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结晶现象 巩固练习-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科粤版(下册)(word版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7.4结晶现象 巩固练习-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科粤版(下册)(word版 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02-15 20:44: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7.4结晶现象第七章溶液2021_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巩固练习(科粤版2012)
一、单选题,共15小题
1.欲将某温度时的硝酸钾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不恰当的方法是
A.增加溶质 B.蒸发溶剂 C.降低温度 D.升高温度
2.已知氯化钾、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如下表:
温度/℃ 0 20 40 60
溶解度/g 氯化钾 27.6 34.0 40.0 45.5
硝酸钾 13.3 31.6 63.9 110.0
依据上表数据和溶解度曲线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能表示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分别是甲和乙
B.t1℃时,氯化钾和硝酸钾的溶解度相等,在 34.0 g 至 40.0 g 之间
C.t2℃时,将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降低温度,可使其变成饱和溶液
D.氯化钾中混有少量的硝酸钾,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
3.要想从食盐溶液中得到食盐晶体,宜采取的方法是(  )
A.蒸发溶剂的方法 B.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
C.倒掉部分溶液的方法 D.升高温度的方法
4.通常情况下,欲将一杯不饱和的食盐水变成饱和溶液,最适宜的方法是(  )
A.往食盐水中加食盐 B.往食盐水中加水
C.往食盐水中加入饱和食盐水 D.把食盐水放入冰箱中
5.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硝酸铵固体溶于水只有扩散的吸热过程
B.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大于不饱和溶液
C.溶液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的
D.降低温度一定能将不饱和溶液转变成饱和溶液
6.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I所示。在常温下,先分别向装有适量甲、乙物质的两支试管里加入等量的蒸馏水,充分振荡后,两支试管底部均有未溶解的固体;再将两支试管放进盛有冰水混合物的烧杯里,如图Ⅱ所示。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
B.装有甲物质的试管中剩余的固体减少
C.甲、乙溶液在放入冰水前后均为饱和状态
D.两支试管里剩余的固体都增多
7.关于粗盐提纯的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
A.粗盐不可以放在烧杯里称量
B.蒸发皿不可以直接加热
C.蒸发时发现有固体开始析出,即停止加热
D.涉及的分离操作有溶解、过滤和蒸发
8.将热的硝酸钾不饱和溶液降温至如图所示的状态。对该过程的描述错误的是(  )
A.降温过程中硝酸钾逐渐达到饱和状态
B.饱和的硝酸钾溶液继续降温,硝酸钾析出
C.硝酸钾以晶体的形式析出的过程叫结晶
D.析出晶体后的硝酸钾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9.20℃某物质的溶解度是40g,现将20℃、1kg该物质的饱和溶液蒸发掉15克水后,析出晶体(不含结晶水)的质量是(  )
A.12克 B.4.3克 C.6克 D.5克
10..关于过滤操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滤纸的边缘要低于漏斗口的边缘
B.各种漏斗都是过滤必须的仪器
C.玻璃棒要轻靠在三层滤纸处
D.漏斗下端的管口要紧靠烧杯内壁
11.KNO3与 KCl 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t2温度下,KNO3的溶解度比 KCl 的溶解度大
B.t1温度下 KNO3的饱和溶液升温至 t2,浓度改变(不考虑溶剂蒸发)
C.A 点所表示的 KCl 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小于 29%
D.冷却热的 KNO3饱和溶液可获得 KNO3晶体
1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在饱和溶液中再加入任何物质都不可能溶解
B.只有增加溶剂的质量,饱和溶液才可能变成不饱和溶液
C.某种溶液可以是稀溶液,但同时又是饱和溶液
D.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13.下列有关溶液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溶液中的溶剂只能是水
B.固体NaOH溶于水时,溶液温度降低
C.一定条件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可以相互转化
D.饱和溶液一定是很浓的溶液
14.要将不饱和的KNO3溶液变成饱和溶液,下列措施中不正确的是
A.恒温蒸发水至析出晶体
B.降低温度至析出晶体
C.加人KNO3晶体
D.升高温度(不计水的蒸发)
15.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将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操作最简便且最可靠的方法是
A.升高温度
B.降低温度
C.加入溶质
D.恒温蒸发水
二、填空题,共6小题
16.如图所示的四个圆分别表示浓溶液、稀溶液、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集合。
(1)、集合分别表示:______;______,从图可以看出,饱和溶液与浓、稀溶液的关系是______。
(2)的医用生理盐水可归于上图中的______(选填“”、“”、“”或“”)区域,现有一瓶接近饱和的溶液,要使它变成饱和溶液,一般采用的方法是______或______。
17.如图是某同学用来除去水中难溶性杂质时所采用的过滤操作图,试回答
(1)写出有标号仪器的名称。a______;b______;c_______。
(2)该图中存在的2处明显错误是___________。
(3)改进后再进行此操作,得到了澄清透明的液体,他兴奋的宣布:我终于制得纯水了!对此你认为该看法是否正确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
18.如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t2℃时,a、b、c三种物质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
