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短文两篇《不求甚解》课件(共37张PPT)+教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13 短文两篇《不求甚解》课件(共37张PPT)+教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13 09:48:26

内容文字预览

(共37张PPT)
新课导入
有一个老太太做寿,满堂儿孙、亲戚朋友都纷纷送礼、问候。请唐伯虎来作诗,他第一句就说:“这个婆娘不是人!”大家听了很震惊,都斥责这个人胡言乱语。唐伯虎说:“别急,请听下一句——九天仙女下凡尘!”“好!好!”众人转过了神,夸赞起来。唐伯虎又道:“儿孙个个都是贼!”这下老太太的儿孙可不干了,撸起袖子,欲围上来。紧接着,便听到唐伯虎说:“偷来蟠桃献母亲!”儿孙一听,乐了。众人都赞扬这首诗作得好。
这个故事启发我们,如果只看到第一句或第三句就认为是在骂人,便会误解。只有四句一起看,才能发现这是首赞美诗。所以,我们看问题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不能根据只言片语就妄加判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不求甚解》就是批驳根据只言片语就妄加判断的现象。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好读书不求甚解
不求甚解
1.学习作者运用驳论进行论述的方法。
2.理解马南邨对“不求甚解”这个词的解读。
3.学习运用求异思维,批判地看待生活中的一些观点、主张,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
学习目标
“不求甚解”出处
出自陶潜《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原意是读书只领会要旨,不过于在字句上花工夫,属褒义。
今多谓学习或工作的态度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浅尝辄止,含贬义。
课题解读
以此为题,意在揭示陶渊明“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引导我们树立正确的读书态度,选择正确的读书方法。
作者简介
马南邨(1912—1966),原名邓拓,福建闽侯人,新闻记者、政论家、杂文作家。1944年,他主持编辑出版了我国第一部《毛泽东选集》。主要作品有杂文集《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与吴晗、廖沫沙合写),诗词集《邓拓诗词选》等。
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燕山夜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20世纪60年代初,邓拓应《北京晚报》之约,开设“燕山夜话”专栏,陆续发表150多篇杂文,后汇为五集出版。这些杂文往往短小精悍,敢于正视现实,切中时弊,爱憎分明,意蕴深刻,启人深思,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有许多篇章,视角新颖,旁征博引,熔思想性、知识性于一炉,本文就是其中较为著名的一篇。
驳论与立论
议论文从论证的方式看,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
立论: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
驳论: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
驳论点:直接指出对方论点的荒谬
驳论据:批驳对方论据 不真实,难以置信
驳论证:批驳对方论点与论据之间存在逻辑错误
文体知识
要诀( ) 劝诫( ) 曲( )解
咬文嚼( )字 豁( )然贯通
jué

jiè
字词积累
不求甚解:
开卷有益:
只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
打开书本看一看,就会有收益。
jiáo
huò
默读课文,快速找出作者在文中批驳的观点,并说说作者是如何驳倒这一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的。
整体感知
批驳观点
本文批驳了什么观点?在批驳过程中作者又树立了自己怎样的观点?
树立观点
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不求甚解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读书全在于会意,要注意把握精神实质,不死抠字眼,重视整体的理解。)


第二部分(2—8):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用具体事例阐述“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
(2-4):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全面分析了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指出“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5-6):提出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并举例加以说明。
(7-8):全面解释“不求甚解”,指出读书不是死抠字眼儿,不因某一局部而放弃整体。
第一部分(1):引子。从一般人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出发,指出“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第三部分(9):总结全文,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本文分为哪几个部分?分别讲了什么?
一般人常常认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批驳的观点
作者的态度
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作者持什么态度?
课文精讲
请简要分析第3段的论述思路。
首先提出本段的观点——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接着从反面论述不读书或不喜欢读书也就无所谓求甚解或不求甚解;然后又从正面论述了好读书才有发言权;最后用陶渊明的事例进一步论述“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这一观点。
《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是否赘余?
这两段的内容不多余。“不求甚解”的说法来自陶渊明,但人们又没有全面准确地理解他所要表达的意思,所以有必要引出出处,加以诠释,以正视听。
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是否赘余?
