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第五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同步训练题
一、单选题、
下列事件按时间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唐朝灭亡 ②唐朝打败安史叛军 ③黄巢建立政权 ④安史之乱 ⑤五代十国出现
A. ①②③④⑤ B. ⑤②③①④ C. ③①②④⑤ D. ④②③①⑤
下列与唐朝的灭亡无关的是( )
A. 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 B. 藩镇割据的态势愈演愈烈
C. 五代十国局面的出现 D. 唐末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唐朝的统治
天宝初年,边镇兵力达49万人,安禄山一人更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这三地之间地域相连,兵力又于诸镇之中最强,拥兵20万,实力强大。相反,中央兵力则不满8万。材料反映了唐玄宗后期( )
A. 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B. 形成了外重内轻的局面
C. 励精图治、重用贤能 D. 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
五代十国是个大混乱大破坏时期。这一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实质上是( )
A. 豪强地主势力发展的结果 B. 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C. 汉族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 D. 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
唐玄宗晚年宠幸杨贵妃,重用宦官高力士,把朝政交给口蜜腹剑的李林甫,还提拔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担任宰相。这些人结党营私,排斥能人,致使朝政黑暗腐败。这表明唐朝趋向衰落的主要原因是( )
A. 杨贵妃干预国事、扰乱朝政 B. 李林甫口蜜腹剑、排斥能人
C. 杨国忠把持朝政、结党营私 D. 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
作为一个时代的主要文学表达形式——唐诗,反映了唐朝历史的全景。下列诗句中反映安史之乱的是( )
A.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杜甫)
B.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
C.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白居易)
D.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出现的原因包括( )
社会矛盾尖锐 朝政腐败 外族袭扰 节度使势力膨胀
A. B. C. D.
唐朝灭亡后,我国历史再次进入一个大分裂、大动荡的时期——五代十国时期。这一时期, 北方政权更迭, 战事不断, 政局动荡不安; 南方政局相对稳定。以下表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
A. 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延续 B. 五代十国的开国君主均为武将
C. 分裂中蕴含着统一的趋势 D. 五代在北方,十国在南方
下列对五代十国的介绍中,存在错误的一项是( )
A. 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B. “十国”都是南方的政权
C. 北方战事不断 D. 南方政局相对稳定
唐朝末年安史之乱出现的原因包括( )
①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②朝政腐败 ③节度使势力的膨胀 ④外族袭扰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安史之乱被平定的原因是( )
唐朝将镇守西北地区的精兵悉数内调
得到北方少数民族军队的援助
唐玄宗的有利指挥
李林甫和杨国忠的配合与协调
A. B. C. D.
张艺谋导演曾借用诗句“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中的一句作为影片名。这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的诗句,黄巢起义( )
A. 冲击了唐朝统治 B. 推翻了唐朝统治
C. 平定了安史之乱 D. 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
907年,掌握军权的节度使朱温废掉唐朝皇帝,建立的是( )
A. 后晋 B. 后梁 C. 后汉朝 D. 后周
以下符合唐末农民起义背景的是( )
A. 藩镇割据局面的结束 B. 藩镇割据与宦官专权
C. 五代十国局面的形成 D. 安史之乱的爆发
后晋成德节度使说: “天子宁有种邪 兵强马壮者为之尔。”这反映当时怎样的历史现象( )
五代十国是唐末宦官专权的延续
这一时期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
节度使拥兵自重,藩镇割据局面延续
北方政局动荡
A. B. C. D.
二、材料解析题、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请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 有人口37 140 000
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 有人口41 419 712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 有人口52 919 712
唐肃宗乾元三年(760年) 有人口16 990 309
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 有人口15 762 432
从唐朝人口数据统计表来看,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后人口急剧减少,这一现象与什么事件有关 这一事件产生了什么严重后果
材料二
(2)图中的历史人物是谁 这首诗反映了该历史人物怎样的志向 在这一志向的影响下,他采取了什么行动 对唐朝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三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战争频繁、列国分治的乱世,短短五十多年间,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五个政权
五代的第一个政权是谁建立的 这一政权的建立标志着什么
(4)综上所述,概括唐朝衰亡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安史叛军到处烧杀抢掠,攻进长安后“大索三日,民间财资尽掠之”,遭到军民顽强抵抗。
材料二 《旧唐书》语:“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材料三 黄巢诗《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材料一中的“安史叛军”指哪一事件?“军民顽强抵抗”的结果如何?这一事件有何标志性意义?
