奖项颁给在华人领域极具影响力的中国籍犹太人。此前,获得这一奖项的有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科学巨人钱学森和当代文豪、武侠巨匠金庸。沙老曾经写下这样的一段文字:“翻译中国文学是我的职业,也是我的乐趣。它使我有机会去‘认识’更多的中国人,到更多的地方去‘旅行’,比我几辈子可能做到的还要多。” 根据上面的材料,运用排比手法谈谈对这件新闻的看法。
4成功运用
曾对汉语一窍不通的犹太青年小伙沙博理,把翻译中国文学的职业当做乐趣,最终成为著名翻译家,并荣膺2010-2011年度“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把工作当做乐趣,工作便不再单调;把学习当做乐趣,学习便不再枯燥;把追求当做乐趣,追求便不再遥远。
乐趣,将你的生活涂上丰富多姿的色彩;乐趣,让单调漫长的时间变得充实而又快乐。香港著名电视人曾志伟曾说过:“把工作当做乐趣,就永远不会累。”正是这种信念的支撑,曾志伟才凭其自然幽默的舞台风格成为电视舞台上的“常青树”。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活动一:引导学生诵读课文
活动二:谈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师”、“道”的实际内涵及关系。
活动三:韩愈写《师说》的目的是什么?
活动四:
选取你最喜欢或体会最深的一段文字,进一步品味,然后说一说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小组交流,班内交流。教师相机引导。
活动五:
通过实物投影交流文字稿。
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
2.默写并翻译。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1.主动交流,大胆表现自己;口语表达流利、准确。
2.学会直译,大胆推测,用文言句式和词语来翻译文章。
3.积极参与小组活动,有自己的见解,分析深刻。
专题二
掌握古今异义字、词
所需课时
课内1课时+课外2课时
专题二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词汇的掌握在文言文学习中特别关键,只有对实词和虚词有了充分的积累,才能阅读,才能变成自己的迁移能力。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掌握“师”、“道”、“传”、“其”、“间”、“于”、“之”等词语的意义及用法。
2、准确把握“道”的内涵——儒家思想,并在此基础之上辩证地认识作作者的观点。
3、学习破立结合,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本专题问题设计
1、谈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师”、“道”的实际内涵及关系。
2、韩愈写《师说》的目的是什么?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投影设备,课件。
常规资源
中学语文教材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教室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活动一:检查课文背诵情况。
活动二:探究思考
特殊句式掌握情况
活动三: 分析词语含义
第一组:通假字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用火烤使木弯曲)
知明而行无过(“知”通“智”,智慧)
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天赋)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更,再;“暴”通“曝”pù,日晒)
第二组:其他易写错读错字 中zhòng 砺lì 参cān 省xǐng 跂qì 臾yú 螯áo 2、给本课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3、复习初中知识,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 虚词:
1.于:寒于水 (比)
2.善假于物也 (介词,不译。引进作用)
3.取之于蓝 (从)
4.而: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递进关系,并且)
5.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递进关系)
6.终日而思矣 (表修饰)
7.而见者远 (表转折)
8.锲而舍之 (表假设)
9.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表原因)
10.者:假舟楫者?(代词,指……的人)
活动四:集中讨论:而的不同意义。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一)作者介绍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山东兰陵。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二)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劝”在这里有“劝勉”的意思。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三)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专题三
词类活用
所需课时
课内1课时+课外1课时
专题三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4.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
5.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
6.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
7.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8.故木受绳则直(直:形作状,变直)
9.金就砺则利(形容词作动词,变锋利)
10.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善:形容词用作名词,善事)
11.用心一也(一:数词用作形容词,专一)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掌握通假字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用火烤使木弯曲)
知明而行无过(“知”通“智”,智慧)
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天赋)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更,再;“暴”通“曝”pù,日晒)
掌握其他易写错读错字 中zhòng 砺lì 参cān 省xǐng 跂qì 臾yú 螯áo 2、给本课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3、复习初中知识,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
本专题问题设计
本文是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你能具体分析一下本文比喻论证的手法吗?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
常规资源
班级博客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教室
其 他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活动一:课前布置课文朗诵的任务。小组讨论所选诗词和推荐人选,每组不少于2人。
(1)诵读内容:本单元自选。
(2)诵读形式:脱稿,配乐,追求进入意境,恰当抒发情感。
活动二:全班分四个组课下交流博文,每组推选两篇优秀博文,参加全班评选。
全班展示交流。根据评价量表评出优胜小组和优胜个人。
活动三:
(1)你对老师的含义怎么理解的
(2)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心态来看待学习的坚持性和借鉴性?
小组讨论交流,班内交流,教师引导。
提示:人的一生中可能无法选择自己的人生经历,但可以选择自己面对学习的态度。
活动四:拓展练习
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语句,组成一组排比句。 生活中,我们需要崇高。有了它,我们就会摆脱平庸和空虚,甚至麻木。而且,一旦你有了这种认识,你就会发现崇高就在你的身边:它可能是一座山,让你感受巍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可能是一首交响乐,让你领悟激越;_________________ ;它甚至可能就是一个人,让你理解伟大和纯粹。
16.在下面文字的空缺处填上适当的关联词语,使文意畅通。
荀子从人性恶的观点出发,说明人的知识、道德 ① 先天赋予的, ② 后天经过学习、教育,逐步培养的。 ③ 懂得了礼义,人性才能改变。 ④ ,他特别强调后天的学习,把学习作为改造人性的根本方法。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学习“积善成德”,成为君子。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1.能够诵读翻译。
2.小组课前准备充分,朗诵声情并茂。
3.展开班内互评,要求每人至少评阅3篇同学作品,并写出评改意见。
4.学生结合同学提出的意见,对成果进行最后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