(2)t2℃时,将30ga物质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所得溶液的质量是______g。
(3)若将N点处b的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以采用的方法是______。
(4)当a中混有少量b时,常用______方法提纯a。
19.在通常情况下,将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可采取___________或加入___________的方法。
(1)将一定温度下的饱和NaCl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最好的方法是加入___________。
(2)将一定温度下的不饱和KNO3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最好的方法是加入___________。
20.20℃时,在盛有10g水的试管中加入3.4gNaCl,能全部溶解(图A),然后依次再加人0.1gNaCl,溶解情况分别如下(图B-E):
(1)上述试管所得溶液中,属于不饱和溶液的有___________(填字母代号)。
(2)上述试管所得溶液中,属于恰好饱和的溶液是___________。
(3)若要将试管E中的溶液变不饱和,最简单的方法是___________。
21.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据图回答:
(1)50℃时,乙物质的溶解度是______g。
(2)30℃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
(3)要使接近饱和的丙物质溶液变为饱和,可采取的一种措施是______。
三、实验题,共2小题
22.如图所示,甲、乙两试管中分别盛有硝酸钾、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并都有少量固体存在。若向试管外盛有水的烧杯中加入较多量的氢氧化钠固体,请分析推断甲试管可能产生的现象和原因。
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作图法是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要使乙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除加水之外,还可采用的方法是__。
(2)t3℃时,甲、乙两种物质各70g分别加入100g水中,能形成溶液质量为170g的__物质。
(3)若甲物质中混有少量的乙物质,提纯甲物质可采取的方法是__(填“降温结晶”或“蒸发结晶”)。
(4)分别将t3℃时等质量的甲、乙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2℃,所得溶液中溶剂质量的关系是:甲__乙(填“大于”、“等于”、“小于”)。
试卷第页,共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
A、增加溶质硝酸钾,能使接近饱和的KNO3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故选项错误。
B、蒸发溶剂,能使接近饱和的KNO3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故选项错误。
C、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降低温度硝酸钾的溶解度减小,可使接近饱和的KNO3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故选项错误。
D、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升高温度后硝酸钾的溶解度增大,溶液仍为不饱和溶液,故选项正确。
故选:D。
2.D
【详解】
A、硝酸钾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氯化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能表示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分别是甲和乙,说法正确;
B、t1℃时,氯化钾和硝酸钾的溶解度相等,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在 34.0 g 至 40.0 g 之间,说法正确;
C、t2℃时,将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降低温度,可使其变成饱和溶液正确,因为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说法正确;
D、氯化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氯化钾中混有少量的硝酸钾,可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说法错误;
故选:D。
3.A
【详解】
A.食盐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不大,从食盐溶液中得到食盐晶体,可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故选项正确;
B.食盐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不大,从食盐溶液中得到食盐晶体,可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而不是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故选项错误;
C.倒掉部分溶液的方法,不能从食盐溶液中得到食盐晶体,故选项错误;
D.食盐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不大,升高温度,不能从食盐溶液中得到食盐晶体,故选项错误。
故选A。
4.A
【详解】
A、往食盐水中加食盐,即增加溶质食盐的量,可使不饱和食盐水变成饱和溶液;
B、往食盐水中加水,溶剂的量增加只能使不饱和溶液变得更加不饱和;
C、往食盐水中加入饱和食盐水,由于溶质、溶剂的量按一定的比例同时增加,不饱和溶液仍不能变成饱和溶液;
D、把食盐水放入冰箱中,溶液温度降低,但由于食盐溶解受温度影响不大,因此,降温可能能使不饱和食盐水变成饱和溶液,但也有可能降温后仍无法达到饱和的情况,不是最适宜的方法。
故选:A。
5.C
【详解】
A、硝酸铵固体溶于水只有扩散的吸热过程错误,是吸热过程大于放热过程;故选项错误;
B、相同温度下,同种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大于不饱和溶液错误,因为没有指明温度、物质种类;故选项错误;
C、溶液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的正确,因为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故选项正确;
D、降低温度一定能将不饱和溶液转变成饱和溶液错误,如氢氧化钙溶液不能;故选项错误;
故选:C。
6.C
【详解】
A.乙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表明,温度降低物质的溶解度变大,所以放入冰水后,随温度降低乙物质的溶解度变大,试管底部固体物质乙继续溶解,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大,故A错误;
