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主题单元设计
主题单元标题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
作者姓名
所属单位
联系地址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邮政编码
学科领域 (在内打 √ 表示主属学科,打 + 表示相关学科)
思想品德
音乐
化学
信息技术
劳动与技术
语文
美术
生物
科学
数学
外语
√ 历史
社区服务
体育
物理
地理
社会实践
其他(请列出):
适用年级
高中一年级
所需时间
课时(每周2课时,共3课时)
主题单元概述 (简述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
19世纪到20世纪,是个复杂多变的时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导致世界政治与经济的巨大变化,不同的人们怀着不同的心情和眼光,观察变动中的世界,一些文学家和艺术家用自己的作品表达了他们对社会变动的深刻思考。
文学是文艺的主阵地,小说、诗歌、戏剧全面繁荣,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文学相继产生,也体现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政治经济的反映。而斯时的音乐从古典音乐到浪漫音乐再到现代音乐,绘画中现代主义采用夸张、变形等表现手法来描写事物,艺术作品呈现出个性化趋势。随着科技的发展,影视艺术为人们的生活开辟了新天地。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音乐、绘画、影视是这一主题单元的主要内容。
专题一,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包括诗歌、小说与戏剧,由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再到现代主义流派兴起。19世纪以来的世界艺术包括音乐与绘画,世界音乐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发展直至现代主义音乐出现,而绘画亦步亦趋,从传统风格到印象派绘画再到现代主义,与音乐异曲同工。专题二,19世纪末期,影视艺术从产生到发展的历程。
学习方式主要以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为主,辅助于辩论会、小论文写作等,加强与社会现实问题的联系。
预期的学习成果主要包括落实本主题单元的基础知识,整体把握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艺术与影视发展的历程,认清这些作品所反映的历史画卷和时代变迁,增强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评价分析能力。
主题学习目标 (描述该主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识记19世纪以来文学的主要成就,探讨荒诞剧的艺术价值理解文学作品与个人经历、时代背景之间的关系,能简单通过名著来解读历史。
2.鉴赏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音乐与美术作品,了解这些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艺术价值。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和分析教材引文、史料、插图等,培养学生阅读分析中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的能力。
3.识记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包括产生的条件、时间、地点、人物、作用,拓宽知识面、提高学生鉴赏影视作品的水品和审美情趣。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体会文学作品产生的背景和文学价值。
2.运用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等基本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分析各种文艺现象;
3.对各种历史资料概括、比较、整理,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继承优秀的人类文化遗产,为国家、社会和人类作出自己的贡献 ;
2.通过对名家名著的了解,培养审美情趣、提升艺术品味、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
对应课标
1.了解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的主要成就,认识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影响。
2.欣赏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了解这些美术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艺术价值。
3.列举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理解这些音乐作品的时代性、多样性和民族性。
4.了解影视艺术产生与发展的历程,认识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
1.不同文艺流派出现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势有什么关系?其发展脉络如何?
2.想一想影视传媒是如何出现的?又是影响或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的?
专题划分
专题一:世界文学艺术(诗歌、小说、戏剧、音乐与美术) ( 2 课时)
专题二:大众传媒:电影与电视 ( 1 课时)
专题一
世界文学艺术(诗歌、小说、戏剧、音乐与美术)
所需课时
2课时
专题一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本专题主要讲述了从19世纪以来欧洲文学艺术的发展成就。
伴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人们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各种丑恶现象,在文学上出现了浪漫主义文学作品,以拜伦、雪莱为代表。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促使人们对资本主义进行冷静思考,批判现实主义成为文学的主流,以巴尔扎克、托尔斯泰为代表。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社会主义文学发展起来,高尔基成为一面旗帜。20世纪中叶的社会危机,对人们的思想产生了强烈的冲击,现代主义文学成为主流,出现荒诞剧。
19世纪以来,音乐和美术领域硕果累累,贝多芬、莫奈、德彪西、塞尚、毕加索等艺术大师名家辈出 ,为人类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通过这一节可让学生鉴赏其名作、认识其艺术价值,从中进一步了解:艺术空前繁荣的时间、流派、作用以及艺术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对人类文明的伟大作用等内容,每种艺术形式,呈现的不同流派,都是特定社会历史现实的反映。
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包括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即诗歌、小说、戏剧、音乐与绘画,文学由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再到现代主义,艺术由古典到浪漫再到现代主义发展的过程。重要活动包括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填一填、小朗诵、文艺作品赏析等,以此激发兴趣,提高能力。
学习成果包括识记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艺术的重要人物和作品,理清各个流派发展的基本脉络,认识文艺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艺术价值,理解文艺现象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识记19世纪以来的文学流派包括代表人物、著作和影响,分析其文学背后所反映的时代背景。
2.识记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音乐家及其作品,了解不同流派发展过程,理解这些音乐作品的时代性、多样性和民族性。
3.识记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美术家及其作品,了解这些美术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艺术价值。
本专题问题设计
不同文艺流派出现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势有什么关系?其发展脉络如何?
