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1张PPT)
第五单元
战争与文化交锋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第12课
课程
标准
素养
聚焦
1.通过了解历史上的著名战争,理解战争对人类文化的破坏,以及造成的文化断裂。
2.认识战争在客观上又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机。
1.了解美国独立战争、拉美独立战争和拿破仑战争,培养“时空观念”核心素养。
2.简述殖民侵略对美洲印第安文化的影响以及欧洲殖民者对中国、印度、埃及的文化侵略,从“史料实证”的角度理解战争破坏了人类文化,甚至造成文化断裂。
3.分析美国和拉美文化的形成,拿破仑战争引起的欧洲政治文化重构以及欧洲殖民者文化侵略的影响,从“历史解释”的角度认识战争在客观上为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提供了契机。
内容索引
知识导学 基础落实
重点探究 素养提升
达标检测 随堂巩固
知识网络 必备术语
知识导学 基础落实
知识点一 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
1.美国文化
(1)背景
①来自英国及其他欧洲国家的移民和被贩卖为奴的非洲黑人,与当地的印第安人共同生活在北美洲的土地上。
②形成了美国文化的_____特征。
(2)特征及表现
①在种族、血统和_____上具有多源性和多样性。
②使用的英语已经发展为美式英语,与英国本土英语不尽相同。
多元
宗教
③饮食文化、艺术生活也融入了_________和黑人的因素。
④地方自治、勤俭务实、重视教育和创造精神等,成为北美殖民地文化的一部分。
印第安人
【知识拓展】
美式英语与英国本土英语有所不同。美式英语是由于各种历史原因而从母语中独立发展出来,是美洲大陆上使用的一种有别于英国本土英语的年轻语言。
(3)形成过程
①独立战争前,“_________”已经成为北美殖民地居民的共同名称。
②独立战争直接推动了美利坚民族与美利坚文化的形成。
③1787年的联邦宪法,使北美大陆出现了第一个以启蒙思想家的理论为指导建立的_______共和国。
(4)评价
①进步性:_________原则成为美国政治文化的组成部分。自由女神像成为美国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
②局限性:发展种植园经济和继续实行_______,是与美利坚主流文化相违背的,是美国历史上黑暗的一面。
美利坚人
联邦制
权力制衡
奴隶制
2.拉丁美洲文化
(1)背景
①西班牙和葡萄牙通过残酷的殖民战争和掠夺,在美洲建立起殖民统治。
②在19世纪上半叶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中,除海地外,西属殖民地的土生白人成为革命的主要领导者。
(2)民族与文化特征
①欧洲白人、印第安人和黑人的种族融合现象非常普遍,形成等级分明的“_________”。
混血社会
②传统的印第安文化逐渐消失,_______、葡萄牙文化成为主体,天主教成为拉丁美洲的主要宗教。
③______成为拉丁美洲的重要文化符号之一。
④在内陆地区,印第安人保留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如多神信仰、_________等。
西班牙
拉丁舞
图腾崇拜
【概念阐释】
图腾崇拜:是指关于人与某一图腾有亲缘关系的信仰。约与氏族公社同时产生。首先在北美印第安人中发现,后在许多原始部落发现类似现象。主要见于兼营农猎的混合经济社会或狩猎社会。图腾是原始社会中作为种族或氏族血统的标志并当作祖先来崇拜的某种动物、植物或其他物件。图腾崇拜并非宗教,但多少含有宗教因素。
⑤文化多元性非常明显。
(3)评价
①进步性:取消了奴隶贸易、奴隶制,以及印第安人的人头税和强制劳役。
②局限性:对黑人与印第安人的种族压迫与歧视仍然存在,战争也促成了战后_______独裁权力的形成。
考迪罗
【误区警示】
独立战争后,北美处在工场手工业阶段,资产阶级作为正在上升的革命阶级领导了独立战争,在一定程度上能突破其阶级局限性,表现出更多的革命精神,因而获得更多的革命成果。而拉丁美洲资产阶级的力量较弱,只是作为革命的一般动力参加了运动,运动领导权掌握在土生白人地主手中,这给独立后拉美各国的社会发展带来极大的消极影响。
1.材料 美国成为强国的历程始于18世纪末,结束于20世纪初……美国人富有妥协精神和自律精神,其文化源远流长,古老的欧洲文化、西非文化和美洲土著文化交汇融合,构成了美国文化的起源……
依据材料分析,美国文化是怎样起源的?这说明美国文化有何特征?