驳论点:直接用确凿的事实指出一般人观点中的错误和荒谬。
课文精讲
结合你自己的读书经验,说说你对读书时“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的理解。
第5段
“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第7段
“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重视整体理解,重视精神实质的把握,不主张在语言文字上钻牛角尖。
第6段
“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第5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以普列汉诺夫为例,从反面证明了读书要虚心,要理解其精神实质的观点,使论证更具说服力。
考点
分析举例论证及其作用
答题模式
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答题思路
(1)明确举例论证的特点,即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
(2)明确其作用:典型事例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能增强论述的力量和说服力。
第6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举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的例子,与徐庶等人“务于精熟”的读书方法进行对比,突出强调了诸葛亮这种读书方法的成效,有力地论证了“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的观点。
课文精讲
有同学认为,第7段内容冲淡了文章的主要观点,应当删去。你同意这个意见吗?说说你的理由。
不同意。第7段在前文举例的基础上,再次阐明: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这是对全文“不求甚解”正确内涵理解的重要补充,更好地强调了文章观点,增加了论证的严密性。
考点
分析道理论证及其作用
第8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答题思路
(1)明确道理论证的特点,即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
(2)明确其作用: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若引用名言,则更具有权威性,更具说服力。
考点
分析道理论证及其作用
答题模式
参考答案
运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论证了……的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运用了道理论证,引用陆象山的话,印证了“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是可取的,进而证明了中心论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1.想一想:“好读书” 和“不求甚解” 有什么关系?
首先,要养成“好读书”这个习惯。只有“好读书”,才能谈到“求甚解”这个问题。其次,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而“会意”十分不易。所以陶渊明每有“会意”,就十分高兴。因为“会意”不易,所以陶渊明只好说“不求甚解”。
合作探究
2.本文又是如何驳论的?谈一谈你的理解。
驳的是“论点”,先全面阐述“不求甚解”的含义,进而提倡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从而表明自己的观点;又从“会意”角度,列举古人读书的例子,并阐明自己的正确论点:读书在会意,不要死抠字眼,为一个局部而放弃整体,最后又强调了“书必须反复读”的主张。这样通过树立自己正确的观点从而驳倒敌论。 
3.结合你的读书学习经历,谈谈这篇文章对你的启示。
我认为读书不求甚解是可取的,有助于我们广泛阅读,广泛吸取知识。但学习中切不可“不求甚解”,以致流于表面,走马观花。
4.《谈读书》《不求甚解》这两篇短文在论述角度、写作方法等方面有哪些异同?
课文 《谈读书》 《不求甚解》
论述角度 相同之处 不同之处
写作方法 相同之处 不同之处
都是围绕读书这一话题来论述,且都谈及读书方法。
论述较为全面,侧重对读书方方面面问题的探讨。
选取一个角度,针对大众对“不求甚解”的误解,侧重对具体读书方法进行探讨。
两篇文章观点明确,思路清晰。作者都深谙说理艺术,善用多种说理方法,纵横捭阖,旁征博引,有很强的说服力。
每一层都先提出观点,再做阐释说明。
全文先驳后立,层层铺垫、阐发,逐步提出观点,再正反举例,补充解释,最后得出结论。
结构梳理
不求甚解
做分析
立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追溯根源,指出曲解“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
分析古人的读书态度
得结论——重要的书必须反复阅读
不拘表象
把握实质
亮观点——不能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
提倡虚心的读书态度
用诸葛亮的事例证明观点
用陆象山的话巩固观点
指出“不求甚解”的含义
主旨归纳
本文全面阐述了陶渊明的“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进行反驳,指出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这样才能真正领会其精神实质。
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
②“班门弄斧”辩
③“滥竿充数”辩
拓展延伸
提示: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
参考:①“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②“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以从故事入手,翻出“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的新意。
③“滥竽充数”这个成语,可以从故事入手,翻出“滥竽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的新意。
拓展延伸
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朱熹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苏轼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
书,能保持我们的童心;书,能保持我们的青春。 ——严文井
书能给人以知识,给人以智慧,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希望。
——季羡林
或许美化灵魂有不少途径,但我想,阅读是其中易走的、不昂贵的、不须求助他人的捷径。 ——严歌苓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冰心
