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富阳场口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富阳场口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1-29 13:11: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场口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温馨提醒:
①每一次考试都是难得的自查机会,只有积极、自信面对,才能够收获满仓粮谷!
②合理安排时间,有效阅读并作答,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
③佛要金装,文要包装!用“端正、清晰、典雅”征服阅卷者。
一、语言文字运用(21分,其中选择题每题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恣意(zì) 忖度(chǔn)  愀然(qiǎo) 恪尽职守(kè)
B.啮噬(niè) 饿殍(piǎo) 百舸(kě) 四肢百骸(hái)
C.静谧(mì)  搭讪(shàn) 戕害(qiāng) 瞠目结舌(chēn)
D.慰藉(jiè) 诳语(kuánɡ) 狭隘(ài) 妄自菲薄(fěi)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最美妈妈”吴菊萍、“平凡司机”吴斌的挺身壮举震撼人的心灵,两位雷锋式的英雄给西子湖畔平添了浓浓色彩,两股舍身奉献的精神更为西子湖注入了新的活力,他们是杭城的骄傲,更是华夏道德的典范。
B.中秋、国庆双节合壁,难得的忙里偷闲,让疲惫的身体放飞自然,享受家人团聚的温馨。但经历了免费高速、民航高铁的重重考验后,今天的你,又作何感想?我想眼前浮现的一定是那人头窜动,车水马龙的场景吧!
C.“9·15”西安反日示威游行重伤日系车主一案已经告破。伤者头上的血洞、脖颈上可疑的道道抓痕,组成罪蘖的恐怖条痕,令人毛骨耸然,爱国固然是可赞,但不能伤及同胞。
D. 2012年,注定要在中国倔起之路上留下浓重的一笔,在南海和东海,为捍卫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中国发出了清晰、响亮的声音,一系列的举动震奋民心、震惊世界。
3.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在学问的海洋中,有无数的蓬莱仙岛,涉猎其中,其乐融融。孩子,扯起你的帆去翱翔吧。
B.当前,世界经济陷入了严重低迷状态,中国经济必须从防范房地产泡沫、加强金融监管等方面做好工作,才能够未雨绸缪。
C.这是一家国家级出版社,近几年来,出版了很多深受读者尤其是在校大学生喜爱的精品图书,不少作家都对它趋之若鹜。
D.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安土重迁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即使富庶地区的人们也乐意告别家乡,外出闯荡一番。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宜居是城市发展的目标,也是城市最可贵的品质。几年来,富阳坚持打造山川秀美、环境幽雅、经济繁荣的和谐绿色家园,展现了街区整齐、色彩素雅、风格简洁、建筑精致、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B.吴哲浩大学毕业后回农村当起了村支书,他积极寻找本村经济的切入点,考虑问题与众不同,给村里带来一股清新的气息。
C.目前,西藏城镇职工人均每天消费蔬菜可达0.6公斤以上,讲究科学饮食的良好习惯已从城镇波及广大牧区。
D.为迎接党十八大的顺利召开,《富阳日报》将在市委宣传部的直接领导下围绕“描绘富裕阳光的富春山居图”为主题展开大型征文活动。
5.下面填空处的句子顺序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
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正的。 。历史无情,岁月不饶人。老人是去日苦长,来日苦短, 。不过,正如老年是从青年过来的, ,如果有足够年龄可称得上老年的话,这个道理很简单,或长或短,任何一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
①人人不断拥有时间,人人又不断丧失时间
②人人不断丧失时间,人人又不断拥有时间
③年轻人的时间经得起透支和挥霍,当然比老年人富得多
④年轻人的时间当然比老年人富得多,经得起透支和挥霍
⑤青年的未来必然是老年
⑥老年的过去必然是青年
A.②③⑥ B.①③⑤ C.①④⑤ D.②④⑥
6. 柯灵在《乡土情结》中这样写道:“人一旦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
请你也以“人一旦离开乡土”开头,另择喻体,写一组排比句。(4分)
人一旦离开乡土,就成了 , , , 。
7. 用一句话概括下列文字的主要信息。(不超过30个字)(3分)
风靡数十年的科普丛书《十万个为什么》将迎来第六次改版,据报道,“时代不同,孩子们的问题已经大不相同了”,这是促成《十万个为什么》再版的直接原因。当年孩子们提得最多的问题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人是不是猴子变的”“冰棍为什么会冒白烟”……他们对身边的自然现象充满疑问;现在孩子的兴趣和知识面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深受网络和影视剧的影响,想搞明白“我能穿越回过去吗”“2012真的是世界末日吗”……据说在征集的问题中,“2012是世界末日吗”这个问题就出现了几百次。
主要信息是: 。
8.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2句,共4分)
①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 ,如是而已。(《师说》)
