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石、石墨和C60》(教案)
(第1课时)
武汉市十一初级中学 郑莉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
2.知道木炭和活性炭具有吸附性。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金刚石、石墨和C60中碳原子排列方式及空间结构的分析,知道物质结构、性质和用途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通过木炭(活性炭)吸附作用实验的探究,让学生知道对比实验是研究问题的常用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对碳单质新的形态的发现及简单介绍,让学生能以发展的观点看待碳的单质,认识科学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和局限性。
教学重点
物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碳单质的微观结构与它们物理性质之间的关系。
教学用品
多媒体、实验器材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在化学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丰富多彩的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认识由碳元素组成的几种单质。
(板书)课题:金刚石、石墨和C60
(多媒体展示)第一环节:“闪亮登场”
从外观上依次展示金刚石、石墨和C60。
(交流)及时听取学生对几种碳单质外观上的描述,引导学生用规范、准确的词语来形容几种碳单质的外观特征。
(提问)通过对碳家族三种单质外观上的认识,你对哪种碳单质最感兴趣?
(评价)对学生的喜好给予及时的肯定和支持。
(板书)碳元素组成金刚石、石墨和C60;
同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单质。
(多媒体展示)第二环节:“才艺大比拼”
从性质、用途上分别介绍金刚石、石墨和C60。
(交流)及时听取学生对几种碳单质性质、用途的描述。
(归纳)引导学生将第一环节、第二环节学习到的知识及时梳理,对每种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进行一一对应的归纳、整理。
(质疑)对视频中提到的“金刚石可以刻划玻璃”,“石墨电极可以导电”、“活性炭(木炭)可以吸附色素和异味”产生质疑。
(归纳)请每组同学代表描述实验现象,归纳实验结论,引导学生发现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因果关系。
(巩固)请同学们以这几种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为素材,用“因为…所以…”造句。
(板书)“性质”与“用途”间的相互关系。
(质疑)为什么同是碳元素组成的单质,物理性质却有如此大的差异呢?
(多媒体展示)金刚石和石墨的结构
(归纳)引导学生发现金刚石和石墨的结构特征,明白“结构决定性质”的道理。
(板书)结构、性质和用途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物质的物理性质不同。
(游戏)“猜猜看”
多媒体展示本节课涉及的部分关键词,让学生通过“一个比划一个猜”的形式,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回顾,加深印象。
(交流)通过对几种碳单质进一步的认识,请同学们再谈谈自己最喜欢的碳家族成员。
(评价)不管喜欢哪一种碳单质,都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美”是多元的。让学生能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碳单质,认识科学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和局限性。
(交流)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你在知识、方法和情感上有哪些收获?
(课堂小结)
同一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单质。
“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
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物质的物理性质不同。
同学们一边观看几种碳单质的外观介绍,一边填写学案上的相关内容。
同学们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观点。
同学们一边观看几种碳单质性质、用途的视频介绍,一边填写学案上的相关内容。
根据提供的实验仪器和实验用品,设计实验,明确实验目的。
先分析、讨论,再进行分组实验。
同学们开动脑筋,以本节课所学知识为素材,
用“因为…所以…”造句。
同学们畅所欲言,有的喜欢金刚石,因为它华丽的外表;有的喜欢石墨,因为它的用途广泛,内涵丰富;还有的喜欢C60,因为它的前途美好…
学生讨论,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从外观上认识几种碳单质。
从性质、用途上认识几种碳单质。
让学生明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化学是一门以实为基础的科学”
让学生领悟“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
让学生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要只停留在表面。
明确本节课的三维目标,让学生学会总结。
板书设计:
金刚石、石墨和C60
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有(金刚石)、(石墨)和(C60)。
同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种单质。
(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
(用途)体现(性质);(性质)体现(结构)。
3.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物质的物理性质不同。