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信客》第一课时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积累“唏嘘、诘问、焦灼、伎俩、颠沛、穷愁潦倒、连声诺诺”等词语。
2.了解余秋雨和他的文化散文《文化苦旅》,了解信客职业及其品质。
3. 揣摩佳句,提高品味语言的能力,学习从人物研究的角度整体把握作品的阅读方法。
4.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写作意图。
5.把握信客形象,学习诚信无私、待人宽容的可贵品质,培养奉献精神。
【学习重点】 品味佳句,体会语言风格;从人物研究的角度把握课文内容。
【学习难点】 抓文章脉络理清思路,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学习过程】
一、导学:同学们,电信业的迅猛发展,给忙碌的现代人的生活带来了很大便利,手机短信拜年已悄然成为一种时尚,提及20世纪初期的乡间,对外通信往来主要依靠一种特殊职业人——信客。也许人们难以想像,其实在很长时期中,信客沉重的脚步是乡村和城市的纽带,余秋雨的《信客》将向我们讲述这一段故事,“信客为远行者们效力,自己却是最困苦的远行者”让我们在故事中去认识信客,去体会他们的苦涩人生。
二、预习热身:
1、认识作者,了解作品:本文作者__________,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我国______代著名_________家、_______史学者、_______家。主要著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1997年被授予“______________________”称号,入载多部世界名人录。
2、注音:
唏嘘 ( ) 嫉妒( ) 猝然( ) 昏厥( )
文绉绉( ) 焦灼( ) 伎俩( ) 诘问( ) 吊唁( )
3、根据意思写词语:
突然,出乎意料。 ( ) 贫困,受挫折。 ( )
连声答应。 ( ) 不正当的手段。 ( )
祭奠死者并慰问家属。 ( ) 形容无路可走,非常失意。( )
非常着急。 ( ) 追问、责问。 ( )
三、自学尝试,反馈交流:
1、课文共有四节,请用四字短语为每一节内容拟小标题
第一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四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对信客的初步印象是:信客终年________,非常劳苦。到了一地,非常繁忙,既要散发_________,又要接收下次带出的__________。还有额外工作,要经常代读、代写______。有时还要充当______人,某个谋生者死了,得尽同乡情谊,匆匆赶去,代表家属料理后事,收拾遗物。回到乡间,又要通报________,帮着安慰张罗,交送遗物,汇报处置后事的情况。“信客”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忙。四乡的外出谋生者,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泪,堆在信客身上。
信客收入______,生活_____。老信客干了一辈子,家里__________,值钱的东西_________。沿途投宿,拣______的旅馆住,吃饭尽找那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小店。终年奔波,______和_______成了职业病。他们是最困苦的旅行者。
信客的为人:任劳任怨,恪尽职守,诚信无私,洁身自好,待人宽容,善良厚道。
4、我的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信客》第二课时学案
1、复习导入:
我眼中的信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自学尝试,反馈交流:深入探究人物形象,把握课文主题。
1、作者在写信客之前,为什么先写一个老信客?
先写老信客,实际上说明了信客这一职业的两个特点:一是______的路途;二是________的职业道德。老信客既以自己的丰富经历,给年轻信客以具体切实的指点,他的惨痛的教训,又时时_______着年轻信客。这些,都促使年轻信客迅速成为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重点写了信客什么事迹?为什么重点写?
重点写了两个事迹,一是概括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事迹,二是具体写__________________。这些都说明信客职务的________和信客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性。
3、信客为什么留下遗愿,死后要与老信客葬在一起?
信客留下要与老信客葬在一起的遗愿,是出于对老信客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怎样理解信客特殊的品格和素质?
信客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待人宽容以及开阔的眼界、丰富的阅历的特殊品格和素质是_________造就的。“信客为____________效力,自己却是最困苦的_____________。一身破衣旧衫,满脸风尘,状如乞丐。”“在很长的时期中,信客沉重的脚步,是_______和________的纽带。”
5、揣摩:作者为什么倾注那么大热情,为信客树碑立传?
作者着重刻画一个受人敬重的信客形象,赞美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在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信客的难能可贵的品质,正是现实生活中需要大力提倡的。
3、课堂延伸:
依据课文内容,试写一段话,作为信客墓碑上的文字。 要求:信客墓碑上的文字就其内容是对他生平事迹和品质的概述,语言要力求简练、通畅。在班上交流自己的得意之笔,并简要点评。?