B.甲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表明,温度降低物质的溶解度减小,所以放入冰水后,随温度降低甲物质的溶解度变小,试管内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底部固体物质甲增加,故B错误;
C.甲、乙溶液在放入冰水前后均有未溶解的固体,所以均为饱和状态,故C正确;
D.综合以上A、B两项的分析可得,盛甲物质的试管内固体物质增加,而盛乙物质的试管内固体物质减少,故D错误。
故选C。
7.D
【详解】
A、粗盐易潮解,粗盐可以放在烧杯里称量,故选项说法错误。
B、蒸发皿可以直接加热,故选项说法错误。
C、蒸发时,待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应停止加热,利用余热将剩余液体蒸干,故选项说法错误。
D、粗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粗盐提纯是通过溶解(把不溶物与食盐初步分离)、过滤(把不溶物彻底除去)、蒸发(食盐从溶液中分离出来而得到食盐)得到精盐的过程,涉及的分离操作有溶解、过滤和蒸发,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8.D
【详解】
A、将热的硝酸钾不饱和溶液降温至如图所示的状态,有晶体析出,降温过程中硝酸钾逐渐达到饱和状态,故选项说法正确;
B、饱和的硝酸钾溶液继续降温,溶解度的溶解度减小,硝酸钾析出,故选项说法正确;
C、硝酸钾以晶体的形式析出的过程叫结晶,故选项说法正确;
D、析出晶体后的硝酸钾溶液,不能继续溶解硝酸钾,是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9.C
【详解】
20℃某物质的溶解度是40g,含义是2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某物质40g,溶液达到饱和状态。
现将20℃、1kg该物质的饱和溶液蒸发掉15克水后,该温度下15g水中溶有的该物质的质量为40g×=6g,则析出晶体(不含结晶水)的质量是6g。
故选:C。
10.B
【详解】
A、过滤液体时,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滤纸的边缘要低于漏斗的边缘,说法正确;
B、过滤一般用的是普通漏斗,长颈漏斗和分液漏斗不用于过滤,说法错误;
C、过滤液体时,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玻璃棒要清考在三层滤纸处,防止戳破滤纸后影响过滤,说法正确;
D、过滤液体时,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漏斗下端的管口要紧靠烧杯内壁,防止液体飞溅,说法正确。
答案:B。
11.B
【分析】
【详解】
A、t2温度下,KNO3的溶解度比 KCl 的溶解度大,不符合题意;
B、由图可知,温度升高硝酸钾的溶解度增大,当t1温度下 KNO3的饱和溶液升温至 t2,形成的是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溶液中溶质质量、溶剂质量都不变,溶质质量分数也不变,即浓度不变,符合题意;
C、A 点所表示的 KCl的溶解度为29g,则KCl 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100%≈22.5%,小于29%,不符合题意;
D、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故冷却热的 KNO3饱和溶液可获得 KNO3晶体,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
冷却热饱和溶液也叫做降温结晶,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变化较大的物质。
12.C
【详解】
A、饱和溶液是针对某种或某几种物质而言的,即饱和溶液不再溶解作溶质的物质,并非不再溶解任何物质,选项错误;
B、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的方法有增加溶剂,改变温度的方法,即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的方法不只有增加溶剂,选项错误;
C、某种溶液可以是稀溶液,但同时又是饱和溶液,如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选项正确;
D、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如硝酸钾的溶解度较大,其浓溶液可能是不饱和溶液,选项错误;
故选C。
13.C
【详解】
A、溶液中的溶剂不一定只是水,汽油和酒精也能够作溶剂,如碘酒中的溶剂是酒精,选项错误;
B、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时表现放热,溶液的温度升高,选项错误;
C、一定条件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可以相互转化,如加入溶质能够使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加入溶剂能够将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选项正确;
D、饱和溶液不一定是很浓的溶液,如氢氧化钙微溶于水,其溶解度较小,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较小,是一种稀溶液,选项错误,故选C。
14.D
【详解】
A、由结晶的概念可知,将不饱和的硝酸钾溶液恒温蒸发水至析出晶体后溶液为饱和溶液,选项正确;
B、由结晶的概念可知,降低温度至析出晶体后,不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为饱和溶液,选项正确;
C、向不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晶体,溶液能够变为饱和溶液,选项正确;
D、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升高温度,硝酸钾的溶解度变大,溶液将会变得更加不饱和,选项错误;
故选D。
15.C
【详解】
A、温度会影响溶解度,但大多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也有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如氢氧化钙,所以将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对于不同的溶质改变温度的方式不一样。若溶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则需要降温;若溶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则需要升温,选项A不符合题意;
B、对于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的物质来说,降低温度会使该物质的溶解度变大,可知此时将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需要升温,选项B不符合题意;
C、由定义可知:增加溶质一定可以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将一定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操作最简便且最可靠的方法是加入溶质。选项C符合题意;
D、对于溶液来说减少溶剂一般采用蒸发的方式,可以让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但操作较为复杂,不是最简便的方法,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6.(1) 饱和浓溶液 不饱和浓溶液 饱和溶液可能是浓溶液,也可能是稀溶液
