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课件(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课件(2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2-14 11:39: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单元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中古时期的亚洲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 文明地区(亚洲)的多元面貌。
目录

阿拉伯帝国

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新课导入
这是一部阿拉伯民间故事集,它出现的时间是10世纪左右,到15世纪才编写完成。它是阿拉伯文学的瑰宝。这部文学著作反映了阿拉伯帝国的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是研究阿拉伯历史的宝贵参考资料。
一、阿拉伯帝国(622—1258年)
问题思考:你印象中的阿拉伯是怎样的?
阿拉伯数字
一千零一夜
伊斯兰教
伊斯兰建筑
怛罗斯之战
穆罕默德
耶路撒冷
一、阿拉伯帝国(622—1258年)
阿拉伯帝国的对外扩张是建立在政教合一、商业文明、游牧文化的综合基础上,扩张势头比汉帝国、罗马帝国更加猛烈,在默罕默德以真主名义统一阿拉伯半岛后,为满足统治者的权力欲求及对商路和土地的需求,阿拉伯帝国掀起了长达一百多年的以宗教为名的扩张运动,建立了一个继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之后又一个地跨亚非欧的大帝国,国土面积达1340万平方公里。在这一过程中,政教合一的体制产生了极大地向外冲击力。在当时等级制盛行的历史条件下,伊斯兰教的平等主张还是比较进步和受到下层人民欢迎的,真主和古兰经使阿拉伯人无所畏惧,士兵作战勇敢,不怕死亡。在以宗教为名的扩张战争中,战斗热情明显强于周边的民族。
①政治基础:7世纪,默罕默德基本统一阿拉伯半岛;实行政教合一的体制
②经济因素:北方土地肥沃的新月地区文明的吸引
③宗教信仰:伊斯兰教的兴起和发展,提供精神力量和组织形式
④军事因素:阿拉伯军队在保持自身优势的同时,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和引进先进武器,提高军队战斗力
⑤群众基础:下层人民的支持
⑥外部形势:周边王朝外强中干,日落西山
材 料
1、阿拉伯帝国兴起的背景
一、阿拉伯帝国(622—1258年)
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7世纪初
穆罕默德迁居麦地那,建立政权,势力范围逐渐扩大
622年
政教合一
穆罕默德去世,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632年
大规模对外扩张,先后征服叙利亚、两河流域、伊朗和北非的广大地区
7世纪中期起
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8世纪中期
750年阿拉伯帝国全盛时的疆界
2、阿拉伯帝国的建立
一、阿拉伯帝国(622—1258年)
3、阿拉伯帝国的鼎盛
(1)政治: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下设各部大臣。
四大哈里发时期
倭马亚王朝
(白衣大食)
阿拔斯王朝
(黑衣大食)
鼎 盛
“哈里发”一词系阿拉伯语的音译,意为“代理者”、“继任人”。穆罕默德去世后,伊斯兰教先后推选出四位继承人,称之为“哈里发”。进入帝国阶段后,哈里发转为世袭制。
处于政权顶端的哈里发集政权、军权和神权于一身,控制着从中央到地方的军政、税收与宗教三大权力系统,既是帝国最高元首,又是全体穆斯林的宗教领袖。
概念解读
一、阿拉伯帝国(622—1258年)
3、阿拉伯帝国的鼎盛
(2)经济:
①商品经济:经济繁荣,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很大发展。
②转运贸易:阿拉伯商人在东亚、西欧、非洲等广大地区从事着陆上和海洋贸易。
③城市发达:帝国境内城市繁多,都城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商人是世界的信使和安拉在大地上的忠实奴仆.