问题思考
提示 起源:古老的欧洲文化、西非文化和美洲土著文化交汇融合,构成了美国文化的起源。
特征:多源性和多样性。
2.材料 15世纪末,随着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拉丁美洲成了欧洲列强殖民扩张的目标。在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家的三百多年殖民统治下,印第安文化遭到严重摧残,而西欧的各种文化传统就随着政治、军事征服在拉美确立了它的统治地位,并在拉美各个文化领域如意识形态、宗教、教育、语言、文学艺术、习俗等方面起着主导作用。
依据材料概括拉美文化的特点。
提示 印第安文化遭到严重摧残,西欧文化占据统治地位,在拉美各个文化领域起着主导作用。
知识点二 拿破仑战争后的欧洲文化的重构
1.背景
(1)17-18世纪,欧洲的大多数国家仍处于封建统治之下。拿破仑通过战争,建立了一个大帝国,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向这些地区传播。
(2)废除封建贵族特权,推行《___________》,传播启蒙思想。
(3)在反抗法国征服的斗争中,欧洲各地出现了民主意识和民族独立要求。
2.事例
(1)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
“十二月党人”于____年12月发动了试图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的武装起义,在俄国传播了革命的主张。
拿破仑法典
1825
【知识拓展】
十二月党人起义:1825年12月(俄历)俄国反对沙皇专制制度的起义。1821年一批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贵族军官成立革命组织,谋划起义,主张建立共和国或君主立宪政体。1825年12月14日,趁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突然死亡,先后在彼得堡和乌克兰发动起义,均遭失败。后五百多人受审,五位首领被处死,一百多人被流放。他们因此被称为“十二月党人”。他们英勇地发起了向俄国专制制度的第一次冲击,推进了俄国的政治现代化进程。
(2)波兰:1830年11月,一批贵族青年军官和学生在华沙发动了争取民族独立的起义,进一步推动了波兰的民族解放斗争。
(3)德国
①普鲁士进行并不彻底的___________改革。
②1848年2月和3月,_______和普鲁士等地发生革命,要求建立统一的独立国家、制定宪法。德意志的统一之势已不可阻挡。
废除农奴制
奥地利
1.拿破仑战争后的欧洲的政治文化出现了哪些新的因素?
问题思考
提示 普遍地反对封建专制制度;民主、独立、自由、法治成为普遍诉求;推动了欧洲各国的文化统一进程。
2.材料 对德国来说,拿破仑并不像他的敌人所说的那样是一个专横跋扈的暴君。他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毁人……他把他的法典带到他所征服的国家里,这个法典比历来的法典都优越得多。 ——恩格斯《德国状况》
恩格斯为何说拿破仑在德国“是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毁人”?