(2) C 加入氯化钠 蒸发溶剂

17.(1) 烧杯 漏斗 铁架台
(2)缺少玻璃棒引流;漏斗下端没有紧靠烧杯内壁
(3) 否 过滤只能除去难溶性杂质,得出的水中还含有可溶性杂质,属于混合物
【分析】
(1)
由图可知,仪器a为烧杯;仪器b为漏斗;仪器c为铁架台;
(2)
过滤时,应遵循“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缺少玻璃棒引流;漏斗下端没有紧靠烧杯内壁;
(3)
否,因为过滤只能除去难溶性杂质,得到的水中还含有可溶性杂质,属于混合物。
18.(1)a>b>c
(2)75g
(3)加入b或蒸发或降温
(4)降温结晶或冷却热饱和溶液
(1)
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t2℃时,a、b、c三种物质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b>c;
(2)
t2℃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50g,根据溶解度的概念可知,t2℃时,50g水中最多溶解25g a物质,将30ga物质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所得溶液的质量是50g+25g=75g;
(3)
b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若将N点处b的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以采用的方法是加入b或蒸发或降温;
(4)
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a、b的溶解度都随温度升高而升高,且a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当a中混有少量b时,常用降温结晶或冷却热饱和溶液方法提纯a。
19. 恒温蒸发溶剂 溶质 溶剂或水 溶质或硝酸钾
【详解】
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通常情况下,将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可采取恒温蒸发溶剂或加入溶质的方法,故填:恒温蒸发溶剂;溶质。
(1)增加溶剂一定可以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将一定温度下的饱和NaCl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最好的方法是加入溶剂,故填:溶剂或水。
(2)增加溶质一定可以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将一定温度下的不饱和KNO3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最好的方法是加入硝酸钾固体,故填:溶质或硝酸钾。
20.(1)AB
(2)C
(3)加水
(1)
由图可知,20℃时,在盛有10g水的试管中加人3.4gNaCl,能全部溶解,得到图A中的溶液,再向图A中的溶液中加入0.1g氯化钠,0.1g氯化钠完全溶解得到图B中的溶液,则图A中的溶液为不饱和溶液,再向图B中的溶液中加入0.1g氯化钠,0.1g氯化钠完全溶解得到图C中的溶液,则图B中的溶液为不饱和溶液,再向图C中的溶液中加入0.1g氯化钠,0.1g氯化钠全都不能溶解得到图D中的溶液,则图C中的溶液为饱和溶液,即上述试管所得溶液中,属于不饱和溶液的有AB,故填AB。
(2)
由图可知,向图B中的溶液中加入0.1g氯化钠,0.1g氯化钠完全溶解得到图C中的溶液,则图B中的溶液为不饱和溶液,再向图C中的溶液中加入0.1g氯化钠,0.1g氯化钠全都不能溶解得到图D中的溶液,则图C中的溶液为恰好饱和溶液,故填C。
(3)
由图可知,图E中的溶液的底部有氯化钠剩余,则图E中的溶液为饱和溶液,将该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的最简单的方法是向溶液中加水,故填加水。
21.(1)40
(2)乙甲丙
(3)升高温度
【分析】
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且甲的增大趋势比乙大;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1)
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50℃时,乙物质的溶解度是40g;故填:40。
(2)
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30℃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乙>甲>丙;故填:乙甲丙。
(3)
由上述分析可知,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故要使接近饱和的丙物质溶液变为饱和,可采取的一种措施是升高温度;故填:升高温度。
22. 甲试管底部的固体减少或消失 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出热量,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详解】
由溶解度曲线可知: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氢氧化钙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因为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使试管中温度升高,硝酸钾的溶解度升高,甲试管中的固体减少;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降低,有氢氧化钙固体析出,乙试管中固体增多。
23. 升高温度 甲 降温结晶 小于
【详解】
(1)根据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解答;(2)根据溶解度曲线分析解答;(3)根据溶解度曲线分析解答;(4)根据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分析解答。(1)由溶解度曲线可知,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要使乙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除加水之外,还可采用的方法是升高温度;(2)由溶解度曲线可知,t3℃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分别是90g和50g。故t3℃时,甲、乙两种物质各70g分别加入100g水中,能形成溶液质量为170g的是甲物质;(3)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且甲受温度的影响变化较大。若甲物质中混有少量的乙物质,提纯甲物质可采取的方法是降温结晶;(4)t3℃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此时等质量的甲、乙的饱和溶液中甲溶解的多,乙溶解的少。分别将t3℃时等质量的甲、乙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2℃,所得溶液中溶剂质量的关系是甲小于乙。
试卷第页,共页
试卷第页,共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