材料二中的“藩臣”指什么?这段材料说明了哪一局面的出现?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局面的特点是什么?唐朝灭亡后,延续这一局面的是什么?
(3) 材料三中的“黄巢”是如何实现“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人口统计表(部分)
年份 726年 742年 755年 760年 821年
总人口数(万人) 约4142 约4531 约5292 约1699 约1576
材料一中760年人口数量急剧减少,这与哪一历史事件密切相关?该事件对唐朝的国势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二:五日,贼陷京师(长安)。时巢众累年为盗,行伍(军队)不胜其富,遇穷民于路,争行施遗(施舍赠送)。……十三日,贼巢僭[jiàn]位,国号大齐……
——《旧唐书》
材料二记载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这一历史事件是在怎样的背景下爆发的?
材料三:王欲代唐,使人谕(告诉)诸镇,……夏四月壬戌(四月十六日),更名晃。甲子(十八日),皇帝即位。戊辰(二十二日),大赦,改元,国号梁。
——《新五代史》
(3)材料三记载了唐朝灭亡时的情形,其中“王欲代唐”中的“王”指的是谁?唐朝灭亡后出现了什么样的局面?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开元末年之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廷日趋腐败。社会上的各种矛盾尖锐,边疆形势也日趋紧张。各地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安禄山一身兼任范阳等三地的节度使,担负东北地区防御重任,逐渐扩张势力。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叛军从河北大举南下,先后攻占东都洛阳,又攻下潼关,逼近长安,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太子李亨北上灵武,被拥立为帝,即唐肃宗。唐朝将镇守西北地区的精兵悉数内调,并在北方少数民族的援助下,反击叛军,最终于763年被平定。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之后,由于人民赋税沉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公元878年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起义军在黄巢的领导下,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原为将领的朱温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唐朝灭亡后必然会出现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④②③①⑤符合题意。
本题考查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五代十国的出现,实际上是唐末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它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将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唐朝衰亡的史实、原因。
2.【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唐朝灭亡,要求掌握基础知识。
【解答】
C.根据所学可知,唐朝灭亡后,形成五代十国局面的局面,故C项与唐朝灭亡无关。
ABD.根据所学可知,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人民赋税沉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起义军在黄巢的领导下,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对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故ABD与唐朝灭亡有关。
故选C。
3.【答案】B
【解析】天宝初年,边镇兵力达49万人,安禄山一人更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这三地之间地域相连,兵力又于诸镇之中最强,拥兵20万,实力强大。相反,中央兵力则不满8万。材料反映了唐玄宗后期形成了外重内轻的局面。开元末年之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廷日趋腐败。社会上的各种矛盾尖锐,边疆形势也日趋紧张。各地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安禄山一身兼任范阳等三地的节度使,担负东北地区防御重任,逐渐扩张势力。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本题考查了唐玄宗后期的政治局势。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4.【答案】D
【解析】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出现了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在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继续和扩大。
本题考查的是五代十国的知识。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五代十国涉及的政权。
5.【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唐玄宗晚年的昏庸,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D.从题干信息可知,唐玄宗晚年变得昏庸腐化,不仅追求享乐,宠幸杨贵妃,还任用奸臣杨国忠、李林甫等人,导致政治腐败,奸党当权。故D正确。
ABC.均只是部分原因。
故选D。
6.【答案】C
【解析】据“马鬼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一场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战争,所以广大人民群从对这场战争是厌恶的。安史之乱集团是一股分裂割据的反动势力,是发动战争的祸首,更遭到人民的强烈反对。这是唐王朝从盛至衰的转折点。
故选:C。
本题以“反映了唐朝历史的全景”为切入点,考查的是安史之乱的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安史之乱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难度。
7.【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安史之乱的背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开元末年以后, 唐玄宗追求享乐, 任人唯亲, 朝政日趋腐败,社会矛盾尖锐;节度使势力膨胀,导致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了历时八年之久的叛乱, 史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由此可知,符合题意;外族袭扰不是安史之乱出现的原因,排除含有的A、B、C三项;故选D项。
8.【答案】D
【解析】唐朝灭亡后, 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 南方出现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题目给出的表述中, 错误的一项是五代在北方, 十国在南方。