——《古兰经》
阿拉伯人的商业范围
一、阿拉伯帝国(622—1258年)
3、阿拉伯帝国的鼎盛
(3)文化
①继承和融合: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文献,融合东西方文化。《一千零一夜》。
②交流和传播: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
◎拉齐斯:著名的临床外科专家。是外科串线法的发明者,对西方医学产生很大影响。
◎《一千零一夜》:又译《天方夜谭》,以波斯民间故事为蓝本,后又吸收印度、希腊、埃及等童话寓言以及大量阿拉伯故事而成。
◎花刺子密:天文学家、数学家,曾对本初子午线一度之长进行测量,据此推算地球的圆周和体积;编写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表”。
◎清真寺:阿拉伯建筑艺术的集中体现,晚期受到印度建筑艺术的影响。
一、阿拉伯帝国(622—1258年)
3、阿拉伯帝国的鼎盛
阿拉伯帝国的建立,将原本已经相互联系的地区置于统一的帝国统治之下,强化了不同地区之间的联系,有利于东西方生产技术、商业贸易的发展及文化交流。
(4)影响
一、阿拉伯帝国(622—1258年)
3、阿拉伯帝国的鼎盛
探究:阿拉伯帝国的文化特点及其在中西方交流中的贡献。
对西方 ①阿拉伯人把东方的文化和技术,尤其是中国的发明创造传入西方,有利于西方社会的转型,为西欧探索新航路提供了技术支持。
②阿拉伯文版本的古希腊罗马文化典籍被翻译成拉丁文重回欧洲,促进了文艺复兴的到来。
③阿拉伯人在自然科学领域的成就促进了欧洲自然科学的发展。
对中国 阿拉伯的文学、天文学、医学和数学等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对世界 阿拉伯人成为促进东西方文化的桥梁
特点:包容性、融合创新性、先进性。
阿拉伯人不但善于吸收其他地区的文化,而且还对其加以发展,在数学、天文学、医学、物理学、化学、建筑学、文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很多领城在当时世界领先。
二、奥斯曼帝国
1、兴起
13世纪
14世纪中期
1453年
16世纪后期
帝国兴起
土耳其人在两河流域发展起来,不断攻击拜占庭帝国,逐步征服小亚细亚
帝国发展
跨过今黑海海峡向欧洲进军,逐渐征服巴尔干和东南欧部分地区
继续发展
攻占君士坦丁堡,灭亡拜占庭帝国,将君士坦丁堡改为伊斯坦布尔,定为帝国首都
帝国极盛
先后征服西亚和北非部分地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二、奥斯曼帝国
2、统治
(1)政治
中央:最高统治者是苏丹。他既是宗教领袖,又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还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
地方:总督或州长掌管地方事务。
阶层:宗教上层和封建主是统治阶级,工商业者和农民承担各种苛捐杂税。
奥斯曼帝国的政治结构示意图
二、奥斯曼帝国
2、统治
(2)经济
①15-16世纪,首都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②帝国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之间贸易受到一定影响。
奥斯曼帝国控制的商路
大哥,让过不?
你猜!
欧洲商人被迫另寻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二、奥斯曼帝国
2、统治
探究:奥斯曼帝国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①军事扩张:奥斯曼帝国大规模的对外扩张,给被侵略国家人民带来了灾难,使被征服各国的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
②海外贸易:西欧与东汉的贸易受到影响,促使西欧国家致力于寻找通往东方的新的海上航道。
③地区局势:奥斯曼帝国征服巴尔干半岛和东南欧部分地区,导致该地区国际关系紧张,成为一战爆发的火药桶。
④文化传播:使伊斯兰教及其文化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和发展,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三、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1、南亚—笈多王朝
(1)兴起
4世纪初,恒河中游兴起,几乎征服了北印度,成为统一印度的第一个封建王朝。
(2)统治
政局稳定,经济繁荣,但国王直接控制的地区主要为恒河中下游,其余大部分地区仍保留原来的藩王,政令不够统一。
(3)宗教
由婆罗门教演变而来的印度教得到统治阶级的支持,以后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
笈多王朝形势图
三、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2、南亚—德里苏丹国
(1)兴起
11世纪,突厥人入侵印度。13世纪初,突厥人在印度建立德里苏丹国,以伊斯兰教为国教。
(2)统治
最高统治者称苏丹,握有最高行政、立法、司法和军事权力;地方划分为行省,行省总督由苏丹任命,重要职位由穆斯林担任。
(3)宗教
以伊斯兰教为国教。
三、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3、东亚—日本
背景 社会矛盾尖锐、唐文化的影响 开始 646年孝德天皇颁布《改新之诏》进行改革,因年号为“大化”,故史称大化改新。 内容 政治 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
经济 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文化 在中央设太学,地方设国学
外交 向中国唐朝政治经济体制学习, 成立古代中央集权国家
影响 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推动了日本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给日本历史上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1)大化改新
