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第九课“宋代经济的发展”同步训练题
一、单选题、
两宋时期, 社会经济高度发展。下列关于宋代经济现象的描述, 符合史实的是( )
北宋前期, 四川地区出现纸币“交子”。
宋代海外贸易范围很广, 东到朝鲜、日本, 西到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南宋时期“苏湖熟, 天下足”表明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粮仓。
在城市周围和农村交通要道附近有大量的集市,逐渐成为大大小小的城镇。
A. B. C. D.
如下面三则材料,对此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宋代手工业丝织业南方胜过北方,制瓷中心在江南地区商业大都市开封和杭州,商港广州、泉州,出现纸币农业“苏湖熟,天下足”,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成为丰饶的粮仓( )
A. 农业技术发达 B. 手工业发展水平高 C. 商业贸易繁荣 D. 经济重心移到南方
与汉唐相比,宋朝经济发展的特点是( )
经济重心南移至江南地区
商品经济活跃,出现了纸币
对外贸易频繁,出现了专门的管理机构
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的手工业
A. B. C. D.
宋代早市紧接夜市,因其凌晨营业,天明即散,故被时人形象地称为“鬼市”。“鬼市”不仅在都城里普遍存在,外地州县也是如此。这反映了宋代( )
A. 农业的发展 B. 手工业的进步 C. 商业的繁荣 D.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如图是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宋代定窑孩儿枕。作品设计独具匠心,线条柔和流畅,细部刻画极为生动传神,是文物中的珍品。这件文物最能说明( )
A. 宋代手工业的水平高超
B. 宋代农业生产技术发展
C. 宋代中外交流兼容并包
D. 宋代民族文化交融加深
南宋时,我国经济重心完成南移。下列反映长江流域已成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是( )
A. 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 B.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C. 苏湖熟,天下足 D.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宋朝时期,地处东南沿海的广州、泉州造船业发达,它们还是当时的( )
A. 重要粮仓 B. 著名瓷都 C. 著名大商港 D. 丝织业中心
宋高宗曾说:“广南市舶,利入甚厚, 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材料表明( )
A. 五铢钱的统一铸造 B. 江南地区的开发 C. 政府重视海外贸易 D. 闭关锁国的危害
宋代市舶收入,977年为30万缗(音“民”,货币单位),978年为50万缗,1159年为200万缗。这些数据反映了宋代( )
A. 农业生产的繁荣 B. 海外贸易的发展 C. 经济作物的种植 D. 南方人口的增长
北宋时期,政府在南方征收的米谷布帛和专卖收入,经运河运至京师每年达四五百万至一千余万石匹贯,构成朝廷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这反映出( )
A. 人口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 B. 江南经济地位逐渐提升
C. 南北方耕作技术差距很大 D. 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宋)初,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这里显示的主要信息是( )