9.【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五代十国的政权。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五代十国里面的“十国”并不都是南方政权,“十国”里面的北汉属于北方,所以B项符合题意;五代十国实际上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五代十国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当时南方地区由于受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也有一定的发展, 所以D项不符合题意。
10.【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唐朝安史之乱,要求结合所学解析题干信息。
【解答】
①②③.结合所学,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社会矛盾越来越尖锐,边疆局势也日益紧张,各地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与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中央与地方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局面,故①②③正确。
④.外族袭扰与史实不符,故排除④。
故选A。
1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平定安史之乱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安史之乱发生后, 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 并没有进行有利指挥;而李林甫和杨国忠营私舞弊,致使朝政黑暗腐败,故错误;唐朝将镇守西北地区的精兵悉数内调,并在北方少数民族军队的援助下,反击叛军,正确。故选A。
1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巢起义转战南北, 并攻入长安, 建立政权, 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
13.【答案】B
【解析】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人民赋税沉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起义军在黄巢的领导下,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原为起义军将领的朱温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
本题考查了唐朝灭亡。907年,掌握军权的节度使朱温废掉唐朝皇帝,建立的是后梁。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
1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唐末农民起义的背景。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后期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愈发严重,因此爆发了农民起义。故选B。
1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五代十国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说法错误,排除A、C、D,故选B。
16.【答案】 (1)安史之乱。后果: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2)黄巢。推翻唐朝的腐败统治的志向。发动了农民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
(3)朱温。唐朝灭亡。
(4)唐朝的衰落源于安史之乱的爆发, 唐朝的灭亡是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解析】第(1)问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755年(天宝十四年)发生安史之乱, 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 使人口急剧减少, 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 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第(2)问考查学生识图和分析史料的能力。图中人物黄巢借物抒怀,通过描写菊花,表达他推翻唐朝腐败统治的志向。为此,他发动了农民起义,并攻人长安, 建立政权, 起义虽最终失败了, 但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第(3)问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这标志着唐朝灭亡。唐朝灭亡后, 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第(4)问, 唐朝的衰落源于安史之乱的爆发, 唐朝的灭亡是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7.【答案】【小题1】事件:安史之乱。 结果:763年安史叛乱被平定。 意义:标志着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小题2】“藩臣”:节度使。 局面:藩镇割据局面。 特点: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 延续:五代十国。
【小题3】黄巢发动大规模农民起义,转战南北,攻入长安,建立政权。
【解析】1.
本题以三段文字材料为背景,考查安史之乱相关知识。
注意对材料的分析,掌握安史之乱相关知识。
2.
本题以三段文字材料为背景,考查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五代十国的相关知识。
注意对材料的分析,掌握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五代十国的相关知识。
3.
本题以三段文字材料为背景,考查黄巢起义的相关知识。
注意对材料的分析,掌握黄巢起义的相关知识。
18.【答案】(1)安史之乱。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
(2)黄巢起义。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而且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无以为生。
(3)朱温。五代十国政权更迭与分立的局面。
【解析】(1)本题考查安史之乱,要求运用所学解读表格信息。材料一中755--760年唐朝的人口呈现的变化趋势是人口持续减少。导致这一趋势出现的标志性事件是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2)本题考查黄巢起义,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材料二“五日,贼陷京师。时巢众累年为盗,行武不胜其富,遇穷民于路,争行施遣。……十三日,贼巢僭位,国号大齐……”记载的事件是黄巢起义。这一事件的影响是导致唐末国力大衰,动摇了唐朝的统治,起义军最后失败。
(3)本题考查五代十国,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依据材料三可知,“王”是朱温,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出现了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在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
第2页,共5页
第1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