1.浪漫主义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出现的时间、背景有何联系与不同?代表人物和作品及影响如何?
2.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属于什么风格的作品?是在什么背景下出现的?
3.为什么说贝多芬开辟了浪漫主义音乐的先河?
4.印象派音乐和现代音乐各有什么样的特色?
5.印象派画作和现代派各有什么特色?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网络,历史专业网站
常规资源
教材、学案、教辅资料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教室
其 他
学校图书馆、音乐教室、美术教室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第一课时
活动一:1.浪漫主义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出现的时间、背景有何联系与不同?代表人物和作品及影响如何?
教师提出问题:18-19世纪西方浪漫主义文学代表人物有哪些?其主要作品有哪些?用ppt出示拜伦、雪莱的作品,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小型朗诵活动,体会两人诗歌的风格。
播放视频《欧也妮·葛朗台》和《童年》片断,教师提出问题:现实主义文学的兴起与浪漫主义文学相比有何不同什么?组织小组讨论,教师适当点评并进行归纳。通过填写表格的形式,让学生识记现实主义文学家、主要作品,并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进行简单点评。用多媒体进行总结两种文学流派的时间、背景、人物、作品和影响。
活动二: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属于什么风格的作品?是在什么背景下出现的?
教师动作多媒体播放贝克特荒诞剧《等待戈多》片断,组织学生分组谈谈观后感。教师出示背景材料,展示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动荡的社会环境,及物质文明背后人们精神空虚的表现,加深学生的理解。
知识链接:介绍贝克特生平、作品内容和影响。由教师提供《等待戈多》剧本片断,进行角色扮演活动,使学生更充分和深刻地了解剧本所展现的人们的心态和感受。
第二课时
活动三:为什么说贝多芬开辟了浪漫主义音乐的先河?
教师进行图片展示贝多芬雕像,提出问题:从旁边的图中,再结合课本内容,我们可以看出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人?引导学生回答:独立而骄傲,沉郁而坚强,严肃而善良,热爱进步和自由,献身音乐。
通过历史材料,师生共同归纳贝多芬在音乐创作上思想特点?欣赏贝多芬部分作品,学生识记他的三部代表作及对音乐的贡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回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活动四:印象派音乐和现代音乐各有什么样的特色?
教师用FLASH多媒体演示介绍印象派由来和莫奈及其作品。出示目标探究题,要求学生结合课本知识探讨:印象派绘画出现的背景,印象派绘画与印象派音乐有何关系又有何共同特征?播放德彪西《牧神午后前奏曲》音乐,一边欣赏,直观地感受两者之间的相同之处;一边学习活动并将学生以分组讨论的形式来回答这些问题。
教师播放猫王和麦克尔·杰克逊的歌曲,让学生感受现代音乐带来的冲击,然后进行分组讨论,现代音乐有什么特色,给我们以什么启示。教师进行适当点评和归纳。
活动五:印象派画作和现代派各有什么特色?
