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相关链接《积的变化规律》。下面我将从说目标、说教材、说实施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目标
(一)课标解读
学段目标:1.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2.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3.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的价值。
课程内容:探索给定情境中隐含的规律。
个人解读:《课标》中学段目标的前两项目标指向四能,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后一项目标指向的是四基,重点要求学生形成基本活动经验和基本思想。
《课标》中课程内容目标基于落实数学核心素养的推理能力的培养,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重视了运算能力以及应用意识的培养。
(二)学科核心素养
对应课标要求,确立本课时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为:推理能力、运算能力、应用意识。
(三)教材分析
在乘法运算中,探索积的变化规律是整数四则运算中内容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属于“探索规律”的范畴,也是数与代数领域要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计算、说理、交流等活动,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并会用数学语言描叙这个规律。学习积的变化规律,可以较快地进行整十、整百数的乘法口算,更好地理解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理,为以后学习小数乘法做好铺垫。
重点:探索总结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难点:熟练地利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
(四)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经验,能够将新知识转化为已有的知识,但是他们的抽象思维还很弱,在理解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过程时会有一定的难度。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和对学情的分析,我将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探究规律、验证规律并能概括规律确定为本节课的重点,将灵活运用规律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并且拟定了以下学习目标:
1.理解目标:(1)学生能理解感悟积的变化是伴随着两个因数大小变化而变化的。(2)学生理解并能描述算式之间变化规律。
2.知识目标:(1)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过程,学会观察、猜想、验证、概括的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2)感受变与不变的思想,通过将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化,来探索积的变化规律,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3.技能目标:(1)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2)掌握并能用箭头标出一组算式中隐含的变化规律。(3)灵活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五)基本问题
通过设置基本问题,促进学生的思维从浅层理解过渡到深层理解,再通过练习达成迁移目标。
1.积的变化规律问题有哪些特征?
2.两个因数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3.解决积的变化规律题型还有没有其他解题方法?
二、说教材
(一)学习内容
1.通过观察一组算式,发现规律;
2.通过自主探索,理解规律;
3.通过分层练习,灵活运用规律。
(二)学习目标对应的学习行为
1.理解目标对应的学习行为有:(1)学生能流畅地表述出积的变化规律内容,并能举例验证。(2)学生理解并能描述算式之间变化规律。
2.知识目标对应的学习行为有:(1)学生能够说出自己的探索过程及验证方法;(2)学生能针对某一组算式说出其中的变化规律。(3)掌握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
3.技能目标对应的学习行为有:(1)用箭头标出一组算式中隐含的积的变化规律;(2)灵活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三)表现形式任务设计
综合以上学习行为,设计以下两个表现性任务:
1.表现性任务1:自主探索,理解规律。
(1)任务情境:1只青蛙有4条腿,10只青蛙呢?100只呢?
(2)任务要求:请独立列出算式,并自主感知规律变化。小组交流,分工展示,说说你们的探究过程。
2.表现性任务2:提出猜想,验证规律,概括规律。
(1)任务情境:针对探究的初期结论进行猜想与验证。
(2)任务要求:自主举例验证,并小组内分享交流,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总结出规律。
(四)评价标准
1.形成性评价标准
表现性任务1:小组合作,探究积的变化规律
评估 维度 达 标 举 例 评价标准
A B C D
知识 目标 学生能够说出自己的探索过程及验证方法; (2)能掌握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 能清晰地说出自己的研究过程及验证方法,做到举一反三。 能说出自己的研究过程及自己的验证方法。 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能说出研究过程和验证方法。 不能完整地说出探究过程,不会举例验证。
技能 目标 用箭头标出一组算式中隐含的积的变化规律,并能运用规律。 能准确地用箭头标出算式之间的变化规律。 能标出因数之间的倍数关系。 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能标出算式之间的关系 只会单独计算,不会利用规律解决问题。
理解 目标 学生能理解感悟积的变化是伴随着两个因数大小变化而变化的; (2)学生理解并能描述算式之间变化规律。
能准确地表述积的变化规律,并能准确描述算式之间变化规律。
能表述出积的变化规律,不能熟练描述算式之间的变化规律。
在老师的提醒下能表述出积的变化规律,以及描述算式之间的变化规律。 不能表述出积的变化规律。
2.过程评价反馈
学习行为 小组合作讨论 举例验证规律 汇报探究过程及概括规律
成功反馈 你们发表了各自的观点,观察问题的角度正确,得出了正确的结论。 你能够举一反三,验证之前得出的结论。 明确了研究问题的一般过程,思路清晰,概括的非常到位。
干预反馈 看一看,哪个因数变了,哪个因数没变?积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我们可以怎样表示它们之间的变化?交流一下各自的想法。 你可以根据小九九乘法口诀举一些简单的例子。 注意因数之间的倍数关系。列出算式后对比一下因数与积之间的关系。 先回顾一下自己刚才是怎样的得出结论的,然后再同伴之间说一说。
3.同伴评价与自我评价
同伴评价:让学生试着说一说同组同伴的表现,哪里做的比较精彩,哪里还需要改进,并参照评价标准,适当地给出评价结果。
自我评价:对自己的课堂表现进行自我评价,看看自己到达了哪个水平阶段,对比其他同学,找差距,学习好的地方。
