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4张PPT)
请你来看看下面的成语
望洋兴叹、朝三暮四、薪火相传、探骊得珠
越俎代疱、螳臂当车、屠龙之技、运斤成风
涸辙之鲋、东施效颦、鹏程万里、庖丁解牛
贻笑大方
1.请你说出跟这些成语都有关系的一个人名。
2.讲讲其中你知道的成语故事。
望洋兴叹
出处:《庄子·秋水》
原文:河伯到了海边:“望洋向若而叹”。
释义:原指看到人家的伟大,才感到自己的渺小。
现喻做事力量不够或缺乏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朝三暮四
出处:《庄子·齐物论》
原文:狙公赋茅,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
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
释义:原指仅改变形式而不改变内容。后指变化无常。
薪火相传
出处:《庄子·养生主》
原文:“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释义:柴虽燃尽,火种仍留传。喻师父传业于弟子,
一代代地传下去。
探骊得珠
出处:《庄子·列御寇》
原文:“取石来锻之!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
而骊龙颔下,子能得珠者,必遭其睡也;使骊
龙而寤,子尚奚微之有哉!”
释义:原指抓住机会获得成功,后演变为善于抓住要点。
越俎代疱
出处:《庄子·逍遥游》
原文:“疱人虽不治疱,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释义:喻超出自己的职责,越权办事或包办代替。
螳臂当车
出处:《庄子·人间世》
原文:“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
胜任也。”
释义:喻自不量力,招致失败。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原文:“睹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螂执翳而
搏之,见得而忘其形;异鹊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
释义:喻目光短浅,只想到算计别人,没想到别人在算计他。 ——《庄子·山木》
屠龙之技
原文:“朱平漫学屠龙于支离益,单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 ——《庄子·列御寇》
释义:喻技术虽高,但无实用。
以强凌弱
原文:“自是以后,以强凌弱,以众暴寡。汤武以来,皆乱人之徒也。” ——《庄子·盗跖》
释义:仗着自己强大就欺侮弱者。
中国的先秦是一个产生思想家的年代。群星璀璨的夜空中,庄子是那最耀眼的星座之一。这个枯瘦的老人家像一只下蛋的鸡,趴在大自然的巢穴里勤勉地生产思想的鸡蛋,然后咯咯地叫着“天道自然,养生全身”八个字,向人们传播自己的思想。庄子思想被后人称之为最早的关注人心灵的哲学。
庖 丁 解 牛
《庄子·养生主 》
有关《庄子》
《庄子》是 中期思想家 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现存 篇。
庄周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____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 ”。
庄子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属于相对主义,对生活的态度主张一切 “安时而处顺”;政治上主张“_________”,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战国
庄子
道家
庄子
无为而治
33
庄子的著作
《庄子》庄周及门人以及后学者的著作,因其曾隐居南华山,所以,又称《南华经》,是著名的经典著作。原有52篇,现存33篇,分为内篇、外篇和杂篇,内篇共7篇,是庄子本人所作,是全书的精华部分,全面阐述了庄子的宇宙观、历史观、人生观、道德论和政治论;外篇15篇,是内篇的补充和发挥,观点阐述的更为明确和具体,对丑恶现实的愤慨表现的更强烈;杂篇共11篇,是庄子后学对庄子思想的继承和发挥。
《养生主》选自内篇,是宣扬其养生之道的文章,其中引入《庖丁解牛》的寓言加以论证:人处世间,只有像庖丁那样,顺应自然,避开一切矛盾,“以无厚入有间”才能“保身” “全生”。这种思想无疑是消极的。
庄子散文的风格
浪漫主义是其散文的艺术特色,这与先秦各家不同,而独与屈原的楚辞近似,诙诡怪诞,汪洋恣肆。首先,是大量使用寓言。庄子及其后学通过虚构的人物和故事讲自己的哲学观点。其次,庄子寓言想象丰富,有惊人的夸张和奇妙的构思。第三、庄子有很高的语言驾御能力,散文词汇丰富,谴词造句变化多端,描情状物多姿多彩,语言自然流畅又尖锐泼辣,用韵声调铿锵,富有诗意,对后代影响较大。总之,庄子的文章长于说理,想象丰富、妙趣横生,且哲学意味很浓,是“文学的哲学” “哲学的文学”。
解题
庖:厨师。
丁:厨师的名字。
解牛:剖开、分割。分解牛的肢体。
庖丁解牛:一个叫丁的厨师分解牛的肢体。
选自《养生主》,养生主可理解为:养生的关键、要领。
这里面就有一个问题,一位厨师把牛各个部位分解开和养生的关键要领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1.庖丁的解牛之技如何?如何写的?