教师用幻灯片投影鉴赏塞尚、凡高、高更、毕加索的代表性杰作。提问:从下面六幅毕加索的自画像中,你认为他是怎样的一个画家?让学生思考或讨论,教师讲解归纳。
通过幻灯片投影展示毕加索画作,集思广益,让学生阐述对画作的理解。并提出问题:现代艺术是如何创新和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对其艺术价值与影响作简要评价。教师进行补充归纳,达成共识:现代派对色彩和视觉进行深入研究,采用夸张、变形与抽象的表现方法,大胆运用各种新材料,主要代表人物是毕加索。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1.学习要素:能否掌握19世纪以来各文学流派出现的背景、人物、作品及其影响。
评价工具:多媒体课件和学案
评价方法:教师评价,小组互评和各人自评,测试。
2.学习要素:能否对19世纪以来的音乐与绘画流派、代表人物及作品有总体认识,并能联系其时代背景进行赏析。
评价工具:多媒体课件和学案
评价方法:教师评价,小组互评和各人自评,测试。
3.评价标准:认真完成学习任务,小组活动积极主动。陈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专题二
大众传媒:电影与电视
所需课时
1课时
专题二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本主题单元包含三节内容,分别从文学、艺术与影视等方面描述了19世纪以来由于世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政治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千姿百态的现代艺术形式凭借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如雨后春笋般崛起。电影与电视的发明,使人们模仿、再现生活的手法更加丰富多样,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因而“缩短”,文学艺术已真正从知识精英的殿堂降落民间,使大众不仅成为文学艺术作品的欣赏者,而且成为它们的创作者。本课的教学内容旨在阐述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的历程及其对社会生活的重大影响。
学习成果包括了解电影、电视艺术起源与发展过程,尤其是知道电视的特点与功能,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影视艺术的各种作用,培养学生全面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 阅读史料,了解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的历程,认识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2.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影视艺术的各种作用,培养学生全面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
3.通过认识和分析电影、电视产生和发展过程,学会分析重大历史事件的方法;
本专题问题设计
1.通过补充史料,说说电影出现的条件有哪些?
2.在电影从无声到有声的发展历程中,出现了哪些伟大人物和作品。
3.从现实生活出发,说说电视的特点、功能有哪些?它我们生活的有哪些影响?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网络,视频点播网站
常规资源
教材、学案、教辅资料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教室
其 他
奥斯卡影片资料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活动一:通过补充史料,说说电影出现的条件有哪些?
教师通过播放奥斯卡影片《雨果》片断,引导学生理解电影出现的条件之一:视觉暂留原理。然后补充背景资料,师生共同归纳总结,达成共识:条件二,即随着科技革命的深入,技术依据:摄影技术、缩短曝光、连续摄影等技术的发明与成熟;条件三,动力:社会的巨大变化、人类新的精神需求、商业利润的驱动是影视艺术发展的动力。这一切都促进了电影的诞生。
活动二:在电影从无声到有声的发展历程中,出现了哪些伟大人物和作品。
播放老电影法国卢米埃尔兄弟的《火车进站》片断(此片断可从2011年奥斯卡获奖影片《雨果》上截取),识记电影出现的时间、人物和作品。组织学生讨论最早的电影有什么特点?(短、只是一个片段、技术比较落后等)通过多媒体课件介绍默片时代格里菲斯、卓别林,观看卓别林的短片,总结他表演的风格特点。在学习有声电影时重点用多媒体展示奥斯卡奖的产生和发展及其影响。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相比于好莱坞大片,中国电影基本上都失语了。
你认为当今中国电影市场的这种现状归因何在?中国电影的出路在何方?学生畅所欲言,后教师总结:电影应该关注现实,却不能是浅薄地还原生活;电影也应重现历史,却不能总沉溺于戏说;电影可以搞笑,却不能止于无厘头的打闹。作为“梦工厂”,人们更希望电影点燃人生的理想和激情,并在超越现实的窘境中体验美好情感。
活动三:从现实生活出发,说说电视的特点、功能有哪些?它我们生活的有哪些影响?
视频播放电视的发明教程,学生识记电视发明时间、发明者和发展历程(用多媒体展示不同时期的电视机):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电视会成为最为普遍的大众媒体?由此引出电视与其他媒体相比所具有的优势。组织一次小型的分组发言活动,大家畅所欲言,师生达成共识,了解电视的优势:视听兼备、声画并茂,覆盖面广、时效性强、现场感强。电视的功能:(借助多媒体展示图片)传播资讯、远程教育、娱乐、艺术展示。通过学生个人生动的实例,体会电视带来的影响:丰富了人类的精神生活,扩大视野,提高素养,使人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悄然改变,并对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它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1.学习要素:能否掌握电影出现的条件和梳理电影发展历程包括年代、人物和作用。
评价工具:多媒体课件和学案
评价方法:教师评价,小组互评和各人自评,测试。
2.学习要素:能否从现实生活出发,了解电视的特点与功能,并真正体会电视对我们生活的深刻影响。
评价工具:多媒体课件和学案
评价方法:教师评价,小组互评和各人自评,测试。
3.评价标准:认真完成学习任务,小组活动积极主动。陈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