提示 拿破仑战争打击了欧洲各地的封建势力,并将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传播到这些地区,动摇了当地封建统治的基础。
知识点二 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
1.方式和影响
(1)方式:文化侵略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殖民国家往往通过向被殖民地区输出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及基督教,改造甚至消灭后者的文化,淡化后者的民族意识,达到殖民目的。
【误区警示】
文化侵略与文化交流和文化融合的根本区别在于,文化侵略的实施者唯我独尊,有预谋地迫使对方接受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念;而文化交流和文化融合的双方,则是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行使文化选择权,各自以我为主,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借鉴和吸收对方的文化精华。
(2)影响:被侵略的民族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外来文化,但也努力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使自身文化呈现出新的多样性。
2.事例
(1)中国:鸦片战争后,以林则徐、______、郑观应等为代表的志士仁人,主张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清政府的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也使一些新技术、新思想传入中国。
(2)日本:他们的思想,对周边国家如日本也产生了影响。
魏源
(3)印度
①受过英式教育的印度上层精英运用欧洲的意识形态来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并提出“_____________”口号。
②印度的传统文化顽强地保留下来。
(4)埃及:独立后实行___________,伊斯兰教仍然是其主要宗教,阿拉伯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也得以保留。
印度人的印度
君主立宪制
材料 “我中国标本宜兼治。若遗其本而图其末……其孰能力与争衡于富强之世耶。亟宜一变旧法,取法于人,以收富强之实效。一法日本,振工商以求富,为无形之战;一法泰西,讲武备以图强,为有形之战。”
——郑观应《盛世危言》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面对19世纪中后期中国的新变局,郑观应提出的应对之策及目的。
问题思考
提示 应对之策:标本兼治(既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又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目的:富强救国。
返 回
重点探究 素养提升
主题一
美洲文化的多样性
1.美国早期移民文化特征
(1)自由、独立:个人自由是美国早期移民最基本、最重要的价值观之一。
(2)合作:艰难的环境下,合作是他们唯一的选择。
(3)开拓、创新和冒险精神:美国人强调创新的精神,敢于挑战传统和权威。
(4)平等和竞争:美国没有经历过封建社会,没有人能拥有特权,在机会均等的条件下,只有个人的能力可以决定个人的财富。
(5)实用主义:当第一批移民到达北美时,为了尽快适应新的环境,为了开发这块富饶的土地,需要移民们打破常规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6)金钱至上:美国18世纪末的宪法宣称,物质财富的多少反映了个体能力的差异性。
(7)宽容:美国移民为了适应新的环境,改变了原有习俗和文化,逐渐形成了极强的文化包容性。
2.拉美文化多样性
(1)文化来源的多源性与文化成分的多样性。
殖民地时期混血文化的形成是欧洲文化、印第安文化及非洲黑人文化相互作用、相互调适的结果。文化来源的多源性直接导致拉美文化成分的多样性。
(2)文化分支与文化形式的多样性。
(3)文化品格的混合性、开放性与兼容性。
拉美的文化创造主要通过调和与综合不同来源文化成分的方法。拉美文化比其他文化更加开放、更具融合力,是其兼容性及强大融合力的表现。
(4)语言的丰富性。
目前各国使用的官方语言有西班牙语、葡萄牙语、英语、法语和荷兰语,在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特定范围内尤其是印第安各部族间还使用各种印第安语言。
史料实证