2.庖丁如此出神入化的技术是天赋异禀吗?
3.文惠君说:“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庖丁的话里有什么养生之道?
合作探究
【环节一:庖丁的解牛之技如何?】(活动:齐读第一、二段)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
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páo
yǐ
xū
响
huō
jiě
zhòng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xī
01.文言落实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
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páo
名丁的厨工。
先秦古书往往以职业放在人名前。
顶住、抵住
丁:指成年男子或从事某种劳动的人:壮~、园~
魏国国君,即梁惠王
分开
▲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独立性
“所”字结构,
……的地方
yǐ
xū
响
皮骨相离的声音
<动>进
huō
插刀裂物的声音
zhòng
合乎音律
副词或形容词后缀
相传为商汤时的乐曲名
相传尧乐曲《咸池》中的一章
又
节拍
互文,
即“乃合于桑林、经首之舞之会”
给、替
踩,名作动
与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xī
<叹>表赞叹
hé,何、怎么
盍
手触,肩倚,足履,膝踦
砉然向然,奏刀騞然 合于《桑林》之舞
乃中《经首》之会
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视觉:
听觉:
思考:怎样写庖丁的解牛之技的?
正面
侧面
从绘形和摹声两个方面运用大胆的夸张和生动的比喻,把解牛场面作了诗意化处理。
解牛时的动作姿态—连用4个动词:总动作描写“解”,然后分别手“触”、肩“倚”、足“履”、膝“踦”—这一系列的艺术化、舞蹈化了的动作描写,刻画了庖丁解牛技术的娴熟。
解牛时进刀而发出的声音—用了两个拟声词:“砉”、“騞”;两个比喻:“桑林之舞”、“经首之会”。生动地描写出庖丁动作的节奏感, 表现了一个至高境界。
作者写解牛场面,避而不谈实况描写—牛的挣扎之状、血流之景、惨叫之声,而极写庖丁解牛动作的“合于《桑林》之舞”,奏刀发出的声音合于“《经首》之会”。
写解牛时不闻牛惨叫,只能听到悦耳的刀声,暗示了牛在毫无痛苦的情形下被“解”了,说明庖丁的技艺出神入化。
思考
第一段描写庖丁的“游刃有余”的状态有什么作用?
通过对庖丁优美和谐的动作的刻画及悦耳的刀声的描写,使读者产生了急切了解其绝技如何取得的念头,这是行文的悬念感。同时,从结构上看,写这个场面既形象再现了庖丁的高超技艺,又为下文文惠君的赞叹、质疑和庖丁的畅谈解牛之道做了铺垫。
文言落实
焉
<动>
燃烧,后来写作“燃”。
<代>
这样、那样
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
<形>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桓晋文之事》)
是的、对的
妻曰:“死何裨益 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成然之。(《促织》)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捕蛇者说》)
<形意动>认为……对的
<词缀>
用在形容或副词后,表状态,
可译为“……的样子”、“地”,也可不译
而半山居雾若带然。(《登泰山记》)
<助>
用在名词或名词短语后,与前面的动词“如、若、犹”等呼应,
表示“(像)……一样”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鸿门宴》)
<连>
然而、但是
【环节二:庖丁如此出神入化的技术是天赋异禀吗?】(活动:齐读第三段)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放下
天道,自然规律
超过
判断句:
……者......也
具体的操作技术
▲
没有+不是
<副>不曾、没有
主谓之间,
取独
主谓之间,取独
的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
文言落实
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当今
<介>用
接触
并
这里指视觉
精神活动
牛体的自然结构
隙
ku n
空隙
击
引导→引刀进入
xì
顺着
牛体本来的结构
支脉
今: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
枝
q ng
gū
经脉
紧附在骨上的肉
筋肉聚结处
宾语前置:技经肯綮之未尝
△
更何况
股部的大骨
没有尝试
<介>用
按照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xíng
更换
众
割肉
断→用刀砍断骨头
转
磨刀石
出
骨节
jiàn
空隙
转
形作名,厚度
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没有厚度→刀口薄
宽绰的样子
因此、所以
<代>①指骨节之间的缝隙②指庖丁
转
每年,名作状
每月,名作状
像
状语后置
状语后置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
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chù
huò
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筋骨交错聚结处
虽然+这样
到达+<介>
难处理
害怕、恐惧
产生戒备
之
之
因为
细微
骨肉迅速分裂的声音
散落、卸落
修
缮
修治
承
形容对自己取得的成绩非常满意
形作动,慢下来
1、庖丁解牛追求的是什么?