例举:三十年信客生涯,风尘苦旅,奔波于家乡和上海之间,艰辛备尝,传递两地亲人信物。为人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恪尽职守,诚信无私,宽容厚道。执教小学,为人师表,工作出色,桃李芬芳。四乡敬重,众口传颂,立此墓碑,永志纪念。
我为信客写的墓志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品味佳句,体会风格:
(1)“现在,他正躲在山间坟场边的破草房里,夜夜失眠,在黑暗中睁着眼,迷迷乱乱地回想着一个个码头,一条条船只,一个个面影。”老信客仅仅裁下窄窄的一条红绸,被人糟蹋了一生名誉,再也做不起人。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些眼神,是中国农村对自己的冒险家们的打分。这些眼神,是千年故土对城市的探询。”?
“都市里的升沉荣辱,震颤着长期迟钝的农村神经系统,他是最敏感的神经末梢。”
“红红的眼圈里射出疑惑的利剑。”
“做信客的,就得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忙。”
语句运用________手法,表达_______________,具有很强的_______________。
小结结本文的语言特点:①质朴而典雅,学者散文的风格比较典雅,本文写信客,题材的特点又决定语言特点,质朴的人物要用质朴的语言来描述。文中典雅的词语随处可见,如“破烂灰黯”“风尘苦旅”“满脸戚容”等。②警辟而又畅达。本文的语言风格不同于《背影》的朴素平实,《台阶》的口语化。题材不同,作者个性气质及语言习惯不同而决定不同的语言风格。
5、我的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课文共四节,行文脉络是:信客做信客的缘起——信客是怎么做信客的——信客是怎么不做信客的——信客为什么当教师、校长也是好样的。
学生畅谈信客的形象,教师归结:
资料助读
1.余秋雨,
2.《文化苦旅》是余秋雨近年来在国内外讲学和考察途中写下的系列性文化散文。全书的主调是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秘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作者依仗着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所写下的这些文章,不仅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而且也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台湾著名学者余光中先生认为,余秋雨“把知性融入感性,举重若轻,衣袂飘然走过了他的《文化苦旅》”,这评价,深得其真髓。
三、人物研究,整体把握
1.投影显示生字词,
3.学生流畅诵读,思考:
(1)作者在写信客之前,为什么先写一个老信客?
(2)作者重点写了信客什么事迹?为什么重点写?
(3)信客为什么留下遗愿,死后要与老信客葬在一起?
(4)怎样理解信客特殊的品格和素质?
学生合作研讨,积极回答,教师点拨:
(1)先写老信客,实际上说明了信客这一职业的两个特点:一是路途艰苦;二是强调职业道德——“就在一个信字”,而且这个“信”字要做到一丝不苟的地步。老信客既以自己的丰富经历,给年轻信客以具体切实的指点,他的惨痛的教训,又时时警醒着年轻信客。这些,都促使年轻信客迅速成为可以信赖的信客。
(2)重点写了两个事迹,一是概括写遇到谋生者客死他乡,信客充当代理人的事迹,二是具体写一次遭人诬陷。这些都说明信客职务的凶险和信客仁义热心、任劳任怨、宽以待人、善良厚道的品性。
(3)信客留下要与老信客葬在一起的遗愿,是出于对老信客的理解、同情、敬重和感激。
(4)信客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待人宽容以及开阔的眼界、丰富的阅历的特殊品格和素质是特殊的职业造就的。“信客为远行者们效力,自己却是最困苦的远行者。一身破衣旧衫,满脸风尘,状如乞丐。”“在很长的时期中,信客沉重的脚步,是乡村和城市的纽带。”(《文化苦旅 信客》)
4.学生依据课文内容,试写一段话,作为信客墓碑上的文字。
提示:信客墓碑上的文字就其内容是对他生平事迹和品质的概述,体例不作要求,语言要力求简练、通畅。
学生构思、完成,教师巡视并作具体指导,鼓励学生在班上交流自己的得意之笔,并简要点评。?
提供参考示例:(多媒体显示)
三十年信客生涯,风尘苦旅,奔波于家乡和上海之间,艰辛备尝,传递两地亲人信物。为人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恪尽职守,诚信无私,宽容厚道。执教小学,为人师表,工作出色,桃李芬芳。四乡敬重,众口传颂,立此墓碑,永志纪念。
5.学生深入揣摩:作者为什么倾注那么大热情,为信客树碑立传?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作者着重刻画一个受人敬重的信客形象,赞美他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善良宽容,意在说明无私奉献的人总是能赢得敬重和爱戴的。信客的难能可贵的品质,正是现实生活中需要大力提倡的。
四、品味佳句,体会风格
1.学生通读全文,勾画出你认为的精彩语句,简要说出它的美感。
教师归结学生提出的看法和例句,并引导体会。佳句示例:
(1)“现在,他正躲在山间坟场边的破草房里,夜夜失眠,在黑暗中睁着眼,迷迷乱乱地回想着一个个码头,一条条船只,一个个面影。”老信客仅仅裁下窄窄的一条红绸,被人糟蹋了一生名誉,再也做不起人。对这种处境的设想,作者以排比绘写,一气呵成。容量很大,而且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2)“这些眼神,是中国农村对自己的冒险家们的打分。这些眼神,是千年故土对城市的探询。”?