史料一 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是生而平等的,他们都被造物主赋予一些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等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民建立了政府,政府的政治权力来自于被统治者的同意。当任何形式的政体妨害了这种目的时,那么,人民就有权利来改变它或废除它,以建立新的政府。
——节选自美国《独立宣言》
设问(1) 依据史料一归纳《独立宣言》中体现的美国文化的内涵。
提示 内涵:生存、自由、平等、民主和追求幸福等权利。
史料二 一个世纪后,世界上不同文明间的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美国文明崛起使欧洲文明独家扩张的局面遭遇挑战,东方觉醒提高了亚裔美国人的地位,非洲的新生唤起非裔美国人“寻根”的激情,拉丁美洲的民族解放引起拉丁裔美国人对昔日辉煌的追思,也为本族裔群体日益壮大和“拉丁化”而自豪。跨国公司无孔不入地向全球扩张引起多文明、多文化深入接触已成不可抗拒之势,第三产业勃兴和世界旅游业的兴盛为各国保存多种文化提供了良机。
——余志森《美国多元文化成因再探索》
设问(2) 依据史料二概括当代美国多元文化的成因。
提示 成因:美国文明的崛起、亚洲的觉醒、非洲的新生、拉丁美洲民族解放运动的推动、跨国公司的影响、第三产业的兴起和世界旅游业的兴盛。
史料三 殖民地的高等教育实质上是为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统治服务的。它一方面把拉美白人培养成为世俗政治和教会所需的人才,另一方面又使得欧洲文化在拉美得到传播。在大规模的殖民征服活动结束后,还有其他多种因素促使欧洲文化艺术在新大陆扩展影响,如宗教装饰的需要、城市的发展、统治阶级奢华生活的需要等。在此时期,王室、总督、省长、教会等都在不同程度上赞助推广欧洲文化艺术活动。
——祝令建《世界文化概论》
设问(3) 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概述西欧文化成为近代拉丁美洲文化主体的原因。
提示 西欧殖民统治者积极依靠掌握的政治、经济、教育等优势,推广西欧文化;拉美作为西欧的殖民地,与西欧存在较深的经济文化联系;土生白人成为拉美革命的主要领导者及独立后的领导人;印第安文化遭到殖民者极大摧残。
历史解释
近现代拉丁美洲的历史分期及文化特征
(1)历史分期
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从1492年到18世纪末的殖民地时期;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近代独立发展时期和20世纪上半叶的现代历史时期。
(2)文化特征
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突出特点是欧洲化,特别是西班牙化和葡萄牙化。同时,由于西方殖民者的入侵,白人文化、印第安人文化和黑人文化都在拉丁美洲文化发展中各自占有一席之地,在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了多元混合型文化。
第三阶段的文化虽然反映了拉丁美洲人民要求民族独立的愿望,但不可避免地带有西方国家的影响,所以文化发展的突出特征仍是带有殖民地色彩。
在这样一种宏观背景下的拉丁美洲文化,无论是政治、经济、思想,还是文学和艺术,都是本土文化和西方文化结合的产物。
1.拿破仑战争给欧洲人民带来了灾难。侵犯了欧洲一些国家的主权,掠夺和奴役了各国人民,给欧洲各国人民带来了空前的浩劫。
2.拿破仑战争捍卫了法国大革命的胜利成果。给欧洲封建势力以沉重打击,保卫法国革命成果达十七年之久。
3.拿破仑战争冲破了欧洲各国的封建秩序,加速了欧洲各国实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4.拿破仑战争传播了法国大革命的思想,推动了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主题二
拿破仑战争的影响
史料实证
史料一 埃及被波斯征服后,古埃及的象形文字逐渐失传。到了近代,埃及各地古建筑上雕刻的图案文字都已成了无人能够解释的谜。许多西方学者为探讨这些文字的奥秘绞尽脑汁,但毫无进展。拿破仑将罗塞达刻石的复制品分送给欧洲各国学者。学者们对罗塞达刻石上的三种文字作了反复的比较研究,找到了一把辨认埃及古代象形文字的钥匙。这样,人们终于打开了古埃及历史宝库的大门,更准确、形象地了解了五千多年前的埃及文明。
许多历史学家认为:拿破仑对马木鲁克统治下埃及封建社会结构的猛烈冲击为阿里改革开辟了道路,而阿里则完成了拿破仑没有完成的计划,法国人的枪炮打开了埃及的门户,而拿破仑带来的西方文化使未来的任何埃及统治者都难以再闭关自守,阿里能顺应历史潮流,在改革中借鉴了拿破仑的许多做法,在税收、土地制度、工农业、水利、军事、行政管理、文教卫生诸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阿里改革推动了埃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埃及文化的再繁荣,使埃及在19世纪上半叶崛起成为中东一强,推迟了西方列强侵略埃及的进程。
设问(1) 史料体现了拿破仑远征对埃及有何影响?
