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海水中的化学》测试题
一、单选题
1.下列“课外实验”得出的结论错误的是
A B C D
课外实验 生成炭黑的实验 酸或碱溶液能改变花的颜色 自制汽水
实验结论 说明蜡烛含有炭黑 说明有些花的色素可做酸碱指示剂 说明小苏打和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说明组成蛋壳的物质里含有碳酸根
A.A B.B C.C D.D
2.下列各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的是
A.用闻气味的方法鉴别水、氨水和酒精 B.用带火星的木条鉴别氮气、空气、氧气
C.用点燃的方法除去CO2中混有的CO D.除去食盐中的蔗糖:加水溶解,然后过滤
3.如图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t1℃时,若100g水中溶解20g甲物质溶液刚好饱和,那么50g水中溶解乙物质溶液也刚好饱和
B.t1℃时要将甲、乙的不饱和溶液都变为饱和溶液均可采用蒸发水的方法
C.将t2℃时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温度降到t1℃时,所得溶液浓度相等
D.N点对应的甲物质的溶液温度降到t1℃时刚好能变为饱和溶液
4.下列物质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且溶液呈无色的是
A.NaNO3、BaCl2、KOH B.FeCl3、CaCl2、HNO3
C.AgNO3、KNO3、HCl D.K2CO3、NaCl、H2SO4
5.明代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收录了井盐的生产过程:“汲水而上,入于釜中煎炼,顷刻结盐,色成至白”的描述。该制盐过程涉及的操作是
A.蒸馏 B.溶解 C.过滤 D.蒸发
6.下列实验设计能够达到其对应实验目的的是
A.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B.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C.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D.探究燃烧条件之一:燃烧需要可燃物
7.变化观念是化学基本观念之一。下列变化主要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氧气 B.液氮用于医疗麻醉
C.海水晒盐 D.自然界的碳循环
8.如下图所示是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KNO3和NaCl的溶解度相等
B.NaCl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更大
C.将A点的KNO3溶液转化为B点的该溶液可采取增加溶剂
D.60℃时,NaCl溶液和KNO3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可能相等
9.一烧杯中盛有10.6g碳酸钠粉末,向其中逐滴加入稀盐酸,该反应中有关物质质量与加入稀盐酸质量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曲线①表示烧杯中碳酸钠的质量变化 B.曲线②表示烧杯中氯化钠的质量变化
C.曲线③表示二氧化碳的质量变化 D.曲线④表示烧杯中水的质量变化
10.常温下,向各盛有100g水的甲、乙两个烧杯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的M、N两种固体物质,搅拌,充分溶解后,发现只有甲烧杯底部有未溶固体存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所得两溶液质量相等 B.N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
C.M、N两种物质都是易溶的 D.升高温度,M物质一定能继续溶解
11.“粗盐的初步提纯”是初中化学教科书中的基础实验。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实验操作步骤依次是称量与溶解、过滤、蒸发
B.在溶解操作中,需要使用的仪器有烧杯、玻璃棒
C.经过两次过滤,滤液仍浑浊,应检查过滤装置等,找出原因
D.在蒸发溶剂的操作中,必须蒸干蒸发皿中的水分才能停止加热
二、简答题
12.我们的家乡是座美丽的滨海小城,海洋蕴含着丰富的资源,以下是人们从海洋中获取某些物质的方法:
①膜法淡化海水获得淡水
②蒸馏法从海水中提取淡水
③向海水中添加石灰乳,再向得到的沉淀中加稀盐酸,然后电解获得的氯化镁制得镁
④开采出原油并进行分馏获得汽油、煤油等产品
⑤用贝壳(主要成分碳酸钙)制石灰乳
(1)请从物质变化的角度对上述方法进行分类:一类是___________(填写序号),另一类是___________(填写序号),你的分类依据是___________。
(2)和①膜法淡化海水原理相同的一个实验操作是________,原理都是依据__________不同将混合物中的各成分分离。
(3)在②蒸馏法淡化海水时水的三态变化过程与自然界中___________循环的原理类似。检验蒸馏法得到水是淡水的化学方法是___________。(用方程式表示)
(4)写出③中电解氯化镁的反应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5)贝壳制得的生石灰可用来做干燥剂,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干燥剂除了生石灰干燥剂外。还有一种硅胶干燥剂,硅胶吸附性能高、化学性质稳定,其内部为毛孔网状结构,能够吸收水分,并将水分保留住。根据提供的信息分析他们的干燥原理是否相同?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3.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由图可获得一条信息是_____.
