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单元 酸和碱
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
专题1常见的酸(一)
1. 使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的液体可以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 )
A. 红色 B. 蓝色
C. 紫色 D. 可能红色也可能紫色
2. 下列物质露置于空气中,溶液的质量分数由于溶剂的质量增加而减小的是( )
A. 浓盐酸 B. 蔗糖
C. 浓硫酸 D. 氯化钠溶液
专题2常见的酸(二)
1. 下列字母D、E表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它们由氢、碳、氧、氯、钠、钙、铁中的元素组成。
D和E均含两种元素。如下图所示,将D的溶液滴入锥形瓶中,溶液变黄,有气泡产生;烧杯中聚集的肥皂泡能被点燃。E中含有的元素是____________,锥形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2. 硫酸、盐酸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1)浓硫酸在实验室常用作干燥剂,因为浓硫酸有__________性。
(2)写出稀硫酸与下列物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与铁粉反应:_________________。
②与碳酸钠溶液反应:______________。
③与氯化钡溶液反应:_______________。
上述反应中,属于酸的共同性质的是______(填编号)
(3)盐酸的下列用途中,不能用硫酸代替盐酸的是__________(填编号)
①金属表面除锈
②制造药物氯化锌
③除去NaCl中的少量NaOH
3. 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做完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后(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对反应后反应器内的剩余溶液的溶质成分产生了兴趣,他们继续进行了以下实验探究。
【分析推断】根据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可以确定剩余溶液中一定含有氯化钙。但其中是否含有氯化氢需要通过实验来证明。若剩余溶液显酸性(含有H+),说明含有氯化氢。
【查阅资料】碳酸钙不溶于水,氢氧化钙微溶于水,氯化钙溶液呈中性。
【实验过程】将剩余的溶液倒入烧杯中,微热后冷却到室温。甲同学取烧杯中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_____________。
现象:溶液变为红色。
结论:溶液显酸性(含有H+);溶质中有氯化氢。乙同学取烧杯中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少量锌粒。
现象:_____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
丙同学取烧杯中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少量石灰石。现象:_____________。
【拓展提高】若要从剩余溶液中得到尽可能多的纯净的氯化钙固体,同学们认为可以向剩余溶液中加入稍过量的______(填化学式),经______、蒸发等操作后即可完成。
4. 某同学把自制的一种黄色花汁,分别滴加到下列不同的试剂中,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如下表所示。
试剂 稀盐酸 食醋 蔗糖水 蒸馏水 肥皂水 烧碱溶液 石灰水
颜色 红 红 黄 黄 绿 绿 绿
请分析上表,并回答下列问题:
(1)该花汁__________(填“可以”或“不可以”)作酸碱指示剂。
(2)蚊子叮咬人时射入蚁酸(具有酸的性质),使皮肤红肿、痛痒。要缓解这种症状,简易可行的办法是在叮咬处涂抹上述试剂中的__________。
(3)胃酸的主要成分是盐酸,胃舒平(主要成分Al(OH)3)和小苏打常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症,写出小苏打治疗胃酸过多症时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某兴趣小组对物质的性质进行相关探究。
【提出问题】氯化氢(HCl)气体显酸性吗?