提示 拿破仑远征推动埃及考古学的发展。比如罗塞达刻石的发现;拿破仑远征深刻影响了阿里改革,而阿里改革推动了埃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埃及文化的再繁荣,使埃及在19世纪上半叶崛起成为中东一强,推迟了西方列强侵略埃及的进程。
设问(2) 结合史料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提示 拿破仑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推动了本国科技和教育的进步;重视近代科技人才的培养,但其教育政策具有为军事服务的目的。
史料二 传记作家奥特在《拿破仑》前言写道:“他是一个人类文化的摧残者吗?……把教育绑架到军国主义的战车上……然而,他却是一位法国现代教育的奠基人。”
历史解释
拿破仑战争推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1)拿破仑战争传播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推动了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提出的平等、自由与博爱的思想,随着拿破仑战争传播到被拿破仑征服的欧洲封建各国,给予了那些封建国家里的人民反对封建主义的思想武器。
(2)拿破仑在他征服的国家和地区中,扶植当地的资产阶级先进人士建立共和国,实行法国的革命制度、革命原则和《拿破仑法典》,从而使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自由与平等思想在欧洲各国人民当中生根发芽,极大地冲击了欧洲的封建秩序和封建制度。
1.主要方式:殖民者的文化侵略主要是通过教会、学校、报刊书籍等途径,用传教布道、开办学堂、兴办慈善事业等方式进行渗透,推行殖民主义的奴化教育。
2.基本特征
(1)它往往不是赤裸裸的文化侵略,而是在人类文明的相互交融和渗透,民族文化之间的互相交流和吸收的过程中进行,潜移默化的特点很突出。
(2)它往往不是强硬灌输,而是迎合了某些民族和国家地区追求新奇、崇洋媚外的心理与价值需求。
主题三
全面认识近代欧洲的文化侵略
(3)它一般不采取与被殖民者民族文化、民族心理直接抗衡和冲突的形式,而是尽量选择沟通和契合的方式,引发被侵略国家民族文化传统中一些消极落后因素的泛滥,造成一种强大的文化逆流,因此不易阻塞。
3.客观结果:不可避免地把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带到被殖民地区,激发被压迫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如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技、制度与思想等,以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
史料实证
史料 在日本侵略中国的整个过程中,“文化侵略”作为侵略的一种方式和途径,是与军事侵略、经济掠夺相始终的。近代日本第一位军国主义理论家福泽谕吉则打着“文明”论的幌子,极力为对华战争寻找理论根据,认为日本进攻朝鲜和中国是为了推进“文明”,因此日本发动的“文明”战争是绝对正确和必要的。日本还有一种“怀柔形态”的宣传,20世纪初,日本通过学术著作的方式,大肆宣扬“支那必死论”和“西方列强分割论”,认为日本应该“保全”中国或独占中国的遗产。日本
在全面军事入侵中国后,明确提出所谓“对支文化工作”要着眼于对中国长期占领与统治。为此,日本派遣“文化工作”特派员来华,对中国上层特别是知识阶层进行利诱和劝降,对下层老百姓,进行以奴化为目的的宣传“安抚”活动和奴化教育。他们凭借武力,扫荡、毁坏或占领中国的新闻宣传机构,扶植和建立自己控制的宣传媒体,通过新闻媒体、情报机构、日语教育、宗教信仰等推动所谓“在支文化事业”。
——摘编自王向远《日本对华文化侵略的特征、方式与危害》
设问 根据史料,概括日本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学者、文化人士在侵华战争中的作用。
提示 特点:民间人士的理论研究为侵华服务;战争形态与怀柔形态相结合;民间与政府相互推进;利诱与奴化教育相结合;强化媒体宣传、情报搜集、宗教信仰的作用。
作用:学者、文化人士的研究为日本侵华出谋划策;学者、文化人士的“文明”论和“种族”论通过宣传为广大民众和政府所接受,对侵华战争起了推波助澜作用;学者、文化人士在侵华战争期间成为媒体宣传、情报搜集、文化教育、宗教入侵等文化侵略的主体。
唯物史观
西方殖民侵略客观上的建设性