②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 。(《沁园春·长沙》)
③寄蜉蝣于天地, 。 ,羡长江之无穷。(《赤壁赋》)
④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 。(《劝学》)
二、文言文阅读及诗词鉴赏(1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选择每题2分,共12分)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筏,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选自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趣:同“趋”,往、赴
B.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遨:游览,这里指观赏
C.萦青缭白,外与天际?????????????? 际:边界,边际
D.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释:解除束缚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不知日之入 不知东方之既白
B.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 何为其然也
C.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吾尝跂而望矣
D.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1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柳宗元是力主革新的政治家,政治抱负无法实现,感到屈辱、郁闷。这便是他游山玩水、乐而忘返的真正原因。
B.这是一篇以写景为主要内容的游记,首先记述了游西山以外的山水情况,然后写宴游西山的情况,但总的创作目的是为了突出西山形势高峻的特点。
C.文章多次使用“始”字,是理解文意的关键,构成了行文的线索,表达了对西山宴游的惊喜之情。
D.本文语言、句式多变,运用多种修辞手法,骈散结合,极显灵动变化之妙。
1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①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②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14题。(6分)
谢亭①送别
许浑
劳歌②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①谢亭:又叫谢公亭,在宣城北面,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这里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②劳歌:本指在劳劳亭(旧址在今南京市南面,也是一个著名的送别之地)送客时唱的歌,后来遂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13.本诗写诗人送别友人,共写了两个场景,分别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14.结合诗句赏析诗歌主要的表现手法。(4分)

三、现代文阅读欣赏(21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8分)
故乡存留了我们的童年,或者还有青年和壮年,也就成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成了我们自己。它不是商品,不是旅游的去处,不是按照一定价格可以向任何顾客出售的往返车票和周末消遣节目。故乡比任何旅游景区多了一些东西:你的血、泪,还有汗水。故乡的美丽总是含着悲伤。而美的从来就是悲的。中国的“悲”含有眷顾之义,美使人悲,使人痛,使人怜,这已把美学的真理揭示无余。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任何旅游景区的美都多少有点不够格,只是失血的矫饰。
我已来过法国三次,这个风雅富贵之邦,无论我这样来多少次,我也只是一名来付钱的观赏者。我与这里的主人碰杯、唱歌、说笑、合影、拍肩膀,我的心却在一次次偷偷归去。我当然知道,我会对故乡浮粪四溢的墟场失望,会对故乡拥挤不堪的车厢失望,会对故乡阴沉连日的雨季失望,但那种失望不同于对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种失望能滴血。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
故乡意味着我们的付出——它与出生地不是一回事。只有艰辛劳动过奉献过的人,才真正拥有故乡,才真正懂得古人“游子悲故乡”的情怀——无论这个故乡烙印在一处还是多处,在祖国还是在异邦。没有故乡的人身后一无所有。而萍飘四方的游子无论是怎样贫困潦倒,他们听到某支独唱曲时突然涌出热泪,便是他们心有所归的无量幸福。
(节选自韩少功《我心归去》)
15.第一段中作者为什么说“任何旅游景区的美都多少有点不够格,只是失血的矫饰”?(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第二段中作者所说的“对故乡的失望”和“对旅泊之地的失望”到底有什么不同?(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文中划线的句子“没有故乡的人身后一无所有”,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共13分)
江南无雪
刘长春
(1)故乡的冬天留给我童年与少年的,是飘雪的记忆。
(2)向暮时节,天阴沉着脸,云被风追着跑得飞快,气温骤降到零下几度的时候,大人们抬头望一眼灰暗的天空,说是“快要下雪了!”