【进行实验】该兴趣小组的同学根据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实验探究方法,用三朵由紫甘蓝的汁液染成蓝紫色的纸质干燥小花进行如图Ⅰ的三个实验:
实验现象:Ⅰ和Ⅱ中小花不变色;Ⅲ中小花变红色。
【查阅资料】图Ⅱ是同学们查阅的氯化氢气体溶于水的示意图。
【实验结论】氯化氢气体不显酸性。
【交流反思】
(1)从微观角度分析氯化氢气体不显酸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2)小明向实验Ⅲ中变红的小花上喷足量的稀氢氧化钠溶液,发现小花最后变成黄绿色,写出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3)紫甘蓝的汁液在酸性溶液中显_______色。
(4)下列实验可以用来说明氯化氢气体不显酸性的是( )
A.测试盐酸的导电性,盐酸能导电
B.干燥的碳酸钠粉末放入氯化氢气体中,不反应
C.氢气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氢气体
D.干燥的碳酸钠粉末放入盐酸中,能反应
专题3常见的碱
1 下列各组物质的名称或俗称和化学式表示的是同一种物质的是( )
A. 熟石灰、消石灰、CaO
B. 铁锈、氢氧化铁、Fe(OH)3
C. 生石灰、消石灰、Ca(OH)2
D. 烧碱、火碱、NaOH
2. 下列各项对氢氧化钠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是一种有色晶体,易溶于水,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
②固体氢氧化钠置于空气中易潮解
③氢氧化钠水溶液使石蕊溶液呈红色
④对皮肤、衣服等有强烈的腐蚀性
⑤氢氧化钠在空气中不仅吸收水分,还和二氧化碳反应
A.①②④⑤ B.②④⑤ C.①②④ D.④
3. 某实验小组取用生石灰时,发现装满生石灰的塑料试剂瓶已经膨胀破裂。小军认为生石灰已经变质,试剂瓶中可能含有CaO、Ca(OH)2、CaCO3等三种物质,并开展如下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甲:取试样加入 水中,充分搅拌 产生白 色浑浊 一定含有 CaCO3
乙:取试样加入 稀盐酸中 产生无 色气泡 一定含有 CaCO3
请回答:(1)比较甲乙两个方案,你认为哪个方案不够合理_______,理由是______。
(2)小红认为放置时间过长可能全部变成了CaCO3,请你利用实验验证小红的猜想_____。
4. 化学兴趣小组用下图所示装置研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夹持装置已略去)。
A中盛有稀硫酸,B中盛有碳酸钠固体,C中盛有氢氧化钠固体。
【实验1】打开K1,关闭K2,将A中溶液滴入B中,气球明显鼓起。打开K2,关闭K1,一段时间后,气球没有明显变瘪。
实验1没有出现预期的实验现象,改进后重新加入药品进行了实验2。
【实验2】打开K2,关闭K1,将A中溶液滴入B中,用燃着的木条放在K2上方的导管口处,木条熄灭。上述实验操作的目的是_____。然后进行后续实验,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后续实验的操作及现象是__________。
5. 硫酸是化学工业的重要产品和原料,也是我们实验室常用常备的化学试剂。某同学为鉴定某一无色溶液是否为稀硫酸,进行了以下实验:
①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石蕊试液,溶液变红色,表明溶液中一定有氢离子
②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溶液不变色,表明溶液一定呈酸性
③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氯化钡溶液,振荡,有白色沉淀生成,证明溶液中一定有硫酸根离子
④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氢氧化钡溶液,振荡,有白色沉淀生成,滴加稀硝酸,沉淀不溶解,证明溶液中一定有硫酸根离子。若确定该溶液为硫酸,能达到目的的实验组合是( )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6. 化学小组同学对酸的性质很感兴趣,向老师提出研究硝酸的性质,老师高兴答应并带领同学们进行了硝酸性质的实验探究。
【实验设计】(1)将石蕊试液滴入稀硝酸,预计石蕊试液由紫色变_____色。
(2)将Zn片投入稀硝酸中,预计将产生一种气体,该气体名称为____。
【实验验证】同学们按上述设计做了实验,却发现石蕊变色后一会儿即褪去,Zn片投入稀HNO3后,溶液中冒出气泡,产生无色气体A,在试管口气体A变成红棕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B。
【提出问题】
(1)石蕊试液变色后为何会褪色?
(2)上述产生的无色气体是什么?硝酸具有哪些特性?