“交子”出现的时间 “交子”出现的地区
“交子”出现的原因 “交子”出现的影响
A. B. C. D.
下面示意图显示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与图中相对应的时期应该是( )
A. 隋朝 B. 唐朝 C. 北宋 D. 南宋
两宋时期的经济作物获得发展,无论是经济作物的品种还是产量都得到增加,为市场提供了更多的手工业原料和商品。这一发展说明两宋时期促进商业发展的重要原因是( )
A. 重文轻武政策的确定 B. 宋辽之间的经济交流
C. 政府积极鼓励对外贸易 D. 农业生产的不断进步
以下是对宋朝海外贸易得以兴盛的原因的归纳,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 )
A. 宋朝政府对海外贸易采取鼓励政策 B. 宋朝造船业发达
C. 外国人热衷于中国市场 D. 沿海地区人民常年出海经商
有学者指出:“经济重心的南移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大事件。”到两宋时期,全国的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了( )
A. 海河流域 B. 淮河流域 C. 长江流域 D. 钱塘江流域
二、材料解析题、
感受文学魅力,一览历史胜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学览胜一:唐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杜甫·忆昔二首
喧喧车马欲朝天,人探东堂榜已悬。——徐夤·放榜日
( 1)杜甫诗句所描述的盛世为________________,徐夤诗中所描绘的景象体现了唐朝的________________(填写制度名称)。
文学览胜二:宋词——长忆钱塘,不是人寰是天上
杭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唐代已“户口日益增……开肆三万室”,至宋代更为东南繁华之最,柳永词“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参差十万人家”。
(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杭州在宋代被誉为“东南繁华之最”的原因。
文学览胜三:元曲——四围锦绣繁华地,车马喧天闹起
贯云石在散曲中唱道:“江山富,天下总欣伏,大元至大古今无。”
( 3)贯云石对元朝有怎样的认识?请列举元朝对疆域有效治理的措施。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创新高度繁荣的时代……宋朝立国三百余年,二度倾覆,皆缘外患,是唯独没有直接亡于内乱的王朝。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宋朝谚语:苏湖熟,天下足。
材料二 我国最早发明植桑养蚕和丝绸的国家……丝织业经过唐末、五代及北宋一个长期的发展,大大改变了唐中叶以来的面貌。北宋时,丝织业逐渐形成江浙和四川两个中心……整个沿海地带都比较发达。
材料三宋高宗说:“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庶蕃商肯来,懂得百十万缗,皆宽民力也”。另据《宋史》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材料四……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阁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
请回答:
材料一说明了什么问题?
材料二反映了宋代南方丝织业的繁荣发展,除此之外,南方还有哪些手工业也必将发达?
材料三宋高宗的话反映宋朝哪一行业的兴盛?朝廷设立什么机构对该行业进行管理?从材料一到材料三可以看出宋朝经济中心怎样移动?
材料四反映的事件在历史上称为什么?累死的情况还发生在北宋和哪个少数民族政权之间?
(5)材料四对峙局面是议和的结果,对于这次议和,历来有两种评价:第一种主要是否定,认为这是一个不平等的、屈辱的盟约。第二种主要是肯定,认为签订这个盟约是件好事。你怎样看待这两种评论?请谈谈你的看法。
宋朝是历史上独一份的存在,它既积贫积弱,又绚丽多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政治之变)
材料一: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文官的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经济之变)
材料二:北宋时期,由于中央集权制的加强,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社会经济有了较快发展。城市人口增加,城市格局发生了巨变,以前“坊”“市”封闭分离的格局被打破,“坊”“市”互通,夜市兴盛,使城市商业活动空前活跃,这是都市生活繁荣的基础。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参
材料三:中国古代的海外贸易有陆路和海路两个方向,汉代开通的陆上“丝绸之路”在宋代大多数时期内因北方战难和民族政权并立而被西夏、吐蕃等阻隔,无复汉唐盛象。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西北陆上贸易的重要性不断衰落,宋政府设立管理海上贸易的专门机构,在东南沿海大力开拓海上贸易,巩固了中国在海上贸易中的主导地位。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根据材料一,指出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的具体表现并概括宋朝政治的特征。
根据材料二指出“北宋时期社会经济有了较快发展”的原因并概括北宋“城市商业活动空前活跃”的表现
。
根据材料三指出宋朝海上贸易发展的原因。写出宋朝政府设立的专门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的名称。
(4)依据以上经济之变的材料指出我国经济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宋代经济发展的表现,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解答】
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贸易范围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主要产地在南方,宋代在城市周围和农村交通要道附近有大量的集市,逐渐成为大大小小的城镇。①②③④正确。
故选C。
2.【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宋代经济,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D.题干体现的是宋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南方超过了北方。依据所学可知,由于南方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兴旺,商业的繁荣导致宋代完成了经济重心南移。 D符合题意。
ABC.三项所述均不符合题干主旨。
故选D。
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宋朝经济的整体特征。结合所学可知,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北宋时期四川地区出现了纸币“交子”;在海外贸易方面出现了专门的机构市舶司,而棉纺织业也开始兴起。皆符合题意,故选D。