(3)不一会儿,先是窸窸窣窣的“雨夹雪”,那雨点伴随天然六角的晶体敲打着屋背的黑瓦,就如音乐家灵巧的手轻轻地划过琴键,叮叮咚咚。多少年过去了,这碎玉之声还萦回在我的耳际。夜里总是睡不稳,会几次三番爬出被窝拉开窗帘看一眼,外面是不是真的下雪了。雪,说不上是什么时候,在人不知不觉中斜刺里飘落了。屋外,清冷的月光下,没有人踏雪而行,用不着着急,像林冲那样,一步高,一步低,踉踉跄跄,捉脚不住,雪夜上梁山。路上无人,田野无人。只有被风追逐着的雪,上下旋转着,左右飞舞着,飘飘洒洒,疏疏密密,忽而转身腾空,忽而前展双臂,然后,一头扑向期待拥抱她的大地。我想象这是在灯光雪亮的舞台上,大自然正在上演一场优美的舞蹈,而雪的舞蹈是一种诗意的语言,关于天的辽远,关于风的吟唱,关于云的彩衣,关于雨的精魂……满心欢喜地躺回被窝,睡梦中又好像听见了,那纷至沓来的雪的脚步──走进我家的院子了,铺在你家的门槛外了,镶上他家的窗台了,漫过田间高高低低的小路了,平齐河边弯月似的石桥了……
(4)清晨推门,眼前一亮:昨夜隔壁瓦屋纸窗外的世界,一片洁白。昨日地上堆满落叶还显得一片狼藉的院子,现在被大雪所掩盖,像在上面盖了一块洁白的手巾;两株挺拔的枣树,威风凛凛地披挂着银色的甲胄,从四面八方伸出雪白的手臂,指向天空;小河结了厚冰,听不见流淌的声音,没有桥,也无须桥,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吸引着人一直走到对岸。河那边是田野,眺望与地平线相接的远处,也是覆盖了皑皑大雪的白线。那白雪是披在原野身上冬天的被子。在那里,“大地也睡着了──这不是长眠,这似乎是它辛勤一年以来的第一次安睡。”(梭罗《冬日漫步》)
(5)当我不再是孩子,而是孩子的父亲的时候,关于雪的记忆也就逐渐淡漠了。孩子们却没有忘记童话里的白雪公主,向往冬天,向往寒冷,向往雪花飘飘的日子……可是冬天已经变得暖和了,没有寒冷,也没有雪。有几个冬日,天阴沉着脸,云被风追赶着跑得飞快,气温又骤然下降了,看样子是下雪的天气。还在上小学的儿子,迫不及待地问我:“爸爸,什么时候下雪?”我说:“快了,这天准下雪!”可是,雪,向往中的雪,孩子眼里的雪,被人千呼万唤着的雪,总是没有落下来。是啊,“你的睫毛上和舌头上/没有落过甜雪花/怎能说懂得温柔/你没有审视过六角的雪花/你没有见过积雪成冰/没有听过夜半的冰裂/怎能说懂得创造、破坏和一尘不染的纯洁……”(邵燕祥《雪》)
(6)江南的冬天怎么不下雪了?四季不再分明了?──我回答不上。也许,孩子长大了,长了知识,一切都会自己解答。
(7)但是,我盼望雪,依然想念过去有雪的日子。“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现在,我家里有酒,有“火炉”,独酌以外,也喜欢雪夜有人敲门,举杯共饮,作通宵长谈。明朝酒醒,不妨雇一条小舟,一起往东湖看雪……
18.第三段中,作者从哪三个方面写“飘雪的记忆”?请分条写出。(3分)
   
19.请简析第四段的表达特色并概括雪景的特征。(3分)
 
20.第五段画线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具体分析。(3分)
   
21.本文题为“江南无雪”,文中却用大量篇幅写雪,请结合全文探究这样安排有哪些意图。(4分)

四、写作训练(4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距离”通常暗示着彼此的关系。狼和狈如影随形,那是因为朋比为奸,是臭味相投的搭档;羊对狼总是保持着高度的警惕,从不愿意对方靠近自己,那是因为狼是它不共戴天的敌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是距离产生的思念;“远来的和尚会念经”,这是距离产生的盲目;“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是距离产生的冷漠……
以“距离”为话题作文,所写的内容应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700字;⑤不得抄袭。
高一语文期中考试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21分)
1.D(忖度cǔn 百舸gě 瞠目结舌chēng)
2.A(合璧、人头攒动、罪孽、毛骨悚然、崛起、振奋)
4. B(A成分残缺,在最后加上“的新风貌”。C自相矛盾,“达……之上”。 D“围绕……为主题”句式杂糅)