(2)t2℃时,将不饱和的甲溶液转化成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的一种方法是_____,变化过程中,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三、推断题
14.已知A、B、C、D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化学物质,B、C、D中含有相同的金属元素,B为一种建常见的筑材料的主要成分,A的固态物质常用于人工降雨,D转化为B的反应常用于工业上制取烧碱。
(1)写出C、D的化学式:C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
(2)写出A转化B的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
(3)C转化成D的反应属于________________(填“吸热反应”或“放热反应”)。
15.有一包白色固体混合物,可能由CuSO4、Na2CO3、Na2SO4、BaCl2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确定其组成,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下列实验:
(1)取少量固体溶于足量的水,过滤得到白色固体A和无色滤液B,则原固体中一定不含有___。
(2)向白色固体A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固体全部溶解,且有气泡生成,则原固体中一定有____;一定不含有_______。
16.某固体混合物中可能含有AgNO3、K2SO4、Cu(NO3)2、NaOH、Na2CO3中的一种或多种。某化学实验兴趣小组按如图所示取样进行检验,反应的现象如图中所述。请依据图中所给信息做出分析和判断。
(1)白色沉淀C的化学式_____,沉渣F的成分(填化学式)_____。
(2)反应生成白色沉淀E的化学方程式_____。
(3)滤液D中一定含有的阳离子_____。
四、实验题
17.如图是某化学小组探究酸、碱、盐之间能否发生反应时进行的四个实验:
(1)试管A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为_______。
(2)如果判断D试管内发生化学反应,应在加入H2SO4溶液前,需要先向NaOH溶液中加入哪种无色试剂_______
(3)当B试管中反应结束后,溶液中的溶质可能是
A.硫酸钠 B.硫酸钠和碳酸钠 C.硫酸钠和硫酸 D.硫酸钠、碳酸钠和硫酸
(4)实验结束后,把四支试管中的所有药品都倒入同一只烧杯中,观察到有白色沉淀产生,有大量气泡生成;反应结束后静置,上层清液呈蓝色,沉淀的固体为白色。为探究烧杯内的物质,进行了以下实验:从烧杯中取少量液体置于试管中,插入一根洁净的铝丝,发现有气泡产生,同时溶液中有红色固体产生。生成红色固体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
(5)通过上述实验,烧杯内有哪些物质,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溶液中的离子一定有H+、Na+、Cu2+、Cl-
B.溶液中的离子可能有,OH-,一定没有Ba2+
C.烧杯内的固体一定有硫酸钡,一定没有氢氧化铜
D.烧杯内的固体一定有硫酸钡,可能有碳酸钡
18.如图是实验测得的稀硫酸和烧碱溶液发生反应的过程中溶液的pH变化曲线。
(1)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该反应放出热量。
(2)该实验是将______滴加到另一种溶液中,当滴入ag溶液时烧杯内溶液的溶质是硫酸钠和______(填化学式);当滴入的溶液质量为______g时,烧杯内溶液中Na+与的个数比恰好是2:1。
(3)要证明P点溶液的酸碱性,下列物质不宜选用的是______(填字母)。
A.酚酞溶液 B.铁片 C.硫酸铜溶液 D.硫酸铁溶液
19.化学小组进行了一系列与溶液有关的实验活动。
活动I:通过如图所示实验操作配制500g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
(1)正确的操作顺序是___________。
(2)操作③中玻璃棒搅拌的作用是___________。
活动Ⅱ: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分别将10g溶质加入10mL某温度的溶剂中,充分溶解后过滤、干燥,称量剩余固体的质量。实验数据见下表。
实验序号 ① ② ③ ④
溶质(初始质量为10g) NaCl NaCl Na2CO3 Na2CO3
溶剂(均为10mL)及温度 水20℃ 水40℃ 水x℃ Y40℃
剩余固体的质量/g 6.4 6.3 7.8 5.1
(3)对比实验①③或实验②④的数据,均可得出相同的结论、则实验③中温度的数值“x”和实验④中的溶剂“Y”分别为___________。
(4)综合分析各组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为:物质的溶解性与___________有关。
(5)实验___________(填序号)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大。
五、计算题
20.石灰石是一种常见的建筑材料,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在实验室中,常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备二氧化碳气体。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后的剩余废液中常含有少量盐酸,用烧杯取该废液100 g,向其中逐渐滴加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2CO3溶液,烧杯中所得混合溶液的质量与所滴入Na2CO3溶液的质量关系曲线如图所示。试计算:
(1)由图可知,实验过程中与稀盐酸反应而消耗的碳酸钠溶液的质量为_________。
(2)图中B点所对应烧杯中的溶液里,所含溶质为____________(写化学式)。
(3)通过化学方程式求此废液中所含CaCl2的质量。(计算结果精确到0.1 g)。
参考答案:
1.A 2.A 3.C 4.A 5.D 6.C 7.D 8.D 9.D 10.B 11.D
12.(1) ①、②、④ ③和⑤ 是否发生化学变化
(2) 过滤 颗粒大小
(3) 水
(4)
(5) 不相同 生石灰干燥是化学变化,硅胶干燥剂干燥过程为物理变化
13. t1℃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 加入溶质 增大
14.(1) CaO Ca(OH)2
(2)
(3)放热反应
15.(1)CuSO4##硫酸铜
(2) Na2CO3、BaCl2 Na2SO4##硫酸钠
16.(1) CaCO3 AgCl
(2)BaCl2+K2SO4=BaSO4↓+2KCl(生成硫酸钡沉淀即正确)
(3)H+、Na+、K+
17.(1)产生蓝色沉淀
(2)酚酞##无色酚酞
(3)ABC
(4)2Al+3CuSO4=Al2(SO4)3+ 3Cu(或2Al+3CuCl2=2AlCl3+3Cu)
(5)AC
18.(1)H2SO4+2NaOH=Na2SO4+2H2O
(2) 氢氧化钠溶液 H2SO4 b
(3)B
19.(1)②①⑤④③
(2)加快食盐的溶解
(3)20、水
(4)溶质种类和温度
(5)④
20.(1)53 g
(2)NaCl、CaCl2
(3)11.1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