“都市里的升沉荣辱,震颤着长期迟钝的农村神经系统,他是最敏感的神经末梢。”
“红红的眼圈里射出疑惑的利剑。”
“做信客的,就得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忙。”
语句运用比喻手法,表达凝练警辟,具有很强的美感。
教师归结本文的语言特点:①质朴而典雅,学者散文的风格比较典雅,本文写信客,题材的特点又决定语言特点,质朴的人物要用质朴的语言来描述。文中典雅的词语随处可见,如“破烂灰黯”“风尘苦旅”“满脸戚容”等。②警辟而又畅达。本文的语言风格不同于《背影》的朴素平实,《台阶》的口语化。题材不同,作者个性气质及语言习惯不同而决定不同的语言风格。
2.学生听读课文录音,体味课文的思想情感和语言特点。
五、课堂练习
阅读短文《种树老人》,体会意旨,完成文后题目。(分发打印好的资料)
种树老人死了,死后没有一幅棺材。
种树老人什么东西都没有留下,只留下一片树林。
种树老人一辈子什么都不会做,只会种树。解放前种树为了娶媳妇,但没有娶上;解放后种树,为了种树。
种树老人长得很丑,很矮,一辈子没有结婚,也没有孩子,临死的时候,对远方来的侄子说:“死了,就在沙丘上刨个坑,把我埋在树林里,千万不要用什么棺材。”侄子照他的话做了,做完就走了。
老人前二十年种的树,公社化的时候毁了,中间二十年种的树,承包制的时候砍了,最后二十年,老人没要一分地,就要了村东那片九百亩的大沙丘,在上面盖了个土棚子,喂了条小黄狗,就开始种树了。
老人从不种娇贵的树,只种杨、柳、榆、枣等北方平凡易活的树,种那种插个枝就能长大,戳个桩就会发芽,对大自然要求极少的树。
老人对树像对自己的孩子,从舍不得毁坏,哪怕自己住的棚子没有一根枝条,哪怕自己吃不上饭,生不起火,也没有毁过一棵树,老人对自己的树还有一种天生的灵性,仿佛那就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哪怕有一点惊动,老人都能快速赶过去,用自己的头,自己的斧子,自己的大黄狗,把树保护起来。
十年过去了,村里人都盖上了新房,用起了拖拉机。只有老人仍住在自己的土棚里,领着黄狗转来转去,修树剪树,看调皮的松鼠,快乐的喜鹊,爱叫的乌鸦……
村里人都就老人是个傻子只有老黄狗知道不是;村里人都说老人是个疯子,只有小鸟知道不是。
直到有一天,县林业局的老韩来了,出神地看着碗口粗的林子说:“这些树至少值百十万呢。”人们才都说老人最精明了,于是我秃秃的村子里也开始有人种树了。
老人的树成材了。人们说老人要盖最漂亮的小楼,要买汽车,要娶东村五十多岁的寡妇了……但老人仍然住在自己的草棚里,领着走不动的老黄狗转来转去,直到,直到老人死去。
来年春天,老人的坟上长出一棵树,矮小但很粗壮。人们都说,那是种树老人。
老人种了一辈子树,把自己也种进了树里。
1、下面不能表现种树老人精神品质的是 ( )
A、种树老人一辈子什么样都不会做,只会种树。
B、一辈子没有结婚,也没有孩子。
C、“把我埋在树林里,千万不要用什么棺材。”
D、前二十年种的树,公社化的时候毁了。
E、老人对树像对自己的孩子。
F、于是光秃秃的村子里也开始有人种树。
G、来年春天,老人的坟上长出一棵树。
2、文章写道:
“种树老人死了。死后没有一副棺材。”
“种树老人什么东西都没有留下,只留下了一片树林。”
“村里人都盖上了新房,用起了拖拉机。只有老人仍住在自己的土棚里。”
这些记叙采用__________________的表现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人的坟上长出了一棵树,矮小但很粗壮。人们都有说:那是种树老人。”这句话与上文的哪句话相照应?其深刻含义是什么?
照应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深刻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老人种了一辈子树,把自己也种进了树里。”联系全文看,加点部分表现了什么?
参考答案:
1、BD 2、插叙补充交待
3、照应句子:种树老人长得很丑,很矮
深刻含义:种树老人在人们心中留有深刻印象,人们永远记住他。
4、表现了老人崇高思想品德。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