三、说实施
在认真分析教材、学情后,根据新课程理念,本节课我设计了七个环节,分别是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自主探索,理解规律;运用规律,分层练习;课堂回顾,内化提升;终结评价;板书设计;作业设计。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本环节通过师生对对子的游戏导入,老师说前半句(一只青蛙一张嘴),大家说后半句(两只眼睛,四条腿)。比比谁对的又对又快。这样的形式,激发学生上课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说的又对又快的?老师继续提问:1只青蛙有4条腿,10只青蛙呢?100只呢?学生会列出算式:①1×4=4②10×4=40③100×4=400引导学生探究其中的奥秘。
学生在对对子时,有一部分学生已经找到青蛙的眼睛和腿与青蛙只数的关系,所以他们对起来又对又快,但也有个别同学可能没有发现这个关系或发现这个关系但反应不是很敏捷,所以他们在对对子时要么出错,要么比别人回答总要慢一些,正因为如此,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设计意图:用学生喜欢的游戏导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有趣的,在玩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并从游戏中提出问题,感知规律,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自主探索,理解规律
第一层次:感知规律。观察这组算式,你发现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先独立思考一下,有了想法之后小组讨论,之后教师巡视,全班反馈。我会引导学生从上往下进行观察,学生会发现从①式到②式,从②式到③式,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10,积也乘10;学生也会发现从①式到③式,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100,积也乘100。那如果从下往上观察,你又发现了什么?学生会发现从式③到②式,从②式到①式,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10,积也除以10;学生还会发现从③式到①式,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100,积也除以100。教师继续提问:那谁能用一句简洁的话来说一说你发现的规律?先独立说一说,再同桌之间相互说,从而由学生说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
第二层次:提出猜想。同学们发现的规律是不是具有普遍性呢?我们需要再举一些例子来验证一下,看看会不会出现相同的情况,如果有一个例子出现不同的情况,我们就不能把发现当成规律。
第三层次:验证规律。请每个同学写出3个算式,同桌相互检查,并交流因数和积是怎样变化的?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让他们在别人的算式后面接着写一些。学生会写出7×12=84、7×6=42、7×3=21;或6×150=900、6×30=180、6×6=36等。
第四层次:概括规律。同学们,黑板上这么多算式,现在你能完整地说一说这个变化规律吗?先独立地说一说,再同桌两人相互说,最后我会指名学生说,从而得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这里除以的数可以为0吗?学生说出:不能为0,因为0不能作除数。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观察、猜想、验证、概括等数学活动,从而丰富了学生的体会,加深学生对积的变化规律的理解,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运用规律,分层练习
本环节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设计为基础练习,以巩固新知识,检查学生是否理解和掌握积的变化规律。例如:根据8×50=400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6×50= 32×50= 8×25=
第二层次设计为综合练习,以此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例如:一所小学扩建校园,准备将长方形操场的宽从8米扩大到24米,长不变,扩建前的面积是560平方米,请问扩建后的操场面积是多少?
第三层次设计为拓展练习,学生通过计算这几道题目,让学生发现一个因数乘几,另一个因数除以相同的数,他们的积是不变的,从而进行拓展,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例如:根据24×75=1800 36×104=3744,填写下面的○和□。 (24○6)×(75×6)=1800 (36×4)×(104○4)=3744
(24○3)×(75○□)=1800 (36○□)×(104○□)=3744
(设计意图:不同层次练习的设计,让学生真正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并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热情,把学习引向课外。)
(四)课堂回顾,内化提升
本环节通过填空的形式回顾本节课所学。例如:
通过今天这堂课的探究,我明确了积的变化规律是( )。我是通过( )方法发现规律的,我是通过( )方法验证规律的,你有( )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我还有疑惑之处是( )。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不仅仅再次明确了本课知识点,更加明确了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策略,这样有针对性的谈收获,让学生有迹可循,真正做到授之以“渔”。)
(五)终结评价
课件出示评价标准,让学生自评,做到心中有数,与其他同学找差距,想一想下一步如何改进。
A B C D
能理解并表述出积的变化规律;能灵活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能表述出积的变化规律;能利用规律解决综合练习。 能表述出积的变化规律;能利用规律解决基础练习。 能表述出积的变化规律;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六)板书设计
(七)作业设计(分层作业)
1.填一填,我真棒。
(1)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2倍,积( )(2)35×6=210,第一个因数扩大4倍,第二个因数不变,积( )。
(3)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缩小7倍,积( (4)60×20=1200,第一个因数不变,第二个因数缩小10倍,积是( )。
2.看看谁是计算小能手。
25×2=50 25 × 2 =50
A:25×20 =( ) B: 25×( )=150
25×200 =( ) 25×( )=200
25×2000=( ) 25×( )=450
3.一块长方形绿地的面积是504平方米,宽是9米,现在要将宽增加到18米,长不变,扩建后的绿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4.挑战自我。 (本题选做)
如果25×24=600,那么25×(24○□)=600○□
你会改写成两道除法算式吗?
(600○□)÷(24○□)=25 (600○□)÷25=(24○□)
你又发现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