拓展延伸
观书有感(其一)
朱 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赏析: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解决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随文写作
《谈读书》大量运用排比句式说理,读起来富有气势,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请你运用排比句式写一段话,谈谈你对读书的看法。(150字左右)
运用排比句式说理
运用排比句式,使说理气势增强,更具有说服力。
运用排比句式说理除了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分句)外,还需注意以下三个方面:①句子的结构相同或相似;②句子的意义相关或相近;③句子的语气相同。
写作指导
写作示范
不读书,无以知窗外的精彩;不读书,无以知世界的宽广;不读书,无以知知识的力量。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清心,最是书香能致远。读书,能将遥远的过去变得清晰,将枯燥的生活变得鲜活,将理想的未来变得多彩。同学们,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养成热爱读书的良好习惯,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走向人生的广阔舞台。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不求甚解
学习目标:
1.学习作者运用驳论进行论述的方法。
2.理解马南邨对“不求甚解”这个词的解读。
3.学习运用求异思维,批判地看待生活中的一些观点、主张,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一个老太太做寿,满堂儿孙、亲戚朋友都纷纷送礼、问候。请唐伯虎来作诗,他第一句就说:“这个婆娘不是人!”大家听了很震惊,都斥责这个人胡言乱语。唐伯虎说:“别急,请听下一句——九天仙女下凡尘!”“好!好!”众人转过了神,夸赞起来。唐伯虎又道:“儿孙个个都是贼!”这下老太太的儿孙可不干了,撸起袖子,欲围上来。紧接着,便听到唐伯虎说:“偷来蟠桃献母亲!”儿孙一听,乐了。众人都赞扬这首诗作得好。
这个故事启发我们,如果只看到第一句或第三句就认为是在骂人,便会误解。只有四句一起看,才能发现这是首赞美诗。所以,我们看问题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不能根据只言片语就妄加判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不求甚解》就是批驳根据只言片语就妄加判断的现象。
二、自主学习
(一)作家作品
1.课题解读
“不求甚解”出自陶潜《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原意是读书只领会要旨,不过于在字句上花工夫,属褒义。
今多谓学习或工作的态度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浅尝辄止,含贬义。
以此为题,意在揭示陶渊明“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引导我们树立正确的读书态度,选择正确的读书方法。
2.作者简介
马南邨(1912—1966),原名邓拓,福建闽侯人,新闻记者、政论家、杂文作家。1944年,他主持编辑出版了我国第一部《毛泽东选集》。主要作品有杂文集《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与吴晗、廖沫沙合写),诗词集《邓拓诗词选》等。
3.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燕山夜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20世纪60年代初,邓拓应《北京晚报》之约,开设“燕山夜话”专栏,陆续发表150多篇杂文,后汇为五集出版。这些杂文往往短小精悍,敢于正视现实,切中时弊,爱憎分明,意蕴深刻,启人深思,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有许多篇章,视角新颖,旁征博引,熔思想性、知识性于一炉,本文就是其中较为著名的一篇。
4.文体知识
驳论与立论
议论文从论证的方式看,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
立论: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
驳论: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
驳论点:直接指出对方论点的荒谬
驳论据:批驳对方论据 不真实,难以置信
驳论证:批驳对方论点与论据之间存在逻辑错误
(二)字词积累
1.订正字音
要诀( ) 劝诫( ) 曲( )解
咬文嚼( )字 豁( )然贯通
2.词语释义
不求甚解:只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
开卷有益:打开书本看一看,就会有收益。
三、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快速找出作者在文中批驳的观点,并说说作者是如何驳倒这一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的。
批驳观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树立观点:不求甚解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读书全在于会意,要注意把握精神实质,不死抠字眼,重视整体的理解。)
2.本文分为哪几个部分?分别讲了什么?
第一部分(1):引子。从一般人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出发,指出“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第二部分(2—8):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用具体事例阐述“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
(2-4):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全面分析了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指出“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5-6):提出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并举例加以说明。
(7-8):全面解释“不求甚解”,指出读书不是死抠字眼儿,不因某一局部而放弃整体。
第三部分(9):总结全文,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3.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作者持什么态度?