【查阅资料】看到如此异常的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上网查到了下列资料:
(1)硝酸可与Zn、Cu等多种金属反应生成相应的硝酸盐,但不生成H2。
(2)氮元素某些气态物质的物理性质
NH3 N2 NO NO2
颜色 无色 无色 无色 红棕色
溶解性 极易 溶于水 不溶 于水 不溶 于水 可溶于水 或硝酸
【猜想与分析】
(1)小明同学认为石蕊变色后又褪色的原因是由于试管不干净,含有其他杂质造成的。要证明小明的观点,应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
(2)大家一致认同了红棕色气体B是NO2,但对于无色气体A及变化的原因有不同的看法:
①小丽同学认为A是NH3,但遭到大家的一致反对,原因是________;
②小强同学认为A是N2,也遭到大家的一致反对,原因是__________;
③经讨论,最终大家获得了A是NO的共识。NO遇氧变成NO2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交流与反思】根据探究结果,请你解释稀HCl跟铜不反应而稀HNO3却能跟铜反应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
7. 已知M、N分别是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中的一种。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在一定量的M中不断滴加N,并测定所得溶液的pH,如图所示。
(1)M是____,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
(2)反应过程中,老师取a、b、c三处反应后的溶液,打乱顺序后,请同学们不测定溶液pH,用其他实验方法对三种溶液进行探究。小明和小红分别取其中一种溶液进行实验:小明向所取溶液中加入_____溶液,观察到有蓝色沉淀生成。
结论:是a处溶液。小红向少量另一种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观察到_______。
结论:是b处或c处溶液。
为进一步确定该处溶液成分,小红又设计并完成如下实验:
实验 步骤 实验 现象 结论
为c处溶液,并推知 溶液中的离子有_____ (填离子符号)
剩余一种为b处溶液。通过实验,同学们知道了酸碱反应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和用不同方法确定溶液成分。
8. 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所对应叙述关系的是 ( )
A. 向pH=3的溶液中不断加水
B. 一定量的稀硫酸与锌粒反应
C. 向H2SO4和CuSO4混合液中滴加NaOH溶液
D. 煅烧一定质量的石灰石
答案
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
专题1 常见的酸(一)
1. D 2.C
专题2 常见的酸(二)
1. Fe、O Fe2O3 + 6HCl = 2FeCl3 + 3H2O
Fe + 2HCl = FeCl2 + H2↑
2. (1) 吸水 (2) ① Fe + H2SO4 = FeSO4 + H2↑ ② Na2CO3 + H2SO4 = Na2SO4 + H2O + CO2↑ ③H2SO4 + BaCl2 = BaSO4 ↓+ 2HCl ①② (3) ②③
3.【实验过程】: 紫色石蕊试液
锌粒逐渐溶解,有气泡产生 Zn + 2HCl = ZnCl2 + H2 ↑ 石灰石逐渐溶解,有气泡产生【拓展提高】: CaCO3 过滤
4. (1) 可以 (2) 肥皂水 (3) NaHCO3+HCl = NaCl + H2O + CO2↑
5. 【交流反思】(1)在氯化氢气体中,氯化氢以分子形式存在,没有解离出氢离子,所以氯化氢气体不显酸性(2)NaOH + HCl=NaCl + H2O (3)红 (4)B
专题3常见的碱
1. D 2. B 3. (1) 甲 氢氧化钙溶解度较小,溶于水也会出现白色沉淀 (2) 取试样加入水中,充分搅拌,取上层清液,滴加无色酚酞试液,如果呈现红色,说明还有CaO或Ca(OH)2,否则,说明全部变成了CaCO3。 4. 将B中的空气排净 打开K1,关闭K2,将A中溶液滴入B中,气球明显鼓起。打开K2,关闭K1,一段时间后,气球变瘪。 5. C
6. 【实验设计】(1)红 (2)氢气
【猜想与分析】(1)取少量稀HNO3于干净的试管中,滴入石蕊试液,观察实验现象(或用干净的试管重复上述实验)
(2)①NH3极易溶于水,大多数气体会溶解在稀HNO3中。且在常温下NH3不易被氧化。
②N2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常温下,N2在空气中不能与氧气反应
③ 2NO+ O2= 2NO2
【交流与反思】铜不与稀HCl发生置换反应,是因为铜的金属活动性弱于氢。而稀HNO3具有强氧化性,能与Cu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NO等。
7. (1) 氢氧化钠(或NaOH)
2NaOH+H2SO4=Na2SO4+2H2O
(2)CuSO4[或CuCl2或Cu(NO3)2]
溶液呈无色(或酚酞不变色或酚酞呈无色)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取少量溶液,向其中加入石蕊溶液 溶液变红色 Na+、H+、SO
8.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