4.【答案】C
【解析】依据课本知识分析材料可知,宋代商业区“市”和居民区“坊”已没有界限,到北宋中期,城市的街市变迁完成了从坊外店肆到坊墙开门侵街店肆再到夹街店肆的演变过程,市内到处设有晓市、鬼市、晚市和夜市,全城店铺林立,体现了宋代商业的繁荣,C选项符合题意。
本题以“鬼市”为切入点,考查的是宋代的社会生活。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宋代社会生活的相关知识点。
5.【答案】A
【解析】宋代定窑孩儿枕线条柔和流畅,细部刻画极为生动传神,是文物中的珍品。这件文物最能说明宋代手工业的水平高超,宋朝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河北定窑、河南汝窑等地烧制的瓷器,给人以别致的美感。
本题考查宋代制瓷业的发展,知道宋朝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河北定窑、河南汝窑等地烧制的瓷器,给人以别致的美感。
本题考查宋代制瓷业的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6.【答案】C
【解析】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经历了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秦汉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在北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北方依然是我国的经济重心;隋唐时期,江南地区进一步得到开发,并逐渐赶上北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和“国家根本,仰给东南”都是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反映长江流域已成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是“苏湖熟,天下足”,C符合题意。
本题主要考查江南经济发展和经济重心南移。南宋时,我国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江南经济发展和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知识。
7.【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宋朝时期,地处东南沿海的广州、泉州”,结合所学知识:宋朝时期,处东南沿海的广州、泉州不仅造船业发达,还是文明世界的大商港。
本题考查的是宋朝经济发展的知识点,应把握宋朝对外贸易的港口。
解答本题要熟记宋朝经济发展的历史知识。
8.【答案】C
【解析】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宋高宗”“市舶”“利入甚厚”。由“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可知政府重视海外贸易。宋朝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南宋的外贸所得, 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C项符合题意。
9.【答案】B
【解析】分析材料可知,题干数据反映了宋代海外贸易的发展。据所学知,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本题考查宋代的经济发展,知道题干数据反映了宋代海外贸易的发展。
本题考查宋代的经济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0.【答案】B
【解析】由材料“北宋时期,政府在南方征收的米谷布帛和专卖收入,经运河运至京师每年达四五百万至一千余万石匹贯,构成朝廷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可以看出,江南地区发展起来,是朝廷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这反映了江南经济地位逐渐提升。
本题考查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关键是对材料的分析。
注意对材料的解读,掌握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
1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交子”出现的基本内容。题干材料内容显示了“交子”出现的时间、地区和原因,材料中没有对影响进行叙述,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1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经济重心的南移。结合所学可知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是在南宋。故选D。
1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两宋时期的经济发展。由题干信息“两宋时期的经济作物获得发展”“为市场提供了更多的手工业原料和商品”可知,两宋时期促进商业发展的重要原因是农业生产的不断进步。A、B、C三项在材料中均无体现, 故选D项。
1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宋朝海外贸易发达的原因。结合所学可知,宋朝政府对海外贸易实行鼓励政策,并且建立相关机构进行管理,海外贸易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宋朝海外贸易发达,故选A。
15.【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从唐朝中期开始,我国古代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转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故选C。
16.【答案】(1)开元盛世;科举制度。
(2)①政府鼓励海外贸易,杭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②经济重心南移,农业、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③人口不断增加等等。
(3)认识:元朝疆域辽阔,国力强盛。措施:①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在地方设行中书省;②元朝在西藏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③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④元朝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辖西域的军政事务,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等。
