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三第3次月考地理答案
一、选择题答案
1~10CABAD CBBBA 11~20ABCDA BAABA 21~25DBBCB
综合题答案
26、(1)主要为低山丘陵,地势西北高,东南低。2分)
(2)A河比B河流量大,水量稳定。(2分)原因:A河流域面积大,且有湖泊调节。(2分)
(3)荒漠;(2分)因为该地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为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同纬度的大陆西岸地区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干旱少雨。(4分)
27、(14分)
(1)冬季西北多东南少,夏季相反;原因:冬季西北为迎风坡,夏季东南为迎风坡,多地形雨。
(2)热带雨林,暖流影响,增温增湿;东南信风迎风坡多地形雨
(3)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植树种草,提高绿化面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变能源消费结构、使用新能源;加强国际合作等。
28、(10分)(1)
(1)略(2分)
(2)差异:B城市气温低于A城市,降水多于A城市(2分)
成因:B城市位于锋面的冷空气一侧,气温较低,多阴雨天气;A城市位于锋面的暖空气一侧,气温较高且天气晴朗。(2分)
(3)A城市夏季凉爽(温和)多雨(1分)
原因:夏季受(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和(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带来的暖湿气流影响,降水多;地处云贵高原,海拔高而气温低,云层削弱了太阳辐射(3分)
29 、(1)自源头至兰州河段,水量逐渐增大(1分);河口至郑州河段,水量增大(1分);郑州以下河段水量减小(1分)。兰州以上河段当地的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通过湟水等支流汇入,水量增大(1分);河口至郑州河段随着降水增多,汾河、渭河等支流流入的水量多,水量增大(1分)。郑州以下河段由于形成地上河,无支流流入,流域面积狭小,且工农业生产大量引用,导致水量减少(1分)。
(2)水资源分配不均;降水量偏小;工农业用水量增加;水资源浪费严重;水库调蓄能力下降等(4分)
(3)自NW—SE黄土层的厚度减小;(2分)自NW—SE黄土的土壤颗粒由粗变细。(2分)
株洲市八中2013届高三第三次月考地理试卷
一、选择题(25小题,共50分)
云量是以一天内云遮蔽天空的百分比来表示。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多年平均云量日均值分布,完成1~2题。
1.据图中信息判断
A.甲地多年平均日照时数小于乙地
B.甲地多年平均气温日较差小于乙地
C.乙地多年平均相对湿度大于丙地
D.丙地云量空间变化大于丁地
2.影响乙地等值线向北弯曲的最主要因素是
A.地形 B.纬度位置 C.季风 D.海陆位置
气象资源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气象资源的开发利用变得越来越重要,世界上许多国家十分注重把气象资源与经济和军事活动的决策结合起来。据此回答3~4题。学科网
3.1944年8月1日,日本在其东部海滨的一个秘密军事基地,利用1万米高空的稳定气流向美国放飞了气球炸弹。气球炸弹越过的大洋应该是
A.大西洋 B.太平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学科网
4.从我国天津开往加拿大温哥华的船只,传统的航线是走低纬度的地区,而不选择北太平洋暖流附近航行的主要原因是
A.走北太平洋暖流附近雾多、浪大,航行不安全
B.走北太平洋暖流附近航线长
C.走北太平洋暖流附近逆着洋流
D.走北太平洋暖流附近逆着盛行风
下图为某地地形剖面图以及气温、降水量随地形分布示意图,回答5~6题。
5、有关图中山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山肯定位于北半球
B.该山出现永久积雪的最低海拔
约为2003米
C.该山降水量最丰富的地方位于
1月、7月气温最低的地方
D.B坡是迎风坡的可能性大于A坡
6、图中反映的地段,根据气温和降水状况判断,在山麓B地区的自然带最可能是
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热带雨林带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D.亚寒带针叶林带
读“阿尔卑斯山垂直自然带及其某日气温垂直变化”示意图,完成7~9题。
7、若甲地自然带与当地水平自然带相同,其名称为
A.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C. 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
D. 亚寒带针叶林带
8.可能形成丰富地形雨的范围是
A. a—b B. b—c
C. c—d D. d—e
由图可见,e地气温明显高于a地,说 明e地可能受
A.气旋影响 B.焚风影响
C.高气压影响 D.锋面影响
读等高线图(图中等高距为100米,直线处有一条小河),回答10-11题。
10.下列关于图中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河在A处可见瀑布景观
B.该河自东南流向西北
C. 该河夏季水量大.冬季水量小
D.该河各段的流速变化小
11.图中B处有一条闭合的等高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B处海拔可能小于500米 B.站在B处一定能见到A处的瀑布
C.B处的地形一定是个小洼地 D.B处的降水量是图中最丰富的
右图中大圆为晨昏圈,图示部分为昼半球,A.B.C.D四点的坐标分别为A(0°,0°)。B(0°,180°).C(41°N,22.5°E).D(41°N,157.5°E),E点的经度为15°W.据此回答12-13题。
12.图示季节,下列现象正确的是
A.黄河正值汛期
B.北印度洋上往东航行的轮船逆风逆水
C.巴西高原草木一片枯黄
D.地中海沿岸炎热干燥
13.E点的夜长为