联系第三节,思考讨论:
解牛之道
2、课文突出庖丁解牛技艺之高的目的何在?
对比 突出“道”之重要
(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
《庖丁解牛》
探究内容
庖丁达到出神入化的高超解牛之境经历了哪几重境界?
始臣之解牛,无非牛者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方今之时,以神遇不以目视
庖丁学解牛的头三年,心无旁骛,精力高度集中,达到对外物(除牛之外)无所感知的境界
庖丁对牛的全身结构完全摸清了,不再把一头牛看成全牛,而是把它看成类似积木之类可以拼装、拆卸的东西。这说明他行将踏进自由王国的境界
此时的庖丁依天理,因固然,完全靠精神活动批、导,避开技经肯綮与大軱,从容运刀,游刃有余。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了解规律,掌握规律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抓住本质,用心处事
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顺其自然,不予强求
技经肯綮之未尝
—避开锋芒,从长计议
感悟事理
以无厚入有间
—以己之利攻彼之弊
每至于族…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
—不莽撞,谨慎行事
善刀而藏之
— 收敛锋芒,低调做人
庖丁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是什么?
其一,对“道”的追求超过了对技术的追求 (“进乎技矣”) 他不停留在掌握具体的“技”上,而是探求“道”—解牛的规律—作为实践的目标。
其二,不懈实践,在反复实践中积累经验,探求规律,运用规律。
其三,谨慎小心,尊重规律
“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从来不骄傲大意。
这种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过程,生动地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只有通过长期的解牛实践,才能获得解牛之“道”。规律的洞悉、掌握和娴熟运用,全在于长期的专注与实践。
思考
课文先写庖丁解牛的场面,再写得“道”的原因,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1)先写解牛的精彩表演,容易吸引读者,给人深刻印象,从而激起人们的兴趣。
(2)便于读者由表及里,由现象深入到本质,更深刻地领会文章所要说明的道理。这不仅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而且有引人入胜的效果。
乎
<语气助>
句末
句中
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召公谏厉王弭谤》)
表示停顿或舒缓
壮士,能复饮乎 (《鸿门宴》)
表示疑问,≈“吗”
王候将相另有种乎 (《陈涉世家》)
表示反问,≈“吗、呢”
则齐国其庶几乎 (《庄暴见孟子》)
表示推测,≈“吧”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表示感叹,相当于“啊、呀”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赤壁赋》)
<词缀>
用于形容词、叠音词后面
通“于”,<介>
文言落实
hū
①<介>相当于“于”。
⒈介绍处所、方向、时间。译为“在”、“由”等。《赤壁赋》:“相与枕藉乎舟中。”《师说》:“生乎吾前。”《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浴乎沂,风乎舞雩。”
⒉介绍比较对象。译为“与”、“对”、“比”。《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异乎三子者之撰。”《庖丁解牛》:“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⒊介绍依凭的条件。《庖丁解牛》:“乎天理,批大郤。”
⒋介绍动作行为的对象。《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乎己。”《捕蛇者说》:“吾尝疑乎是。”
乎
为
wéi
<动>
wèi
<介>
给、替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庖丁解牛》)
向、对
因为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在……的时候
为了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答司马谏议书》)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史记·货殖列传序》)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出师表》)