二官八省制示意图
仿长安结构的平安京
三、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3、东亚—日本
(2)幕府统治
概念 ①日本封建武土通过幕府实行的政治统治。幕府是古代日本一种权力曾一度凌驾于天皇之上的中央政府机构。掌握最高权力者为征夷大将军,亦称幕府将军。
②日本历史上共经历了镰仓幕府、室町幕府、德川幕府三个幕府历史时期。
背景 ①经济基础:随着新土地的开垦,贵族、佛寺和神社广占土地,形成庄园。
②社会结构:贵族及庄园领主为保护财产豢养武士,武土集团的重要性日益增强。
建立 12世纪末,武士集团的首领源赖朝在镰仓建立自己的军事机构——幕府,并从朝廷获得了镇压叛乱、征收赋税等权力,日本进入幕府政治时期。
锁国体制 17世纪建立的德川幕府面对世界变局,意图以锁国加强统治,抵御外来影响。(评价: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殖民势力的渗透,有利于日本文化的传承,但也使日本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日本统治阶层示意图
三、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3、东亚—日本
探究:德川幕府的锁国政策,原因是什么?为日本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国际环境 新航路的开辟,西欧资本主义得到发展,西方殖民者利用各种手段进行殖民侵略扩张。
国内因素 日本处于封建社会晚期,是封建制度最稳定牢固的时期。
①根本原因:自给自足小农经济为主体,对外界事物需求很低。
②德川幕府实力非常强大,为其统治提供足够的控制力。
③德川家康实施理学治国的政策。儒家思想成为当时日本社会行为准则,在很大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宗教的传入。
评价 积极 德川幕府锁国政策保护了封建制度,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防止西方殖民势力的渗透,维护了日本的独立。政治上加强和巩固幕府封建统治,保持国内和平;在经济方面,国内产业得到发展;在文化方面,日本独特文化得以昌盛。
消极 德川幕府锁国政策几乎隔绝了日本经济同世界市场的联系,使得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也失去了利用工业革命等海外优势条件促进经济发展的机会,造成了日本的落后,为19世纪中期的内外危机留下了隐患。
认识 一个国家要维护独立,实现民族振兴,必须实现对外开放,加强与世界各地各民族的交往联系,不断汲取外来先进技术和文化,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4、东亚—朝鲜
新罗人王建建立高丽王朝,仿效唐朝制度
高丽
10C初
高丽大将李成桂自立为王,迁都汉城,改国号为朝鲜
朝鲜
14C末
日本丰臣秀吉派军侵略朝鲜,朝鲜请求中国支援,历经7年中朝军民取得胜利
共抗侵略
16C末
新罗初步统一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新罗
7C末
新罗遗迹
高丽敬天寺石塔
朝鲜王朝宫殿
名将邓子龙◎
课堂小结
政教合一的西亚 多种宗教的南亚 中央集权的东亚
特点 东西方文明的使者 多宗教并存 融汇中华千年文化因子
政治 的专制统治 政教合一的君主集权体制,但由于宗教冲突仍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 君主中央集权体制
经济 农业、手工业、商业繁荣,对外贸易发达 农业、手工业、商业繁荣,对外贸易发达 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较快,对外贸易兴盛
文化 多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对世界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 多种宗教文化并存,在相互借鉴中发展 以 为中心,相互影响、相互借鉴
政教合一
中国儒学文化
板书设计
政教 合 一
多种宗教


中央集权
东亚
西亚
南亚
1.《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最有代表性和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它把来自印度、埃及、波斯和两河流域的几百个故事串联起来,成为研究阿拉伯帝国的珍贵资料。这反映了阿拉伯帝国( )
A.重视历史资料收集 B.地跨亚、非、欧三洲
C.继承融合世界文化 D.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
2.中世纪的西方文化,比起同时代的阿拉伯、印度和中国都要落后。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在那里几乎灭尽,而阿拉伯文版本将其保存,并在中世纪的后期又译成拉丁语等西方语言重新回到欧洲。这说明阿拉伯人( )
A.在保存和传播西方文化上影响深远 B.在沟通世界贸易中发挥重要作用
C.在自然科学的成就方面影响西方 D.一度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课堂练习
A
C
4.唐朝初年,遣唐使冒着生命危险来到中国,学习中国的文化和典章制度,对646年日本著名的大化改新起到了重要作用。大化改新使日本发生了实质性变化是( )
A.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B.引进了中国先进的制度
C.缓和了各种矛盾,稳定了政局
D.天皇掌握了实权
3.奥斯曼帝国的苏丹被认为是贵族生命和财产的保护者,而贵族是苏丹的奴仆;苏丹是农民的“牧羊人”,农民则是苏丹圈养的“羊群”;苏丹还是非穆斯林臣民的皇帝。这说明奥斯曼帝国( )
A.苏丹成为凝聚社会的重要力量 B.苏丹的地位高于宗教领袖
C.苏丹是各界共同推举产生的 D.苏丹是象征性的国家元首
课堂练习
A
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