【解析】(1)本题考查唐朝盛世,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据“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可知,杜甫回忆的是开元盛世的昔日繁盛景象。材料“喧喧车马欲朝天,人探东堂榜已悬”描写了放榜之时全城轰动的景象,所描绘的景象科举制有关。
(2)本题考查宋代经济发展相关知识,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据“杭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得出政府鼓励海外贸易,杭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据“东南繁华之最”“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并结合宋代经济重心南移相关知识得出经济重心南移,农业、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据“参差十万人家”得出人口不断增加等等。
(3)本题考查元朝统治,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据“江山富,天下总欣伏,大元至大古今无”得出,元朝疆域辽阔,国力强盛。关于措施,结合所学,列举处中央中书省和地方行省制、对西藏地区管辖的措施、对台湾地区管辖的措施和对西域地区管辖的措施等等。
17.【答案】(1)说明了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
(2)棉织业、制瓷业、造船业。
(3)海外贸易兴盛;市舶司;经济重心南移。
(4)澶渊之盟;西夏。
(5)两种观点都有道理,关键是看问题的角度和立场不同。对北宋来讲,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合约,岁币成为了北宋人民的沉重负担,对北宋的老百姓是不利的。但澶渊之盟的订立也有积极的一面,和议签订后,宋辽之间保持了长久的和平稳定,对两方的长远发展是有好处的。因此,从长远看,澶渊之盟的订立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是一件好事。
【解析】本题考查北宋经济与辽宋夏的合战,要求运用所学解读材料信息。
(1)据材料“苏湖熟,天下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说明了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
(2)据材料“我国是最早发明植桑养蚕和织丝绸的国家……丝织业经过唐末、五代及北宋一个长期的发展,大大改变了唐中叶以来的面貌。北宋时,丝织业逐渐形成江浙和四川两个中心……整个沿海地带都比较发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反映了宋代南方丝织业的繁荣发展,除此之外,南方还有棉织业、制瓷业、造船业也比较发达。
(3 )据材料“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庶蕃商肯来,懂得百十万缗,皆宽民力也””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宋高宗的话反应宋朝海外贸易兴盛。朝廷设立市舶司对该行业进行管理。从三则材料中看出宋朝经济重心南移。从唐朝中晚期由于南方战乱少,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加上南方自热条件好,政府比较重视农业和手工业,南方的经济渐渐超过北方。唐朝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
( 4 )据材料四,这反映的是1005年宋辽之间订立的渲渊之盟,1005年,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类似的情况还发生在北宋和西夏之间。元昊称帝后,连年与北宋交战,双方损失很大。后来,双方议和,元昊向北宋称臣,北宋给西夏岁币。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西夏积极吸取中原文化。
(5)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两种观点都有道理,关键是看问题的角度和立场不同。对北宋来讲,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台约,岁币成为了北宋人民的沉重负担,对北宋的老百姓是不利的。但澶渊之盟的订立也有积极的一面,和议签订后,宋辽之间保持了长久的和平稳定,对两方的长远发展是有好处的。因此,从长远看,澶渊之盟的订立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是一件好事。
18.【答案】(1)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重文轻武。
(2)中央集权制的加强,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格局发生了巨变,“坊”“市”互通,夜市兴盛等。
(3)北方战乱和民族政权并立,经济重心南移,统治者重视;市舶司。
(4)经济重心南移。
【解析】(1)本题考查宋朝重文轻武,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第一小问,据“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得出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第二小问,据“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文官的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得出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
(2)本题考查宋朝经济发展,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第一小问,据“由于中央集权制的加强,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社会经济有了较快发展”概括得出即可。第二小问,据“城市人口增加,城市格局发生了巨变,以前‘坊’‘市’封闭分离的格局被打破,‘坊’‘市’互通,夜市兴盛”即可概括得出表现。
(3)本题考查宋朝海上贸易发展,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第一小问,据“在宋代大多数时期内因北方战难和民族政权并立而被西夏、吐蕃等阻隔”得出北方战乱和民族政权并立,据“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西北陆上贸易的重要性不断衰落,宋政府设立管理海上贸易的专门机构,在东南沿海大力开拓海上贸易”得出经济重心南移,统治者重视;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知,宋朝时期设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4)本题考查经济重心南移,要求运用所学综合分析问题。综合材料中反映的宋代南方经济发展和海外贸易繁荣的史实可知,我国经济格局在南宋时期完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第2页,共5页
第1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