表判断,是
表示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何也。(《过秦论》)
句末,表示感叹或疑问
<助>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介>
为wéi
①<动>做;干。《为学》:“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②<动>发明;制造;制作。《活板》:“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
③<动>作为;当作。《公输》:“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
④<动>成为;变成。《察今》:“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
⑤<动>是。《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⑥<动>治;治理。《论积贮疏》:“安天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
⑦<动>写;题。《伤仲永》:“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⑧<动>以为;认为。《鸿门宴》:“窃为大王不取也。”
⑨<动>叫做;称做。《陈涉世家》:“号为张楚。”
⑩<动>对待。《鸿门宴》:“君王为人不忍。”
⑾<动>算作;算是。《殽之战》:“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⑿<动>担任。《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
⒀<动>对付。《鸿门宴》:“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⒁<介>表示被动。《韩非子·五蠹》:“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⒂<助>用句尾,表示感叹或疑问。《苏武》:“何以汝为见?”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语气助词
《庖丁解牛》
文惠君听庖丁介绍后,说自己懂得了“养生之道”,解牛之道和这种“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这个寓言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庖丁所说的“道”和文惠君所说的“道”(实质上也是庄周所讲的“道”)所指不一样,但在后者看来,社会如牛体,尽管矛盾复杂,斗争激烈,但总有间隙可寻,只要像庖丁那样,“以无厚入有间”,顺应环境,随俗沉浮,回避矛盾,就能保全性命,养护精神。道家用此来宣扬的人生哲学带有颓废消极影响,理所当然为今人所抛弃。今人则从故事本身所反映的客观内容得到积极启示:做事情不可急功近利,应该反复实践,掌握规律,按照事物固有的规律办事,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庖丁解牛》
《庖丁解牛》运用了哪些说理方法?试举例进行分析。
说理方法 举 例
层层推进 庄子把庖丁解牛的经历分三个阶段去写,“所见无非牛者”“未尝见全牛也”,以及“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把解牛技术逐层提升,“进乎技矣”,进入更高层次的道
善用比喻 庄子以庖丁解牛比喻养生之道
善用对比 用庖丁解牛前后之技术作对比:初解牛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后,“未尝见全牛也”;及十九年,“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从“有形”至“无形”,说明解牛之至高境界
有人认为庄子的养生之道是一种消极的人生哲学,你怎么看?
它在一定意义上陶冶、培育和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它可教人们忘怀得失,摆脱利害。超脱庸俗无聊的斤斤计较和生活束缚,或高瞻远慕,或怡然自适,与活泼流动,盎然生机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从中获得生活的力量和生命的意趣,从而抚慰人们心灵的创伤和生活的苦难,这也正是中国历代士大夫知识分子在巨大的失败和不幸之后,并没有真正毁灭,而更多的是保存生命,坚持节操却隐逸遁世以自娱山水,洁身自好的终极归宿。
庄子善于讲寓言故事,在感性的形象和有趣的故事中,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其中的深意。在本文中,庄子的本意是要用这个故事来说明养生的道理。那么,如何理解庄子的养生之道?