殖民者的统治、剥削在客观上为东方国家建立起西方式的资本主义社会创造了前提,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殖民者的战争和经济侵略破坏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使广大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促成了大批自由劳动力的形成,这一切为落后国家建立起西方式的资本主义社会创造了条件。西方殖民者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在殖民地建立铁路、创办近代企业、银行、文化出版机构等,客观上向殖民地输入先进科技、思想、文化等,带动了殖民地的资本主义化。
(2020·1月浙江选考,8)洋务派巨擘左宗棠主持重刻《海国图志》,在该书序中慨言:百余年来,中国“水陆战备少弛”,英吉利“蹈我之瑕,构兵思逞”,“廿余载,事局如故”,“然同、光间福建设局造轮船,陇中用华匠制枪炮”,“此魏子所谓师其长技以制之也。”这一认识反映了
A.左宗棠、魏源顺乎世界之潮流迈出变法第一步
B.“师夷长技以制之”是洋务派自强之道的思想先导
C.中国人学习西方经历了由器物层次到制度层次的变化
D.以“中体西用”寻求变革,解决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
对接高考
√
解析 材料“此魏子所谓师其长技以制之也”,体现出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影响洋务派,是其自强之道的思想先导,故选B项;
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迈出变法第一步,排除A项;
洋务派仍然停留在器物变革层面,排除C项;
材料强调魏源师夷长技思想对洋务派的影响,而非洋务派“中体西用”对近代化的影响,排除D项。
返 回
知识网络 必备术语
必备术语
1.美国文化和拉丁美洲文化既有共性也有差异,我们要看到不同文化的多样性。
2.拿破仑战争具有双重性,既有明显的反对外国武装干涉、保卫资产阶级革命基本成果的性质,又有强烈的侵略扩张性质。
3.战争和侵略给世界各民族文化的融合和发展带来了契机,要辩证的看待殖民侵略对文化的影响。
返 回
达标检测 随堂巩固
1.克里奥尔(Creole)一词原意是“混合”,克里奥尔语泛指世界上那些由葡萄牙语、英语、法语以及非洲语言混合并简化而生成的语言。这种语言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是
A.西欧早期的殖民扩张
B.欧洲国家加速商品输出
C.奴隶们在劳动中的创造
D.欧洲工业革命纵深推进
√
1
2
3
4
5
6
解析 材料中克里奥尔语是由多种语言混合而成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欧早期殖民扩张使拉丁美洲的种族融合现象普遍,从而造成语言的融合,形成克里奥尔语,故A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体现商品输出的信息,故B项错误;
材料中没有体现奴隶在劳动中创造克里奥尔语,故C项错误;
工业革命与克里奥尔语形成关系不大,故D项错误。
1
2
3
4
5
6
2.拿破仑在意大利统治了14年之久,在各地强迫施行《拿破仑法典》,使旧式的错综复杂的法律体系简化,所有的公民不分贫富贵贱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能够表明的是拿破仑战争
A.稳定了法国的社会秩序
B.客观上扫荡了欧洲封建势力
C.得到欧洲各民族的拥护
D.导致了拿破仑帝国的覆亡
√
1
2
3
4
5
6
解析 据材料“拿破仑在意大利统治了14年之久,在各地强迫施行《拿破仑法典》”可知,没有涉及法国,故A项错误;
据材料“使旧式的错综复杂的法律体系简化,所有的公民不分贫富贵贱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可知,《拿破仑法典》带有资产阶级民主平等的思想,体现了拿破仑战争对外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传播,打击了封建势力,故B项正确;
《拿破仑法典》虽有积极进步之处,但拿破仑对外战争侵略了其他国家,不会得到欧洲各民族的拥护,故C项错误;
拿破仑帝国的覆亡是拿破仑战争的影响,但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
1
2
3
4
5
6
3.在抵制或选择性过滤西方影响的艺术家当中,以泰戈尔为代表的印度艺术家最为突出,他们坚持从民族传统寻找灵感。20世纪末,世界各地的许多艺术家转而从民间艺术寻找新的风格。不过,即使拒绝西方态度最为坚决的画家,他们也难以完全逃避西方的技术、材料和模特的影响。这表明