5. C([1][2]先说“拥有”后说“丧失”,[3][4]先比较,“经得起透支和挥霍”实际意思是说年轻人的时间也是经不起浪费的,[6]中有“也不失为”是补充说明,放在后面。)
6. 【示例】人一旦离开乡土,就成了无土的种子,断线的风筝,折翼的大雁,随波逐流的无舵航船。(1喻1分,计4分。本体、喻体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不得分。)
7. 参考:孩子的问题与以前不同促成《十万个为什么》再版。(或,因孩子的问题与以前不同,《十万个为什么》将再版。)(3分)
8.略(4分)
二、文言文阅读及诗词鉴赏(1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选择每题2分,共12分)
9. C 10. A 11. B(其创作目的应是为了借西山的高峻、怪特表达自己高尚的人格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世情怀。)
12.略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14题。(6分)
13.共两个场景。第一个场景是诗人与友人送别的情景,表达诗人对友人离去的依依不舍。(1分)第二个场景是日暮独下西楼,写出了友人离去之后诗人孤寂凄清的情怀。(1分)
14.反衬,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的有力反衬,以乐景写哀情。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宝贵,离别的痛苦,大好秋光反倒成了添愁增恨的因素了。
借景抒情,第四句却并不接着直抒离愁,而是宕开写景。但由于这景物所特具的凄黯迷茫色彩与诗人当时凄黯孤寂的心境正相契合。(4分)
三、现代文阅读欣赏(21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8分)
15.因为旅游景区的美,缺少了我们的血、泪、汗水的浇灌,缺少了“美”中“悲”的成分,不可能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3分,一个分句1分)
16.对旅泊之地的失望,仅仅失望而已,不会引发我们的心滴血,不会促使我们去为她奋斗;而“对故乡的失望”,会让每一个游子痛心,并愿意为她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2分,一个分句1分)
17.故乡意味着付出,没有付出就收获不到幸福,因此没有故乡就没有付出,没有幸福,而没有幸福的人生是一无所有的。(答出大意给2分,逻辑严密、语句顺畅给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共13分)
18.①听落雪的碎玉之声;②多次爬出被窝看雪;③梦中的雪景。(3分)
19.运用比喻、拟人、引用等修辞手法,由近及远描写雪中的景物,突出雪后的洁净、辽阔和宁静。(3分)
21.①以昔日大雪反衬今日无雪,表现对环境恶化的忧虑和希望环境早日改善的愿望。②以我童年赏雪和儿子童年无雪可赏对照,希望孩子有快乐丰富的童年,能更好地认识自然和人生。③以现实的无雪和想象中的夜饮赏雪映衬,表达对人生美好情趣的渴望。(本题4分,大致意思即可,答出1点2分,两点即可)
四、写作训练(40分)
【立意与构思】
距离可以分为“有形的距离”和“无形的距离”。事实上“有形的距离”因为太直白太具体,所以很难在这个立意上写出优秀的作文来,而“无形的距离”因为能给人更多的想象空间,写作中容易把握,稍加比较,我们很容易想到应该选择“无形的距离”做文章。
因此要把分析的重点放到“无形的距离”这一方面来。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任选其一下手:
立意及作文题目
立意提示
题目举例
时间距离
与历史的距离 与未来的距离
空间距离
黄金分割 天涯变咫尺
一米阳光 长征:记三年的十公里
一步之遥 一光年的距离有多远
心理距离
拉近心灵的距离 和烦恼保持距离
与幸福相距咫尺 距离远了,爱依然存在
幸福刻度尺 心灵零距离
享受距离产生的美 都是距离惹的祸
对门的距离有多远 远在天涯,近在咫尺
爱让距离如此近 雷锋离我们有多远
最远的距离,最近的爱 你好,零距离
感受距离,感受生活 与梦想的距离
天涯海角爱相随 距离≠疏远
爱,永远没有距离 距离,只差一点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