用牛体的复杂结构来比喻社会,用刀来比喻人。在错综复杂的现实社会中,要像庖丁避开肯綮一样,避开矛盾,游刃有余地在各种矛盾的缝隙中生存,像保护刀刃一样来保护自己。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臣之所好者,道也 — 不畏艰难,目标高远。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
三年之后、方今之时 — 坚定不移,孜孜以求。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 千锤百炼,终成正果。
[清]王国维《人间词话》人生三境界说:
庄子在濮水旁钓鱼,楚威王派了两位大夫先去表达他的心意:“愿将国事委托先生处理。”庄子拿着渔竿头也不回,说:“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已经死了三千年,国王把它装在竹盒里,用布巾包着,藏在庙堂之上。请问,这只龟是宁可死了留下一把骨头让人供奉呢?还是愿意活着在泥涂上摇曳尾巴呢?”两位大夫说:“宁愿活着在泥涂上摇曳尾巴。”庄子说:“那么请回吧,我还是在泥涂上摇曳尾巴吧。”
《庖丁解牛》
知识补充
曳尾涂中
濠梁之辩
庄子和惠子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说:“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说:“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也是完全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秋水》
《庖丁解牛》
知识补充
有一天,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很生动逼真的一只蝴蝶,感到多么愉快和惬意啊!不知道自己原本是庄周。突然间醒过来,惊惶不定之间方知原来我是庄周。不知是庄周梦中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梦中变成庄周呢?
庄周梦蝶
涸辙之鲋
庄周家里穷困,因此到监河侯那里去借粮。监河侯答应说:“好的!我将要收到封地上的租税,收到后借给你三百金,可以吗?”庄周气得变了脸色,说:“我昨天来的时候,听到路中间有呼救声。我回头一看,原来车辙中有条鲋鱼困在那里。我问它说:‘鲋鱼,你(在这)做什么呀?’它回答说:‘我是东海水族的臣民,你有一升半斗的水救活我吗?’我说:‘好的!我将要到南方去游说吴国和越国的国王,引过西江的水来迎接你(回东海)好吗?’鲋鱼气得变了脸色,说:‘我离开住惯了的地方,就无法生存。(现在)我只要能得到一升半斗的水,就能活下去。你却说出这样的话来,还不如早一点到干鱼市场来找我!”
《庖丁解牛》
知识补充
鸱chī得腐鼠
惠子在魏国做宰相,庄子前去看他。有人对惠子说: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十分恐慌,在都城内搜寻庄子,整整三天三夜。庄子去看他,对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雏,你知道吗?鹓雏从南海出发飞到北海,不是梧桐树它不会停息,不是竹子的果实它不会进食,不是甘美的泉水它不会饮用。正在这时一只鹞鹰寻觅到一只腐烂了的老鼠,鹓雏刚巧从空中飞过,鸱鹰抬头看着鹓雏,发田一声怒吼:‘哧!’如今你也想用你的魏国来怒吼我吗?
材与非材
庄子行走于山中,看见一棵大树枝叶十分茂盛,伐木的人停留在树旁却不去动手砍伐。问他们是什么原因,说:没有什么用处。庄子说:“这棵树就是因为不成材而能够终享天年啊!”庄子走出山来,留宿在朋友家中。朋友高兴,叫童仆杀鹅款待他。童仆问主人:“”一只能叫,一只不能叫,请问杀哪一只呢?”主人说:“杀不能鸣者。”第二天,弟子问庄子:“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鹅,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道:“我将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
《庖丁解牛》
知识补充
鼓盆而歌
庄子回到家不到一年,妻子就病死了。好朋友惠子前来吊唁,见庄子正盘腿坐地,鼓盆而歌。惠子责问道:“人家与你夫妻一场,为你生子、养老持家。如今去世了,你不哭亦足矣,还鼓盆而歌,岂不太过分,太不近人情了吗?”庄子说:“不是这意思。她刚死时,我怎会独独不感悲伤呢?思前想后,我才发现自己仍是凡夫俗子,不明生死之理,不通天地之道。如此想来,也就不感悲伤了”。他主张人生在世,要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人乐观豁达。
庄子陪葬
庄子快要死了,弟子们打算用很多东西作为陪葬。庄子说:“我以天地作棺椁,以日月为连壁,以星辰为珠宝,以万物作陪葬。我陪葬的东西难道还不完备吗?哪里用得着再加上这些东西!”弟子说:“我们担忧乌鸦和老鹰啄食先生的遗体。”庄子说:“弃尸地面将会被乌鸦和老鹰吃掉,深埋地下将会被蚂蚁吃掉,夺过乌鸦老鹰的吃食再交给蚂蚁,怎么如此偏心!”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