一般人常常认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四、课文精讲
1.请简要分析第3段的论述思路。
首先提出本段的观点——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接着从反面论述不读书或不喜欢读书也就无所谓求甚解或不求甚解;然后又从正面论述了好读书才有发言权;最后用陶渊明的事例进一步论述“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这一观点。
2.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是否赘余?
这两段的内容不多余。“不求甚解”的说法来自陶渊明,但人们又没有全面准确地理解他所要表达的意思,所以有必要引出出处,加以诠释,以正视听。
驳论点:直接用确凿的事实指出一般人观点中的错误和荒谬。
3.结合你自己的读书经验,说说你对读书时“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的理解。
“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重视整体理解,重视精神实质的把握,不主张在语言文字上钻牛角尖。
4.第5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以普列汉诺夫为例,从反面证明了读书要虚心,要理解其精神实质的观点,使论证更具说服力。
【学法指导】分析举例论证及其作用
答题思路:(1)明确举例论证的特点,即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
(2)明确其作用:典型事例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能增强论述的力量和说服力。
答题模式: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5.第6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举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的例子,与徐庶等人“务于精熟”的读书方法进行对比,突出强调了诸葛亮这种读书方法的成效,有力地论证了“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的观点。
6.有同学认为,第7段内容冲淡了文章的主要观点,应当删去。你同意这个意见吗?说说你的理由。
不同意。第7段在前文举例的基础上,再次阐明: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这是对全文“不求甚解”正确内涵理解的重要补充,更好地强调了文章观点,增加了论证的严密性。
7.第8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学法指导】分析道理论证及其作用
答题思路:(1)明确道理论证的特点,即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
(2)明确其作用: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若引用名言,则更具有权威性,更具说服力。
答题模式:运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论证了……的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运用了道理论证,引用陆象山的话,印证了“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是可取的,进而证明了中心论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五、合作探究
1.想一想:“好读书” 和“不求甚解” 有什么关系?
首先,要养成“好读书”这个习惯。只有“好读书”,才能谈到“求甚解”这个问题。其次,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而“会意”十分不易。所以陶渊明每有“会意”,就十分高兴。因为“会意”不易,所以陶渊明只好说“不求甚解”。
2.本文又是如何驳论的?谈一谈你的理解。
驳的是“论点”,先全面阐述“不求甚解”的含义,进而提倡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从而表明自己的观点;又从“会意”角度,列举古人读书的例子,并阐明自己的正确论点:读书在会意,不要死抠字眼,为一个局部而放弃整体,最后又强调了“书必须反复读”的主张。这样通过树立自己正确的观点从而驳倒敌论。 
3.结合你的读书学习经历,谈谈这篇文章对你的启示。
我认为读书不求甚解是可取的,有助于我们广泛阅读,广泛吸取知识。但学习中切不可“不求甚解”,以致流于表面,走马观花。
4.《谈读书》《不求甚解》这两篇短文在论述角度、写作方法等方面有哪些异同?