A.14小时 B.18小时 C.10小时 D.12小时
下图为“某大洋海岸大陆等高线地形图”,左边为丙区域的放大图,其中实线为等高线(单位:米),虚线为地层界线。回答第14~15题。
14.下图中能反映左上图地层剖面的示意图是
15.若丙地区终年受西风控制,则关于甲、乙两河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河西南岸冲刷严重
B.与乙河相比,甲河径流的季节变化更小
C.甲河的水能一定比乙河更丰富
D.与乙河相比,甲河的航运条件更好
图3为世界某三地“大陆边缘向洋盆过渡示意图”。读图,完成16~17题。
16.三地中易发生地震的是
A.①
B.②③
C.①③
D.①②
17.③地所在海域可能位于
A.日本东海岸 B.英国西海岸
C.非洲西海岸 D.巴西东海岸
在两个相同的长方形塑料盒子的一端用潮湿的土壤分别搭起一座相同坡度的“小山”,从盒子的另一端倒入等量的水,形成“湖泊”;不同的是在其中一个盒子内,将一块微湿的海绵压入“小山”底端的土壤里(见图)。分别用喷水壶,往两个“小山”上洒等量的水,模拟降水。观察、比较两个盒子内水面发生的变化。回答18~20题。
18.放有海绵的盒子的水面与另一盒子的水面相比
A.高度较低 B.高出稍许
C.高度相同 D.高出很多
19.实验中海绵代表的地理环境是
A.黄土塬 B.湿地 C.盐碱地 D.自流盆地
20.该实验模拟的地理事实是
A.湿地能够吸纳地表径流 B.坡度变化会改变地表径流量
C.湖泊能够调节空气湿度 D.降水变化能够影响自然环境
下图为“沿20°N纬线所作的地形剖面图”。读图,完成21~23题。
21.图中甲地形区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A.受信风带和地形影响 B.终年受高气压带控制
C.常年受西风影响 D.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和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22.乙地形区的地形地势特征不包括
A.地势起伏大 B.中间高四周低 C.山河相间 D.北高南低
23.甲、乙两地形区河流共同的水文特征是
A.水量小 B.水位变化大 C.有冰期 D.落差小
寻找新的淡水资源成为当今社会刻不容缓的任务,下图是一个海水淡化的装置,这款简易海水淡化器就完全不需要任何的额外能源,只需要利用现有的太阳能就可以淡化海水。它由一个透明的倒置的漏斗和一个底盘组成。首先将海水导入底盘内,然后将漏斗倒扣在底盘上,太阳光透过漏斗来加速内部的海水蒸发,而淡化的水蒸气则会在漏斗壁上凝结成水滴,并顺势流到漏斗四周的凹槽中储存起来。等储存了适量的水之后,把漏斗倒过来,将净化过的海水直接倒入容器即可。回答24~25题。
24.该海水淡化装置运用的地理原理或规律是
A.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原理 B.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C.温室效应和水循环原理 D.海水洋流运动的规律
25.关于该海水淡化装置的设计的叙述,正确的是
A.玻璃对太阳辐射是透明的,但它的保温作用与大气对地面的
保温作用原理是不同的
B.海水蒸发,水汽上升遇玻璃冷却,凝结的水滴在重力作用下落入水槽
C.海水蒸发的热量来自于地面上水汽凝结释放的热能
D.该装置的使用不受时空限制
二、综合题(共4道,50分)
26.读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描述该地区地形的基本特点。(2分)
(2)A、B两条河流的水文特征有何差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4分)
(3)与该地区纬度相同的大陆西岸均为 (植被),而该地区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试分析其成因。(6分)
27.阅读下面图文材料,回答有关问题。(14分)
材料一:下面是太平洋中两区域示意图。
材料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七次締约方会议于2011年11月28日在南非德班召开,核心议题是“绿色气候基金”,目的是解决温室气体排放及带来的后果。
(1) 简述A国冬、夏季降水的空间分布差异并分析其原因。(6分)
(2) 说明B国阴影区域的气候类型及成因。(4分)
(3)全球变暖会对上述两国国土产生什么影响?遏制全球变暖可采取哪些措施?(4分)
28.(10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某地区等高线图及某天气系统图
材料二 A、B两城市部分气候资料对比表
11月~次年4月
5月~10月
1月
平均气温
(℃)
7月
平均气温
(℃)
降水量
(mm)
占全年比重(%)
降水量(mm)
占全年比重(%)
A
115.8
11.2
918.1
88.8
7.5
19.7
B
278.5
24.7
849.8
75.3
4.6
24
(1)请在右上图内绘制该天气系统简略示意图。(2分)
(2)依据上述材料,比较A、B两城市冬季的气候差异,并分析其成因。(4分)
(3)描述A城市夏季气候特点,并分析其成因。(4分)
29.(14分)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黄河流域水系略图
材料二 兰州——郑州沿线地形剖面图
材料三 黄土高原的形成有“风化残积说”、“水积说”和“风成说”。多数科学家认为,黄土高原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那里气候干燥,地面的岩石在风化作用下,不断破碎成为粗细不等的颗粒,每遇到大风,往往风卷沙尘,遮天蔽日,当大风减弱或遇到秦岭,大行山等高山阻挡时,便降落下来。经过几百万年不断地积累和环境的演变,逐渐形成了黄土高原。
(1)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其干流沿途水量变化大。根据材料一,分析说明兰州以上、河口至郑州、郑州以下等三个干流河段水量变化的特点及原因。(6分)
(2)“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但是,黄河有时奔流不到海。黄河断流的原因可能有哪些?(4分)
(3)依据材料二、三说明黄土高原形成的原因及其依据?(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