A.民族传统是世界艺术发展的根源
B.民族性和世界性影响现代艺术
C.西方文化侵略已渗透到世界各地
D.反殖民主义文化成为世界主流
1
2
3
4
5
6
√
1
2
3
4
5
6
解析 据材料“坚持从民族传统寻找灵感”“难以完全逃避西方的技术、材料和模特的影响”可知,体现了民族传统和西方文化对现代艺术的影响,即民族性和世界性影响现代艺术,故选B项。
4.费正清说:“一般说来,引起反基督教暴乱的,似乎首先不在于民众的迷信恐惧心理,而多半在于中国士绅的嫉妒心理,因为他们在社会上的特权地位受到这批享有特权的外来文化侵略者的直接威胁。”据此可知,中国士绅反洋教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
A.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
B.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精神
C.士绅的政治和法律权威
D.乡村社会的文化正统性
√
1
2
3
4
5
6
解析 据材料“在社会上的特权地位受到这批享有特权的外来文化侵略者的直接威胁”可知,外来文化直接威胁士绅的特权地位,其本质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的威胁,故中国士绅反洋教的根本目的是维护传统文化价值体系,故A项正确。
1
2
3
4
5
6
5.1860年,中法《北京条约》规定:“将以前被充公的天主教产赔还”,“并任法国传教士在各省租买田地”。这些规定
A.促进了中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
B.促成了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
C.为列强在华建立租界提供依据
D.便利了列强对中国文化侵略
√
1
2
3
4
5
6
解析 “将以前被充公的天主教产赔还”“并任法国传教士在各省租买田地”,通过这些条约,法国迫使清政府再次同意天主教自由传教、赔还教产,教会侵略势力随之急剧扩张,便利了列强对中国文化侵略,D项正确。
材料中的规定属于侵略条款,并非正常的文化交流,A项错误;
B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通过《南京条约》附件列强已取得在华建立租界特权,排除C项。
1
2
3
4
5
6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拿破仑在其所有征服地区贯彻法国革命的一些基本原则。他废除封建制度和农奴制,承认所有公民的平等,实施其著名的法典。这些改革意味着进步,或至少意味着维新。虽然各地极为不安的既得利益集团反对这些变革,但变革也在许多地方得到普遍的支持。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
2
3
4
5
6
材料二 我们从法国取道海路回到俄国。皇家禁卫军第一师在奥拉宁鲍姆登陆,听副主教杰尔查文吟咏感恩赞美诗。祈祷时,警察冷酷无情地殴打着试图靠近排列成行的军队的人们。这给我们留下了回到祖国时第一个令人不快的印象……皇帝(亚历山大一世)在卫兵队的伴随下出现了,他骑在一匹漂亮的栗色马上,手执一把出鞘的剑……然而,就在那时,一个农民几乎是在他的马底下穿过了街。皇帝催马前进,握着出鞘的剑冲向那个正在奔跑的农民。警察也用棍棒攻击那个农民。我们都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背过脸去,替我们敬爱的沙皇感到羞愧。那是我对他的第一次失望……——A.G.梅朱尔《第一次俄国革命》
1
2
3
4
5
6
答案 政策:废除封建制度和农奴制度,承认公民平等,实施《拿破仑法典》。
评价:动摇欧洲大陆的封建统治,推动欧洲大陆社会的进步。
1
2
3
4
5
6
(1)材料一反映拿破仑在被征服地区推行什么政策?请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评价这些政策。
答案 原因:参加过打败拿破仑的卫国战争的军人对西方社会产生了深刻印象,他们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对沙皇的专制统治产生不满。
行动:1825年发动了试图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的十二月党人起义。
1
2
3
4
5
6
(2)材料二中,“从法国取道海路回到俄国”的人为什么会产生“不快的印象”和“替沙皇感到羞愧”?为改变这种状况他们采取了什么重大行动?
返 回
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