六、课堂小结
本文全面阐述了陶渊明的“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进行反驳,指出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这样才能真正领会其精神实质。
七、拓展延伸
1. 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
②“班门弄斧”辩
③“滥竿充数”辩
提示: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
参考:①“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②“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以从故事入手,翻出“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的新意。
③“滥竽充数”这个成语,可以从故事入手,翻出“滥竽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的新意。
2.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朱熹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苏轼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
书,能保持我们的童心;书,能保持我们的青春。 ——严文井
书能给人以知识,给人以智慧,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希望。
——季羡林
或许美化灵魂有不少途径,但我想,阅读是其中易走的、不昂贵的、不须求助他人的捷径。 ——严歌苓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冰心
3.古诗赏析
观书有感(其一)
朱 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赏析: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解决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八、随文写作
《谈读书》大量运用排比句式说理,读起来富有气势,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请你运用排比句式写一段话,谈谈你对读书的看法。(150字左右)
写作指导:
运用排比句式说理除了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分句)外,还需注意以下三个方面:①句子的结构相同或相似;②句子的意义相关或相近;③句子的语气相同。
写作示范:
不读书,无以知窗外的精彩;不读书,无以知世界的宽广;不读书,无以知知识的力量。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清心,最是书香能致远。读书,能将遥远的过去变得清晰,将枯燥的生活变得鲜活,将理想的未来变得多彩。同学们,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养成热爱读书的良好习惯,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走向人生的广阔舞台。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短文两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这两篇短文谈的都是读书。比较阅读两篇短文,分别概括其主要内容,然后说说它们在论述角度、写作方法等方面有哪些异同。
参考答案:《谈读书》这篇随笔围绕读书的话题,采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论述了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态度和方法及读书的价值,引导人们通过认真读书完善自我。
《不求甚解》全面阐述了陶渊明的“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进行反驳,指出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这样才能真正领会其精神实质。
课文 《谈读书》 《不求甚解》
论述角度 相同之处 都是围绕读书这一话题来论述,且都谈及读书方法。
不同之处 论述较为全面,侧重对读书方方面面问题的探讨。 选取一个角度,针对大众对“不求甚解”的误解,侧重对具体读书方法进行探讨。
写作方法 相同之处 两篇文章观点明确,思路清晰。作者都深谙说理艺术,善用多种说理方法,纵横捭阖,旁征博引,有很强的说服力。
不同之处 每一层都先提出观点,再做阐释说明。 全文先驳后立,层层铺垫、阐发,逐步提出观点,再正反举例,补充解释,最后得出结论。
二、下面两段文字的核心观点各是什么?作者分别是怎样论述的?思考并与同学交流。
1.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2.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
参考答案:1.核心观点是“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即不同的书会塑造人不同的性格特质。作者先分别论述史书、诗歌、数学、科学、伦理学和逻辑修辞之学的价值,然后做出总结归纳。
2.核心观点是“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是以类比的方式进行论述的。
三、《不求甚解》一文提出,读书时“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结合你自己的读书经验,说说你对这几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作者在文章中对这一认识有过三处阐发说明:其一,第5段“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其二,第6段“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其三,第7段“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结合这些语句可以看出,作者的观点有几个核心:重视整体理解,重视精神实质的把握,不主张在语言文字上钻牛角尖。
四、课文中有不少名言警句,读一读并摘抄下来。背诵《谈读书》。
参考答案:【示例】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
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
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五、许多名家都曾翻译过《谈读书》这篇文章,各有特色。下面节选了几个译本的片段,读一读,与课文比较一下,体会不同译本的语言特色。
有些书可供一尝,有些书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咀嚼消化;这就是说,有些书只要读读它们的一部分就够了,有些书可以全读,但是不必过于细心地读;还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全读,勤读,而且用心地读。有些书也可以请代表去读,并且由别人替我作出节要来;但是这种办法只适于次要的议论和次要的书籍;否则录要的书就和蒸馏的水一样,都是无味的东西。
——水天同译《论学问》
书有供人尝之者,有供人吞食者,亦有不多之书为供人咀嚼与消化者;易言之,书有仅须部分读之者,有仅须涉猎然无须细玩之者,少数书亦有须全读者,而其读则必勤必细,必全神贯注。书甚至可由人代读,读后令作撮要,然此必限于书中之非重要内容,且亦必非重要之书;诚以过滤之书亦犹过滤之水,甚乏味也。
——高健译《说学》
有些书可浅尝辄止,有些书可囫囵吞枣,但有少量书则须细细咀嚼,慢慢消化;换言之,有些书可只读其章节,有些书可大致浏览,有少量书则须通篇细读并认真领悟。有些书还可以请人代阅,只取代阅人所作摘录节要;但此法只适用于次要和无关紧要的书,因浓缩之书如蒸馏之水淡而无味。
——曹明伦译《谈读书》
参考答案:这些译文也都文笔流畅,语言规范,句式错落有致,均能较好地传达原作要表达的意思。水天同的译本用白话翻译,高健的译本纯用文言,曹明伦译本则文白夹杂。相比之下,王佐良译本则用语雅致,文辞流畅,句式整齐,韵律和谐,形成一种简洁、庄重、优雅的文风,读来更为朗朗上口。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